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说:“水可载舟,亦能覆舟,民众是水,人君是船。只有民众拥服,国家才能巩固。”因此,唐太宗非常重视吏治和民生。在吏治和民生方面,唐太宗以宽简的原则立法,变重为轻,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在地方选用清明的官吏,注重农业发展,奖励农耕。
唐太宗还本着“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注重发展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采取了很多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交流的措施,文成公主入藏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他的这些措施给饱受战乱的人们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整个社会的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据史书记载:贞观时期,牛马遍野,谷满仓廪,社会景象歌舞升平。
唐太宗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将唐朝建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家之一,当时的唐朝疆域广阔,国富民强,万国使节纷沓至来,人们把唐太宗开创的这段繁荣盛世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也为唐朝另一个盛世“开元盛世”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仁孝贤惠的长孙皇后
太宗的长孙皇后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后裔,生母高氏,出身于北齐皇族,为名臣高士廉之妹。长孙皇后十三岁时嫁于李世民为妻。唐太宗登基后,身为秦王妃的长孙氏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明事理,好读书,性情宽厚,仁孝贤惠。她与太宗感情深厚,两人时常在一起讨论古事。她是太宗的所有后妃中生育子女最多的,太宗的第一个儿子承乾和最后一个女儿新城公主皆是她所生。
长孙皇后时常与皇上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原先她不愿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干涉国家大事,她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但是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意见,她拗不过,只好说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她从不愿意以自己的见解去影响皇上。
长孙皇后位及至尊,但是她公私分明,从来不依仗权势谋取私利。其兄长孙无忌从太原起兵之日,就为唐太宗出谋划策、奔走效劳。后来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但是长孙无忌在长孙皇后在世时始终没有掌握大权的原因就是因为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多次告诫长孙无忌,汉代吕家专权,给江山社稷带来无穷灾难,身为皇亲国戚,应严于律己,一心为公,自己已经身居高位,实在不愿哥哥再步入朝堂,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在长孙皇后的告诫下,长孙无忌多次向皇上辞官。为此李世民专门向皇后解释,长孙无忌得到重用,是因为他才干超群。不过在长孙皇后的坚持下,李世民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长孙皇后虽然常居后宫,但是气度恢弘,见识超群。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后非常生气,长孙皇后问何故如此,他说:“还不是因为魏征那个老小子,朕要出去狩猎,他却当众给我过不去,总有一天我要杀掉他才能泄心头之恨。”长孙皇后听后,什么也不说,只是悄悄地回到室内换上朝服,然后庄重地来到太宗面前,叩首下跪。皇上惊讶地问她原因,她说:“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君主手下才有正直的臣子,魏征刚正不屈,可见陛下英明。”唐太宗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满腹怒火也烟消云散。
长孙皇后与太宗的长子李承乾很小就被立为太子,东宫的日用开支皆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掌管。当时长孙皇后在宫中实行节俭制度,太子宫中费用也不宽裕,于是遂安夫人时常在皇后面前说太子是未来的君王,现在的供应过于寒酸,实在不是皇家的样子。但是长孙皇后并不因为钟爱太子就有所破例,她说:“作为未来的君王,所患的应该是德不立名不扬,而不是器物短缺和用度不足。”她的公正廉明,使她深得宫中各类人的爱戴,人人都以听从她的安排为荣。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太宗出巡,在路上受了风寒,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李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来为她祈福,群臣连声附和。但是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生老病死非人力所能左右,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法度。”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泪来。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享年36岁。她在弥留之际还嘱咐太宗要善待百姓,重用贤臣,不要让外戚专权,还要求丧事一切从简。
