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云京所部一旦赶到,史朝义和他的小弟们就成了瓮中的小鳖鳖了。到那个时候,等待他们的结果就是:被人家炖成鳖汤。
史朝义咬了咬牙,回过头来,纵马扬鞭,向着无可预知的未来疾驰而去……
田承嗣投降,这当然好;他把史朝义的一家老小都送来了,这当然更好;但是,有一点,匪首史朝义逃了。
史朝义听了,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什么滋味儿都有。他一会儿看看北方的大漠,一会儿又回头遥望故乡范阳。天下虽大,却没有他容身之所,挡不住的绝望汹涌而来,不接纳我,不让我出走,也不对我下手,这是希望我自裁呢吧?
大家之所以高兴,是因为终结意味着开始——和平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回归——向昔日幸福生活的回归。可是,一切真得都能回复到从前的那般模样吗?
徒然的恨无济于事,只有知耻而后勇,知古而鉴今,努力确保覆辙不重蹈、悲剧不重演,这才是天道!
(一)
且说史朝义两万残军龟缩入莫州,坚守不出,而仆固瑒薄城安营,静待援军,双方互不相让,呈对峙状态。就这么对来峙去,转眼之间,腊尽春回,公元763年降临了。
正月,代宗皇帝改宝应二年为广德元年,同时下诏加仆固怀恩为河北副元帅、仆固瑒为大将军兼前部先锋,责令他父子二人统兵进讨史朝义,务要速战速决,一举荡平贼寇。为了进一步瓦解敌人的反抗,代宗又一次传檄天下,只要叛臣叛将主动来降,朝廷对于他们的罪行将既往不咎(匪首史朝义不在此列)。注意,不是宽大处理,而是既往不咎。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只要你来,就啥事儿都没有,你要不来,那就得死啦死啦的。
要说史朝义还是挺有些男儿气概的,他也知道,困守孤城不是长久之计,便于正月某日(具体哪日俺真不知道)在城中举行了一个盛大的阅兵式,同时犒赏三军,激发士气,准备趁唐朝援军未到之前,一举消灭仆固瑒所部。且不说他的能力如何,单就这份勇气而言,他确实对得起自己的姓。
可惜啊,世易时移,命运之神已经不在他这一边了。虽然小史对这开年第一仗高度重视,但无情的现实给了他重重一击:这一仗,他打败了,而且败得还很惨,前锋大将敬荣被仆固瑒阵斩于马下。史朝义只得收拾残军退回城中。
史朝义刚刚退回城中,正在惊魂未定之际,便连续接到了几个不好的消息,把他的小心肝儿吓得扑通扑通直跳。
消息一:唐将薛兼训统兵万人,逼近莫州东门;
消息二:郝廷玉与田神功联军已经在西门安营扎寨;
消息三:盘踞在常山的唐将辛云京已经起兵南下,距离莫州不足百里;
消息四: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率万余人马与南门的仆固瑒合兵一处;
六路人马四面来袭。什么叫天罗地网?这就叫天罗地网!什么叫巨石砸小蛋?这就叫巨石砸小蛋!
