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鼠凉梁客咳惊。
“凉梁”,(老鼠)在梁上纳凉,这是一种拟人手法。这个对句有也三对谐音(“暑”与“鼠”,“凉”与“梁”,“客”与“咳”),足与上联匹配,共同构成一幅极富乡村生活气息的民俗画卷。
当代有一个叫易汝浩的人,认为贾仁的下联还不够好。他另想了一个对句:
暴豹擒禽丈杖驱。
这个对句也很工整,但好像不切实际。谁敢用一根拐杖去驱赶豹子呢?
可惜了一园竹子
解缙家的房子恰好与曹尚书的竹林相对。某年除夕,十四岁的解缙在大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此联不悦,心想,炫耀自家的几本破书,还要拿我的竹林作陪衬,没门!于是叫人把竹子砍掉一半,有意使解缙无法作联。
解缙见此情景,便在联末各加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一见更加恼火,干脆把剩下的竹子全部砍掉,看你解缙如何再写?可是解缙安然自若,只是在上下联又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解缙两次在联尾加字,表面上看很有些“无理”。从内容上讲是画蛇添足,语法上也有些不通。但在这则故事具体情况中,这种“无理”却是绝妙的“有理”。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曹尚书终于再也无计可施,只可惜了那一园好竹子!
万里长江作浴盆
解缙九岁时,父亲带他到长江里游泳,将衣服挂在老树上。父亲口占一上联:
千年老树当衣架;
解缙马上对道:
万里长江作浴盆。
气魄之大,很难想像是出自一个9岁孩子之口。
徐文长的绝联
徐文长是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性格狂放不羁,被看成是不可理解的怪人。他曾写过这么一副对联:
几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这副对联很有个性,简直是他活生生的一个画像:放浪形骸,愤世嫉俗。“东倒西歪”与“南腔北调”,成语相对,幽默且工绝。
徐渭还有一副怪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下联字字雷同,完全一样,但上下联又不一样。上联说:年轻时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正是好好读书的时候,却不爱好读书;下联的意思是:到老了,想读点书,却耳聋眼花,体力不支,不能好好读书了。对联形式如此奇特,内容却如此深刻。
挑和尚与抱秀才
祝枝山有一次与沈石田出行,看见田里有一个尼姑挑着一担禾走过来。祝枝山先出一联:
师姑田里挑禾上。
师姑,即尼姑。“挑禾上”,双关语,谐音挑“和尚”。这是戏谑沈石田。沈是出家人。沈石田应声对出下联:
美女堂前抱绣裁。
抱绣裁,谐音抱“秀才”。秀才暗指祝枝山。两人对联斗嘴,旗鼓相当。
农家小事有奇联
一次,唐伯虎同友人外出游玩,看见一个村妇一面打扫乱柴,一面叫小叔子捆柴。他触景生得灵感,得一上联:
嫂扫乱柴呼叔束;
完全是白描,但句中有两处地方运用了谐音手法。“嫂扫”两字谐音,“叔束”两字也谐音。因此,要对好有一定难度。友人正在低头沉思之时,又看见一个少妇挑一担水走来,不料这桶出了问题,突然裂开,水流一地。少妇便忙唤小姑子来把破桶箍紧。
这个司空见惯的场景一映入眼帘,唐伯虎友人便大喊“有了”,对出下联:
姨移破桶令姑箍。
下联也是两处谐音:“姨”与“移”,“姑”与“箍”,与上联绝配。上下联写的都是最寻常不过的农家小事,但一经高手锤炼,便成千古妙对。
母狗风波
清初,长洲出了一个状元,叫韩慕庐。他未及第时曾经在一个蒙馆任教。该馆的学生有一次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语出《礼记·曲礼》)中的“毋”字读成“母”字,于是“毋苟”听起来便成了“母狗”。
正好吴中有一位名士路过蒙馆,听了哑然失笑。他以为是韩慕庐教学生这样读的,于是出了一上联讥讽韩慕庐:
曲礼一篇无母狗;
韩慕庐一听哭笑不得,知道是名士误会了。他想解释又怕讲不清,反而越抹越黑,更添笑料。于是灵机一动,对了一个下联:
春秋三传有公羊。
