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徐达的部队纪律严明。常遇春和陈友谅大战九华山之后俘虏了三千人,常遇春认为这些人必须要杀,不然会留患无穷,徐达却并不同意,之后常遇春竟然将一半以上的俘虏全都活埋了,朱元璋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命令将其余的俘虏全部放走。
徐达治军严格,在每次打了胜仗之后都会告诫部下,抢劫和拆毁民房的都要处死,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大多数的人都愿意跟随徐达,朱元璋则评价徐达是带兵最稳重,纪律最严明,最有大将之风的,其他的将领都不如徐达,由此可以看出徐达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徐达在攻打元大都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立刻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和太子少傅,并封其为魏国公。
虽然徐达地位显赫,劳苦功高,但是从不居功自傲,每次带兵回来之后都会把将印交还给朱元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卷入朝廷的派系斗争当中。当胡惟庸任宰相的时候,想拉拢他,但是徐达并不愿意和他打交道,于是胡便陷害他,徐达知道后也没有追究,只是提醒朱元璋胡惟庸并不适合执掌大权,要多留心。后来胡惟庸因谋逆被处死,朱元璋想起徐达的话不禁更加器重徐达了。
可是朱元璋猜忌之心很重,尽管徐达对他忠心耿耿,还是免不了要怀疑徐达。尤其是当天象发生变化,月亮侵犯上将星座,朱元璋最忌讳此事。但是猜忌归猜忌,徐达不管从政治上、经济上还是生活上都没有把柄可抓,因此避免了走狗烹的命运。后来徐达背上长了毒疮,朱元璋还派其长子慰问,第二年春,徐达便去世了。对此民间广为流传的是朱元璋将徐达毒死之类的说法,但是并没有科学的依据,不足为信。在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自参加葬礼,并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配享太庙。
刘伯温神机妙算
刘基,字伯温,算得上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谋臣。人们一说到他就会将他和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诸葛孔明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都能够预先知道未来的事情,算得上是半个神仙了。
刘伯温的祖籍在浙江青田,从小他就聪明好学,聪慧过人,读书能够一目十行,村里人都称他为神童,长大后的他也是博闻强识,不仅精通经史子集,尤其精通天文。刘伯温凭着一身的才学,帮助朱元璋出过不少好主意,用他的智谋帮助朱元璋成就了一代伟业。
朱元璋和陈友谅鄱阳湖大战的时候,敌我双方的实力比较悬殊,但是刘伯温一口咬定,说他已经算准了在金和木相克的那一天发动进攻,就一定会取得胜利。等到最后陈友谅被打败,士兵都将他奉若神明,其实刘伯温只是借着迷信的说法来稳定军心,就是现在常说的心理战术。其实他哪里真会占卜呢,只不过是他对于问题分析得比较透彻,能够做出正确的推断而已。
说到刘伯温的占卜,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求雨的故事了。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一向多雨的江南竟发生大旱,因为刘伯温精通天文气象,朱元璋问他是怎么回事。刘伯温曾因为吴王治下的冤狱进言过,但是由于战事紧张,朱元璋并没有重视起来,所以这一次刘伯温就趁机说:“天之所以一直不下雨是因为监牢里有很多冤狱啊!”朱元璋将刘伯温的话信以为真,下令将监牢里面受冤屈的都予以平反,之后不久,天果然就下起雨来。此事传开,人们就更加相信刘伯温是神仙转世了,其实只不过是刘伯温精通天文,早就看出气象就要发生变化,趁机还可以平反冤狱,借此来帮助朱元璋赢得更多的威信。
这次求雨成功之后,刘伯温趁着朱元璋心情大好的时候提出制定一系列的法令,一切按章办事,以免日后再错杀无辜了。朱元璋欣然同意了。之后刘伯温就开始负责司法方面的工作了。
刘伯温执法相当的严格,即使是皇亲贵胄犯了法也会依法办事,因此得罪了不少当时的权贵,李善长就是其中之一。中书省的李彬贪污受贿,刘伯温负责审判,因为李彬和李善长关系很不错,所以李善长请求刘伯温放李彬一马,结果被刘拒绝了,他认为李彬罪无可恕,借着求雨的名义就将李彬杀了,这样李善长就记恨上了刘伯温。
后来又有一次天下大旱,刘伯温对朱元璋说这是因为阵亡将士的妻儿没有得到应有的抚恤,修筑城墙的工匠死后也没人收尸,他们的怨气郁结,所以天不下雨。虽然刘伯温是为了朝廷着想,而且他从气象上看出最近确实会下雨,但是靠着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也确实不太靠谱,这一次就出了岔子。朱元璋依照他的意见抚恤了阵亡将士的家眷,也命人将工匠的尸体掩埋,结果十多天过去了,天上连一滴雨也没有下下来。这样就被一直记恨他的李善长抓到了把柄,李善长趁机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刘伯温知道大事不妙,正好这时候他的妻子去世,就借机向朱元璋提出辞官回乡,朱元璋念在他以前的功劳上同意了,就这样刘伯温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刘伯温归隐后,对朝廷上事情并非就不再关心了,朱元璋也对他念念不忘,写信向他询问天象,刘伯温回信说道,霜雪之后就是春天,现在明朝已经建立,不适用严刑酷吏,而是应该做出一些宽大的政令,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后来朱元璋想将刘伯温找回来让他做丞相,但是刘伯温都拒绝了,说自己的性格过于刚直,不能很好地调节君臣关系,也没有耐心做细小的事情,不适合做丞相。