对于史朝义而言,形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唐军已经在莫州的东、南、西三面布下口袋,只等着辛云京这一路来扎口了。辛云京所部一旦赶到,史朝义和他的小弟们就成了瓮中的小鳖鳖了。到那个时候,等待他们的结果就是:被人家炖成鳖汤。
史朝义急得像热锅上的小蚂蚁。他一方面连发了十多道诏书,向各地叛将求援,希望他们尽快赶来增援;一方面整肃城中军马,准备坚守待援。
他以为他至少可以招来几路援军,孰料一路都没有来。
一部分是压根就没打算来,这些人大多是安禄山、史思明的好哥们儿,史朝义在他们眼中就是个小破孩儿,而且还是穿开裆裤的那一种。最要命的是,史朝义杀了自己的老子,无论是从情理还是道义上讲,他们都无法说服自己来救援史朝义。
一部分不仅没打算来,反而还投降了唐军。代宗早说了,只要肯改旗易帜,就既往不咎。于是,伪邺州节度使薛嵩举邺郡、卫州、邢州向李抱玉投降;伪恒阳节度使张忠志向辛云京投降;赵州刺史卢俶、定州刺史程元胜、徐州刺史刘如伶等人相继投降;就连先为唐将、后为敌酋的许叔冀也投降了。
少部分是想来但来不了,都被各地的唐军牵制着,根本就腾不出手。
最多的是第四类人,没有投降但并不愿意前来救援。这些人之所以没有投降,倒不是因为他们革命立场坚定,而是因为他们在犹豫观望,唐廷胜了,他们就倒向唐廷;史朝义起死回生了,他们就继续跟着史朝义闹革命。所以说,他们虽然肉体上没有投降,但其实精神上早就投降了。
(二)
史朝义非常的伤心,他自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别人大多也认为他是个好人。他也很纳闷,好人为什么就没有好报呢?众叛亲离的滋味确实不好受啊!忙乎了半天,自己没有招来一兵一卒,唐军反倒是源源不断地开来。史朝义是又眼红又着急,万般无奈之下,便找来田承嗣商量应对之策。
田承嗣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趁着唐军尚未合围之前,夜半率军北归范阳,联合李怀仙和契丹等部,东山再起。田承嗣把胸脯拍得哐哐响,表示一定会坚守莫州,等待史朝义率大军前来增援,届时里应外合,再上演一出先皇邺城大破唐军的神话。(不如身将骁锐还幽州,因怀仙悉兵五万还战,声势外张,胜可万全。臣请坚守,虽瑒之强,不遽下。)
史朝义听得是心潮澎湃,这田承嗣简直就是国之栋梁嘛,老臣谋国,想得居然如此长远。是啊,正如田爱卿所言,眼下也只有北归范阳这一条路可走了。
商定之后,史朝义赶紧派人筛选五千精骑,同时又让自己的老娘、老婆、小妾、儿女赶紧收拾行囊,轻装简从,准备连夜突北上。
筛选精骑,这一点,田承嗣举双手赞成;带着老小,这一点,田承嗣举双脚反对。
史朝义十分不理解,连问纳尼。
田承嗣说了,唐军重兵围城,陛下您如果想要顺利出城,就得轻骑简从,能不能拿的东西,尽量不拿,能不带的人,尽量不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行动的敏捷程度,才能确保北归行动的成功。您瞅瞅您这一家子,上有六七十岁的老太后,下有三五岁的王子公主,老的老,小的小,您要是带着他们突围,万一碰上唐军,双方打了起来,他们的人身安全就没法保证了。所以啊,您干脆就别带着他们了,留在我这里不就得了,我一定会保全他们的。
史朝义仔细一想,确实也是这么回事儿,便点头答应了。
当天晚上,史朝义组织人马趁着茫茫夜色,从北门开出。临走之前,史朝义握着田承嗣的手,泪流满面,我这一家上百口子,今天就都交给你了。(阖门百口,母老子稚,今付公矣。)
田承嗣热泪盈眶,祝愿陛下马到功成,尽早回来,我老田一定会和莫州共存亡。
史朝义挥挥手,带着五千精骑鱼贯而出。他一边走一边回头深情地凝望着夜色中的莫州,心中涌起无限的悲凉。他看见了自己的老娘,也看见了自己的老婆,还看到了自己的侍妾和子女们,他(她)们无一例外都淌着眼泪。最后,他的目光定格在了田承嗣的身上,他看见田承嗣在那里拼命地摇着手。(这段就允许小玉煽情点儿吧)
