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老师应该完全改变态度,给孩子更多的爱、真诚的爱、科学的爱,孩子的困难越大,越要去关心他们,爱他们,始终给孩子一种感觉:父母和老师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们永远爱我,尤其在我困难的时候,他们会真诚地帮助我、支持我。亲爱的家长,你能这样做吗?尤其当孩子的学习成绩滑到了最后一名的时候,你会更爱他(她)而不责难他(她)吗?
第二,充分的理解,充分的宽松
多动症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是正常的,不要以为孩子管不住自己是故意的或者就说明孩子呆,不晓得好歹,其实不是,孩子也知道自己的缺陷,为注意力不能集中,为多动控制不住而十分苦恼,十分着急。
孩子完全知道自己学习不好的原因,想学好又缺乏自信,想控制多动,改善多动缺陷,又无能为力。事实上家长和老师越是要求他们控制多动症状,越是增加他们的紧张,结果越是多动得厉害。家长和老师若是长期施予苛责的态度,孩子会越来越自责、自卑、自暴自弃、失去信心,甚至代之以违拗、反抗,不仅不能控制多动症状,反而会发展为品行问题,或者其他问题。
要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状态,不是帮助孩子去责备自己,不断要求自己克服多动,而是要宽容孩子的多动症状,劝导孩子一道接受自己多动症的现实。从承认到忽视到宽容,甚至到喜爱自己的多动症状,使自己的心理上承认多动症,并与之协调一致,从而避免自我心理矛盾,使多动症失去一个最主要的强化因素。
家长和老师应该设法减少孩子多动症带来的无尽烦恼,忽视、宽容孩子学习成绩差的现实,不是努力督促孩子去学习,去完成作业,而是设法让孩子宽松,让孩子开心,让孩子保持在一个心理愉悦的状态。家长和老师应该牢牢记住,宽松愉悦的状态最有利于孩子克服多动症。
第三,致力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近期的研究证明多动症儿童有注意狭窄的表现。他们对有兴趣的食物可达到全神贯注的程度,这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应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设法转移其兴趣到学习上来。这也是儿童多动症教育训练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是单纯地教育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和克服多动,而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要多表扬多鼓励,尤其是学习上多提问题,不能批评,更不能苛责,要善于发现孩子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坚持表扬和鼓励,要努力改革学习方法,趣化学习内容,把学习和有趣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把学习和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使孩子在学习上逐渐产生出兴趣来。
第四,给孩子全方位的帮助
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不是命令式的、强制的,而是能让孩子体会到你的帮助是真诚的,善意的。许多时候,许多项目要征得孩子的同意。教育训练完全是一种协作性行为,有些训练是一种默契,有些训练需要文字的契约、规范,包括奖惩条例等,都需要和孩子充分协商,取得共识,共同严格执行。
2.具体的技巧
当两个人进行沟通时,对话有所交集的部分,才构成真正的“沟通”。如果一个家庭经济小康、成员完整,却无法建立健康的沟通模式,成员间彼此收听不到“内心的声音”,那么家庭的功能也将因“鸡飞狗跳”的气氛而大打折扣。有鉴于家庭沟通模式对于子女成长的影响,分析师、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接触时,若能敏感地觉察其家庭沟通中的误区,协助家庭成员进行自我评估,不管是失职的父母或子女偏差行为等情况如何交错难解,都将更有能力切中问题关键,予以协助辅导。
身为父母亲都希望孩子听话,否则就无法有效教导他们。当然,让孩子听话只是重点的一部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家庭沟通模式才有积极的意义。如果能建立亲子间的良好沟通,父母不仅可以教导孩子,也可鼓励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以下综合心理咨询技巧、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沟通理论为家庭提供八个具体的技巧作为参考:
(1)先让孩子说完:要想孩子听你所说的,就必须先让他们觉得你也在听他们的。如果小孩子觉得受到了父母的接纳,他(她)就更能接纳父母的意见及想法。所以要想得到孩子的注意,第一步就是要先注意他(她)、倾听他(她)的心里话。这个观念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知道你了解并接纳他(她)所说的话,而不用下命令或哄骗的方式。
例如:当孩子说:“我今天在学校被处罚了!”你可以不用先责备地说:
“你是不是又做了什么坏事?”我们可以先收起“愤怒”,了解一下孩子究竟想说什么,也许孩子正是受了什么委屈也不一定。
(2)说“我”而不谈“你”:想要孩子改变,就不能让孩子觉得他们自己受到了指责,否则将引发孩子的防卫。根据研究显示,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以叙述自己的感觉与希望代替命令与指责。如果父母能简单向孩子陈述问题在哪里,相信孩子会主动提出解决的方法。譬如:当孩子讲了很久的电话时,以“我正在等一通重要的电话”来代替“你讲那么久的电话做什么”,相信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
(3)说出你真正的意思,并为所说负责:不能实现的诺言和威胁会降低孩子对你的信任。很多父母在生气时会冲口而出一些“你不要再回来好了”、“你敢继续说的话我就打死你”等等具有杀伤力的话,往往亲子间的感情也因此瓦解,因此父母们切记:请以客观、理性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
(4)把话说得越清楚越好:帮助孩子遵行你的话,最好先注意:你是否已尽量把话说得清楚、被了解了?例如,当小石(男,小学五年级,独子)的妈妈说:“把你的房间收拾干净才能出去玩。”小石听了急忙跑回房间收拾,也许在他的想法里,他已经做好了,但是当妈妈来看时,以妈妈的标准看来,小石一点都没有整理。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妈妈一开始时可以先说清楚所期望小石做到的是——衣服折到衣柜中、被子叠好、地板扫干净。“把话说清楚”是说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你的意思,我们可以依照孩子的习惯以说或写等等方式传达讯息,并确认孩子是否能完全了解。
(5)使用正面的句子:去做一件事比不去做一件事容易多了,因此父母们可以多用正面的叙述句取代否定句,例如:看到孩子在看电视,希望孩子能念点书时,不妨以“该去做功课了!”取代“不要再看电视了”,这样的方式也许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另外,面对矛盾的信息时,年纪较小的孩子一般不会看成年人的脸色行事,这与成年人与较大的孩子有所不同。小孩子更喜欢相信大人说出来的话语,相信语言传达给他们的讯息含义是真实的。在小孩子的眼里,非语言传播的含义比语言传播的含义更要模糊些,更难以判断一些。自然,孩子便会选择自己比较明白的语言讯息了。所以家长多用语言行为尤其是正面的语句更能帮助孩子理解用意、获得正面的自我意识。
(6)长话短说,不要长篇大论:有些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就像两架同时开放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方(往往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这时家长千万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在拒绝您说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父母想说的话很长、要叮咛的事很多,但请抓住重点,避免漫谈与说教,否则孩子会视与父母说话为畏途。
(7)适当的语气与声调:希望孩子注意听,不仅要留心你所说的话,更要注意你的表达。合适的声调是指有重点、温暖、支持并有强弱之分。当然,强烈急迫的声调在管教上有其意义,但是最好是在情况真的需要时,才能让孩子有所警惕,否则一旦孩子习惯了这样的语调,就会逐渐失去敏察与聆听他人语意的能力了。
(8)有一段轻松的时间:有些家庭里,孩子早就假装听不见父母的话,因此,父母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以改善这种情形。有许多父母把自己的角色局限在: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如果你习惯以这样的方式和孩子互动,他们将变得畏首畏尾。亲子间共同拥有一段比较轻松的相处时光可以缓和亲子僵局,并为良好的亲子沟通奠定基础。
轻松的时段可以是眼神交流、简单的拥抱或从事共同的休闲活动等等。根据研究显示:拥抱是发展健康关系中最快的一种方式,但大多数家庭却视身体接触为畏途,其实温暖的环境是增进沟通的最佳方法。
让孩子有自己的成长空间,也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体会父母辛劳,你就像是孩子的大朋友,可以跟他一块儿分享、讨论并且在一起玩。如果你将身份界定在“我是你的父母,你就该听我的”,可能你和你的孩子就无法拥有良性的沟通了。
总之,子女的年龄越小受家庭的影响越大,父母的气质、生理、职业状况影响着家庭沟通模式尤其是亲子沟通模式。子女成长受家庭沟通模式的重要影响。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的因素时人会觉得内疚无力,归因于外界的因素时会觉得气愤并显示出对因素来源的敌意,这样归因以后势必导致父母的内疚无力和子女的气愤敌意。因此父母和子女双方都有必要审视自己的家庭,对家庭进行重新的认识,民主地讨论家庭沟通问题,让家庭只剩下互爱、同情、理解以及成员间的友谊。在这种结合中形成相互间的爱护,夫妻以及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其成员在其间幸福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