教授:图素是思维的基本元素,被整合成大大小小不同层次的金字塔,统领金字塔尖的是声音信号,也就是说,声音信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大脑中不存在专门感知音乐的特殊区域,声音广泛涉及大脑。音乐信号是一种有节奏有旋律的和谐振荡,有这样特点的电脉冲信号能影响大脑中大范围电网络体,使我们感到愉悦,甚至激动。音乐的魅力加上人呼喊和演说的能力,几乎使得人人喜欢唱歌和听歌。别忘记,今天唱歌属文化范畴,原始时期的唱歌那是求偶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今天的唱歌仍情不自尽地表达出爱的主题,仍情不自尽地抒发感情,就是这个道理。
读者:你说眼睛对影像有个整合过程,怎样让我相信呢?
教授:除了解视网膜构造以外,凭经验去体会吧。眼睛的注视中心实际上是很小的点,不在中心的图像是模糊的,眼睛是一种主动搜寻的感光器。搜寻过程的图像才有可能被储存。搜寻(眼动)就是整合过程。另外我们的眼睛对图形和色彩经常会发生错觉现象,这种错觉现象的发生也可以间接证实整合过程的存在。
读者:在思维发展上你把文字作用看的很轻,把语音作用看得很重。从时间上相比,几千年与几百万年的差别。最好拿出让人信服的事实。
教授:语音是人脑思维的基础。这个事实摆在每个人的脑袋里,还怎么拿?你读书是用语音信号,你思考问题是用语音信号,多年前背诵的唐诗,今天还能记住,就是凭借语音信号。唱才能记住词,记忆是通过声音。我们读书时,眼睛看着文字,脑子里在读声音。没有语音信号挂帅,我们就不可能有如此发达的思维。今天看来,文字作用与思维发达被捆绑的很紧密,这只是表面现象。文字仅仅是用约定的图素符号去代表语音符号。尽管文字对思维有促进作用,但是,符号图素代替语音,视觉代替听觉这一本质未变。
读者:这么说,先天聋哑人思维就不会发达了。
教授:研究思维发达的原因要看到语音在其中的作用。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人类大脑的结构和机制已经形成,具备了生理条件,当丰富的思维元素被注入和整合后就会产生发达的思维。若先天聋哑,失去听声音和发语音的能力,但他的大脑机制还在,此时用别的电信号代替声音信号来整合思维元素仍会有发达的思维能力。如,手语、旗语、文字、数码,甚至手触觉的盲文……都能整合思维元素。
关注语音与思维的研究应当重于解剖的研究。我们现在研究大脑喜欢用解剖方法。分成48个区域很复杂呀。现在又用扫描办法找工作区,无非是想能看出点什么。总想看见什么,这是人最古老的愿望。神经细胞那么小、那么多、那么复杂,电脉冲信号瞬间变换,我们很难捕捉微观电流网,要想准确判定思维在脑中的发生位置,比登天还难。现在登天已经变得不算太难了。
读者:这么说,对科学研究多泄气呀!总得让人去理解吧?
教授:让大家的思维理解思维确实重要。大脑是整体工作的,工作区域有主有次。解剖的结构划分不易理解思维,理解思维最好依工作性质划分为中心,如:影像图板、注意中心、意识中心、
自我中心、记忆中心、联想中心、比较中心、判断中心、
什么中心、指挥中心等等组成的。人脑的这些中心,先天在大脑中初步形成神经网络体,后天再用丰富的思维元素去不断强化和塑造那些不同工作区域。存在这些中心不代表是死板的工作区域,思维必定是大量神经细胞群及相关细胞群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
读者:有意思!能解释一下吗?