史朝义咬了咬牙,回过头来,纵马扬鞭,向着无可预知的未来疾驰而去……
(三)
田承嗣是哭着出城的,但他是笑着入城的。
他哭,是因为他需要装哭;他笑,是因为他忍不住发笑。
大家该猜到了,史朝义中了田承嗣的奸计。
没错,这一切都是田承嗣设的一个局。熟悉唐史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位田承嗣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河北三巨头之一,他能“荣膺”这个名号,绝非偶然。老奸巨猾的田承嗣早就看出,伪燕气数已尽,史朝义已然是秋后的蚂蚱了。常言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眼见着大厦将倾,他可不愿意做史氏父子的陪葬品。
本来呢,依着他最初的打算,是要在城中对史朝义下手。如果能将一个活蹦乱跳的史朝义送到仆固瑒的面前,那真是太有面子了,他老田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就有着落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此路不通。因为,史朝义手下还有一大帮子小弟。以田承嗣现有的力量,想要黑吃黑,恐怕讨不到什么便宜,弄不好还会把自己给折进去。
所以,田承嗣转而想了一条毒计。既然擒不着史朝义,索性就把他放出去,然后再告知唐军,让仆固瑒去追击他。这样,一来,可以在唐廷那边落下一个怀念旧情的好名声;二来,自己也能安安全全地投降。之所以要说服史朝义留下一家老下,其实是想把匪首的家人作为见面礼送给唐廷,增加自己的砝码。
忽悠走史朝义之后,已经是第二日的凌晨时分了,田承嗣立即召集手下众将开会。
田承嗣说,我和你们大家同为大燕效力多年,先后攻下河北一百五十多座城池。咱们到处挖坟烧房抢钱财,杀死青壮年,坑死老弱者。公卿富豪成了我们的奴隶,美姬美妾被我们一扫而光。现在老天降下惩戒,我们该何去何从呢?自古以来,祸福无常,只有识时务的人,才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天亮之后,我打算出降,你们以为如何?(吾与公等事燕,下河北百五十馀城,发人冢墓,焚人室庐,掠人玉帛,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公门华胄,为我厮隶,齐姜、宋子,为我扫除。今天降鉴,吾等安所归命?自古祸福亦不常,能改往修今,是转危即安矣。旦日且出降,公等谓何?)
其实,他手下的那帮子将领早就知道大势已去了,只是因为害怕史朝义和田承嗣,所以才不敢提出投降。现在,史朝义已经跑路了,田承嗣又主动提出投降,他们的疑虑一扫而光,全都举双手赞成。(众咸曰:“善。”)
天亮以后,田承嗣派人在城头上大呼,史朝义昨晚已经跑了,你们怎么还不去追呢?(朝义夜半走矣,胡不追贼?)
仆固瑒起初不肯相信,但很快他就相信了。因为,办事向来周到的田承嗣已经把史朝义的一家老小全都送到了他的大营当中。事实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不相信。
田承嗣投降,这当然好;他把史朝义的一家老小都送来了,这当然更好;但是,有一点,匪首史朝义逃了。
仆固瑒没工夫和田承嗣废话,他命令田承嗣返回城中,安抚军民,等待代宗的旨意,自己则率军向北追击史朝义去了。
(四)
再说尚且蒙在鼓里的史朝义,日夜兼程,赶往范阳。
经过连年的征战,河北各地到处都是一副残败不堪、人烟稀少的破落景象。一路上就没有多少人家,这五千人马饥餐露宿,饿得前心贴后心,累得有气无力。历尽艰辛,一伙人终于赶到了范阳。可是,人家根本就不给开门。抬头一看,史朝义的心顿时变得拔凉拔凉的,亲娘咧,怎么是大唐的旗号呢?
