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十朝时期以都城南京为中心形成的灿烂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同时,在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南京总是扮演着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重要角色。南京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可谓名流辈出,名作如林。
南京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六朝是南京书艺的鼎盛时期,当时建康(南京)书家之多、水平之高,远远超出前代和同时期的北方地区,从而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三国吴书法家皇象善篆、隶、章草,其书法被时人誉为“八绝”。东晋时期,有“书圣”和“小圣”之称的王羲之、王献之两位杰出书法家把中国书法艺术推向高峰。到了现代,林散之、胡小石、萧娴、高二适“金陵四老”享誉国内书坛。绘画方面,六朝初步形成了画派、画种的分类,顾惜之、张僧繇、陆探微世称“六朝三杰”。六朝迎来雕刻艺术的黄金时代,佛像雕刻和陵墓雕刻是这一时期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南唐时期,金陵设有翰林国画院,集中了顾闵中、王齐翰、周文矩等一批名画家。明末清初,出现了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民国时期的南京集中了一批绘画大师,如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等。南京解放后,传统的国画艺术得到发扬光大。1980年10月成立了南京书画院,专门从事中国书画的创作和研究。2000年1月,南京市油画雕塑院成立。南京油画、水粉画、版画等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
南京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乐种丰富。南京地区音乐乐种大体上可分为民歌、江南丝竹、金陵吹打乐和南京锣鼓等四种。南京音乐舞蹈起始于江宁区湖熟镇商周时期的“湖熟文化”。六朝时期,南京音乐的发展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东晋桓伊创作的笛曲《三弄》至今广为流传。从南朝开始,历代帝王已有自己庞大的歌舞表演队伍。在众多关于莫愁女的歌谣中,最早的是南朝梁武帝的《河中之水歌》。南唐的音乐颇为兴盛,士人和显贵都参与音乐的创作。南唐后主李煜与大周后都通晓音律。李煜曾作《念家山破》、《邀醉舞破》、《恨来迟破》等曲。李煜与大周后还复原了失传的《霓裳羽衣曲》。清代金陵琴家庄臻凤的弟子蒋兴俦在日本介绍我国的古琴艺术,对琴学有很大影响。民国十五年(1926)12月,南京中国青年社发行的《革命歌集》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革命歌曲集。民国十六年(1927),教育家陶行知根据南京晓庄附近的山歌调子填词的《锄头舞歌》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南京解放后,音乐获得了新的发展。1956年,南京部队创作人员为电影《柳堡的故事》创作的插曲《九九艳阳天》在社会上广泛传唱。六合小调《茉莉花》被南京地区艺术院团不断加工、提高,广为传唱,成为世界名曲。
南京地区的舞蹈活动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南京(当时属吴地)受周代乡人傩的影响,宫廷、民间皆盛行傩舞和巫舞。六朝时期,南京成为都城,歌舞百戏杂陈。当时代表性的乐舞形式“清商乐舞”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南唐时期的舞目主要有李煜创作的《邀醉舞破》、《恨来迟破》等。南唐宫人眘娘开“小脚舞”之先河。民国时期,西方舞蹈艺术传入,促进了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组织了许多舞蹈社团,表演欧美舞蹈艺术。南京解放后,进入舞蹈发展的高潮时期。1991年,江苏省歌舞剧院演出的歌剧《木棉花开了》获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目奖”。1998年,前线歌舞团创作并演出的《天边的红云》作品获全国首届舞蹈“荷花奖”金奖。1999年,栖霞区舞龙队表演的民间舞蹈《钟山龙腾》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2005年,首部系统展示南京历史文化的大型音舞《神韵金陵》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公演。2008年,南京民间舞蹈《打莲湘》在上海第10届艺术节上获唯一金奖。
南京是戏曲之都。中国百剧之母昆曲形成传播于南京。明初,朱元璋将昆曲引进宫廷,定为国剧。明末,南京戏曲出现了新的发展高潮,大批外地曲艺艺人纷至沓来,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柳敬亭。明清时期流行于南京地区的戏曲白局素有“百曲”之誉。民国时期,许多戏曲名家聚集南京。南京内桥府东街出现的“大舞台”为南京第一家正规剧院。解放后,南京在全国性的戏剧评奖活动中频频得奖。1998年,南京市话剧团排演的话剧《大江奔流》获第八届“文华奖”,这是南京市戏剧艺术门类首次获此奖项。
南京的电影业起自光绪三十年(1904)基督教会的零星放映活动。南京电影作品问世于上世纪20年代初,迄今为止,陆续出现过不少佳作。民国南京作为首都,新建了电影制片厂和电影放映场所,摄制了一批优秀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如我国第一部荣获国际电影比赛奖的故事短片《农人之春》以及被誉为“世界天文科学珍品”的彩色纪录片《民国二十五年之日全蚀》等。民国十二年(1923),中央大学与上海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功合作摄制了我国第一部科教片《驱灭蚊蝇》。建国后,南京定为江苏省省会城市,电影业发展较快。南京相继兴建了一批影剧院,先后成立了南京市影院剧场公司(南京市电影公司)和江苏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在影院建设、放映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影视种类的扩大、运作方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