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玄宗手上的兵力会严重不足呢?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民生等多个方面,完全可以写成一篇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题目就叫《论笨蛋皇帝唐玄宗为何手上无兵》。
英雄的人生注定是不会寂寞的。为了使他的人生不至于虚度,上天在这一年赐给他一个对手——安禄山。从这一年起,郭子仪才算是正式开始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六年远远要比前五十八年精彩得多。
封常清当时估计是喝多了,没有多想,就夸下了海口:“禄山领凶徒十万,径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一)
玄宗最近比较烦。
有人说了,有什么可烦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叛军既然来了,派兵围剿不就行了嘛!
是啊,事实就是这么简单。可是,问题是,玄宗手上的兵力严重不足,虽然还不是光杆儿司令,但是已经和光杆司令差不多了。
玄宗很生气,对着群臣一顿咆哮,朕的兵哪里去了,为什么朕无兵可用?
但是,很奇怪,大臣们都用一种纯洁而无辜的眼神看着他,个别胆肥儿的,眼里甚至还隐隐约约地闪烁着愤怒的火花儿。
玄宗暴怒,想骂娘,但突然间他又冷静了下来。因为,他猛然意识到,今天的这个局面实际上是他一手造成的,总不好让大臣们来为自己的失误买单吧。
为什么玄宗手上的兵力会严重不足呢?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民生等多个方面,完全可以写成一篇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题目就叫《论笨蛋皇帝唐玄宗为何手上无兵》。不过,如果真要这么做得话,一是小玉写起来相当费劲,二是朋友们读起来相当费劲。
所以啊,我们长话短说,复杂的话简单说。
简而言之,主要的原因其实就只有两点:一是“外重内轻”的兵力部署格局;二是募兵制。
先说第一个,“外重内轻”的兵力部署格局。
所谓“外”,指的是边境地区;所谓“内”,其实指的是内地。
“外重内轻”,说白了,就是把国家的主要兵力部署在边境地区,只在内地留少量军队。“外轻内重”的意思刚好与之相反。
唐朝初年的军事部署格局就是“外轻内重”。那个时候,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全国一共设置了634个折冲府(相当于今天的武装部)。其中,绝大部分都设置在内地,仅关中地区就有261个折冲府。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唐朝政权还不稳固,国力还不怎么强大。所以,统治者就以维护内部安定为主要国策,对周边各国各部族采取守势。
到了玄宗时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有雄厚的实力做后盾,玄宗就迷上了开疆拓土。天宝初年,他老人家一口气在边境地区设了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具体如下:
一、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宝时为范阳郡),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二、平卢节度使,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柳城郡,今辽宁朝阳),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
三、河东节度使,防御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定襄郡,今山西忻州)、代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岚州(楼烦郡,今山西岚县北)三州郡兵,管兵五万五千人。
四、朔方节度使,捍御突厥,治灵州(灵武郡,今宁夏灵武西南),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五、河西节度使,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万三千人。
六、安西节度使,又称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今新疆库车),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管兵两万四千人。
七、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管兵两万人。
八、陇右节度使,备御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乐都),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万五千人。天宝十三载又于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宁边、威胜、天成、振威(吐蕃雕窠城)、神策、金天、武宁、曜武八军。