史朝义冲着城头的老部下——范阳兵马使李抱忠一顿咆哮,大骂李抱忠忘恩负义,卖主求荣。
他的嘴厉害,李抱忠的嘴更厉害。他义正词严地说,大燕气数已尽,唐廷复兴已经不可阻挡。莫州的田承嗣已经投降了,你的地盘儿都丢光了,所谓的复兴大燕根本就无从谈起了。我们投降也是顺应天意啊。其实,我们还是很念旧情的,否则的话,将你骗入城中活捉,肯定能换个大官做做。现在,我们也不对你下手,你自己看着办吧。
史朝义一听,莫州丢了,如闻惊雷,当时就呆了,田承嗣这个老贼害我一家老小全都沦于敌手,悔得肠子都快断了。回头看看身后的一帮小弟,一个个饿得脸色发黄。史朝义瞅着心疼,也顾不上什么九五之尊,低声下气地求李抱忠,我们已经一天多没吃东西了,你能不能看在往日君臣情谊的份上,给我们一顿饭吃呢?
李抱忠倒还是真得念旧情,一口答应,随后就派人把饭送到了城外。史朝义和他的小弟们狼吞虎咽,不一会儿就把饭吃了个底儿朝天,个别几个还捧着饭碗舔了好几遍,把个碗舔得跟新买的似的。饭后,很多人觉着再跟着史朝义已经没有什么前途了,便集体来向他辞行。史朝义虽然心中痛得要死,但也没有阻拦。
休息了一会儿,史朝义带着其余的人马向梁乡奔去。这一路上,有不少人掉了队,也有不少人偷偷跑掉,等到了梁乡,只剩下不到两千人马了。史朝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命人原地休息,自己则来拜祭老爹的坟墓(史思明死后埋在梁乡),连一件像样的祭品都没有。根据历史的记载,史朝义在史思明的坟前放声大哭。他到底对自己的父亲说了些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却是肯定的,悔恨填满了他的胸腔。
祭拜完自己的父亲后,史朝义带着人马向广阳开进。到了广阳,已不足千人,广阳也不接纳。史朝义和众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去投奔契丹。于是,一伙儿人又继续向北,打算从渔阳(今天津蓟县)出塞,投奔契丹。
可是,到了渔阳,他又被当地的边将给拦住了。边将给他带来了大唐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史朝义的老部下)的口信:大王你要是出奔契丹,就会背上骂名,永世不得翻身了,你好好掂量掂量吧。
史朝义听了,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什么滋味儿都有。他一会儿看看北方的大漠,一会儿又回头遥望故乡范阳。天下虽大,却没有他容身之所,挡不住的绝望汹涌而来,不接纳我,不让我出走,也不对我下手,这是希望我自裁呢吧?
仔细得想一想,李怀仙说得也有几分道理,史朝义遂调转马头,向范阳而来。
来到范阳郊外的一个树林,他的随从已经不足百人了。史朝义发现了一座名为医巫闾祠的庙宇。他对众人说,我累了,想去里面休息休息,你们不要打扰我,等会儿李怀仙来了,你们就带着他到庙里见我。说罢,便一个人走入了庙中。
不一会儿,李怀仙就来了。众人领他进入庙中,这才发现,史朝义的躯体在空中摆来摆去……
时为大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
(五)
很多人习惯站在某种立场上来看待人的好坏。殊不知,有了先入为主的立场,所谓好与坏的客观真实性便无从保证了。比如说,今天的我们都习惯站在正统的立场上来看待这场变乱,我们都认为安史之乱的主谋没有一个是好动西,全都是大坏蛋。
安禄山是不是大坏蛋?当然是!安庆绪是不是大坏蛋,当然是!史思明是不是大坏蛋,当然也是!史朝义是不是大坏蛋呢?对不起,不是,史朝义其实是个好人,尽管他杀了自己的父亲。最起码,小玉偶是这样认为滴。
现在,这个好人的尸体就停放在李怀仙的面前。抚着史朝义渐渐冰冷的尸身,李怀仙唏嘘不已,多好的一个人啊,多么仁慈的一个君主啊!
