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京的艺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文艺队伍日益壮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在书法方面,南京有书法名家“金陵四家”(林散之、高二适、胡小石、萧娴)等。绘画方面,南京传统的国画艺术得到发扬光大,油画、水粉画、版画等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1980年10月成立了南京书画院,专门从事中国书画的创作和研究。音乐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省、市政府组织力量挖掘、整理、编纂南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为南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繁荣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舞蹈方面,南京解放后,进入舞蹈发展的高潮时期。在舞蹈教育上,通过开设舞蹈班、舞蹈专业,为南京培养了第一批舞蹈专业人才。在舞蹈创作上,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电影方面,建国后,南京先后成立了南京市影院剧场公司(南京市电影公司)和江苏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为南京电影业填补了空白。为满足全市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看电影的需要,南京还相继兴建了一批影剧院。南京解放后,在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研究方面也有很大进展,在全国性的戏剧评奖活动中频频获奖。
(一)书画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南京崛起了以傅抱石、钱松为首,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中坚的新金陵画派。以他们五人为主体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在60年代初创造了跨越六省的23000里写生的壮举,既完成了以中国画这一古老画种反映新时代现实生活的命题,又实现了中国画笔墨语言与时倶进的发展。南京当代书法名家主要有孙晓云、徐畅、黄明等。1999年,南京市书画院副院长孙晓云的书法《宋代名家诗选》在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获全国奖。2009年,徐畅《先秦玉玺印图说》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黄明书法作品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奖提名)。
(二)音乐
南京地区乐种大体上可分为民歌、江南丝竹、金陵吹打乐和南京锣鼓等四种。“文学百支,民歌为袓。”民歌是直接从人民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民间歌——“合乐为歌、徒歌为谣。”自“吴歌”始,南京地区民歌就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传统。南京地区民歌大体上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与风俗歌等。
南京号子里最具代表性的有栽秧号子《格登代》、《号子越打心越开》及车水号子《小小摇车一丈三》。南京地区的山歌主要留存在高淳、溧水一带。“小调”常被称之为“俗歌”、“俚曲”,歌词和曲调篇幅都较短小,旋律流畅,易学易记,便于流传。南京地区流传的小调中,最为有名的是六合的《茉莉花》。“丝竹音乐”是我国传统器乐中一个重要的乐种,它是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主的一种合奏音乐。盛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丝竹乐,史称“江南丝竹”或“吴越丝竹”。“金陵吹打”是以唢呐、管子、笛、笙等吹管乐为主,或加以丝弦乐为辅,佐以锣鼓伴奏。它流行于大江南北,各类大、小吹打班子遍及乡镇,有些班社甚至是袓辈相传,留有大量活的资料和传谱。从分布地区上看,江北以六合吹打乐为代表,江南以高淳、溧水县为典型。“南京锣鼓”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锣鼓打击乐的合奏。南京锣鼓荟萃南北之风,具有独特的风格。如在江宁流传的“马甫锣鼓”,以考究的打击乐器外形装饰和多段独立性很强的传统曲牌联奏而远近驰名。高淳的“山乡锣鼓”更是别具一格。其特点在合奏中大锣和铙钹不“击”,在整个乐器组合中不用小锣,这在我国民间锣鼓乐中是极为少见的。由于南京在历史上曾是“太平天国”的都城,故至今在江宁淳化、溧水一带还存留着“太平军锣鼓”、“方山大鼓”。
解放后,南京音乐获得新的发展。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仍设有音乐科。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合并。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成立了南京师范学院,原南京大学艺术系音乐科与金大文理学院音乐系一部分师生并入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1954年南京乐社成立。1955年,前线歌舞团成立。1956年12月,江苏省歌舞团正式成立。这一年,南京部队创作人员为电影《柳堡的故事》创作的插曲《九九艳阳天》在社会上广泛传唱。1958年,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从无锡迁来南京,翌年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设有音乐系。1959年,前线歌舞团以“中国青年艺术团”的名义赴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中国民族器乐演奏《舟山锣鼓》获金质奖。
南京地区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加工了一些南京历史音乐曲目。1956年,国家文化部、中国音协、中央广播联合举办了全国范围的调査和搜集古琴艺术的工作。调査组在南京为夏一峰、王生香、刘少椿、赵云青等6人录琴曲25首。
1957年由杨荫浏汇编的《古琴曲汇编》(第1集)
18首琴曲中,有17首均是我国著名古琴家夏一峰先生留下的。在这次调査工作中,南京乐社总干事张正吟发现了广陵派第10代古琴家刘少椿,录下了8首经典琴曲:《樵歌》、《山居岭》、《梅花三弄》、《墨子悲丝》、《平沙落雁》、《龙翔操》、《梧叶舞秋风》、《良宵引》,较完整地保留了我国第一部珍贵的广陵派音响资料。1958年,
全国向文化进军,要求普及业余文化。南京地区的音乐工作者再次到民间进行采风活动,在南京采集的民歌有小调《长工苦》、《传统民歌》、《山歌》、《毛雨子梳调》、《新打轮船下江河》,在高淳采集的山歌有《一粒下土一棵秧》、《五月栽秧》等等,在六合采集的小调有《摘红菱》、《秧田歌》(格登代)、《金锣一住我开言》。其中六合小调《茉莉花》被南京地区艺术院团不断加工、提高,是江苏省暨南京市最重要的音乐曲目代表作之一。该小调初为何仿同志于1942在六合金牛山下采录1957年经他整理改词作为女声小合唱在北京演出。1959年再次改词在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此后《茉莉花》一曲广为流传,成为世界名曲。