九、剑南节度使,西抗吐蕃,南抚蛮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统辖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及翼州、茂州、维州、柘州、松州、当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万九百人。
十、岭南五府经略使,绥静夷僚,治广州(南海郡,今广东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直辖广管诸州、兼领桂、容、邕、安南四管诸州郡兵,管兵一万五千四百人。至德元载改为节度使。
为了便宜行事,玄宗赋予这些节度使以极大的权力。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还兼领着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务,由此成为了全面掌管兵镇内军事、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权力的封疆大吏,“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在兵力分配方面,玄宗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将军队的主力都安排在边疆地区,内地仅留下少数军队维持治安。于是,兵力部署的格局就由“外轻内重”变成了“外重内轻”。
再说第二个,募兵制。
募兵制与府兵制相对,是唐代的两种兵役制度。这两项制度都是中国古代制度史上的重点,解释起来,没个三天五天是掰扯不清楚的,诸位也等不了那么久。所以,小玉就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我们先设置一下故事的主人公:
第一个,李四,皇帝;
第二个,王五,将领;
第三个,赵六,农民;
在那个年代,战争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有的时候是内乱,有的时候是外患,反正没几天消停的。打仗,就需要兵丁。兵从哪里来?只能从老百姓中来,确切地说,就是从农民中来。
赵六其实是不想打仗的。道理很简单,打仗就会死人,保不准哪天就挂了。但是,他又不得不打。没办法,因为他有土地。有土地,其实也就相当于被土地绑住了。政府来找你,一找一个准儿。
当时,政府在全国各地都设置了折冲府。这个折冲府大致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人武部。折冲府会把所有符合服役要求的男丁登记造册,作为将来抽组军队的第一手依据。赵六就这样成为了一名注册的府兵。
当国家没有战事的时候,赵六就会老老实实、安安稳稳地呆在家里,伺候他那几亩薄田。但是,一旦发生了战争,赵六就得响应政府的号召,拿着兵器铠甲,牵着自己的马到折冲府报到。折冲府将府兵集结到一起,而后就会上报朝廷,皇帝李四指令大将王五统领府兵作战。
王五是赵六的上司不假,但是赵六也明白,真正给他发工资的其实是王五的上司李四。所以,赵六归根到底还是会听李四的话。对于他而言,王五只是一个人名,可以是张五,也可以是刘五,但真正的老板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四。
但是,渐渐地,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造成变化的始因是赵六失去了土地。赵六为什么会失去土地呢?因为,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赵六经营不善,他的土地最终还是落入了地主之手。赵六成了无地的雇农。
这个时候,战争发生了,国家又来找赵六了。可是,这一回,赵六就不干了。为了躲避兵役,他逃离了故乡,变成了流民。反正老子也没地了,干脆跑他娘的,老子可不想打仗送命。
慢慢地,逃跑的赵六们越来越多。量的积累终于引起了质的变化。折冲府发现,他们居然找不到兵丁来打仗了。哪里的折冲府也找不到,全国都找不到了。
这样子,府兵制就崩溃了。制度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改革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没办法,战争还是会有,总得有人来打仗啊。
皇帝李四想了一个法子,国家拨钱并确定编制员额(大家想想为什么要确定编制员额),由各地的将领自行招募士兵。虽说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它的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
正在逃亡的赵六听说了李四的改革措施之后,十分高兴。逃亡毕竟是没有出路的,没有吃没有穿,说不定哪天就得饿死了。反正地已经没了,赵六左右衡量了一下,决定去王五的手下当兵。这样子,赵六就成了专门靠吃军饷过活的职业军人了。
