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独大司马洗不得
明代兵部尚书陈汝言,一日退朝,与太子洗马刘定之相遇,就戏弄他说:“你的职务是洗马,不知你洗了多少匹?”
刘定之知其戏谑,就针锋相对地答道:“马棚里的马都洗过了,惟独大司马洗不得!”
“大司马”,是当时兵部尚书的别称,刘定之的答话是对陈汝言的“回敬”。两人一笑了之。
枪和子弹
民国末年,有个甘肃小贩挑着两筐货物在兰州吆喝叫卖:“卖枪来卖枪来,长枪短枪盘盘枪,还有子弹!”
行人有的听到,似乎并未引起注意。可是巡逻在街上的警察听见后,便大为惊奇,以为卖者是在贩卖军火,于是一拥而上,将他捉拿归案。
警察们不由分说,打开箩筐一看,只见一只装的是各式各样的香,另一只装的是鸡蛋,这才明白刚才小贩吆喝的是:“卖香来,卖香来,长香短香盘盘香,还有鸡蛋!”
警察疑虑顿消,小贩虚惊一场!
刘大请客
有个叫刘大的人,因不善于说话,无端得罪了好些人。有一次,刘大过50岁生日,特意请了张善、李石、王武、赵启等好友前来欢聚。
快到开席的时候,刘大见赵启还没有来,便站在门前懊恼地说:“该来的还不来!”
张善正好站在他身旁,听了这话,心想:“我可能是不该来的。”于是袖子一甩气着走了。
李石从客厅里赶出来问刘大:“这是怎么回事?”
刘大也感到莫名其妙,急着说:“哎哟,不该走的又走了!”
李石一听,思忖道:“看来我是该走的。”于是不告而辞。
刘大见李石又走了,不明究竟,摊开双手向王武解释道:“你看,我又不是讲他的。”
王武心里盘算着:“既然不是讲他,那一定是说我了!”于是气呼呼地拔腿而去。
刘大越发糊涂,望望满桌菜肴和空空的客厅,沮丧不已。
恰在这时,赵启来了。刘大惋惜地说:“你来得真不是时候!”
赵启一听,觉得既不是时候,还何必停留,当即转身而去。
刘大呆呆地站着,好一会,才感叹地说:“啊!为什么都走了?”
刘大请客弄得个不欢而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说话的语调而引起的:“该来的/还不来”中,强调重音是“该来的”与“还”,“不该走的/又走了”也一样;“我又不是/讲他的”和“你来的/真不是时候”中,重音落在谓语上。
另外,伴随着重音,还有一个逻辑停顿问题。刘大说话使用的不是平调,随情绪或升或降或曲,这也会引起对方的疑惑。
侉声侉调
民国初年,涞水地方来了一团士兵,这对民众来说是一种压力。城里的买卖商号从来怕兵。听说团部安在城里,忙推举了五个大户去拜见团长。
团长倒很随意,他把五人迎进客厅后,即叫勤务兵倒茶。勤务兵缺少心眼,没点人数,把茶碗一放下就走了。
团长是个南方人,说话不但侉声侉调,还是个咬舌。他看了看,对来客说:“来了五过(个)盈(人),只有四过(个)杂种(茶盅),缺一个杂种咋办?”
他并未埋怨,不多时亲自拿来一个大花碗,递给那个没有茶碗的说:“你似(使)这过(个)大王(碗)八(吧)……”
那大户一听,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说,余下一个个都闷笑于心。
教书合同
从前有家富人,对教书先生很吝啬,没人愿意到他家教书。有个秀才听说了,找到富人家说:“我没什么特殊的要求,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要不,我立个字据。”
说完,他写下了一个字据: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富人一看,这秀才不吃鱼肉鸡鸭,光吃青菜萝卜,这好办。他于是答应了,签字画押。
从此,富人天天给秀才吃青菜萝卜。吃了两天,秀才生气了,说:“我说了,不爱吃青菜萝卜,你怎么天天给这个吃?”
富人说:“不对呀!你字据上明明写着‘青菜萝卜万不可少’。”说完,拿出字据说:“你自己看!”
秀才拿起字据,又念了一遍: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富人听了,目瞪口呆。
三友酬答
佛印是北宋金山寺的和尚,能诗文,是着名文学家苏东坡和黄庭坚的好朋友。他们常欢聚一处,每聚必饮,每饮又必以诗联酬答唱和。但佛印放荡不羁,不拘小节,只赴别人的宴请,却不予答谢。
有一次,正值冬日。苏东坡邀约黄庭坚泛舟赏雪,有意撇开佛印这个白食和尚。二人正酝酿诗作,只见顺江漂来一只大缸,缸内传来急促的呼救声,苏、黄急忙要船家救人,谁知救上来的竟是佛印。
原来,佛印踏雪走访庭坚,不见其人,却在书案上发现东坡致庭坚的手柬,骤尔寻船不着,便以缸作舟,赶来相会。
苏、黄苦笑,只好邀请佛印入席。佛印正端杯举箸,东坡赶忙止住道:“且慢,须按老章法,以联语对答,合格者方得饮酒进食!”
佛印道:“以何为题?”
东坡道:“题材不拘。”说罢,指着银装素裹的大地,率先吟道:
天上的云,糊糊涂涂;
地下的雪,明明白白。
云变成雪,容易容易;
雪变成云,难得难得。
黄庭坚接着蘸墨急书:
墨在砚中,糊糊涂涂;
字在纸上,明明白白。
墨变成字,容易容易;
字变成墨,难得难得。
佛印见二人吟过,不慌不忙,一面进酒食,一面吟道:
我在缸里,糊糊涂涂;
上得船来,明明白白。
我吃你的,容易容易;
你吃我的,难得难得。
佛印自称吃别人的“容易容易”,吃他的则“难得难得”。通过重叠的形式,反映出了佛印的质朴、坦诚,诙谐成趣!