长孙皇后死后,谥号为“文德皇后”。太宗为其修建了气势恢宏的昭陵,并在墓园中特地建造了一座高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可以登上高台,放目远眺。并且,在她死后,太宗再未立后。这位皇帝想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怀念与敬仰。
长孙皇后以她高尚的品格和贤良恭俭的美德,赢得了人们的敬仰。无论从智慧、性情、品德哪方面说起,她都是历代皇后中的佼佼者。她也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母甚至贤后的典范。
禅宗的分裂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相传,是由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创立的。达摩是天竺国国王的儿子,他出家修行是为了保护国家。后来,他游历南海时领悟了禅宗的教义,于是,在南北朝时期,他从印度来到中国传法。
达摩先是来到了梁,然后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开始面壁修行。有个儒生出家的和尚名叫慧可,因为仰慕达摩的修行,于是,不远万里来到嵩山,请求达摩传他佛法。达摩因为看不出其诚意,就拒绝了他。慧可用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以表诚意。达摩被他的精神感动,遂收他为徒。慧可跟随达摩六年,精通了佛法一乘的宗旨。达摩出禹门游化后,慧可传承了他的衣钵。后来,禅宗经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世代相传。
唐时,五祖弘忍和他的师父道信都住在东山寺,所以后人称他们的禅学为“东山法门”。弘忍门下有很多著名的弟子,如神秀、惠安等,其中神秀是众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个。神秀在隋朝末年出家,偶尔听到弘忍谈禅,大为佩服,自愿跟随弘忍从事担水砍柴的工作,以求学习佛法。弘忍对他也甚为器重,称他为“神秀上座”、“教授师”。弟子们都认为神秀最有可能继承师父的衣钵,可是弘忍又说:“虽然你在佛法理解方面无人能比,不过我想你还需要有所突破。”
不多日,寺院里来了个出身贫寒、目不识丁的慧能和尚,慧能是南方人,自幼丧父,靠卖柴奉养老母。一天他在市井之中闻听有人诵《金刚经》,内心颇有领悟,于是就问人书从何处来,被告知从弘忍法师处来。他安置好母亲后,开始北上寻师。弘忍收留他后,让他在碓房舂米。
一天,弘忍为了考察弟子们的修为,就让弟子们各作一偈。神秀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大家都认为神秀的偈水平很高,但是弘忍却认为他的偈未见本性。慧能打水回来,见大家都在讨论,也随口做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听到后非常吃惊,觉得他领悟到了禅宗的真正内涵。决定把衣钵传给他。
弘忍知道众弟子中支持神秀的人很多,自己要是光明正大地将衣钵传给慧能,可能会给他带来灾难。于是他在众人面前从不谈衣钵传承的问题,直到他圆寂之前,才将慧能叫至面前,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他,并让他赶快离开寺院,去南方宣扬佛法。
神秀虽然没有得到衣钵,但是早已声名在外,很多禅宗弟子都认他为宗师。神秀提倡的禅宗讲究“渐悟”,主张用心去领悟佛教教义,通过对佛法的外在修行和内在理解来达到功德圆满。他的思想和理论都继承了前五位祖师的精髓,所以,当时的人认为,神秀的禅宗才是正宗。神秀在玉泉寺大开禅法,阐扬的禅宗风兴一时,四海之内的僧俗蜂拥而至。当时有“二京之间,人人皆谒法门,法门弟子皆宗神秀”之说。武则天听说了他的名声,将他请到长安,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长安城的王公贵族也都纷纷来拜见他。唐中宗即位后,对他更加礼重。神秀将佛法发扬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把以他为首的禅宗流派称为“北宗”。
慧能到达南方后,在广果寺隐姓埋名住了下来。他提倡“顿悟”,他认为佛在人心,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能够看到真性情,就能领悟佛的意境。他认为参悟禅道不需要借助很多外在的条件,只要明心见性就好。他说凡人与佛的区别只在一念之差,只要领悟了就能成佛。慧能将禅宗的种子撒播到全国各地,他的禅学思想对后来的佛学及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自己也由一个目不识丁的樵夫成为流芳千古的一代宗师。世人将以慧能为首的这一派禅宗定义为“南宗”。
神秀曾向武则天建议让慧能去京城弘扬佛法,但是慧能拒绝了。南北禅宗分裂推进了佛教的平民化、中国化、实用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传统佛教的分化和改革,也为禅宗在中国主流思想阵地争得一席之地提供了动力。自此,禅宗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百花齐放,大师辈出。
南宗在初期声势远远弱于北宗,但是后来随着北宗的衰落,南宗开始后来居上。到了宋代,禅宗已经是南宗的天下。禅宗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了禅宗五派法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谏臣魏征
魏征(公元580—643年),字玄成,唐巨鹿人,初唐政治家,以直谏敢言闻名,是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谏臣。可以说,唐太宗“贞观之治”的伟绩与魏征的敢于直谏是分不开的。
魏征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喜爱读书,曾出家当过道士,他特别喜欢钻研纵横之术。隋末天下大乱,各地武装揭竿而起后,魏征投靠了李密,向他提出了很多计策,但是并未受到重用,李密只让他在军中做文案卷宗的管理工作。