唏嘘归唏嘘,人已经死得透透的了,尸体也已经变得硬梆梆的了,唏嘘已是无益。死了的人已经死了,所有的荣华名禄都与他毫无关联了。可是,活着的人还要继续追逐自己的欲望。李怀仙命人砍下史朝义的脑袋,传送长安报捷,延续了七年的伪燕帝国正式覆灭。
史朝义死后不久,各地的叛军将领或被招降,或被消灭,安史之乱——这场惊天的大裂变,至此终于尘埃落定。
安史之乱终结时,大诗人杜甫正在四川流浪当中。他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高兴得快要抓狂了,以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挥笔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诗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啊,绵延许久的战乱终于结束了,还在外地晃荡个啥啊,赶紧回家吧!
虽说这首诗是老杜对自己情感的一种记述。但实际上,他的情感便足以代表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了。
这么多年来,大家是白天想,夜里盼,扳着指头过日子,就盼着战乱结束、重建家园的那一天。而现在,这期盼已久的一天终于来临,如何能叫人不欣喜若狂呢?
大家之所以高兴,是因为终结意味着开始——和平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回归——向昔日幸福生活的回归。
可是,一切真得都能回复到从前的那般模样吗?
很不幸,答案是否定的。
小玉对安史之乱有一个比喻。其实,安史之乱就是大唐——这位驾车高速行驶的司机,一头撞到了自己若干年前栽下的树上。经过七年多的抢救,大唐的外伤终于愈合,可以康复出院,重归国际社会了。可是,这场惨烈的车祸却给这位巨人留下了深重的后遗症。在他的后半生当中,这些后遗症始终如影随形地缠绕着他,一直到生命的尽头。
这些个后遗症,还有一个统称,叫做“崩溃综合症”。这种综合症和艾滋病差不多,只要染上了,就必死无疑。就算是华佗在世、扁鹊复生,也是无力回天了。
(六)
这种传染病首先侵入了大唐的内分泌系统(经济社会领域)。
根据《旧唐书·郭子仪传》的记载,经过八年战乱的涤荡,“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也就是说,曾经是帝国核心经济圈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化为一片焦土。
人口的锐减与经济的破坏相伴相随。据载,在潼关和虎牢之间方圆数百里的土地上,居然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天宝初年登记的人口有一万多户,而到了安史之乱结束时,竟然只剩下不到两百户了,锐减程度令人咋舌。
内分泌系统被破坏之后,昔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庶景象便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的萧瑟景象。大唐帝国日薄西山,渐渐走向了穷途末路。
同时,大唐的消化系统(自卫能力)也被破坏了。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唐廷为了尽快平息叛乱,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的兵马全都调返内地,造成了西北边防的空虚。劲敌吐蕃趁虚而入,不费吹灰之力,便夺取了陇右和河西走廊。双方争夺多年的安西四镇也全部落入了吐蕃之手。夺得河西走廊之后,吐蕃甚至一度对帝都长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以上是西北方面。西南方面也不消停。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南诏王阁逻凤派兵进攻嶲(guī)州,夺取会同军(四川会理县),进据清溪关(四川越嶲县北、大渡河南),“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积储,一月馆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南诏再攻唐境,破越嶲,唐都督被擒,唐兵全部被掳。南诏两次取胜,颇立声威,西服寻甸、裸形诸族,南败骠国(piào,在今日缅甸),俨然成为西南的强国,对大唐西南边境构成了强有力的威胁。
在东北方向上,由于叛军主力南下,剩余的力量并不足以有效抵御契丹,契丹的势力得以迅速渗入塞内,并不断发展壮大。建国以来一百多年的遏制努力至此全部白费。契丹最终成长为北方草原的霸主,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最大的病患其实是神经系统(政治军事控制力)的破坏。
史朝义自缢之后,各地叛将望风而降。如何处置这些降将,就成了大唐朝廷的当务之急。
作为平叛第一功臣的仆固怀恩最有发言权。他认为,为就地安抚百姓计,应该将伪燕降将全部留在原来的岗位上,为帝国继续履行职责。
代宗皇帝已经经历了太多、太久的战争。现在一提起战争这两个字儿,他就有一种大海的感觉。久而久之,代宗形成了这样一种定性思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儿,少一事儿不如彻底没事儿,凡是能尽可能地消弭隐患、尽快地平息祸乱的方案,便是好方案。所以,仆固怀恩的提议很对代宗的胃口。他老人家大笔一挥,就批准了仆固怀恩的方案。
代宗并不知道,他这大笔一挥,就把唐朝复兴的最后希望给挥没了。