项羽拿破仑
清末以前,天下流行科举考试,考试时都要出题写文章,参加考试者的水平也高低不同。相传有次出了个“项羽拿破仑合论”的题目,要考生把这两位中外名人加以比较。
有位考生根本不知道拿破仑是谁,误以为拿破仑就是手拿破车轮,便这样写道:“项羽力能拔山举鼎,焉有遇破轮而不拿者乎?”成为科场一大笑话。
还有人说,有次考试出了个“李广程不识治军宽严论”题目,要考生把汉代名将李广和程不识两人不同的治军方法加以比较。考生中仍有孤陋寡闻的人,把题目理解为李广程这个人不懂得治军方法,并据此胡乱解释一通,同样为后人留下了笑柄。
你放火,我点灯
宋代有位州官叫田登,忌讳别人说自己的名字,下令凡是遇到“登”字都要避开,甚至连与“登”读音相同的字也不许说,结果闹出了不少笑话。
在他到任后的第一个元宵节,百姓要按传统点上灯笼过节三天。由于“灯”与“登”同音,百姓不敢说,衙门办事的人不敢写,只好用“火”代替“灯”字。
结果,衙门里出布告,“灯”字全部变成“火”字,出现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等句子,意即可以按惯例放灯三天。
布告一出,百姓们议论纷纷,都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以至传颂至今。
三人成“犇”
清代江苏巡抚丁日昌有位幕僚擅长弹奏古琴。一天,丁日昌请了俞曲园、潘玉泉、吴介山三位朋友到自己家里来欣赏琴乐。
俞曲园是位着名的训诂学家,平生博览群书,着作等身,但是不懂音律。他听琴师弹过数曲后,问潘、吴两人:“二位懂得音律吗?”
潘、吴都摇了摇头说:“不懂。”
俞曲园笑着说:“俗语云:三人成众。今天我们三个人合成一个犇了。”
潘、吴两人有点疑惑不解,俞曲园说:“有句俗语,叫‘对牛弹琴,牛不入耳’。今天这么高妙的琴乐,我们都不会欣赏,岂不是成了三条牛吗?”
两个妻子
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常州天宁寺。有人打小报告说,天宁寺的住持和尚不守清规。于是乾隆皇帝就问住持和尚:“你有几个妻子?”
“两个。”住持和尚回答说。
“哪两个?”乾隆皇帝一听,大为惊异,继续追问说。
“夏拥竹夫人,冬怀汤婆子,不正是两个妻子?”住持和尚慢条斯理地回答说。
竹夫人又名竹几、竹夹膝,是一种用青竹编成的长笼,也有将整段的粗竹筒打通竹节、筒上开许多通风孔而制成的,夏天抱着睡觉,可以消暑。
汤婆子是一种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的扁圆形壶,灌入热水后可放在被中取暖。
乾隆皇帝听后笑了,随后赏了住持和尚。
江心贼
一人不甚识字,至江心寺,见壁间写有《江心赋》一篇,他急忙走出来说:“江心贼在此,不可惹他。”
寺里僧人挽留他说:“此是赋,不是贼。”
那人摇头说:“你虽说是富,我看他终是有些贼形。”
此乃有意借“赋”、“贼”形似和“赋”、“富”同音的关系,揭露那些为富不仁而近乎贼的人。落地与及地
有个读书人带着书童进京赶考。路上,他的帽子被风吹落在地上。书童对他说:“相公,帽子落地(第)了。”
书生听了很不高兴,叮嘱书童说:“以后东西掉在地上,不许说落地,要说及地。”
书童依从了,挑起行李,准备上路。书生关照说:“要小心地挑。”
书童顺口应诺:“相公放心,无论如何也不会及地(第)的。”弄得这位书生哭笑不得。
狗不叫
国民党二十一军第四师师长范绍增,原名海廷,人称“范傻儿”。出身绿林,后为杨森招安,始赐以绍增之名。
其自述读书经过说:“我的爹送我去读书,老师拿一本《三字经》教我,他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狗(苟)不叫(教)’,我便问老师,是狗哪有不叫的?这样的书读了有什么用处?我从此便不读书了。”
范绍增把“苟不教”当作“狗不叫”,是犯了同音谐谬的错误。
王次公借驴骂僧
建安南陵王次公,一日放驴,误入贵安寺和尚的麦园,踩伤和尚不少麦子,和尚大骂不已。王次公的仆人听到了,回奉告诉主人。
第二天,王次公便跨上毛驴,带着仆人去见那和尚。王问僧人:“夜来秃驴吃了和尚多少麦?此驴在家本无事,才出家便无理!”
随即叫他的仆人过来,说:“去却鞍辔,牵那秃驴进来打,且看我打它下唇和上唇也动。”
王次公话中的“秃驴”明指毛驴,暗骂和尚;“出家”明指毛驴离开王家门,暗指和尚出家为僧;“和上唇也动”的“和上”,谐音指“和尚”。
解画
一位画师向观众炫耀他的作品,他指着一块空白的油画布,说:“我这画是一头牛在吃草。”
观者愕然,问:“这画上怎么不见草?牛又在哪里?”
画家说:“草被牛吃光了,牛吃光了草,自然是到别处去了。”
观众大哗!
画家真能无中生有!按他的逻辑,一块空白着的画布,岂止画的只是“牛在吃草”呢?纯属诡辩!
嘲客不辞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