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有分工,每个人都不一定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无论你做什么,其实都有成功的可能。当然,你可能在台前享受鲜花和掌声,但你也可能在幕后促成别人的作品。很多人会说,躲在幕后和路边多没有意思,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想,诚然鲜花是美丽的,掌声也固然醉人,但是它肯定台前人成就的同时并不代表否定了幕后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是自然界独一无二的,活出真实自然的自己,并且按照自己的个性完善自我,这样的人生才精彩。
有一个女孩,她是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女儿。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周围的人认定有很高的歌唱天赋,她对于声音的把握非常精准。女孩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唱家,但是上天给予她美丽声音的同时,也留给了她缺点,那就是她的一张阔嘴和一口龅牙。
在一次公开唱歌的机会中,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她一直努力地用上嘴唇盖住自己的龅牙。但这样使得她在唱歌的时候显得非常的滑稽可笑,最终,她的首次登台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她失败了。在比赛结束后,她还一个人沉溺在失败的阴影之中。
但是一个资深的音乐人在听完她的演唱后,认为她很有天赋,也具备很大的潜力。在经过短暂的交流之后,音乐人坦率地告诉她:“我看到了你在台上的表现,知道你在试图掩饰什么,你并不喜欢你那口牙齿,其实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有龅牙并不是你的过错,为什么要尽力去掩饰呢?张开你的嘴,只要你自己不引以为耻,观众就会喜欢你的。甚至说不定你的龅牙还会给你带来好运呢?”
这个女孩接受了音乐人的建议,在唱歌的时候不再去想自己的牙齿。站在舞台之上,她关心的只是自己能不能唱出自己的水平。最终,这个女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一歌唱家。
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也不敢做真正的自己,这已经成为阻碍很多人成功的根源。只有做回自己,做真正的自己,你的价值才不会被轻易否定。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要想获得最后的胜利,就必须植根于自己独特的个性。忽视自己的个性或者故意掩饰自己个性的行为,终将一事无成。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标签,而这个标签就是我们与他人区分开来的标志。
美国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在刚刚进入演艺圈的时候,他最开始的想法就是模仿当时一位成名已久的喜剧大师的表演套路。尽管在一段时间里,他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学习和模仿,但是自己却迟迟没有突破和作为。在整个戏剧圈里,卓别林的名字就像很多不知名的演员一样,湮没在庞大的从业人群中。
后来,卓别林开始琢磨,能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于是,他根据自己的独特个性,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表演风格,终于成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喜剧明星。
一个美国思想家曾说过:“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即便一个人拥有别人无法企及的天赋,如果只是将这些天赋用在模仿别人身上,最终也只能沦为追随他人的牺牲品。
坚守自我并不是自以为是,故步自封,而是针对个人的特性,想出一个适合自己,能够展现个人才华的方式。一个人不可能成为别人,更没有必要成为别人。
鲁迅先生说过:“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这是一种清醒的执着,是在看清前途后的决断。
鲁迅先生最初是学医出身,但在仙台学医期间,他观看了一部侵华日军残害中国人的电影,而在旁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他们不仅没有丝毫愤怒反而以此为乐。这样的场景让鲁迅先生格外痛心,自此,他认为治心比治身更为重要。
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走自己的路。用文字唤醒中国人麻木的心,医治病态的人性,让手中的笔成为与敌人对抗的“匕首”。
本来,走自己的路就不易,但一条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的路就更不好走。而鲁迅先生铮铮铁骨,所以选择了这条路,并坚定不移地朝着那个布满荆棘的方向毅然走下去了,挺起了中国的脊梁。
谨慎而理智地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去走,不要去管其他,即便是用着和别人相反的模式,也不能注定你一定会失败。就算自己选的道路充满了坎坷,自己也不能急于否定自己,因为那是你自己的选择。