他的隐居生活也很低调,从不和地方的官吏打交道,也从不对人说起他的功劳。青田的县令一直很想拜见他,但是都被他拒绝了。于是县令化装成了一个普通百姓去找他,当时刘伯温正在洗脚,赶紧把他请进家去,还留他吃饭,当县令说出他就是青田县令的时候,刘伯温非常吃惊,然后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之后就搬走了。他这样低调也是不想让朱元璋注意到他,以免获罪。
后来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十分关心,派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往探望,刘伯温按照御医的药方服药之后感觉肚子里像有一块石头压在那里,十分痛苦,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在意,让刘伯温非常心寒。尽管后来刘伯温在饮食上非常注意调理身体,但是还是因为肚子里面郁结的东西而死去,享年65岁。以刘伯温这样的智谋,聪明一世,却被朱元璋的猜忌致死,未免太过凄凉了。
马皇后贤惠识大体
马皇后原名叫马秀英,是郭子兴的义女。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郭子兴看他智勇双全,就将聪慧善良的马秀英嫁给了他。
郭子兴是个性情暴躁,疑心很重的人。有一次他听信谗言,将朱元璋关了起来,准备饿死他。马秀英听后,偷拿了刚出炉的热饼,揣在怀中,给朱元璋送去。结果由于饼太烫,皮肤都给烫伤了。她知道郭子兴怀疑朱元璋,于是就用衣服、礼品等千方百计去讨好郭子兴的妻子,好让她在郭子兴面前为朱元璋说好话。朱元璋知道后,对她感激不尽。
马皇后不但贤惠,而且识大体,很有远见。朱元璋在外领兵作战时,她亲自带领仆女,给将士们缝补衣服。陈友谅大兵压境之时,她散尽宫中金帛,犒赏将士,稳定了军心。朱元璋取得胜利后,称赞她贤德无双。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册封马秀英为皇后。
马秀英当上皇后后,还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她经常教导子女和后宫妃嫔们,要克勤克俭,牢记一餐一饭皆来之不易。她自己的衣物,穿破了也不让扔掉,缝补过后再穿。灾荒之年,为了亲身体验民众所受的疾苦,她领着宫人们一起吃粗粮淡饭。
朱元璋称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断找借口屠杀功臣良将。善良的马皇后看到后,总是对他多方劝阻。有人对朱元璋说和州知州郭景祥的儿子要谋杀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听后大怒,准备以不孝罪将郭景祥的儿子处死。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如果是错杀,那他就要绝后了。”朱元璋听后,派人去调查,发现果然是诬告。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与陈友谅作战时,立下大功,由于朱元璋没有及时封赏他而对朱元璋心怀不满。朱元璋知道后,准备杀了他。马皇后说:“他在外面辛苦作战,只是性情急躁,才口出怨言。并没有犯什么欺君罔上之罪,请不要处罚他了。”朱元璋这才免去朱文正的死罪。
马皇后心地仁慈,多次在朱元璋施行暴政时进行劝谏,因此,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大学士宋濂是太子的老师,因为胡惟庸案受到牵连,将要被处死。马皇后对朱元璋说:“寻常百姓家还知道尊师重道,何况皇帝家呢?再说他已经退休回家了,肯定不知道京城的事,皇上不要冤枉了他。”朱元璋一心要严惩胡党,根本听不进任何劝告。到了吃饭的时候,他看马皇后满脸悲戚之情,不喝酒也不吃肉,就问她为什么。马皇后说:“我在为宋先生祈福,希望他能远离灾祸。”朱元璋听后,非常感动,就赦免了宋濂。
江南富商沈万三,资产雄厚,富可敌国。他出钱帮助政府修筑南京城墙,又提出要犒赏三军。朱元璋见他依仗财势挑战天子权威,心中恼怒,准备以乱民罪杀掉他。马皇后说:“他家资雄厚却不知收敛,这本身就是不祥之兆。不劳皇上动手,上天自然会降罪与他,皇上还是不要杀他了。”朱元璋听后,就赦免了沈万三的死罪,将他流放到云南去了。
马皇后宽裕待人,严于律己,朱元璋常说她可与唐太宗的贤后长孙皇后相媲美。朱元璋视察太学回来后,马皇后问他太学里有多少学生,他说有几千人。马皇后说:“人才济济是国家的荣幸,有些学生带着家眷在京,为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皇上可以给他们的家眷按月发放口粮。”朱元璋夸她想的周全,就在太学施行了“月粮”制度。
马皇后早年与家人失散,后来每每说起父母就非常伤心。朱元璋关心她,准备派人去找她的亲属,对他们进行封赏。马皇后阻止了他,对他说:“外戚做官容易祸乱朝政,还是不用了。”朱元璋听了只得作罢。