李密失败后,魏征降唐,到了长安后,很久都没得到重用。于是他请命去山东地区做安抚工作。得到准许后,他又写信劝降驻守黎阳的李密部将徐世(后改为李)。后来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成了俘虏。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再次回到长安,李建成听说他很有能力,非常器重他,召他做了东宫幕僚。魏征看到秦王的势力太大,多次劝太子早作准备,先发制人。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找到魏征责备他在太子面前挑拨兄弟关系,魏征说:“太子要是早听了我的话,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太宗敬佩他的胆识,不但没有怪罪他,还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唐太宗登基伊始,想有所作为。他多次将魏征请到内室,就朝廷大事、政事得失等征求他的意见。魏征性情耿直,只会面折廷争,从不谄媚悦主,他的意见,太宗大都会欣然采纳。魏征也很高兴自己能够遇到贤明的君主,更是殚精竭虑,一心一意辅助太宗。
有一次,太宗问魏征何谓昏君明君,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秦二世身居内宫,偏信赵高,所以丝毫不知天下大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江山易主还独自不知。这样的君王都是昏君啊。”太宗听了他的这番话,赞不绝口。
贞观元年,有人在朝中弹劾魏征,说他私自提拔自己的亲戚为官。太宗立即派温彦博去调查此事,结果查出是诬告。太宗派温彦博去责备魏征,让他以后多注意影响,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上奏说:“我觉得君臣之间应该和谐默契如同一体,如果为了避嫌而置公道与不顾,那么国家兴亡也就没有定数了。我不愿做忠臣,请陛下让臣做良臣。”太宗问这二者的区别,魏征说:“皋陶之类的良臣,能让君主获得美名,自己也可以安享福禄;比干之类的忠臣虽有其名,但是却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还会给君主留下骂名,这二者大有不同。”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并赏赐了他。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大怒之际也敢于据理力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心怀敬畏。有天,唐太宗想要去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准备停当,却迟迟未行。不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说:“原先是想出去,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现在已经不想去了。”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训练有素的鹞鹰,他非常高兴,拿到手里把玩不止。他看见魏征从远处向他走来时,赶忙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借奏事拖延了很久,等他走后,太宗发现鹞子已经闷死在怀中了。
魏征不但在国事上对太宗多有进谏,而且在皇帝的家事上也敢于尽到一个谏官的责任,长乐公主出嫁,太宗想多送点陪嫁,但是魏征说礼度是原先都有的,最好不要越礼。长孙皇后听后,派人赏给他钱四十万、绢四百匹。
贞观十六年,魏征染病在床,太宗派去探视的人络绎不绝。魏征一生节俭,住所简陋,太宗下令用建偏殿的材料为他建房屋。次年,魏征病逝于家中,太宗亲自至其灵前痛哭,感叹说:“以铜做的镜子可以让人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让人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让人知得失。为了防止自己犯错误,我时常保留这三面镜子。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酷吏时代
唐高宗去世后,皇后武则天相继废掉唐中宗和唐睿宗。后来,她亲临帝位,改国号为周,自封圣神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上台后,总担心有人会危害自己,于是她出重金鼓励人们告密,那些上告的人,即使查出是诬告,也不追究责任。同时,她还重用酷吏,被告密的人一经逮捕,立即酷刑加身,屈打成招。这时候,出现了很多有名的酷吏,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来俊臣和周兴。此外还有很多酷吏,虽然没有这两个人有名,但是他们做起坏事来也是不择手段,不甘落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索元礼、郭霸、侯思止。
索元礼是一个胡人,徐敬业在扬州起兵时,他猜中了武则天想用威势威吓天下人的心思,就大肆诬告别人。武则天就让他在洛阳设置机构,专门审理“谋反者”。索元礼生性残忍,常常对谋反者施以各种酷刑,审一个犯人必定要牵连出好几十个人出来才肯放手。因此,很多无辜者受到牵连。经他诬陷致死者多达上千人,所以人们谈起他来无不胆战心惊。索元礼因为陷害别人受到武后赏赐,很多人争相效仿,就连来俊臣和周兴也是步了他的后尘。但是后来武后为了平民愤,又将他逮捕治罪。
郭霸不但性情残暴,还厚颜无耻,他因陷害别人被武则天提拔为御史大夫,武则天召见他时,他吹嘘说:“我对徐敬业恨之入骨,恨不得抽其筋、食其肉、饮其血、挖其髓!”武则天听了他的这番奉承话分外开心,好好地赏赐了他。时人多不耻他的行为,戏称他为“四其御史”。魏元忠生病,很多人都去看望他,郭霸故意等别人走了之后才去。他见到自己的上司魏元忠之后,表现出一幅很担心的神情,他请求看一下病人的大便,魏元忠答应了。谁知郭霸竟然亲口尝了一下大便,然后又高兴地说:“要是大便是甜的,那病情就严重了。现在大便是苦的,说明大人您很快就要好了!郭霸想用这种方式取悦自己的上司,不过魏元忠是一个耿直的人,看他这样,反而更加厌恶他了。后来郭霸重刑招人致死,梦见犯人前来索命,自己惊吓过度,疯癫致死。他死时恰逢洛阳桥修好,有人说:“今天真是好日子,一是郭霸死了,二是洛阳桥修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