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全神贯注于工作,取决于对工作是否有热情,有的人在事业上能够成功,就是由于他们对工作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可能他们能力有所欠缺,但是由于这股热情,使得他们全身心地去学习,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是选择逃避,而是寻求各种方法去解决。这样一来,任何难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攻破,所有的事情都能无往不利。
对工作的热情是你事业成功的动力
如果你没有能力,但是有热情,还是可以将有才能的人聚集到你的身边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资金或是设备,但是你有说服别人的激情,还是会有人来回应你的梦想的。
热情是创造成功和成就的基本动力。你的意志力以及追求成功的热情越激烈,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越大一些。
热情是一种状态--你一整天24小时不停地思考一件事情,甚至在睡梦中还一直念念不忘。实际上,一整天24小时都意识清醒地思考问题是不可能的,然而,这种专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真的能做到这样,你渴求的欲望就会进入到你的潜意识中,不管你是在清醒时还是在睡梦时都可以集中心志去思考。
为了将公司和团队的工作推向另一个高峰,不管做任何事情,作为一个经营者来讲,都必须要有充沛的精力,能在整个公司和团队当中起到一个核心作用。
只有这样的人成为团体的中心,才能像一股上升的气流一样平地涌起,将所有的成员都感染起来,带动整个组织的发展。像这样在员工面前身先士卒,带动整个组织的人,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不管开展什么样的工作,一个人孤军奋战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你需要有上司的指导,部下及周围人的协助才能顺利完成。
可是,如果你缺乏足够的激情,只是跟着大家随波逐流,那么你很难享受到工作中的真正乐趣。只有自己有一股领袖人物的气场,对工作充满激情和热情,你才能将你所拥有的这种良好气息传达给每一名员工,让大家都积极地投身进来,那样你才能品尝到成功之后的喜悦,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兴奋。
那么,如何才能使你对工作充满热情呢?
在一个企业当中,有这样一批人,谁也没有要求他去做,但是他自己却主动提出要这么干,对于这样的人,周围的人就会说:“既然你提出了这个意见,那就由你来做好了。”
不只是企业的老员工这样干,年轻人当中也不乏其人,他们将自己的前辈们、师兄们都请来,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讲给他们听。
比如,公司下达了指令,要求这个月的销售额要提高。这时,一个刚刚从大学里毕业的年轻员工就会提出来:“师兄,公司既然下达了这个指令,要求我们提高销售额,那咱们下班之后,应该讨论讨论,寻求一些提高销售额的途径。”
能说出这样的话的员工,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因为他具备了对工作充满热情的素质,将来很可能成为这个团队的领袖人物。
他敢说出这样的话,并非是装样子给别人看的,而是他从内心里就热爱自己的工作,有很强的问题意识。这样的人,本身已经具备了将来作为领导人的精神气质。
喜欢这份工作,他就不会单纯地遵从于领导的指示,他会考虑,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是否还有比上司的做法更好的途径。这种人属于“自燃型”的员工,相信他在事业上一定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他的人生也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对工作怀有敬畏之心,怀有感恩之心!
