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
【释义】
孔子说:“君子做事,以合乎道义为原则,按照礼仪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这样真是个君子啊!”
【故事】
有一次,鲁哀公邀请孔子到王宫聊天。
孔子说:“现在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如果能清楚地分辨这五类人,那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鲁哀公问:“什么样的人是庸人呢?”
孔子说:“心里没有审慎的观念,嘴里不能说出好话,结交的朋友鱼龙混杂,而不是结交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不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见义忘利,不知道该做什么,随波逐流,任由感情支配着自己。这样的人就是庸人。”
鲁哀公说:“什么样的人是士呢?”
孔子回答说:“心里有原则,虽然不能精通做事的方法,但是还有主张和观点;虽然不能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但是有值得称道之处。不追求知识的渊博,但追求知识的正确;不追求语言的繁杂,而追求说话的正确;不追求事业的杂多,而追求所做事情的正确。这样,他所掌握的知识明确,所说出的话得当,所做的事有理有据,就像生命和肌肤一样不可更改的。因此富贵对他无所增益,贫困对他无所损减。这样的人就是士。”
鲁哀公说:“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呢?”
孔子回答说:“说话一定守信,心中不存忌恨,做事讲究仁义,但是并不以此为傲,思虑明通,但是说话并不武断。行为一致,自强不息。舒舒缓缓,平平常常,但别人很难赶得上。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鲁哀公说:“什么样的人是贤人呢?”
孔子回答说:“做事合乎规矩,言论足以做天下的表率,但是又不会损伤他自身;道行可以教化百姓,但又不损伤事物的根本。富有天下却并不蓄积财物,财物施舍给他人,但并不担心自己受贫。这样的人就是贤人。”
鲁哀公说:“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呢?”
孔子回答说:“自身的品德与天地合为一体,对万物的起源和归宿彻底参透,与万物和谐相处,把自然之道化为自己的性情,百姓不知他的品德多么高尚。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启示】
行为要合乎道义的准则,说话要谦逊有礼,做事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范。儒家认为:每个人都能成为君子,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每个人成为君子之后,也会帮助他人成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