在此时的赵六的心中,王五是自己唯一的头儿。因为,是王五在给他发工资。对于王五这个衣食父母,赵六心怀感激。而王五呢,对招募来的赵六们也十分看重。这些都是自己的人,自个儿要想升官发财,全靠这帮兄弟们卖命呐。所以,王五对赵六们也十分够意思,能照顾就照顾。就这样,王五和赵六越来越热乎。
可是,赵六却把真正的老板——皇帝李四给忘到爪哇国去了。他只知道,是张三这个部门经理在给自己发工资,却并不知道,真正给他发工资的其实是公司的董事长。所以,董事长李四就在无形中当了冤大头,自己花了钱,赵六还不领情。
好了,到了这里,我们的故事也就讲完了。
如果上述的事例大家能看明白,那么,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区别也就清楚了,两条:第一,府兵其实是兼职的士兵,他们的主要身份还是农民;而招募来的士兵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军人,是纯粹的战争机器。第二,对于府兵而言,我的上司固然是我的上司,但是我的上司的上司更是我的上司;对于招募来的士兵而言,只有我的上司才是我的上司,我的上司的上司不是我的上司。
现在,我们回到现实,分析一下玄宗为什么手上兵力不足。这下,问题就简单多了。
首先,因为军事部署的“外重内轻”,所以大唐帝国的60万军队当中,有50万分布在边境地区,而广袤的内地则只有不到10万的兵力。
其次,因为实施募兵制,玄宗必须得通过将领才能调动士兵,他本人名义上有权力,但是实际上却没能力调动一兵一卒。
安禄山本来是大唐帝国边防体系上的一环。现在,他突然举兵内向,内地兵力严重不足,顾得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当然了,帝国的精锐部队并不是只有安禄山一支。但是,问题是他们现在都在边疆,远水解不了近渴。等他们赶到的时候,估计黄花菜都馊了。
好了,问题的症结已经找到了。
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了。
(二)
李平这个名字本来就叫得很好,李平,礼品,听着就吉祥。李平人如其名,也是一个吉祥的人。
正当玄宗慨叹“二十四郡,乃无一义士”的时候,李平带着冀州的风沙出现在了他的面前。李平不是空手来的,他给玄宗带来了一份精美的礼品。这份礼品不是金不是银,但是却胜过千两黄金万两白银,因为这是一条消息,一条大大的好消息。
李平告诉玄宗,不要惆怅,不要迷茫,不要生气,因为在河北平原郡,有一位名叫颜真卿的帝国官吏,他正在联合各郡官员,暗中厉兵秣马,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给安禄山以重重一击。
是啊,河北怎么会没有义士呢?这块沧桑隽永的大地从来就不缺乏忠义之士。想当初,曹公曹孟德在打败袁绍后,曾经仰天长叹:“呜呼,河北义士何其多也。”
这条及时的消息,让玄宗的精神为之一振。是啊,不可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慌乱了手脚,蒙蔽了心智。国家罹难之际,忠臣义士还是有的,他们将和自己站在一起,共克时艰。
玄宗是应该重重感谢李平的,因为有了他的这个好消息,玄宗的心智才终于从白痴水平恢复到了正常,那颗原本躁动骚乱的心渐渐趋于平静,思维头脑也渐渐地清晰明智起来。
我该采取有效的行动了,玄宗默默地鼓励自己。
玄宗行动的第一步很简单,就是两字儿:杀人。安庆宗“有幸”成为了玄宗的第一个刀下鬼。虽然他曾仿效廉颇大爷光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玄宗的面前求饶,但是玄宗还是要了他的小命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目前还对付不了老子,只好先拿你这个儿子出气了,安庆宗你泉下有知,也要体谅体谅嘛!同时被杀的还有安禄山的正妻康氏及亲戚四人。
但是,让小玉搞不懂的是,玄宗为什么要将安庆宗的老婆荣义郡主赐死。荣义郡主只是一个妇道人家,平日里的爱好不过是逛逛街,买点儿“哎哟喂”牌的包包啥的,史书上根本就没有关于她参加叛乱的记载。玄宗,你干嘛非要把她给弄死呢?再说了,当初也是您老人家把这丫头给推入火坑的。你不想着拯救她于水火,反而要了她的小命儿,这也忒不地道了。
唯一合理的解释恐怕是这样的:玄宗很受伤很生气,需要杀戮来发泄满腔的愤怒,需要鲜血来缓解紧张的情绪。这一点很重要,大家姑且记着,等以后就会明白了。
安庆宗的死讯吓坏了他的叔叔——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安思顺是个识时务的人,一直都是。他主动给玄宗上书请罪,愿意交出兵权,来京待罪。当然了,他的潜台词是:陛下,请留臣一条性命。
玄宗其实并没有干掉安思顺的想法。因为,早在N年之前,安思顺就曾经三番五次地状告安禄山谋反,坚决要和安禄山划清界限,是你玄宗死活不相信啊。现在,安禄山果然谋反了,你如果拿安思顺出气,那是十分说不过去的。
但是,话还得说回来不是。毕竟,安思顺和安禄山是兄弟。眼见着叛军的声势是越来越大,难保安思顺不会墙头草随风倒。万一他投到安禄山的怀抱当中,也搞个什么“朔方起兵”,带着朔方军从西北攻来,那麻烦可就大了。届时,安禄山从东向西,安思顺从西向东,两路围攻,大唐帝国的国祚就铁定要over了。
你主动和安禄山撇清关系是对的,主动上书请罪也是对的,朕可以不杀你,但是决不能不防你。于是,玄宗就顺势答应了安思顺的请求,将他召回京城,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户部尚书。