在我们的头脑中,必须要引入理性这个概念。哪怕是没有感谢的情绪在里面,但也要努力说服自己。也就是说,要随时保持着感谢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工作。稻盛和夫常常告诫自己,只要能够做到这一条,就能使自己的心志得到提升,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投入了足够的热情,就一定会成功。但倘若热情的本质是贪婪的,或是自私的,成功很快就会不复存在。假如你没有正义感,做任何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同样的热情可能最初会让你感觉到成功的甜头,但成功不会长久。
成功与否,最后还是要看我们潜意识里是否存在着单纯的欲望。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我们要摒弃自私、持有助人为乐的心态,将自己的初衷作为增进人类和社会的福祉。但是就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根除自私自利和贪婪之心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必觉得羞愧。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就是人类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是,我们也应该尝试着去控制这种欲望。起码我们应该转移工作目标:我们不仅是为了自己而工作,更是为了整个群体。把工作目标从自己身上转移向他人,欲望就会变得单纯很多。最后,单纯的心一定可以占上风。
稻盛先生将自己的感触说了出来:“在我为了一些无私的念头而痛苦或焦虑的时候,常常思索出解决之道。”他认为,这是由于高尚的力量将他那无助而单纯的念头带进潜意识中,才使他能洞察先机。
让自己爱上现在的工作
稻盛和夫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京都一家小公司,那家公司的环境非常不好:薪水总是一拖再拖,也没有奖金,他每天的工作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并不符合,公司如一台老机器,破败不堪,随时都可能倒闭。因此,稻盛和夫一直在认真地考虑究竟要不要辞职的问题。结果辞职不成,只得硬着头皮强撑。
由此看来,稻盛和夫此时的人生轨迹应该是向下的,总之,一定不会是向上的。照这样子发展下去,他肯定不会有很辉煌的未来。但是这很显然并不符合后来的事实。探寻个中原因,想必是他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实现了轨迹的逆转。
在送走最后一个和他同时期进场的同事后,稻盛和夫不禁悲从中来:“我的厄运究竟什么时候是个尽头?”但是事情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转机,这个转机不是来源于外在环境,而是来自他的内心。
稻盛和夫在郁闷之余开始了思考:“究竟要不要离开公司呢?就算是辞职转行到了新的岗位也不一定就会成功。辞职之后变得顺畅和悲惨的人都不乏其例。有些人甘愿留在公司努力奋斗,最终取得成功,人生从此变得美好,但也有些人留下奋力工作,人生还是恶性循环。情况因人而异。要是只是笼统地感觉不满就想要辞职,那么今后的人生也不一定会一帆风顺。”
这个公司自己并不喜欢,这个工作自己也非常厌倦,可是又不能换工作,那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如果只是一味地满腹牢骚地从事研发工作,是绝对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的。于是,稻盛和夫下定决心要努力使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因为,稻盛和夫心里明白: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但是如果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也就不可能做好。如果工作做不好,那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后面也就不可能出现自己想要的机会。因此,稻盛和夫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要付出努力,去喜欢甚至热爱自己现在所从事着的工作。
稻盛和夫后来回忆说:“刚开始的时候,我努力勉强自己,但不久之后我就变得积极主动了,我喜欢上了这项研究工作。再后来,我简直超越了这种喜欢与不喜欢的基面层次,因为我感受到了这项工作所包含着的重大意义。”
“将全部的精力埋头到工作中去!”这是稻盛和夫说服自己的第一步。
第二步,即使不能立即使自己喜欢上这份工作,但最少也要做到不厌恶,一定要摒弃这种负面的情绪。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都是稻盛和夫在努力地喜欢自己的工作。
由于稻盛和夫的专心钻研,他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功地开发出了新材料,于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就奠定了他在日后创办京瓷公司的坚实基础。
稻盛和夫承认,刚开始时所谓的“喜欢工作”,其实有一半是强迫自己喜欢的成分,但是如果适应了以后,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了,从内心就喜欢这份工作了。如何培养自己的工作兴趣?稻盛和夫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对自己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之后,就庆祝一番。每当在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一些进展的时候,稻盛和夫就会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内心的喜悦和快乐,为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感到开心不已,这种喜悦和感动是京瓷员工工作的动力。
让成功不断复制,在工作中注入喜悦和兴趣。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就会努力寻找工作所包含的重大意义,对于将来长远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就逐渐地勾勒出来。
稻盛和夫对此做了一句总结:先喜欢已有的工作,再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事实上,那个时候,你就会知道你喜欢的工作原来就是你现在从事的工作。任何事情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从眼前开始。