教授:大脑中有一片重要的网络区域,他是围绕“我”逐渐进化而成的区域,如什么中心,我们一生总在用,这是哪儿?一本什么书?吃什么呢?……小孩子为了强化此中心,整天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们经常要回答问题,考试要解答习题……我们大脑中肯定有这样一个中心。又如注意中心,是以明晰的意向对所感受的信息进行回忆、比较、判断、选取……在注意中心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出意识中心。如意识中心,人和一些动物都有意识中心,不同的是,人强化自我中心后也强化了意识中心。强烈表现“我”的存在,成为一种自主意志、自我认知。这是思维中最重要的中心,没有它就没有人的思维存在。这个中心的实质是,视觉信号(听觉、嗅觉)与触觉信号在大脑中的综合感觉而形成“我”。我想表达,我想说,我要告诉你……它是在长期语音交流中形成的强化的重要工作区域。其它中心主要依赖意识中心的参与进行工作。意识中心与语音交流的紧密关系可以证明思维的发展依赖语音的发展。人用此中心可以苦思冥想,动物则不能。“自闭症”就是自我认知有缺陷的一种疾病。又如影像图板是最古老的中心。当然是分散的神经网络工作区,视觉图板与回忆情景图板不是相同图板。开启后,不断展现外界输入的图形元素,或不断展现想象中的图形元素。通过眼睛输入的影像是清晰鲜艳的,闭上眼睛调出的储存影像都是模糊而阴暗的。睁着眼睛走神脑子空白状态,就是影像图板开着,意识中心不工作的状态。若意识中心关闭,影像图板关闭就是睡眠状态,此时如果影像图板未关闭就是梦境状态。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不是用眼睛看世界,而是用大脑看世界。这没有矛盾,眼睛实质上属于大脑的一部分。又如,支配身体活动的指挥中心,驾驶汽车肯定需要指挥中心,学车时意识中心必须参与其中,熟练后意识中心不参与也能驾驶。你可以一边思考问题一边驾驶汽车。
上述各中心区域可以是开启状态,可以是关闭状态,也可以是待机状态。他们还都受化学分子信号的影响。
读者:你总强调光线的感受,光感受器那么重要吗?蝙蝠有眼看不见。有人就把他们放在拉着铁丝挂着铃铛的黑屋子里,蝙蝠怎么飞也不会撞出铃声,还能捕捉飞虫,说明他们能看见每一根铁丝,也能看见飞虫。说明没有光也能看!
教授:你说的对!什么是看,什么是听,这是我们人的认识。我们在树林中跑步撞不到树上,能看到飞虫,这与蝙蝠在铁丝中飞翔撞不到线上,能看到飞虫,道理完全是一样的。人是靠光反射图形做到这一点的,蝙蝠是靠着声反射图形做到这一点的。在大脑中形成脉冲网络体的机制是一样的。对我们来说光反射是看,对于蝙蝠来说,声反射图形就是他们的看。其实,看不是眼睛的专利。蛇通过红外电磁波也能感知周围的图形。深水洞穴中的鱼视觉退化,称作盲鱼。盲鱼怎么看呢?通过水波来看,鱼身上分布着“体须”,体须上附有蛋白胶质,这些体须作为传感器把信息输送给大脑,借此感知周围环境。这就是盲鱼的看。大脑感知图形这套机制,最初是由光线反射图形建立起来的,后来再由其它物理量的脉冲电信号所使用。所以光感受器是建造大脑神经网络体的起始动因。若生物没有进化出光感受器,那末,最终就不会出现我们人的发达思维。
读者:前面你说我们周围充满了电磁波,怎么来理解?
教授:我们周围充满了电磁波这是事实。依波长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我们把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大致是这样分类的:无线电波(米级波长);红外线(微米级波长);可见光(770~400纳米波长);紫外线(百纳米波长以下);X射线(十纳米波长以下);卡码射线(百分之一纳米波长以下)。也就是说,波长从3公里至1/1000纳米这么宽范围内,我们只能看到370纳米宽窄的细小缝隙。波长超过770纳米是红外线,我们看不见,波长小于400纳米是紫外线,我们也看不见。我们是“泡在电磁波海洋”中仅能看一个缝儿的生物,要了解自己的处境。
读者:谈到思维就不能不谈到天才问题,你对天才怎么看?
教授:我们的科学家总想找到“智力基因”,你看,基因的误区无处不在。现在的基本结论是:先天基因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各占50%的比例。
所谓天才是指那些思维特别发达的人。一种意见强调生来有天才,一种意见强调勤奋出天才。强调单方面肯定是片面的,两方面缺一不可。你必须具备有生理条件的神经网络体,你的神经网络体在某些方面具有倾向性或优势,如容易专心,有毅力,特殊性趣……。不过,你这个神经网络体必须在后天勤奋中要继续塑造和扩建,当然,必须要往神经网络体中填充知识的电脉冲网络。缺一不可。所以说,天才就是天分加勤奋。不管怎么说,天才对人类很重要。若看到思维的短暂性,天才就更可贵了。
读者:什么是思维的短暂性?
