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所读的书,应该有一种是精读的,一种是泛读的,不可一律对待。
——夏承焘
博览群书是使孩子获得广泛学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书广博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如筑金字塔,底部越广大,上层就越高而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就是建立在青藏高原之上的。博览就是要读百家书,学众家之长,从各方面去吸取营养来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鲁迅先生就主张博览群书,他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些什么东西。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鲁迅还指出,读书既不要只限于一门,更不要只限于一家。他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从历史上看,名家大多都是注重博览群书、贯通百家、知识渊博、善于思考的人。
博览群书不等于乱读。当前社会上各色书刊报纸名目繁多,为了吸引读者,将各种不科学的内容充斥于读物内,如随意乱看,不仅把大量时间浪费掉,而且对单纯无瑕的孩子来说,极可能中毒,上当受害。博览也应围绕着主攻目标,选择好书好刊阅读。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说:“读书就有个选择的问题,好书才读,不好的就不用读。”他还说:“光古书也浩如烟海,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读书要有选择。”
博览的方式也有许多,可以对某些书进行一般阅读或浏览,对另一些书随便翻翻,还可以读读书目,阅读文摘综述,学会利用图书馆或阅览室,广泛阅读科学、文学、艺术和经济信息等有关书刊。阅读的方法可以多样,可以采取抓重点取其所长,可以不求甚解,可以“一目十行”快速阅读。总之,博览不一定那么深入细致,掌握个大概,有个印象就可以,如果遇到有意义的重要内容,可以多下一些工夫。
孩子读书不仅要广博,还要有所深入。在博的基础上逐步确立读书兴趣或读书方向,对主攻的书籍,要熟读,要求甚解,要深入细致。对孩子来说,主要是先攻读教科书,把教材知识学深学透,融会贯通,牢固掌握。学生时代,每个孩子都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可用于读书,在学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好书进行精读。
对于如何精读,我国古今大学问家有许多论述。他们大多强调“重点精读,细嚼慢咽”。也就是说,对那些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或重点段落,要反复熟读,细细咀嚼。朱熹教人读书时,要逐字逐句、逐段读懂,掌握了一本书,再换另一本书读,不可贪多求快。在如何吃透读物的精神实质方面,朱熹也有精辟的见解:“未见道理,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精心大气不得。”就是说,读书要精,要反复阅读,甚至背诵,读得烂熟;要反复琢磨、深思,层层深入,渐渐由表及里反复思索品味,才能寻到精华之处,使其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血肉。
总之,博和专的关系是辩证的。著名历史学家陈垣教授说:“不博就不能全面,对这个专业阅读得不广,就很像以管窥天,往往会造成孤陋寡闻,得出片面褊狭的结论。只有得到宽广的专业知识,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全面解决问题。不专则样样不深,不能得到学问的精华,就很难攀登到这门科学的顶峰,更不要说超过前人了。博与专是辩证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二者要很好地结合,在广博的基础上才能求得专精,在专精的钻研中又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要想让孩子在读书上有所成就,父母就必须帮孩子处理好博与专、泛读和精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