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320-385),简文帝朝礼部尚书;孝武帝朝太保。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晋末年南迁寓居会稽。父谢裒,官至太常。谢安历任尚书仆射、中书监、侍中、太保等职。他志趣高雅、深谋远虑,政治、军事、文学才能都十分突出。封建昌公,追封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纵情山水屡征不赴
谢安的家族是永嘉之乱中随元帝东迁渡江的世家大族。谢安的伯父谢鲲,在西晋末年曾是东海王司马越的相府参军,过江后任豫章太守,并死在任上。东晋初,谢安的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安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却比他的兄长们更有名气。谢安自幼聪明多智。4岁时,被当时的尚书吏部郎桓彝所称赞,将其比之于王东海。谢安聪慧敏悟,气宇非凡,当时的学童竞相效仿他读书时的音韵。
谢安对山水的爱好远胜于仕途,他志趣高雅,淡泊名利。最初朝廷征召他辟司徒府,任佐着作郎,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掉了任命。当他寓居在会稽时,常和名士王羲之及高阳许询、僧支遁交游,游山玩水、谈天说地、议论古今、咏诗作文。
有一次,他和孙绰泛舟海上,不料突然变天,风浪大作,同伴都大惊失色,想要马上返回,只有谢安一个人游兴正浓,吟啸诗文,若无其事。划船的老头看他相貌安闲,便继续向远方划去。后来小舟在波浪中翻转,其他人都站起来喊叫,谢安却从容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大家才平静下来,船得以平安驶回。
谢安的名气越来越大。扬州刺史庾冰屡次要求郡县敦促谢安出来做官。谢安实在没有办法,只得赴召,但一个多月后,他又告假而归。后来,朝廷又多次征召于他,都被他谢绝。有关衙门上奏说:谢安被征召历年不到任,请求取消他入仕的资格。谢安并不因此感到苦恼,相反更加尽情地游览大好河山。谢安累次征召不赴,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
谢安的弟弟谢万是西中郎将,总管边臣的要员。谢安虽然隐居自乐,名声反而比弟弟谢万还大。谢安的妻子看见家门富贵,只有谢安一个人淡于功名,不求进取,于是对谢安说:“丈夫不能像兄弟谢万那样么?”谢安有些痛苦地说:“恐不免如此。”后来谢万被废黜,40岁的谢安才有了入仕的想法。
力挽狂澜清淡为政
征西大将军桓温主请谢安当司马,谢安将从新亭出发,朝士都来送行。桓温见到谢安由衷地高兴,两人谈论平生抱负,终日欢笑。桓温对谢安十分满意,也非常尊重。桓温准备北伐时,正赶上谢安的弟弟谢万病死,谢安请求回家。不久,他征拜侍中,晋礼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此时的朝政已被桓温所掌控,他一向野心勃勃,企图篡夺帝位。太和六年(371),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使得本来就不太稳定的政局再次出现危机。两年后,司马昱忧郁而死,桓温立司马曜为帝,朝政仍由自己把持。
桓温的淫威使大臣们纷纷臣服他自己,唯独谢安却能坚持自己的立场,运用自己的智慧来与桓温周旋。有一次,谢安在路上远远见到前呼后拥、威势赫赫的桓温,纳头便拜。桓温大为惊诧,忙问他为什么这样,谢安从容应答:“从没有君王拜在前面,而大臣揖躬在后的规矩。”另有一次,桓温的部下郗超像平时那样躲在帐子里偷听谢安与桓温的谈话,以便更好地为桓温出谋划策,不幸帐子被风吹开,他一下子就暴露在谢安面前。谢安也不奇怪,只是幽默地取笑:“郗先生真可谓是入幕之宾呀!”说得郗超满脸通红,无话可说,桓温也在一旁尴尬不已。
宁康元年(373)二月,桓温亲率大军回兵京师,打算趁机登基称帝。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司马曜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
在新亭,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迎接不可一世的桓温的到来,每个人都心惊胆颤。与谢安同来的王坦之更是惊慌失色,汗流浃背,紧张地连手版都拿倒了。在这惶恐的一群人中,只有两个人不改其容颜,一个是来者不善的桓温,一个是镇定安闲的谢安。谢安走上台阶,在席上就坐。他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像铁桶似的卫兵,而是先作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然后才平静从容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的入侵。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在墙后布置人马是不是多此一举呢?”谢安的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立刻镇住了桓温。桓温于是赶忙赔笑说:“正因为不得已才这样做呀!”连忙传令撤走兵士,紧张气氛也随之得到缓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摆酒设馔,与谢安两人谈天说地,在这欢笑声中,朝廷总算度过了一场虚惊。
新亭风波后,在谢安和王坦之的忠心辅佐下,局面逐步稳定下来。但是,野心勃勃的桓温却依旧不肯放弃自己做皇帝的梦想。不久,他回姑孰养病,暗示朝廷授他“九锡。”“九锡”是历代权臣篡位前的最后一级台阶,他身患重病更是急于获得,目的就是要做一次皇帝。他让袁宏按他的意思起草加授九锡的诏令,袁宏把诏令拿给谢安看,谢安认为不好,便动手进行修改。就这样一共修改了好几次,几十天过去了也没有定下来,直到七月桓温病死。至此,司马氏朝廷面临的一场危机总算过去了。
不久,谢安任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等到中书令王坦之出任徐州刺史,诏命谢安总管中书事。谢安坐镇朝廷,以和平之态来谋划治理长远。文武百官也都乐于效命。他不以细故察人,而弘大朝纲,威望着于外,众人都以王导相比,认为文雅有过之而无不及。谢安曾和王羲之登冶城,悠然畅想,有超然世外之志。王羲之曾对他说:“夏朝大禹他为王事奔忙,手足磨成老茧,周文王往往过时而食,整日没有闲暇的时间。现在我们四周都是敌人的营寨,应该考虑怎样见到成效,虚谈浮文妨碍要务,这在当今恐怕不合时宜吧!”谢安说:“秦委政于商鞅,仅过二世而亡,难道是清谈造成的后患吗?”