安思顺很高兴,他的目的达到了,虽然手中的兵权没有了,但是最起码还能保全项上人头,况且还能捞个户部尚书干干,值了。他并不知道,他高兴得太早了,就在他回到京城的那一天,有一个人笑了,此人名叫哥舒翰。
颜真卿密谋举义和安思顺主动洗嫌这两件事情极大地鼓舞了玄宗,他迅速地理清了思路,找到了应对当前危局的方法:第一手,火速调朔方军东进,虽然是解不了近渴的远水,但是最终能灭火的也只有他们了;第二手,迅速招募新军,组织有生力量抵抗叛军,在朔方军到达之前确保洛阳、长安不失。
没错儿,一手抓调援,一手抓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
玄宗当即下诏,派毕思琛前往东都洛阳招募新兵,编练新军。
但是,还有问题,朔方军原先的领导人是安思顺,现在安思顺被调离了工作岗位,节度使的位置就空了出来。让谁来当朔方军的大哥大呢?这其实不是一个问题。因为,玄宗的心目中早就有了合适的人选,朔方右厢兵马使兼九原太守郭子仪。
郭子仪,男,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牛人,越往后越牛。
郭子仪的家庭出身非常好,他的父亲郭敬之曾经先后做过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的刺史。优裕的家庭条件,使郭子仪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他从小就喜读兵书,热爱习武;此外,贵族的出身,也使郭子仪养成了健全的人格,性格开朗,为人豁达,人缘极好。
他的前半生就是一个字儿,顺。参加武举考试,一次性通过,入仕的起点便是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天宝八载(公元749年),他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出任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西)太守与朔方右兵马使。
天宝十四载的时候,郭子仪已经五十八岁了,再干几年恐怕就要在兵马使的岗位上退休了。但是,英雄的人生注定是不会寂寞的。为了使他的人生不至于虚度,上天在这一年赐给他一个对手——安禄山。从这一年起,郭子仪才算是正式开始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六年远远要比前五十八年精彩得多。没办法,万骨枯后,一将功成,历史历来如此。
在这场叛乱当中,玄宗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但是,这一次,他做了一个非常非常正确的决定: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让他统帅本军马上东进。
任命消息公布之后,却吓坏了一个人。此人姓李,双名光弼,看名字应该是个汉人,实际上却是个契丹人,而且他还是安禄山的老乡,也是营州柳城人氏。
李光弼的出身同样是不同凡响。他的父亲名叫李楷洛,原本是契丹的一个部落的酋长。武则天时期,李楷洛内附唐朝,最后官至右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入寇河源的时候,李楷洛奉命率兵抵御。临行前,老头子不知怎地,居然忧心忡忡地对人讲:“灭了吐蕃贼,我也回不来了。”后来,果然不幸而言中,李楷洛于回师途中病逝,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朝廷对这样的烈士当然是大加褒扬,赠官为营州都督,谥号也特别到位:忠烈。
所以说啊,李光弼其实是烈士子弟。从少年时代起,李光弼就精于骑射,《唐书》对他的性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严毅有大略”。李楷洛死后,李光弼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手下任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李光弼为人不苟言笑,颇有大将风范。王忠嗣对他一直都是另眼相看,他常常对人说:“日后能代我统兵的,非光弼莫属。”
李光弼个性鲜明。由于他一表人才,潇洒倜傥,所以给他介绍对象的人特别多。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正是其中之一。安思顺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当时,安氏兄弟权倾朝野,平常人想巴结他们都找不到门路,更可况是做人家的乘龙快婿。大家都以为,李光弼一定会忙不迭地接受这么亲事。哪曾想到,李光弼居然推脱自己有病,拒绝了。哥舒翰听说了这件事后,竖起大拇指称赞李光弼是条汉子。
但是,有一点,李光弼和自己的同僚郭子仪(两人同在安思顺帐下效力)不对付。李光弼为人刚直冷峻,不苟言笑,治军尚严;郭子仪为人宽厚,亲切如邻家翁,治军尚宽。这种性格和带兵方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二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紧张到什么程度呢?有时两人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彼此都不说一句话。从前两人地位对等,还没什么;现在,郭子仪在一夜之间成了李光弼的顶头上司,李光弼就害怕了,担心郭子仪利用职务之便打击报复,于是就想着是不是能调到别的方镇去。
