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十朝故都中,明朝代表了南京辉煌的一页。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国号为明,改应天府为南京,定为都城,这是南京命名之始,也是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统一政权的都城。从明王朝建立到明成袓迁都,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均以南京为都,共计50余年。自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仍作为“留都”,保留了皇宫和六部衙门等中央机构。明朝南京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明代立都于此开创的南京文化代表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在艺术方面有非凡的成就。
(一)书法
书法作为我国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曾受到历代帝王的喜好与推崇,明代也是如此。如明仁宗喜好临习《兰亭》,宣宗擅长草书。而从宋代开始的尊帖之风,也一直延续到明代。明朝上至帝王下至士人都以帖学为宗。由于尊帖,明代书家善行草者居多,从而使简牍的书写颇为精美。小楷则染上馆阁之气,呆板平整。篆书、隶书由于无人问津而趋于冷寂。因此,明代书法由于缺乏开创性在整个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并不辉煌。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书法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所以,近代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总结说有明一代,操觚谈艺者,率皆剽窃摹拟,无何创制。”
明初定都南京时期,书法以“三宋”(宋克、宋璲、宋广、“二沈1沈度、沈粲为代表。“三宋”是主要活动在洪武年间的书家,“二沈”是盛行于永乐、宣德年间的台阁书法的代表人物。宋克擅长真、行、草诸体,尤以章草名噪于时,作品有草书《急就章》、《出师颂》、《月仪帖》、《豹奴帖》,行书《七言绝句》、《两来得书帖》等。宋璲的小篆被誉为明朝第一,传世作品很少,小楷仅有《跋〈周朗杜秋图〉》,草书有《敬覆帖》。宋广传世作品仅有草书一体,《风入松词》、《李白月下独酌诗》为其代表作。
(二)绘画
明代画坛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明朝水墨技法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表现能力,创作宗旨更强调抒写主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明代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开始衰微。由于我国的绘画艺术经过魏晋、唐、宋、元的发展,在绘画技法、审美观念等方面已日趋成熟、完善,山水、花鸟、人物等各个画种已日趋系列、精美,特别是大家辈出,为画坛提供了典范之作。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明代绘画处于难以超越,只能仿效的被动境地。
明代南京地区绘画艺术主要有当时的主流“院体”画,代表人物有赵原、卓迪、王仲玉等人。赵原,中国元末明初画家。本名元,生卒年不详。入明后因避朱元璋讳而改作原,字善长,号丹林。莒城(今山东莒县)人,寓居苏州(今江苏苏州)。善诗文书画,明洪武初奉诏入宫。擅山水,师法董源,作品多作浅绛山水,笔墨圆劲秀逸。亦长于画竹,画法多变,有龙角、凤尾、金错刀之称。传世作品有《合溪草堂图》、《晴川送客图》、《溪亭送客图》、《陆羽烹茶图》等。卓迪,字民逸,自号清约,奉化(今浙江奉化)人。永乐中以能书召入翰林。工篆书,喜为诗,善写水墨山水,尝师朱自方,得其心妙,而笔法精致实过之。南京报恩寺壁有其手迹。王仲玉,洪武期间以能画召至京师。其画作《陶渊明像》用白描手法描绘诗人陶渊明,笔简意远,笔墨潇洒淡逸,颇有元人风格。画中的陶渊明痩骨清健,仙风道骨,颇有隐者之风。其笔力劲健,刻画人物入木三分,陶渊明那种隐遁山林的性格和内在思想在画面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雕刻