仆固怀恩的提议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心为公,其实却包藏着强烈的私心。别以为仆固怀恩是少数民族,他就不懂“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了。仆固怀恩当然担心代宗会将他“烹”了,所以便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谋出路。经过一番苦痛的思索,他还真找着解决的方法了。
这个办法的原理其实十分简单。走狗烹的前提是什么?是狡兔死。所以,若想走狗不被烹,只要狡兔死不绝就可以了。兔子死光了,猎狗当然也就没用了。所以,适当地保留一些兔子,对于狗的生存发展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仆固怀恩才会奏请代宗将安史叛将复职留镇,名为就地抚民,其实一是为了培植私人势力,二是借这些降将牵制朝廷的手脚,使朝廷不敢对他父子二人下手。
于是,叛将薛嵩复任相州节度使,管邺、卫、邢、洛、贝、磁六州;田承嗣复任魏博节度使,掌魏、博、德、沦、瀛五州;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担任成德节度使,控恒、赵、深、定、易五州。这三位节度使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河北三镇”的开创者。这三镇,趁着唐室衰微,“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逐渐把本镇的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统统抓在手中,“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不管怎样,他们这么做,还可以说是“情有可原”。因为,他们当初降唐其实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在内心深处对朝廷就没什么好感。可是,唐朝自己培养出来将领居然也照葫芦画瓢。淄青节度使李正已、宣武节度使李灵曜、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等全都割据一隅,称王称霸,他们或是“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是“贡献不入于朝廷”,公然与朝廷对抗。
这些个藩镇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节度使职位都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到公元九世纪初的时候,全国的藩镇竟有四十多个。打倒了两对父子,孰料,却站起了更多对的父子,历史真是有趣得很啊!各藩镇互相攻伐,有时甚至还联合对抗中央。虽然中央政府也曾经多次试图削藩,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总是收效甚微。
这种尴尬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后来的五代十国,说穿了,其实就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而已。
(七)
诸位瞅瞅,掰扯来,掰扯去,居然还有这么多严重的后遗症。可见,所谓的“中兴”,其实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YY罢了。
这一点,大诗人白居易就看得比较透。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四十三个年头,也就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十二月,时任盩厔县(今陕西周至)县尉的白居易和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去仙游寺游玩。三人在闲聊间无意谈起了四十多年前那段尘封的往事。根据王质夫的提议,陈鸿回家之后写了一部小说,叫做《长恨歌传》,而白居易则写了一首诗,叫做《长恨歌》。
这首《长恨歌》立意高远,文辞优美,堪称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其词曰: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此诗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写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情恨,其实内里更深的则是借情恨抒发家恨乃至国恨。前后鲜明的对比,上下迥异的落差,安史之乱可谓是唐人心中最深最重的痛。尤其是末尾那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是道尽了唐人心中掩饰不住的无尽恨意。
可是,徒然的恨又有什么用?历史是不相信眼泪的!唐人哀之而不鉴之,遂使小玉哀唐人矣!
徒然的恨无济于事,只有知耻而后勇,知古而鉴今,努力确保覆辙不重蹈、悲剧不重演,这才是天道!
列位,你们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呢?
最后,把我最喜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权当结语。
人们没有充分吸取教训是最重要的历史教训
——郝胥黎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