《春秋》一书有三部解释它的著作,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又分别称为《左氏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下联说“春秋三传有公羊”,史据凿凿,又恰好与上联成对。同时又悄悄转移了受攻击目标,巧妙应对了名士的嘲谑。
柳暗花明
对联里的“绝对”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极
好的对联,相当于“绝唱”。二是指一比出句,出得很妙很绝,甚至无人能对的地步。有时是一无所获,有时则是柳暗花明,终得以珠联璧合。明代才子唐伯虎曾在一和尚的荷花画上写了这样半副对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这个出句构思奇巧,具有谐音和回文的特点,无论顺念、倒念,发音完全一样。大约是想不出下句,就搁置在那儿了。
200多年后,清代奇才李调元终于对出了下联:
书临汉帖翰林书。
上联说“画”,下联对“书”,非常工整。而且同样也是谐音回文。
妙对“洗冤”
一个秀才被别人诬陷是杀人凶手,被捉拿到公堂审问。秀才大声喊冤。太守也看他不像凶手,便说,我这里有一个上联,你能对上,就给你洗冤,说罢,太守吟道:
投水屈原真是屈;
这里借用屈原的事迹,一语双关,隐指秀才的遭遇。联中有两个“屈”字,无疑不易对好。
秀才听完,忽然想起《战国策》中“曾参杀人”的故事。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旁人误以为是曾参所杀,连忙向曾母报信。曾母不信,但接着又有两个人向曾母报信,曾母终于信了。秀才于是对道:
杀人曾子又何曾。
太守一听,拍案叫绝,于是马上把他释放了。值得注意的是,太守爱才之心固然可嘉,但这种断案方法却并不可取。
“递加法”趣联
有个私塾先生嗜酒,喝醉了就大撒酒风。一天上对课,先生出句,学生答句,轮流递加。首先先生出:
雨;
学生答:
风。
接着先生添成三字对:
催花雨;
学生答:
撒酒风。
先生又添成七字对:
园中阵阵催花雨;
学生齐答:
席上常常撒酒风。
学生仿佛是在采用“诱敌深入”之法,最后击中先生的痛处,让先生下不了台。当然,这是对先生进行讽劝,也算难能可贵。
死个和尚添一如来
相传,清代文学家、书法家何绍基一次出游,路经湖南浏阳南邦寺时,刚好碰上寺内有一个和尚圆寂。古寺长老早闻何绍基大名,便要请他写一副挽联。何绍基提笔就写:
南邦寺死个和尚;
和尚们一看大哗,认为何大人有意戏弄他们。但何绍基不动声色,马上又续出下联:
西竺国添一如来。
“西竺国”即印度,佛教中的西天极乐世界。“如来”,佛教中的最高佛祖。死个和尚,却成了佛祖。下联化平淡为神奇,有扭转乾坤之力。
悲剧人物李鸿章
清光绪三年,南方自然灾害严重,加之贪官污吏盘剥勒索,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当时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主政,江苏常熟人翁同和任户部尚书。于是有人用双关语写成一副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联语把二人的官职、籍贯、政绩分别融入联中,巧借两地之名,以“肥”与“瘦”、“熟”与“荒”形成鲜明对比,对李鸿章等晚清大臣的腐败无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又有一副无情对: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著名昆剧丑角演员杨三(即杨鸣玉)在北京演《白蛇传》时,借戏中人物之口讽刺了李鸿章。后来杨三被抓进监狱,病死在里面。时人伤之,于是作了这副对联。李二先生,李鸿章排行第二,外号“李二先生”。
这副对联真是绝妙之作,处处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把李鸿章写成“李二”,这已是大不恭敬。“先生”本是尊称,却与“已死”相对,挖苦又进一层。