因为如果你对某一个行业并不了解,就毫无兴趣可谈。即使表现出那么一丝丝的兴趣,那么相信那种所谓的“兴趣”也是流于肤浅的、表面的兴趣。
如果你只是因为看了几部关于法律的电影,你就有想成为律师的兴趣,如果你看到银行工作人员穿着漂亮的制服、言谈得体、举动高雅,就认为自己对银行工作产生了兴趣,那么只能说,这类兴趣只是表面上的,这种兴趣甚至会给你惹下不小的麻烦。
投资大师索罗斯年轻的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一名哲学家,而施振荣的愿望是想将来能够成为一位大学校长……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任何工作,只有当你对他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发现隐藏在它深处的奥妙和乐趣,你可以在认识的过程中享受这种乐趣,也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享受这种乐趣。只有当我们真正深切地融入工作中以后,才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真正的兴趣,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这个行业所特有的乐趣。
集中所有的力量将目标实现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例。
京瓷公司曾经生产过一种使用非结晶质硅硒鼓的感光硒鼓的打印机和复印机。由于这种特殊的感光硒鼓硬度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即便是大量打印数十万张纸,硒鼓都不会受到一点影响,因此在打印机的使用寿命期间根本就没有必要更换硒鼓。
作为一种环保产品,京瓷公司进行了批量生产。这种非结晶硅硒鼓的加工方法并不难,就是在铝筒表面涂上一层硅薄膜就可以形成了,倘若不是整体以均匀的厚度成膜就无法发挥其感光体的作用。但是,若要使涂抹膜保持一定的厚度,在技术上是非常困难的。
即便是厚度只有1‰毫米单位的误差或斑点都是不行的。京瓷公司经过三年的研究,也只是成功过一次,后来还想再做一次,但最终也没有成功。
一项产品假如不能持续生产,就说明厂家生产该产品的技术还不够过硬。当时,全球都在对这项产品进行研究,可是都没有成功地进行大批量生产。稻盛和夫心里也开始打退堂鼓了。
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放弃希望,积蓄力量重新再来。稻盛和夫相信,对于膜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变化,如果对其进行一项项亲自确认,就一定可以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对于产品的信息也一定会有所察觉。
于是,稻盛和夫激励负责研究这项产品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管在什么时候、发生了哪些变化,任何细微之处都不能漏过。
但是,在一天晚上,稻盛和夫去现场进行巡查,他看到本应进行仔细观察的技术研究人员正在呼呼地睡大觉,他没有听到产品的声音,听到的只是那个研究人员的鼾声。
稻盛和夫又让一个更具洞察力的研究员代替了他,同时,将研究所从鹿儿岛迁到滋贺,对领导和员工进行了大换血,并启用了许多新员工。将已经做了多年的固定成员组织全部打乱,从常识上看,这样的做法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可是,险中有奇效,对这项产品的研发取得了成功,在那之后一年,京瓷进入了大批量生产的阶段。
前一批研究人员已经丧失了对工作或产品的执着,因而对现场仔细观察的激情也就随之懈怠了,而这时任用后任员工,却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正是基于这一点,产品的研发才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否则新产品是无法生产出来的。
有句话,叫做“有意注意”。就是指有意识地注意周围所发生的情况,也就是有目的地、认真地将意识和神经都集中在对象上。比如,当发生响动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往那边方向看。这是无意识的生理上的反应,可以称之为“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在不管什么情况下,即便是很微小的事情,都要有自己清晰地意识。而针对产品的研究,本来就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其中的变化。如果对其三心二意、漫不经心,注意力不够集中,就不能算是有意注意。
中村天风强调有意识地加以注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只有有意地加以注意,他的人生才会有意义”。每一个人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很难对一件事情保持长时间的注意,但是,如果迫使自己全神贯注,就能渐渐地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就能轻而易举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使自己具备准确的判断能力。
稻盛先生年轻时每天都周旋于工作,事情非常繁忙,即使是跟部下联络,也大都是在走廊上以谈话的方式进行,然而这种方式最终出现了问题。部下坚信他曾经确实说过一些话,而他却毫无印象……这种事情反复出现过好几次之后,稻盛和夫便彻底摒弃了这种工作方式。
如果针对一些问题需要商讨或谈话,可以在房间里进行磋商,即使是在事务所的角落里也可以。总之要对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有深刻的印象,集中注意力倾听对方的汇报,自己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决不能顺便接受部下的报告。
所谓的“有意注意”,举一个比较恰当的比喻,就像是使用锥子的行为。锥子将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最前端的一个点上,他能很高效地达到目的。这个功能的核心就是“集中力”。不管是谁,只要能够像锥子一样,将全部的力量都集中在一个目标上,那么他很快就能成功。
所谓的集中力,是由思考能力的强度、深度、大小决定的。在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有一个憧憬。这个想法的强烈程度、持续的时间以及对展开工作的认真态度,都是事情成败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