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着名诗人裴多菲所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愿以生命换取爱情的典范。人类的爱情大大超越于动物的性吸引和动物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至高无上的爱和情完满结合的一种精神体验及心灵家园。追求爱情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的重要方面,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人类爱情是性爱和情爱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断发展而成。
性爱不仅是精卵细胞水平,阴茎阴道性器官水平,整个身体的个体水平,还是心理的心灵的所谓灵肉结合的完满结合,即从性吸引升华为人类的性爱。
情爱则是友情、恋情、亲情三情之结合,是人类情爱的最高境界。
雌雄动物不同水平的性吸引力是客观存在着的。关于这种力的实质是什么还不太清楚,有人称之为“磁性效应”。这种力不仅能引导精子、卵子的结合,阴茎、阴道的媾合,还能导致雌雄身体的、心理的心灵的全方位融合,甚至具有更为广泛的生物学乃至社会学效应。
性交时精子被射出,存储在女性阴道的后穹窿。精子不是游向阴道口,而是穿越宫颈的粘液栓,游进宫腔,又在宫腔侧壁找到输卵管,游向伞端,在输卵管壶腹部找到卵子,粘在卵子的表面并钻进卵子完成两性染色体的重组,形成受精卵,创造出新的生命。长距离的艰难跋涉,人们说精卵之间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这就是细胞水平的性吸引。
勃起的阴茎插入湿润的阴道,性交也就无以避免。双方性器官的摩擦,生殖液的浸泡,射精、摄精过程的完成,这是器官水平的性吸引。
裸露的同龄男女在一安全的场景中,他们会自然地接近、亲昵、接吻、拥抱、完成交配、射(摄)精等性行为,这是个体水平的性吸引。
人类大脑的活动,如与异性交合的想象、梦境等,也同样可以出现性兴奋或性高潮,发生射精或其他性高潮反应。
众所周知,两性之间存在着自然的性吸引力,雌雄动物的交配,繁衍后代,被视为动物的一种本能,天经地义,可以说性吸引力是雌雄动物性行为的原始驱动力。
蜂王选择了飞得最高的雄蜂交配,哺乳动物群(狮、猴等)中的王者,占有这一群中所有雌性,相对于这群中的雌者而言,她们会选择“王”者,而不选择“非王”者,雄孔雀和其他雄鸟尾羽最漂亮者更会赢得雌者的青睐。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选择,但也不排除,动物在性吸引的基础上,已有初步性爱的涵义,它们遵循自然选择的法则,或者在初步性爱的驱使下,开始有了性对象的选择行为。
人类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男女两性间相互吸引的自然倾向逐步明朗而强烈起来,对异性关注、爱恋并渴望接近。
在青春期,两性生理上的明显分化和两性心理上的分离状态,使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异性十分强烈的神秘感,而这种感觉的反向,便从客观上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加上成年人两性关系的行为模式的示范作用,更使人们对异性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探究意识。性吸引的生物学基础,心理上的感觉和行为上的探究意向就构成了人类两性吸引的基本模式。
人类的两性吸引既具有生物性吸引的本能,也具有人类性进化的特点。
在性对象无选择性特点时,性吸引同样具有持久性、普遍性、强烈性和愉悦性的共同特点。
人类在性吸引本能的基础上,对特定的性对象产生了特别强大的性吸引力,不仅是肉体上的,更多是心理上的,感觉和行为上的一种吸引力,我们称之为人类的“性爱”。
人类大脑的发展,心理功能的增强,人类的文明文化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使人类对自身两性吸引的本能调控能力增强,人类不会像动物随时随地、不分对象任意表达对异性的追求。人只有在遇到自己所爱的对象(意中人)时,才会表现出难以自控的性吸引力,或者过于冲动,或者强行压抑而伤及自己。
可见人类除具有对异性普遍存在的性吸引力以外,对特定的性对象有特别强烈的性吸引,这就是人类的性爱,是对某特定性对象非常专一的一种爱力。性爱把性吸引从生理的层面提升到了心理的精神层面。就性爱的生理层面而言,称为原性爱,人类特有的脑性爱,还有更高层次的心性爱。
人类性爱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专一性,非他(她)莫属,只有他(她)才是心中最好的,才是我最爱的,与他(她)在一起才是最快乐的,离开他(她)便会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焦虑抑郁。他(她)是我的唯一,是我真正的那一半,不可或缺。其次在于它的可变性,恩格斯说过,人的性爱是可变的,女人相对稳定,男人的可变性相对较大。有人以此解释男性容易朝三暮四,或者容易有婚外恋。虽然不完全如此,但多少是有这个原因存在的。