最后以“汉奸”对“苏丑”,字面上看是以贬对贬,好像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杨三只是在戏中演丑角,他本人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明星。而李鸿章则是现实生活中地地道道的“丑角”,至此,讽刺到达高潮。
一联解难
相传,清代浏阳县有个老先生善对联,远近慕名而来求他作对联的人川流不息。
当时,县城有个商人,父母先后去世,商人在将父母合葬时,不慎将父葬在西边,母葬在东,有违当地习俗。但既已落葬,便是入土为安,不能再动。
于是,商人在父母坟前立了两根石柱,想求人写一副对联贴上。经人介绍,欲求先生解难。先生听罢前情,微微一笑,提笔写道:
生前既不离左右;
死后何必分东西。
上联论证下联,合情合理。
玩火者必自焚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湖南桃江县人龙逸才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本日果然亡日本;
皇天竟不佑天皇。
上联中,“本日”与“日本”颠倒运用,下联中“皇天”与“天皇”(日本国家元首)又颠倒运用,都妙若天成。
上联“果然”二字,视抗日胜利为意料中事,指出了正义之师必胜、“玩火者必自焚”的历史规律。“亡日本”,赶走日本侵略者,不是“灭亡日本”。下联“竟不佑”三字,充分表现了对侵略者的讽刺与奚落。
中草药名巧对
民间流传这样一副中草药名对联:
稚子牵牛耕熟地;
将军打马过常山。
上联讲“稚子耕地”,下联说“将军打马”,对仗工整。
“常山”,在今河北,三国蜀国赵云的故乡,有“常山赵子龙”之说。全联包含了7种中草药,即稚子、牵牛、熟地、将军、打马、常山。稚子,就是枸杞子。将军,即大黄。打马,藩打马。
产妇须上妇产科
1999年的《中国楹联报》曾出一上联征对:
行人应走人行道;
很快有读者应征:
产妇须上妇产科。
上联“行人”与“人行”互相倒置,下联“产妇”和“妇产”倒置。上下联对仗工稳,浑然天成。上联告诉人们要遵守交道规则,下联则是提倡医院分娩,意义很好。
且停亭
1645年,明代大戏剧家李渔,因不满清朝统治,回到浙江兰溪夏李村老家,做了一名布衣。在他村前有一条大路,来往客商,络绎不绝。为方便行人,李渔倡议在路旁建一凉亭。村人赞许,亭遂造成。
同村有一个弃明投清的州官名叫李不脸,人人骂之,一心要给凉亭取名并亲书匾额,借以扬名,留芳百代,但遭到众人反对。
司建凉亭的人一致公推李渔取名。州官仍不死心,于是赖着脸皮找到李渔说:“笠翁(李渔的字)兄,亭名取好了吗?”李渔回答:“没有。”
州官说:“你我即兴各取一个,如何?”李渔说:“且停停。”州官说:“还要停什么,我已想出好几个佳名来了,随你挑用一个吧。”说罢就在手掌上写起字来。
看到李不脸这种急于沽名钓誉的丑态,李渔想,决不能违背乡民之托,而让小人得志。于是他灵机一动,立即接口说:“我不是说过了吗,‘且停亭’!”
州官喜形于色地说:“到现在还要且停停,即兴比才,你输了,那就用我取的亭名吧!”李渔冷笑着说:“怎么,你还没听明白?我早已取好了,叫作‘且停亭’!”
州官还没有领悟过来,李渔已在一旁即兴吟出一副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亭。
时过300多年,李渔亲笔书写的门楣上的“且停亭”与这一副楹联至今仍存。
邹不行
古时,在长沙湘江湖畔的桔子洲,有一处楼阁叫天星阁。一天,有一位姓邹的大员在此观赏江景,见有几只鸽子停在阁瓦之上,便想在大家面前炫耀箭术,于是张弓搭箭向鸽子射去,不料没有射中,鸽子全飞了。卖弄不成,反讨无趣。
一个极善逢迎的随员献点子说:“大家不安静,把鸽子惊跑了。大人文武双全,何不吟诗取乐呢?”
邹大员就坡下驴说:“好好好,我出一句对子,你们来对,对上的赏银十两!”他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越飞越远的鸽群,此刻,低头一想,口诌一上联:
天星阁,鸽上阁,鸽飞阁不飞。
随员们一个个抓耳挠腮,一时想不出合适的下联,干瞪着银子流口水。邹大员十分得意。这时,一个临时侍茶的村童插话说:“启禀大人,小的倒想出敝句,不知对不对。”邹大员说:“讲来。”村童诵道:
冰陆洲(即桔子洲),舟上洲,舟行洲不行。
众人听了,齐齐声称妙。大员也很满意,随即把十两银子赏给了他。邹大员回到府衙,将此事告诉了夫人。夫人一听,急忙说:“你这个笨蛋,被人家嘲弄了还不知道!”
