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由细胞产生细胞,遗传过程在细胞内部自己就复制传承了,而且这种传承过程经历40亿年不间断,正因为细胞产生细胞的连续性你才能看到今天的大象,你还能看到下几代的大象,这仍需要细胞产生细胞的连续过程。主细胞体系通过自我循环分裂方式继续延伸下去,是主细胞体系产生主细胞体系的手把手的延续方式,不能把他们活生生地分隔开。如果你把一个卵细胞变成一头大象这个过程,非要分隔开来看不可,亲代大象与子代大象不连续,中间是断裂开的,这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是什么传递给了下一代呢?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就只好编排出一个基因把它传过去吧!这就是《基因学说》的“死穴”。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受到《信息论》和《控制论》现代科学的影响,深信遗传就是亲代把基因这种信息交给了子代,用这种视角看待亲代与子代的相似现象,实质上是托勒密的科学研究方式。
学者:喂!我想说几句公道话。“基因”二字已经家喻户晓,它不仅是科技中的耀眼“明星”,一百年来,基因遗传已经成为遗传学的核心。世界范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已经开展了20多年。以现代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新技术正在蓬勃发展,而且取得了许多成果。全世界公认这是人类科技史上最令人瞩目的高新技术,为人类解决疾病、人口、食物、能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带来希望。世界也公认,生物技术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技术,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技术。你贬损基因的作法,是在给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新兴生物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几乎整个科学或者说全人类的愿望泼冷水。你的一小片乌云遮不住太阳!
教授:如果我是小片乌云,那将是“润物”的“好雨”,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我真切地希望,人类的生命科学更纯洁、更真实、更艳丽!我无意遮蔽人们的眼界,我只想敞开人们的心扉。
学者:人类的基因有99%都是相同的,搞清楚不同的那一小部分,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患病。为此,正在搞“人类基因组差异图”,第二代高清晰度的单体型图出来了,这对人类健康有多大的意义呀。科学家们在努力,你却泼冷水。
教授:吃多了撑出来的病与吃不上饿出来的病这些关基因什么事?有些人容易患病,应当从生活(生命境)中找,却钻进基因中找,科学的思维怎么会僵化到这种可笑程度?全世界的人生活环境不同,基因组有那么点差异,没有必要与流行病挂钩。花钱花精力用这样方法找疾病的真正病因,肯定是“瞎子点灯白费蜡”。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科学就骄傲了,有些人思维就僵化了,把虚拟的基因当成“万能胶”,到处乱粘。这对人类和科学有害。
学者:在科学中,在心中,已经深深扎根的“基因”,就算当初有人只是心血来潮起的名子,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子一样,只是个名称,基因遗传这个事实,你总不能把他全否定掉吧?
教授:生活习惯和科学事实是两层意思。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和夕阳西下,这种生活习惯并不影响地球自转并绕着太阳转的事实。而科学的事实马虎不得,你不能把核酸分子表现出来的遗传现象去代替整个遗传规律。你不能看见几棵树就去代替森林!科学如果拒绝认真态度,那就很难能正确理解整个生命。
学者: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像空中电磁波传播信息一样,有遗传密码,有遗传单位,给遗传单位起个名子,叫基因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是按遗传信息去研究,基因密码、基因单位、基因组……谁都不能否定用这样的方法已经研究出了成果。
我是专门从事研究《分子胚胎学》的,说具体一点就是,用基因的理论研究胚胎发生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时间顺序、空间分布、及调控因素,研究基因表达出的各种蛋白质在胚胎过程中的作用,用基因眼光来研究胚胎发育的规律。很不简单的一门学问,这可是当前与今后胚胎学理论的前沿领域噢!你否定基因概念,是对被科学事实所证明的理论的釜底抽薪。
教授:DNA是生物大分子,不管它有多么高级,也只是一种化学分子。它在细胞内通过化学平衡方式只管细胞循环变化,若说指导控制只限于确定细胞的位置和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把生命的秘密和遗传都归结为基因的指导和控制,这样使问题绝对化了!科学研究的这种绝对化作法不可取。
如果不能像哥白尼那样站在宇宙间思考地球上的一切,不改变局限性的思维,坚持用基因学说研究遗传,当然可以一直研究下去,研究它一万年也行,写一万部专着也行,越弄越复杂,你永远也走不出遗传的谜团。托勒密,还记得这个人吧?他用一些圆圈研究行星的运动轨迹,最后画了八十多个圆圈。画八百个、八千个、八万个行不行?如果画到今天当然也能画出前沿新领域哟!只要哪位科学家愿意沿托勒密思维方式“画”下去,那就永远“画”吧!想着地球不动,想着我是生命,想着遗传传递,想着基因存在……那就想吧!肯定是赖科学!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常有一些设想或理论被提出来,但很少是完善的,随着实验结果的积累和矛盾的增加,有的要修改,有的要抛弃。但放弃一个成见是困难的。拭目以待吧!