刚好在这个时候,唐玄宗向郭子仪征求意见,说是朝廷要挑选一名得力的干将去平定河北,问问郭子仪心目中有没有合适的人选。郭子仪左思右想,最后还是觉得只有老对头李光弼能够胜任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于是就向玄宗推荐了李光弼。玄宗倒也干脆利落,当即就认命李光弼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副使。
其实,这本是件化干戈为玉帛的好事儿。但是,李光弼却不这么想,他以为这是郭子仪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但是,朝廷的命令已经下达了,抗拒皇命那是不行的。李光弼着实犹豫了好一阵,才鼓足勇气去见郭子仪。他留着眼泪对郭子仪说:“我甘心赴死,只求你不要加害我的妻儿老小。”
郭子仪听了他的话,眼泪“唰”地就留下来了,他推心置腹地说道:“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十分感动,两人相对跪拜,从此尽释前嫌。
此时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并不知道,他们今天的和解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郭李携手,天下无敌。明天是属于玄宗的,也是属于他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他们的。只因为,历史把堪平战乱、中兴唐朝的伟大重任放在了他们的肩头。没什么特殊的理由,因为放眼唐朝百将,只有三个人有这样的实力,而他们正是其中之二。
(四)
郭子仪和李光弼虽然在火速行军,但是水太远了,仍然无法解决当下的困境。玄宗还是一筹莫展。正在这个当口,中使报告给他一个消息,说是某人回京述职了。玄宗不听则已,听了顿时是风停雨霁,眉开眼笑。
因为,来人是赫赫有名的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节度使封常清。
如果把那个时代的优秀统帅做一个排名的话,安禄山铁定排第一,哥舒翰排第二,高仙芝排第三,排第四的正是这位封常清。有人说了,怎么没有郭子仪和李光弼呢。那是因为,当时的郭李二人在这些人的面前只是后生晚辈,根本就排不上个儿,资历太浅了。
安禄山虽然排第一,但是此人现在已经是国家的公敌了,人人得而诛之。哥舒翰倒是挺厉害,但是已经中风瘫痪了,活着跟死了差不多。高仙芝之所以排第三,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比封常清强,而是因为他是封常清的主人。
高仙芝其实也不是汉人,而是高丽人。他的父亲高舍鸡在安西从军,一步一步地干起,最后官至诸卫将军。高仙芝是个大帅哥,而且骑射技术十分出众,弓马娴熟,勇猛异常。因为沾了父亲的光,高仙芝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拜为游击将军,职务与父亲相当。爷俩儿同在帐中效力,一时成为佳话。高仙芝曾经先后在节度使田仁琬和盖嘉运的手下干过,但是都没有受到重用。后来,到了夫蒙灵察(人名)当安西节度使的时候,高仙芝才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在夫蒙灵察的提携之下,高仙芝一路擢升,到了开元末年的时候,已经是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了。
高仙芝本来就是个战争奴隶,封常清又是高仙芝的奴隶,也就是说,封常清是奴隶的奴隶。由此可知,封常清的出身十分不好。没错,确实不好,比安禄山还要差。封常清自小和他的姥爷相依为命(有的时候,小玉读史读到封常清,总觉得这个人和华英雄差不多,是个天煞孤星)。后来,他姥爷因为犯罪被朝廷流放到了安西,负责守卫胡城的南门。这老头有个比较好的习惯,读书。他不仅自己读书,还教当时只是小屁孩儿的封常清读书,封常清后来的知识底子全是他爷爷帮他打下的。这位湮没在历史角落里的姥爷,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了,甚至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是,小玉一直觉得,这是一位伟大的姥爷。
姥爷死了以后,封常清就孤苦伶仃了。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安西四镇(分别是:龟兹即今新疆库车,焉耆即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即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即今新疆喀什)正处于夫蒙灵察时代。高仙芝当时是夫蒙灵察手下的都知兵马使。高仙芝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好面子,爱讲排场,可能这与他的贵族出身有关吧。高仙芝每次外出的时候,都带着三十多个仆人,为了充门面,高仙芝甚至让这些仆人都穿上了华丽的衣服,衣甲鲜明,气宇轩昂。那场景怎一个“拽”字了得。身为奴隶的封常清看到高仙芝出行的场面时,就被深深地震撼了。