明代的雕塑比较兴盛,但是整体的艺术性并不高,雄浑质朴、丰满强健的汉唐之风已难以寻觅。明代雕塑最大的特点是政治性重于艺术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雕塑相应的艺术气息与美学精神。明代南京地区的雕刻以位于南京紫金山明太袓朱元璋的孝陵为代表。这些雕塑形体高大,颇有体积感,雕塑手法较为简练朴实,具有一定的写实性与装饰性。
明孝陵石像生共18对,其中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銨猊各1对、站坐獅子各1对。另有望柱1对。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风格粗犷、雄浑、朴拙、威武,气度非凡。这组石雕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侧,南北长800多米,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孝陵石像生是清代陵寝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组。在造型艺术方面,明孝陵神道石刻风格多样,造型厚重简朴,以形体高大取胜,象、望柱等石刻皆为巨制。在雕刻技法方面,注重写实,离巧于拙,多用减地技法,线条圆润流畅,细微处精雕细琢,甚至在象耳朵上雕刻出若隐若现的耳脉、在獬豸和麒麟脑后雕刻出千丝万缕的鬃毛。明孝陵神道石刻将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融为一体,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四)戏曲
南京是戏曲之都。中国四大古典戏剧《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和《桃花扇》皆创作于南京。中国百剧之母昆曲发源于昆山,形成传播于南京。明初,昆曲流入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将它引进宫廷,定为国剧。明朝宫内设有教坊司,专掌乐舞戏曲,并建造“金陵十六楼”,作为歌舞、戏曲演出场所。永乐之后,十六楼官伎渐衰,秦淮曲院始盛。秦淮歌伎多为“倡兼优”,但大都精于戏曲。陈维崧、吴绮描写当时的情景是“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余怀《板桥杂记》载,秦淮河房“入夜而厭笛攙筝,梨园搬演,声彻九霄”。长板桥一带,“每当夜凉入定,名士倾城……此吹洞箫,彼度妙曲,万籁皆静,游鱼出听”。秦淮歌伎出了不少名家,如蒋六“工传奇二十余部,百出无难色、无拒辞”,又如杨美、顾筠卿等,皆为一时之选。
明朝迁都北京后,改京师为南京(留都),又称“南都”,仍设各部、院,其司理梨园曲院的机构为南教坊司。此时的南京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成为东南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最多时达到40多万。当时,“留都”各部、院皆为闲职,官府的声色之娱日甚一日,戏曲和曲艺演出日益活跃。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记述:嘉靖、隆庆间,南京刑部尚书顾东桥,每宴必召优伶唱曲,且于演唱时当场评论,故宴集每每通宵达旦。风气所及,一般官吏的酬酢宴请,亦可召教坊优伶唱曲。民间富豪之家,也多自蓄声伎。此时南京的戏曲活动,杂剧与南戏并存,时有许多南北曲的唱家。翰林院编修高启所作《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中提及的陈氏,唱的就是北曲杂剧。教坊司中顿、冒、脱三姓,皆为北曲艺人,以顿仁最为著名。顿仁,明代北曲曲师。生卒年不详。为戏曲史上乐师见诸文献记载的第一人。原为明代陪都南京教坊曲师,曾在正德年间到过北京,学得北曲50余套。此时南曲盛行,北曲在南方几无人过问,顿仁怀才不遇多年,后被何良俊(元朗)延聘家中为教师。何良俊家优所唱北曲50余套,都是顿仁传授的。顿仁对北曲的演唱及伴奏深有修养,何良俊说他“于《中原音韵》、《琼林雅韵》终年不去手,故开口、闭口与四声阴、阳字,八九分皆是”。顿仁对南北曲的差别深有体会,他说:“南曲箫管,谓之唱调,不入弦索,不可入谱。”又说:“弦索九宫,或用滚弦,或用花和、大和钐弦,皆有定制;若南九宫,无定则可依,且笛、管稍长短其声,便可就板;弦索若多一弹、少一弹,即侰(音欹板矣。”又据何元朗《曲论》记载,顿仁认为弦索中大和弦是慢板,花和弦是紧板。当时南京还有一位北曲唱家蒋康之,深得朱元璋十六子朱权的赞许,说他唱曲“如玉磐之击明堂,温润可爱”。在南曲名家中,陈铎是南曲散套的作家和唱家,时人称其为“南词宗匠”。
