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是林琳人生阶段的一个分水岭。
十岁之前发生的故事,林琳鲜有记忆,有的也只是简简单单几个模糊不清的片段或画面。只顾着玩耍而弄丢了弟弟,随后怎么找也找不到,害怕地躲在草地里一声不响,直到看见父亲抱着弟弟回家;想不起缘由的哭泣,浑身布满竹块打过的道道条痕,在奶奶的安慰下越哭越厉害;父母外出打工刚回来时不认识,像兔子一样的的逃开;秋风微起外公清扫着院子,那清瘦的背影;下雨天,冰冷水中的红薯跟红手;红白相间的新毛衣,幼儿园里周围阿姨的赞不绝口。跟悲伤的结局更让人印象深刻同理,似乎反面暗淡的情绪也更让林琳记忆深刻。但它们也许是真的,也许只是林琳的记忆出了误差。
十岁那年,有很多故事发生,林琳的记忆苏醒了,开始像野草般疯长,长满了整个脑原,并勃勃生机。
那时林琳喜欢上了班上的语文老师唐糖。悦耳的声音,温柔的目光,白色的衬衣,生动的课堂。就算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林琳依旧能感受到讲台边上唐糖老师的温柔。从来不爱答问的林琳开始积极的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大大咧咧的林琳也在唐糖老师夸奖一个女同学作文写得好排比拟人比喻修辞用得好后,燃起了羡慕跟嫉妒的小心思。我也要写出好文章让唐糖老师来夸奖,林琳这样对自己说。这个阶段的林琳同学在喜欢唐糖老师的基础上,开始了向上奋进的姿态。
可惜好景不长,四年级下学期学校重新分班了。才跟唐糖老师学习了一学期的林琳被分到了2班,而唐糖老师还是教1班。公布分班名单后,林琳分外的多愁善感。她站在1班的教室门口恋恋不舍,她不想走,不想被其他的语文老师教。她看着依然在讲台上的唐糖老师,心里酸酸涩涩得直想哭。她多想走进去告诉唐糖老师她不想走她想留在有她教的1班。可是,林琳终究没有。她怕自己的成绩不够好唐糖老师不肯收。那时围在1班教室门口同样不想走的同学们都说学校这次是按成绩分班的。分到1班的都是最好的,分到2班的是第二好的,分到4班的是最差的。虽然对于学校这样不公平、差别对待学生的行为很愤怒和不耻,但是林琳更多的情绪是一股淡淡的忧伤,毕竟才被分到2班。跟朋友说了隔着这么近后面一定还可以一起玩耍,跟唐糖老师说了再见我真的好喜欢你,林琳到底还是一步三回头的踏进了2班教室。
坐在陌生的教室里,林琳强烈的想念着唐糖老师。再也听不到唐糖老师讲课了,再也不能看见唐糖老师出现在教室里了。那一刻,林琳清清楚楚的意识到,虽然只有一墙之隔,但距离却是天涯跟海角那样遥远。可林琳到底还是怀揣着渺茫的希望。林琳想她一定要好好学习。也许以后还有机会分班,她要有最好的成绩才能分到唐糖老师班上。每个孩子都是从这样的或那样的刺激中成长起来的。有了渴求希望和目标,就会有前进的动力。林琳也许还是懵懂着,但她确实开始勤奋进步了,只是为了那个一墙之隔的唐糖老师,那个多年以后依旧记忆如初的唐糖老师。
2班的班主任进来了。对她,林琳很是无感。谁叫她不是唐糖老师呢?对于喜欢的人,人们总是带有偏爱。而对于不喜欢的人,人们则往往带有偏见。林琳趴在桌子上,继续沉浸在失去唐糖老师的难过中。她还不知道,她即将遇上另一个人,心心伤伤八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