洪武十八年,马皇后病重,朱元璋让太医为她诊治。但是马皇后拒不服药,她说:“生死有命,如果吃了药还不好,我担心你会怪罪太医,我于心不忍。”朱元璋劝慰她,她终是不肯服药,不久就去世了,享年51岁。她死后,为了表示对她的尊敬和怀念,朱元璋再没有册立皇后。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不久,由皇室子弟发动的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开始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口号发动反抗朝廷的战争,前后总共历时四年,以燕王朱棣成功登上皇位为结果。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为了想让大明王朝千秋万代的统治,为了将军政大权都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对许多帮助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痛下杀手,因为他们始终都是外人。在明太祖看来,最忠实可信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所以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个战略要地为王,同时拥有自己的军队,他认为这样就能够增强皇室的力量。如果一旦朝廷发生叛乱,诸侯王就可以兴兵讨伐来保卫朱家天下,而且当朝太子是他们的大哥,那些做弟弟的不会反对的。可是天不遂人愿,太子朱标竟然英年早逝,虽然朱元璋自己中意于燕王朱棣做太子,但是又担心老二老三不服,所以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认为这样就名正言顺了。
朱允炆生性宽厚,比较好学,但是却对朱元璋将所有的边境事务都交给他的叔叔管理感到不妥,但是朱元璋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儿子会造反,所以也没有太在意。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为皇帝,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根据明太祖的遗诏,禁止诸侯王进京奔丧,即便当时的燕王朱棣已经赶到了淮安,离京城只有一步之遥了,也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这件事引起了各个诸侯王极大的不满。建文帝知道后也非常担心,因为他的这些诸侯王叔叔们总是以长辈的身份来教训他,而且他们都手握重兵,都不是好惹的。这时候朝中的大臣黄子澄就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典故来安慰他。可是因为奔丧的事情已经惹怒了诸侯王,他必须要考虑到以后的问题,于是和黄子澄、齐泰等大臣商议,为了保住朝廷的优势,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决定开始削藩。
可是在具体执行的问题上,大家的意见又不一致了,有的人建议先除掉燕王朱棣,因为他是各个诸侯王中实力最强的,个人的能力也比较出众,但是黄子澄却说燕王朱棣早有准备,实力相当,如果不能一下子除掉,就会联合其他的诸侯王一起造反,所以还是应该先除掉燕王的手足,让朱棣不能再联合其他的力量的时候再集中对付他,这种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因此建文帝首先除掉的就是朱棣的亲弟弟周王,他的封地在开封,很容易和朱棣联合起来,所以找了个罪名废掉周王,贬为庶民,发配云南边疆。随后又相继废掉了带王、岷王、湘王和齐王。这时候朱棣恐怕下一个除掉的人就是他,但是他的实力还不能和朝廷相抗衡。于是他韬光养晦,暗中招兵买马,加紧军队的训练,还专门做了一个地下室铸造兵器,为了掩盖声音还养了很多鸡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朱棣准备起兵,但是他的三个儿子还在京城,于是上奏说自己病重,希望儿子能回来探望。按照大臣的建议,将朱棣的儿子放回去能够麻痹朱棣,所以建文帝就将他们放回去了,随行的还有几个大臣,名义上是去负责燕王属地的军政事务,其实就是为了监视燕王。燕王为了赢得更多的时间做准备,装疯卖傻,但是被几个大臣识破了,写信向建文帝表明了这件事,建文帝决定除掉朱棣,于是调兵遣将,可怜那几个负责监视的大臣,被燕王借着病愈为借口的饭局将他们都杀害了。
因为明太祖在当初分封诸王的时候说过,诸侯王如果发现君王身边有佞臣当道,就可以起兵清君侧,这恰好给了朱棣一个合适的借口,说建文帝身边的黄子澄等人是蛊惑皇帝的奸人,一定要除掉,所以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
由于朱棣的作战经验十分丰富,而且经过精心的准备,实力非常强,经过四年的战争,燕王最终打败了朝廷的主力军队,到了南京城下,而守城的将领李景隆投降朱棣,打开城门,让朱棣顺利进入京城。这时候皇宫突然燃起大火,朱棣在命人救火的同时,打开宫门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可是始终没有找到尸首。现在建文帝的失踪之谜已经是历史上的千古之谜了。
靖难之役之后,朱棣登上皇位改年号为永乐,他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为了稳定自己的帝位,他对建文帝手下的大臣大开杀戒,当时的鸿儒方孝孺更是被他灭十族,连他的学生弟子都没能幸免于难。
朱元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防止别人来抢朱家天下,最终没想到的却是在自己死后自己最信赖的儿子们和他心爱的孙子内乱争天下,如果他在天有灵,不知看到这一幕之后会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郑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