明中叶,南京有唱昆曲舞台200多座,昆曲戏班数以千计。正德年间,戏曲作家徐霖能自度曲为新声。徐霖(1462—1538),明代戏曲作家。字子仁,号九峰、髯仙,又称徐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幼年起即居南京。徐霖工于书法,兼善绘画。填曲富有才情,且颇精于格律。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南巡至南京,他曾以家班演出进奉。徐霖与散曲作家陈铎在当时有“曲坛祭酒”的称号,与谢承举一起被称为“江东三才子”。徐霖曾作传奇戏曲8种,今仅存《绣孺记》。
明代南京的民间职业戏班以昆班为主。天启、崇祯年间共有数十家戏班,以兴化班、华林班最为著名。其中阮大铖的私人家班演出中常使用灯彩,“无不尽情刻画,故其出色也愈甚”。班中曲师朱音仙,为一时之俊杰。万历十二年(1584),江西著名作家汤显袓来南京,在太常寺博士任上写成《紫叙记》。万历十九年汤显袓离开南京后,写成戏曲名著《牡丹亭》,在南京连演十年不衰,盛况空前。
1.戏曲名角
傅灵修,女,明万历年间南京郝可成班中的昆旦名优。原名傅寿,字灵修。其父傅瑜,是班中著名的曲师,擅演北曲杂剧。兄傅卯,专工小生。万历三十七年(1609),兄妹俩主演韩上桂所作的《凌云记》,傅卯扮司马相如,傅灵修扮卓文君,大获成功。潘之恒在《亘史·艳部金陵》中称赞她“曼声遏云,吴人咸挢舌不下”,说她的演唱水平竟超过了苏伶。潘氏还为她兄妹俩写了《二妙篇》揄扬之,一时声重都邑。
王卿持,女,明万历年间南京的昆曲名优。原名王节,字卿持,小名纤纤。潘之恒《亘史·艳部金陵》说她“喜习吴曲,若黄问琴、许、倪诸家,莫不参调。新韵经其喉舌,即遏云流汉,众皆敛避,不止青出于蓝,姊妹辈未有与之颉颃者矣”。她广交文士,公安派的袁中道与之友好。
顾筠卿,女,明万历中南京的昆曲名伶。原名顾筠,为曲界的后起之秀。潘之恒《亘史·艳部金陵》记载金陵之工吴音,自傅灵修以登场声扬,而王卿持以惊坐见赏。后来秀出者为筠卿,两擅之,直掩傅、王上。一时推许,以比魏之翔凤。而筠卿婉顺柔和,殊无矜色;又复条畅文义,凡遇古今辞曲,一寓目即上口。下笔飘瞥,宛有绪致,为群俊艳羡,其名骤倾江之南。”
杨超超,女,明万历中南京著名的昆旦。原名润卿,后改名超超,字仙度。她兼备“才”、“慧”、“致”(风致)三种演剧的素质,在舞台上无论是身段、歌唱、说白及动作,都很美妙。潘之恒在《鸾啸小品》卷二中多次称赞她,还专题写了《与杨超超评剧五则》,从“度”(舞台感觉)、“思”(情思)、“步”(形体动作)、“呼”(念白呼韵)、“叹”(念白中的叹声)五个方面评析赞扬她的表演艺术。
刘淮,明万历中南京著名的昆丑,擅长塑造人物形象,以扮演《绣襦记》中的来兴而闻名。据周晖《金陵琐事》卷四记载:“一日家宴,搬演郑元和戏文,有丑角刘淮者,最能发笑感动人。演至杀五花马、卖来兴保儿,来兴保哭泣恋主。贵人呼至席前,满斟酒一金杯赏之。”
马锦,男,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南京著名昆班 兴化部的净角演员。马锦字云将,袓籍西域,回族,人称马回回。据侯方域《马伶传》记载,金陵有两大名班兴化部和华林部。有一次,两班在街市东西同演《鸣凤记》,马伶与华林部的李伶都扮演严嵩,开始时,二人竞演不相上下,但等演到《河套》一折时,观众全被华林部吸引过去了,马伶感到羞愧,立即悄然离去,兴化部的戏不终而散。三年后,马伶归来,重新与华林部唱对台戏,演到《河套》一折时,观众都跑到兴化部来看马伶的精彩表演,相比之下,李伶黯然失色。李伶拜倒在马伶之前,愿以弟子之礼向他学习。从此,兴化部名声大振。事后,华林部有人请教他何以演艺能超过李伶?他回答说:李伶在南京身怀绝技,是再也不肯教我的,所以我奋发图强,跑到京城里去寻师访友。听说当今的相国是与严嵩同样的人物,我便“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这个故事,成了表演艺术源于生活体察的典型范例。
苏昆生,河南固始人,晚明时流寓南京。原名周如松,明代宗室,明末著名歌唱家,人称“南曲天下第一”。以善歌出入公卿府邸和青楼妓院,曾为名妓李香君拍《玉茗堂四梦》等曲。左良玉守武昌,昆生亦以歌投其幕下。南明小朝廷覆灭,左病死九(江,他愤而削发入九华山为僧。清顺治七年(1650),随皖南名士汪如谦去杭州。顺治十二年,汪如谦故世,入吴中以歌求食。康熙二年(1663),受太仓王时敏之聘,为其家班授曲。康熙六年,又由吴伟业介绍,到如皋为冒襄家班教曲。苏昆生在水绘园未逗留多久,即往返于金陵、吴中之间,康熙十八年夏病死于无锡惠山僧舍,享年79岁。苏昆生度曲有出神入化之妙,系魏良辅嫡派。王时敏曾曰魏良辅遗响当在苏生。”吴伟业亦称其歌唱为“阴阳抗坠,分刊比度,如昆刀之切玉,叩之粟然,非时世所为工也。”陈维6亦誉之为“南曲当今第一”。
2.昆曲戏班
郝大成班:明朝万历年间著名的昆曲职业戏班,主要活动于南京一带。据潘之恒《鸾啸小品·乐技》记载:郝班有著名演员郝可成、陈启元、张志高、傅寿、傅卯及其父傅瑜、徐翩翩、徐亭亭及其父,何少英父子等,生、旦、净、末等角色齐全。因为“年倶少而音容婉媚,装饰鲜华”,所以通称“郝可成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