008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一代名臣曾国藩曾说:“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我们总认为得到本就理所当然,失去反而成了非常态。所以,每每失去,就不免感伤和追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是明白的,在漫漫人生长河中,得失相伴随时。人生苦短的叹息,花开花落的无奈,即使诗画中也是风雨和阳光同在。这才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然而,平凡中自有升华。每一次的觉悟和放弃,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伤感过后,仍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日子并不会因为个人而改变。就在这叠进式的理解中,逐渐会懂得超脱地望向未来。眼神里的凄楚,也因深刻而愈加美丽。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而言,失去比得到更为本质。随着整个生命的离去,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失去。世事无常,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被真正占有。既如此,又何必患得患失?我们应该做,也是所能做到的,便是在得到时珍惜,失去时放手;安然于两者之间,心平而气和。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向来被世人奉为安贫乐道,高洁伟岸的精神典范,一段《五柳先生传》便足以为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想当初,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也曾有过报效天下之志,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然而,终究赋《归去来兮辞》,挂印辞官,彻底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毅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于所谓的世事得失,怎一个潇洒了得。
回归故里后,陶渊明一直过着“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田亩生活。初时,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简朴,却乐在其中。
后住地失火,举家迁移,生活便逐渐困难起来。如逢丰年,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然而,其安然于得失的本色,丝毫不改,稳于心中。
陶渊明的晚年生活愈加贫困,却始终保持着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东晋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尚清时,他为自己写下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如此平淡自然的生死观,情也飘逸,意也洒脱。
或许,对于陶先生的境界,我们一时无法企及,但至少能做到的,便是抱有一颗淡泊明志、从简修行的心。平静面对得失,执着于自身超脱;固然炎凉冷暖,又何碍于以冷眼旁观,泰然自若。
得到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也并非是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但这却是属于我们能够拥有的。得不到的就不要执迷于此,失去也未必不是一种简单和轻松。清风两袖间,更显得飘逸和潇洒。
平日里,我们好像只关心自己已经失去的,一味地沉浸于喋喋不休的懊恼与追悔中,无形中留下了许多伤感与怨恨。其实,快乐与否,只是我们内心看待得失的角度。
有一位老人家久居山野村落,每天早晨都往返于水井与家之间,只挑两担水。
日子久了,水桶就有点漏,滴滴答答,一路上长长一行。路人提醒他说:“您换副水桶吧!”老人家笑笑不语,依旧挑着旧水桶来,挑着旧水桶去。
后来,仍不断有好心人提醒,老人除了感谢之外,依然没有任何改变。邻居终于不解地问道:“您那么辛苦地挑了一担水,可水桶是漏的,等走到家时恐怕早已漏掉了小半桶。这么白费力气,何不换一副好桶呢?”
老人坦然一笑,说:“没有白费力气啊。你回头看一看,这一路走来,我桶里漏的水不是都浇了路边的花草了吗?你看它们长得多好啊!”
对于得与失,老人早已释然并通解,所以有了如此安然而平和的心态。失去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够正视现实。往往,当我们对失去感到遗憾的同时,可能就在不经意间得到了另一种收获。既然已经失去了,又何必耿耿于怀,纠结于内心?放弃不必要的烦恼,珍惜眼前的平凡,自娱自乐,心安理得,没有刻意的追求,便不会有失去的伤感和沉重。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命运会拿走我们生命中的一些东西,对于这些失去的,人们可能无数次地反思自己,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其实,失去了就失去了,消失总有消失的理由,你去追究一个结果,不过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去看看失去为自己带来了什么,反而更有意义。就像老人所说的那样,漏掉的半桶水不是失去,而是赋予更多生命生长的滋养。
月亮的残缺并没有影响到它的皎洁,人生的遗憾也不该遮掩住她的美丽。不要再让担忧与焦虑消耗我们的精力,心态的调整只是一念之间的意识。安然于得失,简明的心性,胸襟便自然豁达于明媚之中。你完成了你的精彩,剩下的,只需听老天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