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重视农村课改这个重点。我们要高度关注农村教育的课程改革工作。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质量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贯穿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在农村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又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点,它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局。课程改革能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和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利于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的提高、辍学率下降,促使更多的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同时,有更多的农村教师有机会参加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接触到新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学习观、教学观、质量关进行教学。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一些老、少、边地区的农村、牧区教育基础薄弱、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要采取有效措施,不仅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还要对农村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指导,在师资培训、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给予帮助和倾斜。要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研究适应农村地区地域特点的教研制度,开发符合农村实际的课程资源。
三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甘肃省已经全面实施。这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创造了极好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优势,我们必须抓住这一良好的机遇,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推进课改中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工作,把三种模式的应用与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与新课程教师培训和教师队伍继续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相结合;与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相结合,切实提高应用水平。要积极探索利用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发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实施中/英、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县(市、区)
,要重视资源中心的建设,建立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培训教师、促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各地要鼓励学校结合实际开发一些补充性的校本培训课程资源,逐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但要防止课程资源的低水平、低层次重复开发,防止加重教师的经济负担。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抵制社会上的一些团体、私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用各种名义滥办各种培训班、研讨班,滥发滥编各种辅导资料、电子光盘等,误导教师,骗取钱财,加重负担。
三、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开创课改工作的新局面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是关键。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课程改革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切实做到加强学习,注重研究,健全机构,明确目标,完善制度,保证投入,勤总结,严管理,加大宣传,督促检查,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领导同志都要重视和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课程改革的政策、理论、理念的学习,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上下工夫。当前,一些地方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还存在着患得患失和观望等待的现象,存在一些错误和模糊认识。要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习、思考和讨论,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思想,消除忧患意识和畏难情绪,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的观念。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加强对《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课程标准》、新教材的解读,通过学习理论,研究问题,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水平。要建立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课程管理和教学改革研究新机制,做好教研网络的建立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基地的建设,抓好下校听课制度的落实,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要抓好示范典型的引领作用。高等师范院校和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二要健全机构,明确目标。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成立由政府领导为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研究、指导和协调有关工作,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指导教育等有关部门制定出当地课程改革工作的整体规划,确定总体目标,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提高对新课程的管理水平。
三要完善制度,保证投入。各级政府要指导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督导评估制度和考试评价制度。今天,省教育厅表彰了在全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32个先进集体和60名先进个人,这是对大家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各地也要制定完善鼓励参与课程改革的表彰奖励政策,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及时表彰奖励在课程改革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要研究保证课程改革工作的资金筹措办法,争取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保证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交流、课程观摩、教育研究、评估检查等方面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也要认真研究,统筹安排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通过多渠道筹措课程改革经费,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提供保障。
四要勤总结,严管理。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和在改革一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踊跃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坚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把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作为学习、领会素质教育思想的过程,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同时又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从而保证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努力,有这样一支科研队伍,有这么多的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信心,为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各级政府领导必须充分肯定大家的成绩,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认真总结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培养一批有组织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的骨干管理队伍,切实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是保证课程改革工作质量的前提。在这里特别强调,要严格规范教材的编写、审查、出版和选用等主要环节的工作,加强研究,加强管理。要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教科书的管理、发放和使用,各地要建立规范、公正、公开的享受程序,把好事办实、办好,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心中。
五要加大宣传,督促检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面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课程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特别是2005年秋季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部实施新课程,标志着甘肃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又迈向一个新的高度。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与认同。大家都要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和印发宣传材料、召开座谈会、摄制播放课改专辑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国家关于课程改革的政策、意义、理念、经验和优秀成果,引导全社会了解课程改革、关注课程改革、支持课程改革,使学校、家长和社区形成有利于实施课程改革,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环境和舆论氛围。
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督导检查,重点督导检查地方各级政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的职责、措施保障、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的落实情况。要把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督导作为一项主要任务,组织督导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督导评估办法,开展课程改革督导评估工作。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将课程改革实验推广情况纳入对中小学校的综合督导评估工作中。
(在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2005年9月10日)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教师的“爱”,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岗位,热爱事业。一切为了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引导,特别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弱势群体,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这里有三个层面:一是岗位责任,就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二是社会责任,人民群众把子女送到学校,教师有责任把学生教好、保护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满意,有责任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三是国家责任,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个转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来承担,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民族、对未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战略的高度,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目标,重视和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广泛深入地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师德建设,在《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对师德有明确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教育部相继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徳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和文件,构成了师德建设的法律、政策体系,明确了师德建设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基本内容、重点对象、关键环节和主要措施。
要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教师对师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积极认同,入耳、入脑、入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和学生观,全面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教风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们必须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二、大力加强师德工作的制度建设
要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即将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科学管理,使师德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要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作为教师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强化师德教育制度,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制度,对中小学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师德建设,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教代会和群团组织紧密配合,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
通过制度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他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三、师德建设要把继承传统和坚持创新结合起来
根据新时期未成年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和当前教师队伍师德状况的实际,师德建设要坚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要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工夫,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贴近生活。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教师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要加大部门、地区、学校之间的协调力度,努力形成师德建设的合力和持久力,为师德建设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四、要充分发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师德楷模,让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财富。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人民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每年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崇尚师德、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甘肃省教育厅将编印《陇上师表》一书,介绍百名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希望她成为弘扬师德的精品。
五、始终不忘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