人类情爱是爱情中更为重要的成分。
友情存在于最普通的朋友之间、同学、同事、邻里等等,关系比较好的人与人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友情。有人云“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越多越好。友情是人最泛化的一种情感。
恋情是与性交往相关的一种依恋情感。可以与肉体的性交往相辅相成,也可以是与性相关的其他信息,如非性器官的肤体接触、性想象和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知的其他与性相关的信息,均有助于恋情的产生和提升。
亲情是亲缘、亲近之情,是与生命的缔造者(父母)、哺育保护者(抚养人)之间的一种情感。最多的是有血缘(亲)关系的或者是有长期的哺育、保护关系而非血亲的,但有相依为命关系的人之间的情感。亲情更多产生于婴幼儿期,生命最脆弱最需要呵护的时期,亲情最重要的常常是自己年长的亲人,最多的是父母或祖辈或兄姐,也可以是自己的奶妈、保姆或其他抚养人。
人是感情动物,人在生活中凡是得到对生命有益的帮助,如得到食物,得到有益的信息,有排泄废物的条件等生命需要的满足,或者是得到适宜性信息,得到性需要的相应满足,产生性愉悦,个体就会对相关的人、物产生相应的情感,亲近的、感激的、愉悦的感觉或体验。多次或持久的强化,就会变成一种情感,最强烈或最牢固的称为亲情,与性有关的称为恋情,较偏平淡的称为友情。异性之间的友情可以升华为恋情,恋情和性爱相互强化、相互结合即为一般人心目中的爱情。
在性吸引基础上产生性爱,在性爱的追求和享受中,增加了双方情感的和心灵的相通,使性爱和情爱相辅相成,既有相结合,又不断提升,形成以性吸引、性爱为基础的,有越来越浓郁的情感体验的一种特殊的爱恋关系,人们称之为爱情。
现实生活中怎样判断是否是真正的爱情,在恋爱过程中面对各种情况、遭遇各种问题又如何处理,甚至失恋也不灰心,但又如何调整心态,不懈追寻真爱?下面以许多真实故事为例,为你解难分忧。
爱情如蜜真是无巧不成书,小季和小吴、小王和小李两对恋人正好在同一个单位。人们心目之中的小王和小李可算是天生的一对,两人都是大学毕业,小王之才和小李之貌都无可挑剔,从各方面条件来看都很相配,连他们自己也承认,打着灯笼也无法找到更佳者。然而两人的内心感受怎样呢?却并不完美。小季和小吴则是另一个极端,小吴是天姿国色,公认的厂花,而小季却貌不出众,而且家境贫寒,虽有大志而无机遇。人们只顾去称赞小王和小李的相恋,而对小季和小吴的恋情却更多的是感叹: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小吴却是很坚决,不管别人的议论还是家庭亲友的反对,她铁了心去爱季郎,为何?原来她与季郎的相恋使她刻骨铭心,她有着最美好的内心感受,而他对爱情的感觉也是非常美好。
这两对恋人谁拥有真爱?每当小吴听到人们在称赞小王和小李的爱情时,也总有一份疑惑不解,于是她请教了婚恋专家。
有人说爱情只是一种感觉,也有人认为爱情应该有一些客观标准,与其说真有客观标准倒不如说标准也主要来自于主观感觉。经婚恋专家进一步了解,小吴、小季都有以下的感觉。
一是对恋人的崇拜感。季郎在小吴的心目中简直是诸葛孔明的再世,他胸怀大志,才智过人,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他的行为,他的决策,他的一举一动之中都充满着真正男子汉的韵味和魅力,她以他为师表、为兄长、为朋友。
二是她在他面前一直保持着羞涩感。第一次见面,以后的每一次见面,直至处了相当长的时间以后,这种感觉可算是有增无减。他与她热望亲近,但真的亲近又会使双方面红耳赤心跳砰砰。第一次相吻那紧张羞涩,使她几近软瘫,亏他那有力的臂膀,才使她平生第一次品尝那通遍全身的快意。
她既想见他,又怕见,在一起时既感到愉快,又感到紧张,不知所措,有时想看他,而又不敢正视。
三是喜欢来自他的一切信息。他身上有男性特有的气息,他洪钟般的嗓音,他的粗糙的呼吸,他有力的臂膀,宽阔的胸脯,甚至他用过的衣物也能激起她的思念。
四是思念的孤独和烦恼无法抵挡。由他的外表、气质、举止、谈话、才华等汇集而成的巨大魅力,激起她心中对他的强烈思念,在这种思念之情的撞击下产生企盼、等待、幻想等一系列的内心活动,常在睡前或孤独时,在脑海里编织着“与他的爱情故事”,甚至常与他在梦中相遇。天天想与他见面,见面就分不开离不了,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时间长一点不能见面,又缺乏和其他人交往的兴趣,于是产生孤独感,甚至莫名其妙地烦恼,任何人代替不了他,她心目中只有他一个人,只要能见面一切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五是对他过分关注,无微不至,甚至谨小慎微。见了面问寒问暖,察言观色,窥测他内心感受;不在一起时,总有他的影子,他出差了,想着他还在路上,安全吗?啥时到站?能找到旅馆吗?钱不会丢掉吧?工作顺利吗?