改革开放以来,省、市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力量挖掘、整理、编纂南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这一抢救性工作,为南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繁荣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3年初,国家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的有关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的编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典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等“十大集成”工作。从1983年至1995年,南京圆满完成了“十大集成”的编纂工作。南京市文化局先后出版或汇集成册了《江苏戏曲志·南京卷》、《南京曲艺志》、《江南丝竹》(为我国第一部研究江南丝竹的专著)、《南京民歌》、《金陵吹打乐》、《南京锣鼓》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献以及资料汇编。在这批历史文献和资料中,保留了南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包括器乐和声乐)、戏曲和曲艺音乐的众多曲目。同时,在十多年的编纂工作中,采录到数百盘南京地区各类音乐曲目(包括佛教音乐曲目)、音像资料,为研究、开发和利用南京地区的历史音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87年5月,南京举办“首届金陵合唱节”。1993年4月,郭晴在德国美因茨荣获尼曼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郭晴是南京艺术学院中专部91届毕业生,曾获第四届全国小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第五届英国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年组最高奖。1994年12月,由苏永进作曲、李潮润作词、李越胜演唱的歌曲(长江、黄河)获文化部第四届“群星奖”金奖。这是南京市作者在该项国家级歌曲评选活动中首次获得的最高奖。3月,江苏省歌舞剧院青年歌手周金星在广播电视部、中央电视台和南宁市联合举办的“中国民歌大赛”中获得金奖。1995年,前线歌舞团作曲家阎冬林的《老兵》和《江海汉子》获“中国广播新歌评选”金奖。在全国第4届90年代优秀歌曲评选中,他的《桃李献辞》获一等奖。2001年,南京市歌舞团创作的歌曲《西部春色》获第十三届全国《广播新哥欠》征集评选活动金奖。2004年,由南京民族乐团创作,两岸三地近300名演员联合演出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和平颂》首演成功。2005年,《和平颂》在首都演出引起强烈反响。这是江苏省、南京市艺术表演团体首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2004年李朝润作词、杜小苏作曲的《青春与世界联网》获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奖。2006年8月,小红花艺术团参加首届全国合唱节获得金奖。
2008年,南京选送的(迷彩八零后》、《中国,你好》、《蓝色梦想》3首歌入围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江苏赛区10件优秀作品,入围作品总数名列全省之首。高淳县陈九林创作的《九月的村庄》获第九届“文艺之春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创高端选萃”之“中国民歌十大金曲金奖”。2009年11月,南京市原古平岗小学学生肖璇创作的《抖空竹》获全国优秀童谣一等奖。
此外,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业余音乐团队活跃在南京乐坛。业余音乐团队主要有:南京市第九中学艺术团、建邺区莫愁民乐团、江苏教育学院合唱团、南京工人合唱团、南京钟山合唱团、南京爱乐合唱团、南京师范大学雪绒合唱团、南京艺术学院圣女合唱团、南京少儿蓓蕾合唱团、南京老园丁艺术团、金陵老干部艺术团、南京交警支队铜管乐团、海军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女子军乐队等。民间鼓乐队主要有:江宁方山大鼓表演队、江宁龙都娃娃鼓表演队、中华职业教育中心威风;鼓表演队、玄武区后宰门小学少儿腰鼓队。新建和改造的一批现代化演出场馆为个人演唱会、各种音乐会提供了最佳演出场所。南京市中心区20多个新建市民广场为各种露天音乐会和群众自娱性演唱活动提供了理想场所。省、市文化行政部门、
文联、在宁高校进一步加强了对南京地区音乐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出版了大量的音乐论著或歌曲、乐曲集。
(三)舞蹈
南京地区各歌舞剧院团创作、表演的舞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偏重于描述写实的作品;一类是偏重于抒情、写意的作品,其中绝大部分作品参加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舞蹈比赛,如全国性的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及群舞比赛,全国性的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全军舞蹈比赛及省和华东地区舞蹈汇演等,获得殊荣。
南京解放后,进入舞蹈发展的高潮时期。在舞蹈教育上1960年江苏省戏剧学校歌舞话剧系设舞蹈班,学制五年,为南京培养了第一批舞蹈专业人才。1998年9月,南京艺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设舞蹈教研室舞蹈专业,共两届,培养学员50多人。2000年1月,南京艺术学院正式成立舞蹈系,成为江苏省唯一本科学历的舞蹈教育基地。南京有众多歌舞团,如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前身由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和所属部队中的“前线”、“抗敌”、“拂晓”、“淮南大众”等剧团组成),江苏省歌舞剧院(建于1956年12月,原名江苏省歌舞团),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成立于1957年,月,舞蹈队为该团内设机构),南京市歌舞团(成立于I960年6月9日,下设舞蹈队、歌队、乐队和话剧队),武警江苏省总队政治部蓝盾歌舞团(组建于1987年,舞蹈队为其下设机构)。
舞蹈创作方面,一方面继承了舞蹈的传统,一方面借鉴现代舞的表现手法,赋予了舞蹈丰富的情感内容和深邃的意境。其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南京解放初期,“胜利秧歌”、“革命腰鼓”等民间歌舞样式成为人们对新生活的最初表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舞蹈得到专业和群众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提高,改编创作了许多优秀舞目,如六合县的《解表》、高淳县的《花扇舞》、《大马灯》、溧水县的《跳当当》等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坛获得殊荣。另外,舞剧的改编、创作自五十年代起也开始了辉煌的历程。前线歌舞团根据曹禺的《雨》改编、创作的舞剧《繁漪》获第五届全军文艺会演优秀创作、表演奖。江苏省歌舞剧院1959年便开始创作、改编、上演大型舞剧,舞目有《送瘟神》、《青春》、《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草原儿女》、《江海烽火》、《沂蒙颂》、《红楼梦》、《五姑娘》等,其中《五姑娘》赴沈阳参加“全国舞剧观摩演出”,获优秀剧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