学者:尽管你有理由,我还是要说。作为基因概念已经被科学家们接受了,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体系中的精髓,甚至普及到了每一个人的脑海中。而你的观点是逆着科学潮流的,逆着整个世界的潮流,也可以说,逆着全人类的潮流。你想过没有?你的自信作法是螳臂当车。
教授:基因这一概念渗透到了生命科学的每一个角落,科学家的大脑中都被基因概念所左右了。如果基因概念是对的,那肯定是一种良药;如果基因概念是错的,那肯定是生命科学体系中的毒剂,毒害了每一个科学家的心灵。是良药还是毒剂?不能听老师怎么说,不能听大家怎么说,不能靠声势浩大判定是非,要尊重客观事实。要看明白,生命是什么?遗传是什么?细胞在生长分裂过程中是怎样遗传的?这其中根本没有信息传递问题,当然就没有信号传递问题,没有传递、没有信息、没有信号,哪来的什么最基本单位?你把遗传量化和数化,派生出单位,这符合事实吗?以非事实为基础研究生命规律,将走向何方?
如果基因概念是虚的,是主观想象的,而又被整个人类顶礼膜拜,这会是多么大的危害呀!现代人类科学进展很迅速,越迅速就越不能失误,失误会是多么严重的影响啊!这关系到人类发展进程。越往前走,越难回头,也越难纠正错误。千百年后,损失如何弥补?因此越早纠正越好。严酷的现实摆在这儿了。就我这么一个螳臂当车也得勇敢去当。无非是粉身碎骨!回头看看,哪个勇士的身体是完整的呢?
朋友:现代生命科学离开基因两字很难往下做文章,尤其医学,张嘴闭嘴把疾病都与基因挂钩,你说基因这玩意儿没有,一大批靠基因吃饭的人可怎么办哟?
教授:不必担心。鬼神这玩意儿没有吧?各个庙里都有他们的塑像,烧香磕头的信徒多者呢,还不是照样吃饭!生命科学理论殿堂里贡奉基因塑像,崇拜的人会更多,还担心吃不上饭?
现在是,只要研究生命,都争先恐后地与基因挂钩,好像不这样就不够前沿不时髦似的。科学思维基因化现象说明生命科学患上了基因中毒综合征。不及早医治,发展下去怎么得了哇!
读者:科学总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发展,越来越接近真理,怎么可能越来越错呢?
教授:别看基因概念有错误,是科学中最虚无的词汇,却能顺利地让整个人类欣然接受。后人就跟着使劲往前冲。
人体细胞核中有两套染色体,每一套中有约30亿个碱基对。硬说基因就是这30亿中的片段。这样,就把含有30亿碱基对的DNA分子叫基因组。接下来,硬说人类疾病都与基因异常有关。接下来,就开展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好像掌握了全部遗传信息一切问题就解决了。接下来,被药商看到有机可乘。目前几千种药物中,85%都是针对蛋白质靶子的。碱基对与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关系,被误解为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既然基因异常,肯定指导的蛋白质分子异常,所以,科学家与药商谋划出了新世纪重大国际合作计划……蛋白质组计划。用蛋白质组计划解决这些疾病问题,是异想天开的幻想,必然会流产!
读者:科学为什么这样地钟情于基因,根本原因何在?
教授:科学懂得,差异更多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共性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生命是表象十分复杂的事物。对待生命问题,是重差异呢还是重共性?重差异才能体现人的至高无上,满足自尊心。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的差异而发展起来的。若找共性把人与其它生物拉到平等位置上,这违背人的自尊心。
科学设想的“基因”化解了这个矛盾。所有生物都是由基因决定的,生命中的所有事情都往基因上扯,这是共性。另一方面,基因组有大小、有高低、有贵贱……仍能维持人的自尊。例如,细菌和人都是由基因决定的,有共性吧!细菌的基因算什么,散着的环状结构,人的基因有核仁、有核膜、有染色体,大着呢!高级的多啦!因此,科学创造的这种主观上的基因共性很快风靡世界。而生命定律所揭示的共性就很难被人们接受。细菌和人都是生命体与生命境相互作用的体系,多不给面子啊!所以呀,又科学又给面子的——基因,就赢得了世界粉丝。
基因这玩意儿,没有多少解释余地,整天突变、突变地叫。现代西方医学把6000多种疾病归结为基因突变,并想用改变基因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应当提醒他们,基因突变理论永远不能自圆其说,永远会漏洞百出。这是现代科学版的天方夜谭。基因神话该降温了!
朋友:我看把基因比喻成上帝不合适,比喻成大帝比较合适。
教授:噢!怎么说?
朋友:上帝是创造,造造造,不多管闲事。天上的玉皇大帝,不善创造,只是管理天上人间,爱管闲事。基因呢?管突变,管编码,管进化,管遗传,管发育,管胖瘦,管高矮,管性格,管疾病,管健康……闲事管得太多。所以,基因更像大帝而不像上帝。标题应改成“科学创造了基因大帝”更贴切。
教授:好,依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