她不但对他的一切很注意,有时也表现出过分的敏感,尤其当他对别的女性有好评时,她的嫉妒感会油然而生,还会由此带来许多猜疑和自寻烦恼。她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发型、举止、谈话等,并总希望能引起他的关注,更想得到他的赞美,她也同样希望他注意仪表,也喜欢他在自己面前有意无意显露自己的优点和才华。
六是如痴如醉,欲神欲仙。真正恋人之间的感觉,两人相处,两人相见,两人相吻、相拥,整个身心会浸沉在迷醉、恍惚的情绪中,如痴如醉感只有他才能给予,具有高度专一性。
以上小吴的感觉,小季同样具有。
真正恋人的感觉非同一般异性接触时的感觉,这感觉的痴迷,这感觉的震荡,绝不是非深恋者所能体验。
爱与不爱、真爱与一般的爱、深沉的爱与浅薄的爱,甚至是恋人的爱与一般异性的爱,都是可凭感觉来衡量的,跟着感觉走乃是恋爱的绝技。小吴就是这样的,她虽“插在牛粪上”,可她的爱情之花,定会常开不败。
真有一见钟情?
小艾先后也谈过几个男朋友,感觉虽然也不错,但总是激情不够,久而久之也都淡了。最近又邂逅了一位年轻人,不知怎的,竟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很亲切,不陌生。对他的外表形态、言谈举止、气质风度均有好感。刚刚接触、初步交流便已产生爱意,而且迅速膨胀。真实地达到了一见钟情的程度。小艾十分纳闷,她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她该怎么办?
自古以来,在人类相恋的过程中“一见钟情”者司空见惯,但至今为止,人们对“一见钟情”现象仍无法解释。
真有“爱之图”吗?
西方学者早已提出“爱之图”一说,即说每个人的大脑深处早就有一幅最相恋对象的图画,现实生活中若遇到跟这幅图画相似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和爱恋之感,越是相似,爱恋的感觉越强烈越真实。现实中碰到了自己的“爱之图”,只要一见就爱恋上了,快到只有“一见”的功夫,就爱到了“钟情”的程度了。
“爱之图”和“一见钟情”不谋而合,又相互予以证明,脑中有一个现存的图像(“爱之图”),所以才有“一见钟情”现象,既然“一见钟情”,又证明了“早已爱过”,相互佐证。既然没有人否认“一见钟情”的存在,当然人们也不能否定“爱之图”的假设。
有人说一见钟情不一定有好结果,说明一见钟情只是一种短暂的假象,而不能认为是真爱。那当然,“一见钟情”缺乏对对方的真实了解,远视的图像符合“爱之图”感觉就来了,走近而视,越近越不像了,钟情之感也就越近越淡,待见到其真实,视其内心,发现原来判若两人,钟情也会不复存在,甚至转化为厌恶。
假如远视者钟情,近视仍钟情,越看越真,钟情越深,才认为是真正的“一见钟情”。
国内国外都有很多的“一见钟情”而终生相爱的或相伴的爱情故事,尤其是我国历朝历代很多爱情故事大都是以“一见钟情”而开头的,因为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女孩子都很少出门,偶尔上了庙会,看了花灯,或者窗下有俊男走过,都会从此陷入爱情的漩涡。现代社会流行的旅途恋、网恋、邂逅相恋等等,也多基于“一见钟情”。
如何确定一见钟情,它和普通爱情有何区别?
1.时间之差
一见就是刚一看见之意,表示快,快到“瞬间”、“即刻”。对方的相貌一映入自己的大脑,与脑中原存的“爱之图”磨合,立刻产生反应,那么熟悉、那么亲热、那么可爱。不像遇见陌生人,首先要仔细端详、观察,甚至试探,不断地去了解对方,产生第一印象,以判断他(她)是好人还是坏人,来者不善还是友善,自己的安全感怎样等等,以后才能逐步放开与其交往。而一见钟情者则不需要这个过程,一见如故,一见到就感到亲切,一见就有信任感,不假思索,甚至他们自己也闹不明白:怎么那么快就信任对方,对对方产生的都是好感。
普通恋爱,一般就没有那么快,初次见面,觉得很新鲜,会产生第一印象,从对方的相貌、身体素质、仪表姿态、气质风度得到一些初步的判断。在这中间,第一眼看到的外貌也很重要。比如一位男士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位非常靓丽的女性,产生爱慕好感也很正常。因为男人视女人,审美观的主要特征都是共同的,对于一位美女几乎所有男士看到都会说她很美,也同时会产生爱慕,产生好感,这种爱慕或好感当然也有“一见”即生之意,但这种爱慕和好感仅仅是肤浅的一种好感,等到真正爱上对方,决不是“一见”就定的事。
2.爱的程度不同
钟情,就是一心一意的,非常明确的,单向表达的爱慕之情,这种情是深层的、专一的,即情有独钟,非他(她)莫属,而且是全身心的。
当确信对方也钟情于自己的时候,更是全身心投入,不顾一切,义无反顾,会进入一种迷醉的状态,情不自禁,忘乎所以,疯狂投入。
对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高度敏感,对自己会有震撼性的影响,情感波动很大。
由于强烈爱意,常会把对方看得是完美无缺的,即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爱情中的“晕轮效应”。“一见钟情”中的爱情,瞬即投入,不知不觉即达钟情的程度,这种投入中理智的成分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