原来,那位村童是借谐音奚落大员,“洲不行”的意思是说“邹不行”,笑话邹大员箭术不行,文才不高。后来,人们背地里就将邹大员称为“邹不行”。
林则徐应考
清代爱国英雄林则徐,幼年时参加科举考试,他父亲怕他远行疲劳,便让他骑在自己的肩上,驮着他走到考场。
主考官见他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便有意跟他开个玩笑,说要他对上一句上联,方准进入考场,并即景出上联说:
以父作马;
林则徐的父亲一听,立刻羞得面红耳赤,觉得受了莫大侮辱。但林则徐眼珠一转,立刻应对说:
望子成龙。
主考官听了,觉得这对句不仅为其父解了嘲,而且把原来的贬抑戏弄化为褒扬赞美,很是满意,于是便高兴地放他进了考场。
才子拜匠仆为师
清代才子李调元能诗善文,才华横溢。一次,他同夫人一起对对子,对好以后,丫环说:“夫人出得好,老爷对得妙,何不用羊毫笔写在红绫纸上。”于是夫人又出一上联让李调元对:
羊毫笔写红绫纸,
李调元想了半天,竟对不上来,这位才子被难住了。第二天,李调元听见丫环、匠仆们在一起谈论这件事,他们个个都对出了下联。
丫环对的是:
鹿角叉晾紫罗裙。
厨子对得是:
牛鼻索捆青杠柴。
轿夫对的是:
虎头靴套麻草鞋。
书童也脱口而出:
木扁担挑黑书箱。
李调元听在耳里,愧在心里。他猛然悟出一个道理:诗发于情,文出于理,对子生于感触。匠仆们之所以都能对得上,是由于他们熟悉生活。想到这里,这位颇负盛名的才子便放下架子,拜匠仆们为师。
小蒋焘切瓜分客
明代文学家蒋焘,幼年才思敏捷。有一次,他父亲的几位朋友来访,适逢秋雨淅沥。在闲谈之间,一位友人即景出了一句上联让大家应对,那上联是: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在座的见此上联拆“冻洒”二字,道眼前秋景,别具匠心,一个个绞尽脑汁,苦思冥想,都无以应对。
蒋焘见父亲和朋友们在吃西瓜,触景生情,于是脱口对道: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满座宾客见此下联拆“切分”二字,也叙目睹之事,妙语双关,理趣天然,无不叹服。
书法家智补门联
东晋时有一位书法家,一年腊月由山东移居浙江绍兴。因为春节将到,他挥笔写了一副门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不料,刚贴出去就被人悄悄揭走了。他于是另写了一副:
莺啼北里,
燕语南邻。
贴出后又被人“盗”走。年节就要到了,门口连副对联也存不住,书法家的妻子很着急,但又想不出好办法。
书法家经过一番沉思之后,嘻笑着取笔又写了一联。写好后,他让儿子把对联拦腰剪断,上下联都只贴上半截: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两纸半联贴出后,见到的人无不惊愕。因为话不吉利,自然没有人再来揭了。到初一黎明时,书法家亲手将春联的后半截贴在下面,那对联便成了: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邻居及过路的人见了,无不称妙。
拖出老袁还我国
1915年12月,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后,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举国上下,一致反对。针对这一情况,有人出一上联求对:
或在圃中,拖出老袁还我国,
“癤”字去掉“袁”,加进“或”,就成为“饀(国)”。作者运用析字双关,号召人们打倒袁世凯,恢复中华民国。此上联一出,许多文人纷纷应对,但最好的是一位船夫对的:
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道”字去掉“首”,加进“余”,就成为“途”。船夫同样用了析字双关,意思是说袁世凯复辟称帝是倒退行为,不由得令人对国家前途深感忧虑。
善对的厚脸皮客人
有位老农带着儿子在地里干活,忽然天下起雨来,只好往家走。在路上,老农即景脱口说出一条上联:
迷梦雨至,难耕南亩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