教授:大脑神经网络从生长充实到思维成熟很艰难,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经历……好不容易“伟大”了,人死了,这一思维就终结了。这种思维短暂性对人类发展极为不利。人类发展,科学发展,最大瓶颈就是优秀大脑存在时间太短。从整个人类利益看,增加优秀大脑数量,增加每代存在时间,对人类发展是重要的。从当代人利益看,“跟着感觉走”追求快乐,是普遍潮流。在快乐中追求人类长远利益应当成为共识。
读者:人们特别相信直觉、潜意识、洞察力和创造力,依赖自我本能,典型说法是“跟着感觉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教授:站在一定高度看,人类是一种与其他生物一样进化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具有发达思维的动物,人类的发达思维有太多的恶习与弱点。这种发达思维并不完美,如自私、自我、自信、自尊、顽固、迷信、崇拜等等。这样,主观与客观经常不谐调,这是很大问题。思维仅仅是客观世界的一种局部的特殊现象,无论思维多么神奇,也没有理由超越客观之上。我们把思维现象还原为电物质运动规律,就是要降温思维的地位,去尊重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尤其是尊重生命的客观规律,这对人类太重要了。
我们不能过分相信大脑中的感受。看到电磁波——你说看到了“光明”;看到不同波长电磁波——你说看到了“颜色”;看到物体的反射光——你说看到了物体“本身”;看到某图形群引起了大脑中的图形群——你说心中产生了“感觉”。
我们不能过分相信很窄波段电磁波(光)反映到脑中形成的图形。我们看到树叶由绿色变为黄色或者红色,你认为颜色是在树叶里吗?其实是在我们的脑子里。思维本身存在着主观性,只有克服主观性才能无障碍地去认识客观世界,尤其是生命世界。
读者:人的思维为什么有时候很固执,有时又轻信?
教授:人的所有器官在发育过程中被生命境所塑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思维器官虽然也具有稳定性,但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复杂环境,相对来说它是易变化的器官。但思维变化是有条件的,如:①生活中的深刻教训;②自我推理悟出的道理;③权威所说的话;④反复向你灌输思想;⑤亲朋好友的劝说;⑥大家都这样说。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条件,试图用自己的认识说服别人,对方往往坚持己见,不肯改变,我们就感觉对方固执。若符合反复灌输、权威说、朋友说、大家都说的条件,往往又容易轻信。
读者:能做到让机器有思维吗?
教授: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曾提出过这个问题。了解思维是什么,了解思维的工作框架,用人造脉冲信号模仿思维工作,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最初会有点呆板机械方式,最终会接近人的水平。在记忆能力、工作效率、忠实程度方面会大大超越人的能力,但在多疑、阴谋、坏心眼这些方面,人永远更胜一筹。
读者:人有时会冲动,这是什么思维规律?
教授:人脑中有一套负责“爱与恨”的网络区,这个区域是从动物进化来的,被激怒的动物会奋不顾身地咬你,人与动物在这方面有共性。对每个人来说,“爱与恨”都是一种强烈的感情,尤其是青春期阶段,因此,当坠入爱河或激起愤怒时,人的判断能力显着变差,失去冷静,做出超常理的事情,也可以说处于精神失常状态,甚至可严重到精神病状态。过分迷恋歌星和暴怒冲动失手,都是这个思维网络在起作用。
读者:我想问,只用一句话,关于思维问题你想说什么?
教授:把大脑思维与“上帝”、“神灵”、“基因”、“精神”、“智能”……强拉硬靠,都是臆想,思维本是遵循电规律的物质运动。
读者:再用一句话,关于思维问题你还想说什么?
教授:我们幸运地有了思维,要认识到思维所具有的“自我、自私、自尊”的局限性,以免妨碍人类的快速发展。
读者:最后还用一句话,关于思维问题你再说点什么吧!
教授:思维是宇宙中绝无仅有的事物,我们的生活和感受瞬间就会消失,我们追求思维的永存不比制造原子弹更有意义吗!
读者:永存?思维这东西能够永远存在吗?
教授:怎么不能?网状脉冲电流再现是回忆,在幸福分子辅助下再现是美好的回忆,把希望的东西再现是人类的拿手好戏。你说不可以吗?人类存储和保留复杂的电脉冲网络,这种技术你认为做不到吗?当然这是很遥远以后的事情。
当前最现实的是,每个人的大脑保存时间尽可能长些,延长的秘诀是:尽可能保持身体内“年轻血液”的流动,这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