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元代散曲和杂剧的合称。在文学史上,元曲有着和唐诗、宋词一样高的盛誉。在元代,出现了众多优秀的元曲文学家,最着名的就是元曲四大家。据元朝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和明朝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记载,元代四个着名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或称为“关马郑白”。
在四大家中,关汉卿成就最高,被尊为我国戏曲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在元代杂剧作家中,他的作品在数量上、质量上均占第一位。他一生共写了杂剧60余种,现存16种(其中3个是残本)。他的作品大多暴露了统治者的黑暗腐败,表现古代人民尤其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其作品语言“文而不文、俗而不俗”,雅俗共赏。他不仅能从事散曲、杂剧创作,也能粉墨登场、参加演出。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光耀百代的戏剧家。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马致远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着名作家。他着有杂剧16种,散曲120余首。他的剧作文辞豪放有力,内容显示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也有的作品流露出向往仙道的消极思想。成就突出的有《汉宫秋》,写王昭君的故事。
郑光祖是元代后期着名杂剧作家。共创作杂剧18种,现存8种。他的杂剧的主要特征是情致凄婉,词曲清丽。但也有贪于俳谐,多于斧凿之缺点。《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
白朴是元初剧作大家,写杂剧16种,今完整保存的只有3种。他的风格淡雅庄重,凄凉沉痛。所作以《墙头马上》最出色,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
十八学士
唐初,李世民消灭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后,于武德四年(621年)十月,被唐高祖任命为天策上将,地位在诸王之上,并允许于秦王府设官属。
于是,李世民锐意经营,在宫城之西的秦王府开设文学馆,广泛地延揽天下文学之士。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颍达、盖文达、许敬宗18人,同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
文学馆成立后,李世民对十八学士的待遇非常优厚,每人均享受五品膳食,并将这十八学士分为三班,轮流值宿。
后来,李世民即位后,将十八学士全部吸收到朝中,与他们一起讨论天下政事,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门三才俊
“三班”——汉朝的史学家、政治家班固、班超、班昭兄妹。
“三曹”——魏晋建安年间着名诗人曹操、曹丕、曹植父子。
“三张”——西晋诗人张载、张协、张亢兄弟。
“柳氏三绝”——宋朝词人柳永(柳三变)、柳三复、柳三接兄弟。
“三苏”——宋朝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三袁”——明朝公安派诗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
“三万”——我国着名电影工作者(美术动画)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兄弟。
何谓红学
对《红楼梦》的主题、人物、作者生平、版本、与其他古典名着的相互影响等的研究,都可称为红学。那么,“红学”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清乾隆以后,讲求“经学”的风气很盛,许多学者都埋头研究经书。唯独有松江人朱昌鼎不喜趋附这种风气,偏偏喜欢读小说,尤其钟情于《红楼梦》。一天,有位朋友来看他,问他为什么不钻研“经学”,他回答说:“我也研究‘经学’,不过我的‘经’比别人的少一画三曲”(他指的是‘经’的繁体‘经’)。
朋友听后,不明白他说的意思,他笑着解释说:“‘经’字少一画三曲不就是个‘红’字吗,我研究的是‘红学’。”
后来,这个笑话传了开来,此后,人们就称《红楼梦》研究为“红学”。
红学又分为旧红学与新红学。所谓旧红学指的是五四时期以前,有关《红楼梦》的评点、索引、题咏。新红学则指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
曹雪芹姓名趣谈
曹雪芹不仅是位文学大师,而且还是位业余烹饪“专家”。《红楼梦》一书中有大量有关食物记载和饮食细节的描写,曹雪芹的名字就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曹雪芹生前最爱吃“雪底芹芽”这道菜。苏东坡有诗云: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
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所以曹雪芹自号为“雪芹”。
我国最长的古典小说
在我国出现的最长的古典小说是《榴花梦》,它是清代道光年间福州女作家李桂玉耗用毕生精力写成的。全书360卷,约483万字,比《红楼梦》长4倍。《榴花梦》用韵文写成,内容反映的是唐代中叶一群闺中女子在国家危难时出来建功立业的故事。
《左传》的作者是谁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也称《左氏春秋》,是我国古代记述春秋时期周王与各诸侯国事迹的章年体史书。全书共有18万余字,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前后长达259年。
《左传》是研究春秋历史的最重要的典籍。它对历史的记载与《春秋》对大事记录的片言只语迥然不同,它以余事之工、文采之富而着称。唐代刘知几认为“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盛赞它“工侔造化,思涉鬼神,着述罕闻,古今卓绝”。
但是,就是这么一部伟大的着作,它的作者是谁,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众口不一,莫衷一是。
最普遍的说法是说《左传》是左丘明写的,班固《汉书·艺文志》称,左丘明是鲁国太史,双目失明,与孔子同一时代,作《左氏春秋》30卷。
但是,《左传》所记涉及孔子死后数十年之事,而其文风又驳杂浮夸,故历来有不少学者,都认为《左传》的作者不是左丘明,而是战国时代的另一个左氏,却又说不出他的名字。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左传》系孔子的弟子子夏所着。因为子夏长于文学、军事,与《左传》着者相同。子夏又参与《春秋》的传授和研究。至于其着书名为什么称《左传》,却又不好解释了。
还有人认为,《左传》是由吴起纂集而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吴起,卫左氏中人也”。可能《左传》是以吴起的家乡而得名。
究竟哪种说法是对的,现在还无从可考。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是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大量的揭露社会黑暗、指责政治腐败的小说,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谴责小说。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就是这些小说中的代表作品,有李宝嘉着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着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着的《孽海花》。