打这以后,封常清就多了一个梦想:做高仙芝的仆人。他倒是很勇敢,直接跑到高仙芝的府上,报名要当老高的随从副官。高仙芝定睛一瞧,哎哟,亲娘咧,这也太丑了吧。只见封常清身形瘦小(营养不良),走路还一瘸一拐的。当时就拒绝了封常清的要求,不行,这要带出去也太丢我的面子了。
没想到,第二天,他居然又来了,高仙芝就不耐烦了:“吾奏傔已足,何烦复来!”他怒,没想到封常清比他还要怒:“常清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看来,这书是没白读,讲起来一套一套的。但是,高仙芝还是不答应。
孰料,打这以后,封常清居然和高仙芝较上了劲,“晨夕不离其门,凡数十日”,死缠烂打,软磨硬泡。高仙芝都快哭死了,亲娘咧,见过不讲理的,没见过这么不讲理的。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答应了封常清的要求,让他做了自己的副官。
当然了,此时的高仙芝对封常清还是比较反感的。在他的心目中,封常清就是那种泡泡糖,没什么过人之处,就是沾着他不放,烦人。
开元末年的时候,安西附近一个名叫达奚的部落背叛了唐朝,整个部落自黑山往北向李白的诞生地——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逃跑。夫蒙灵察受命,派高仙芝率两千骑兵昼夜兼程,于绫岭半路邀击。达奚部落一路奔跑,人马疲极之时,忽遇身着黑甲、手持陌刀、跨下骏马的唐军,吓得魂飞魄散,纷纷为刀下之鬼,整个部落几乎被一锅端掉,只跑出几个人。高仙芝前脚破敌,封常清后脚就在帐中把捷报给写好了。没人让他写,他自己主动干的。
高仙芝回来后,封常清非要让他看自己写的捷报。高仙芝老大不情愿了,你个仆人写什么捷报,牵好马,倒好洗脚水就成了,还学人家写公文,简直是自不量力。但是,他架不住封常清的泡泡糖神功,硬着头皮只好看了下去。这一看不要紧啊,哎呀,额滴个神啊,这写得简直太好了,文笔精审,把唐军一路上的行军路线、却敌方略、战斗过程等等详情渲染刻画,事事周全。高仙芝当时就被雷翻了,“大骇异之”,因为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和他没想到但应该表达的意思,封常清全给表达出来了。从此,高仙芝就对封常清另眼相看了。
这还不算完。高仙芝回师之后,夫蒙灵察设宴款待他。酒过半巡,判官(军中高级参谋)刘眺和独孤峻就问高仙芝,“前者捷书,谁之所作?副大使幕下何得有如此人?”高仙芝心里乐开了花,强压着内心的狂喜,淡淡地说,“即仙芝傔人封常清也。”刘眺和独孤峻当时就肃然起敬,强烈要求封常清入帐喝酒。喝起酒来才发现,这个封常清的口才也是十分出众,为人十分豁达,大家都很喜欢他。
常言道,遇人轻我,必定我没有可重之处。封常清虽然长得丑,但是用小沈阳的话来说,就是比较有才。就因为这么一封公文,夫蒙灵察破格提拔他为判官。这在今天就相当于由士兵直接提干了,是非常了不起的。
所以啊,谁说知识无用,多读点儿书还是有好处的。
听妈妈的话,好好用功读书。
——周杰伦
打这以后,封常清因为军功不断擢升。天宝六载,他跟随着高仙芝大破小勃律。当年十二月,高仙芝荣升节度使,保荐封常清为庆王府录事参军,充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不久之后,朝廷又加他为朝散大夫,专门掌管四镇的仓库、屯田、甲仗、支度和营田等事。天宝十载,高仙芝因在恒逻斯战役中败于大食帝国之手,被免去了节度使一职,入京任右金吾大将军,王正见调任安西节度使。天宝十一载,王正见病逝,封常清代王正见为安西副大都护。十三载,封常清入朝,玄宗提拔他为御史大夫,赏给他豪华别墅一栋,还追封了他的父母。天宝十四载,玄宗进封高仙芝为密云郡公。
今天,封常清其实是到长安述职来了。结果阴错阳差,劈头盖脸地遭遇了安禄山的叛乱。
正好他来了,玄宗就询问他讨贼的方略。封常清当时估计是喝多了,没有多想,就夸下了海口:“禄山领凶徒十万,径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很奇怪,这么严谨细致的一个人,怎么突然就变得狂放傲慢了呢!
诸位想想啊,他常年呆在西北,对东北的情况根本就不了解,哪里知道安禄山铁骑的剽悍呢。在封常清的心目中,安禄山的叛乱只是不入流的小打小闹,根本就成不了气候。您瞅瞅他说的话,前面说得还行,中间就大包大揽了,最后甚至吹牛说,“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这话啊,绝对是说大发了,傻小子,你以为这是在安西呢?
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听了这话都不免会怀疑三分,但是玄宗却很高兴,因为他不正常。第二天,他就认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募兵东征。爱卿啊,看样子,叛军马上就要进入河南了,洛阳很危险啊。玩女人,我行你不行;打仗,你行我不行,洛阳防线就拜托你了。
封常清倒是很尽职尽责,接到命令的当天就动身赶到了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