运筹帷幄淝水大捷
太元七年(382),由氐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与东晋并存。次年,前秦皇帝苻坚决定调士卒90余万人攻伐东晋,由弟弟苻融率领。前秦军很快攻下寿阳(今安徽寿县),东晋军队节节败退。
在此之前,谢安就组织了一支由徐、兖二州侨人或其子孙组成的北府军队。北府兵的将卒深受匈奴和羯人的仇杀之苦,因此有抵御苻秦、保卫江南的决心。
面对强敌压境,东晋以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以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8万人迎击秦军。
十一月,谢玄派刘牢之率精兵5000人进击秦军将领梁成。刘牢之率部奋勇向前,强行渡河,大破秦军,斩了梁成。秦军不得不向淮水一线溃逃,而谢石、谢玄却指挥晋兵节节进逼,直逼寿阳。时值深秋,苻坚与弟弟苻融登上寿阳城楼远望,看到东晋军阵严整,颇具规模;又看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惊虑与惆怅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苻坚若有所失地对苻融说:“这哪里是弱旅,明明是强敌啊!”脸上不觉露出了畏怯的神色。
实际上,东晋大臣对百万前秦大军更是感到害怕。朝廷加封谢安为征讨大都督,率军抵抗。出兵之前,谢玄去向谢安问计。谢安坦然地回答说已经另外有旨了,然后沉默不语。谢玄不敢再说,要张玄再去请示。谢安就命令驾车去山野田庐,亲朋都来聚集,谢安和谢玄下围棋,以别墅赌胜负。谢安的棋艺平时劣于谢玄,但今日谢玄心中不安无心下棋,始终胜不了谢安。
晋军与前秦军在淝水东西岸互相对峙。苻坚派东晋降将朱序至晋营劝说谢石投降。谢玄乘机使谢石和苻融相约,让秦军后退些,晋军渡江与秦军决战。苻融企图乘晋军半渡之时,全歼晋军于淝水中,于是令前秦军稍退。但是,秦军内部复杂,大多数不愿作战,特别是汉人心向南方。因此,当前秦军接到撤退命令时,以为前方被击败,于是奔逃溃散,自相践踏,死伤遍野。晋军乘势猛攻,秦军大败。消息传到京城,谢安正与客人下棋,看完信后,随手放在坐床上,一点也没有露出喜色,下棋照旧。客人问他淝水战况,他才慢慢地回答说:“小辈儿已经打败贼寇了。”棋局结束,谢安回到内室,由于内心兴奋,跨过门槛时竟连屐齿折断都不知道。
谢安怀有统一南北的大志,他一再上疏请求亲自北征,于是晋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谢安上疏让太保及爵位,皇帝没有允许。
激流勇退千古留名
谢安身为朝廷重臣,他经略远瞻,让官员和功臣们互不相争,平衡各种政治势力以保朝廷的稳定。谢安认为刘牢之不可以独自担负重任,又预知王味之不应该专任一城之长。最终,刘牢之果真以叛乱而告终,王味之也因为贪污受贿而身败名裂。谢安的先见之明被世人所称赞。
谢安平时对音乐非常喜欢,但自从他弟弟谢万死后,他10年没有听音乐。登台辅之位后,他整年丝竹不断。王坦之写信劝喻他,他不听从,上层社会纷纷仿效他。而他又在土山上营造别墅,楼馆竹林很茂盛,他常携内外子侄往来游集,每次光菜肴就花费百金之多。人们对此多有非议,而谢安却满不在乎。
后来,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政,朝政一片混乱,司马道子身边豢养着一个与谢安关系微妙的小人——谢安的女婿、王坦之的儿子王国宝。王国宝不学无术,品行恶劣,非常受谢安嫌弃,更别提栽培重用了。他对谢安心怀怨恨,经常在司马道子和皇上面前挑拨离间,使孝武帝疏远谢安。为了避嫌,谢安被迫离开京城,举家搬到广陵附近,在那儿修了一座陋府,美其名曰“新城”。在对广陵防务作了周密布置之后,谢安请求朝廷准他回京治病。
当谢安的车辇缓缓驶进建康的时候,谢安很是伤感,他对亲近之人说:“以前我常担心死在专权的桓温手中。忽然有一次,梦到坐桓温的车走了16里,见到一只白鸡才停下来。坐他的车,预示我替代他的职位;16里,意味着我代居宰相16年而止。白鸡主酉,如今太岁在酉,我的病恐怕是好不了啦!”于是,他上疏辞官。几天后,谢安病卒于京师,时年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