《官场现形记》全书共60回,由许多独立的小故事连缀而成。书中通过对大小封建官僚丑恶嘴脸的刻画,暴露和讽刺了晚清官场的腐败,突出地反映了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反映了清王朝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嘴脸。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全书共108回,主要描写“九死一生”这个人的所遇、所见、所闻。以众多的短小故事连缀而成。作品文笔生动,讽刺辛辣。但作者对人物大都进行漫画式描写,并没有进行深度挖掘,特别是主张以恢复旧道德来改造“怪现状”,削弱了作品对社会本质的揭露与批判。
《老残游记》全书共20回,主要描写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四处行医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揭露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着重抨击了那些名为“清官”、“能吏”,实为昏官、酷吏的虐民行为。小说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特色,语言精练准确,形象鲜明生动,在同类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
《孽海花》全书共30回,主要描写状元金雯青和名妓傅彩云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同治初年到甲午战争失败近三十年间的社会政治、外交、文化、思想状况,对清末黑暗政治的揭露较为有力。
“二十四史”有哪些
“二十四史”是我国一套珍贵的历史巨着,主要是指以下24部史书:
《史记》,西汉司马迁撰,130卷;
《汉书》,东汉班固撰,120卷;
《后汉书》,南朝范晔撰,130卷;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65卷;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130卷;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100卷;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60卷;
《梁书》,唐姚思廉撰,36卷;
《陈书》,唐姚思廉撰,45卷;
《魏书》,北齐魏收撰,130卷;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50卷;
《周书》,唐令狐德棻撰,50卷;
《隋书》,唐魏征撰,85卷;
《南史》,唐李延寿撰,80卷;
《北史》,唐李延寿撰,100卷;
《旧唐书》,后晋刘啕等撰,200卷;
《新唐书》,宋欧阳修等撰,225卷;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撰,150卷;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74卷;
《宋史》,元脱脱撰,496卷;
《辽史》,元脱脱等撰,116卷;
《金史》,元脱脱等撰,135卷;
《元史》,明宋濂等撰,210卷;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332卷。
上述二十四史,整个章撰过程长达1800多年,共4000万字左右,3249卷,连缀起来,构成我国古代断代史的总集。
“二十四史”的由来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三史”的说法。“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南朝刘宋时,《后汉书》撰成后,开始取代《东观汉记》,被列为“三史”之一。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在“十史”的基础上,加上了《史记》、《汉书》、《后汉书》。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四种,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时期,《明史》撰成,与前面的“二十一史”一起合称“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形成以后,刊印全套“二十四史”的,主要有过三种版本。即:清朝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苏、湖北五个书局刻印的“局本”,以及民国时期由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
《史记》本来无书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起初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史记》撰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前91年)。司马迁完成这部巨着后,为这部史书写了一篇自序,名曰《太史公自序》,但这只能表明它是由司马迁写成的而已。
在西汉末年着名目录学家刘歆所撰的《七略》中,把司马迁的这部书称为《太史公百三十篇》。其后,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章写《汉书·艺文志》时沿用了这种说法。同时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中称其为《太史公记》或《太史记》,而班彪的《略论》、王充的《论衡》中则称之为《太史公书》。凡此种种,就是不见“史记”之名。
至于《史记》这一书名,据梁启超考证,大概起始于魏晋,实际上是《太史公记》的略称(略掉了“太”、“公”二字)。此后,这书名便逐渐得到公认,传承下来。
中国(第一部)妇女专史
我国(第一部)妇女专史是西汉时期刘向撰的《列女传》。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他是汉高祖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成帝时任光禄大夫。他曾受命校阅宫中藏书,着述甚丰,是中国着名的文献学家、史学家。
当时成帝贪恋女色,宠爱赵皇后、赵昭仪姊妹及卫婕妤,不理朝政,而使皇权旁落到外戚集团手中。刘向不愿看到刘氏皇族就此衰微,便将古籍中贤妃贞妇兴国振家和淫乱孽嬖亡国灭宗的妇女事迹章为《列女传》一书以作鉴戒,力图以此由内廷而外朝振兴王教朝纲。
今传本《列女传》已非刘向原着,全书七卷,分记七类妇女,每类15人,因第一类亡佚一篇,共记载了104位古代妇女。其“母仪传”记“行为仪表,言则中义”,能教子成才的模范母亲;“贤明传”记“咸晓事理,知世纪纲”,能助夫成业的贤惠妻子;“仁智传”记“归义从安,危险必避”,能见微知着的才女;“贞顺传”记“避嫌远别”、“终不更二”,能守义死节的节烈妇女;“节义传”记“好善慕节,终不背义”,能舍己为人的守义妇女;“辨通传”记“文辞可从”、“连类引譬”,富有言智的妇女;“孽嬖传”记“淫妒荧惑,背节弃义”,色美而德薄的妇女。
中国(第一部)地方志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东晋人常璩在东晋永和四年(348年)到永和十年(354年)所着,记载了巴蜀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等诸多情况,是中国(第一部)地方志。
常璩,字道将,生卒年不详,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东南)人,曾在十六国中的成汉政权担任散骑常侍,掌管文书。东晋大将军桓温灭成汉后,常璩被桓温任命为参军,后随桓温一起到了建康。
常璩之所以写下《华阳国志》,一方面是因为心怀故土,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存蜀地文化。在章撰体系上,《华阳国志》自成体系,它把东晋初年以前的梁、益、宁三州的历史面貌、政治变迁、不同时期的人物传记,由远及近、由广而微地章撰成一书,是一部地方史的杰作。
《华阳国志》对西南30多个少数民族和部落的名称、分布进行了详细记述,特别是一些部落的历史、传说、风俗及与汉族皇朝关系的记载,为研究民族的起源、迁徙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山海经》:古代的怪书
在我国众多古籍中,《山海经》以“怪”而出名。其中的怪事、怪物吸引和激发了无数学者的兴趣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