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四到:一是眼到,二是口到,三是心到,四是手到。
——胡适
“为什么读书抓不住重点?”“为什么读书后重点很快就忘了?”“为什么读了好些书,知道了许多材料,但临到用时又想不起来了?”许多读者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先人们是怎样读书的。古人有一条著名的治学经验,即: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的“手到”就是做笔记。善读书者,总是书不离笔。
东汉哲学家王充酷爱读书,但那时还没有便于随身携带的钢笔或铅笔。为了做笔记,他便在房屋的窗台上、书架上、壁洞里,到处都安放了笔砚简牍,遇到有价值的东西或自己有一些体会就随时随地写下来。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他借助笔记整理了大量资料,写成了一部八十五篇约二十余万言的《论衡》。
世界杰出的文学家肖伯纳一生做笔记几百本。列夫·托尔斯泰身边常带着笔记本,他自称“遇到读书和谈话时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教育家徐特立读书生活长达八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其中一条经验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是“每读必记”,把书本的重点、难点、疑点、新鲜之点,都用笔写下来。他还常常告诫青年人,读书宁慢勿快。动笔做笔记、做眉批,比只读不记当然慢了些,但唯其慢,才吃透了书中精神,触到了真谛。徐老说:“我读书的办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不切实际的贪多,既不能理解,也不能记忆。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行。”慢读、深钻、做笔记,这是徐老的妙诀。
清代学者、文学家陈澧读书时也对笔记读书法情有独钟。在清代,好学之士写札记之风十分普遍。当时,陈澧也备了几百本写札记的小簿子,读书读到精彩的地方,或者有疑难的地方,便随手将自己的感受、疑点写下来。这种笔记方法不仅能帮助记忆,而且还能把读书心得写成短文,增长自己的学识。
他们之所以这样重视记笔记,是因为记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治学的主要工具。
读初中一年级的李奥很不喜欢写作文,常常开了头,就发现脑子里没有可以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搜肠刮肚地完成了,读起来却很别扭,一点也不通顺。后来,李奥在老师的鼓励下尝试着做读书笔记,把遇到的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摘抄下来。这样一段时间后,他就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害怕写作文了,而且还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像李奥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也读过很多书,课堂上也很认真,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写出精彩的作文来。其实,他们就是不懂得如何去组织运用自己已经学习到的语言元素。
语言从学习到灵活运用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做读书笔记是一个促进孩子运用语言元素的好方式。“最浅的墨水也能胜过最好的记忆。”这句话道出了笔记读书法精妙之处。
鼓励孩子边读书边记笔记,具有以下优点:
可以使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书的内容。通过做笔记,可以使头脑中模糊的东西逐渐地清晰,凌乱的东西变得有条理,从而帮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书的内容。
可以更有效地巩固孩子的记忆。经过孩子悉心整理的笔记,其系统性、逻辑性均很鲜明,再加上读、看、写的综合运用,可以使孩子更好地记忆所学内容。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马克思的记忆力是很强的,但他在写作《资本论》时,先后阅读的1400多种书籍,全部做了笔记,整整记满了100多个笔记本。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记笔记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记不仅帮助你提高写作水平,培养概括和叙述原文精神的能力,而且还能把随时产生的创造性思想在笔记本里写成短文,经过加工整理就可以成为论文或著作。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时,写了十篇初步完成的论文,以及一百七十多篇札记和片段。恩格斯逝世后,这些笔记被发表,成为自然辩证法的奠基性经典著作。列宁的《哲学笔记》就是在阅读、研究别人的哲学以及其他学科著作的基础上,用笔记的形式写出的。列宁不仅借鉴了旁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而且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从而使他的著作成为经典著作。
有助于孩子积累资料,提高写作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意思就是,只要你记住很多诗篇,就是自己不能写出好诗,也能出口成章。这个道理非常正确,记住了很多写作的素材,写作就不再神秘了。而记笔记有助于孩子积累写作素材。把笔记和卡片分门别类,组成系统,使用时十分方便,一查就可以找到,比到书架“大海捞针”省时省力。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分类摘抄的纸片就有5000张。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一生中积累了2500多本笔记,为他的写作奠定了雄厚基础,使他成为一名多产的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记笔记读书法,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用最简捷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一针见血地说明问题的能力,这对提高写作能力无疑是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
有助于集中孩子阅读时的注意力。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还要做到看、读、记、想。好句子要思考,勤动手,做摘抄卡片,做读书笔记。如果孩子在阅读时,能眼脑手并用,就能够强化注意力,不断地减少走神。所以,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集中阅读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
读书笔记不仅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能提高孩子的语言鉴赏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孩子能在长篇文字中快速找到精彩的内容,也能在同类文章中分辨出哪一个更好。
在阅读过程中,孩子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他印象深刻的句子和段落。可以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及时地把它们摘抄下来,这样不仅在以后的学习和写作中有“句”可查,重要的在于“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经过一次抄写,思维经过加工整理,头脑里形成了系统的思路和表现形式,青少年对文章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在不断的摘抄过程中,就会慢慢体会那些优秀的作者是如何调动这些优美的词汇,如何安排自己的文章结构的。
在各种书籍和文章中,有很多名言警句、精彩的议论和描写,应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日子久了,孩子就会拥有很多写作素材,遇到不同类型的作文,孩子就可以引用经典的名言,使用精彩的句式,做感情丰富的描写了。
笔记要做得及时,看书的时候就把笔和笔记本放在身边。因为,当时不记录,过后补救很麻烦,不仅要找到读过的书,重新寻找那些精彩的内容,而且,对于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孩子,就会得过且过,纵容自己“下次再记好了”,很难形成正确的记录习惯。
读书笔记贵在“勤记”,除了阅读时要勤于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也能随时获得写作素材。孩子要准备好可以随身携带的空白卡片,无论是听报告、看展览,还是去书店,看到那些闪光的句子,利用一分钟就可以记下来,十分方便。如果他一天积累五个句子,一个月下来,就会拥有很多“精彩”的写作素材了。
在读书中,究竟采取哪种记笔记的方法最好,这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加以确定,灵活掌握。同时,前人和别人的方式方法还可以进行参考和借鉴,这对于我们读书是大有益处的。
那么读书笔记有几种呢?
第一种,眉批笔记。
在阅读时随手进行,即是在书中重要句段下面,标上圆点、直线、曲线、波浪线、双线等记号,或者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笔记简单、方便,边看边写。在下一次读书时,眉批能起引导作用,指明书的要点,告诉你上次阅读时有哪些体会。
第二种,摘录笔记。
发现书中好的观点和内容,在笔记本里记下来,主要用于积累资料。其方法有二,一是摘录原文,通常适用于以后要研究或引用的名言、警句、资料典故、数据;二是作内容提要,将原文用自己的话缩记下来,适用于较长的段落和不需直接引用的资料。这两种笔记,都要在结尾注上书名、版本和页码。
第三种,提纲笔记。
适用于较为艰深的书和文章,将其内容、要点,用排列的形式记下来,便于掌握全书内容和逻辑结构,其效果比重读一遍还要好。写完后要与全书核对一下,看有无片面或遗漏之处。
第四种,心得笔记。
也就是读后感,是比较正规的笔记形式,把读书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的文章、札记、随笔,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