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
出处译文
我只占卜过白天饮酒,并没占卜过晚上饮酒,不知是否吉利。我实在不敢再陪您喝酒啦!
020得陇望蜀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时,岑彭在家乡棘阳当县官。不久,刘玄和刘秀集合各路农民起义部队,在昆阳一带把王莽军彻底打垮。后来,他们杀入关中,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刘玄因此称为汉更始帝。
汉军进攻棘阳的时候,岑彭抵抗了数月,最终被俘,做了刘秀的部下。刘秀在平定了河南,打下了基础以后,接着就占领河北,出击山东。在这一时期,岑彭为刘秀立了不小的功劳,颇得刘秀的赏识。
同时,刘秀的势力也比刘玄大得多了,刘秀便自立为汉光武帝。刘秀控制了东部地区以后,又转身向西进军。这时,岑彭担任了大将军的职务,随刘秀先攻下天水,又和吴汉把隗嚣围困在西城。
这隗嚣,在王莽时曾占据陇西,后来投降更始帝刘玄,随即又表示归附光武帝刘秀。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叛离了刘秀,跟公孙述勾搭上了。公孙述从王莽时起,在蜀地宣布独立,自称蜀王,以成都为国都,拥兵数十万,势力不小。
刘秀向西进军,目的就在于平定陇、蜀二地,以完成全国统一。
当岑彭和吴汉的军队围困西城时,刘秀先回洛阳,后来写了一封信给岑彭,信上说:“攻克西城以后,必须立即收复四川。人的欲望很难满足啊,我们已经平定了甘肃,现在又要攻取四川,每次出兵,头发胡须都白了很多。”
但这次的进兵,岑彭没有成功。后来他再次进攻公孙述,眼看就要成功,却被一个刺客暗杀,令人惋惜不已。
成语释义
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故事出处
《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出处译文
人的欲望很难满足啊,我们已经平定了甘肃,现在又要攻取四川,每次出兵,头发胡须都白了很多。
021声名狼藉
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有一次,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
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
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说完,蒙毅自杀而亡。
成语释义
形容名誉坏到极点。
故事出处
《史记·蒙恬列传》司马贞索隐:“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出处译文
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
022不寒而栗
西汉武帝之时,义纵得到重用。他是一个有名的酷吏,对待犯人非常残暴。
有一次,武帝任命义纵为定襄太守。为了让人知道他的厉害,义纵刚一上任就来了个下马威。他将狱中的二百多名犯人定为死罪,又将私入监狱看望囚犯的二百多人,全都逮捕入狱,也一并判处死刑。
次日,义纵不升堂问案,就将这四百多人全部开刀问斩。
此事传扬出去后,震惊了定襄全郡。无论是恶人还是善良的老百姓,都恐惧到了极点,个个心惊胆战,不寒而栗。
成语释义
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常用来形容极其恐惧。
故事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出处译文
那天呈报说杀了四百多人,此事传扬出去后,全郡人民都恐惧到了极点,个个心惊胆战,不寒而栗。
023骄奢淫逸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庄公对他的小儿子州吁非常溺爱、娇惯,对他的一切要求都尽量予以满足。州吁长大以后,非常任性,生活非常糜烂,与别人相处时横行霸道。庄公任凭他胡作非为,一点儿也不约束他。
卫国的老臣、大夫石碏觉得庄公对州吁如此放纵,不但会害儿子,还会使国家利益受损。
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就对卫庄公说:“人们都讲,父母喜欢子女,就应指导他们遵守道德,让他们走正道,而不能允许他们走上歪门邪道。
“对他们的溺爱超出一定限度,就会使他们养成骄横跋扈、奢侈腐化、荒淫无度、好逸恶劳的恶习,这些不良品质都是从邪恶之中产生出来的。他们养成这些恶劣的习惯,就是由于父母不严格地进行管教,溺爱得太过分了。”
卫庄公把石碏的忠告当成耳旁风,照样娇惯州吁。州吁见父亲不约束自己,就变本加厉起来。卫国人都觉得这个公子越来越不像话,简直是坏透了。
后来,卫庄公生了一场大病,一命归西。公子完继承国君之位,史称卫桓公。州吁贪图权势,于是杀死国君,自己做了卫国君主。
由于州吁在卫国的名声很坏,卫国人都不愿意侍奉这位无法无天的君主。他篡位不到一年,老臣石碏就联合陈国国君,将州吁骗到外地处死。
卫庄公溺爱州吁,不但使儿子走上了覆灭之路,还给国家带来了一场混乱。庄公的教训,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深思。
成语释义
原意是骄横、奢侈、放荡、安逸。常用来形容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
故事出处
《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出处译文
石碏向卫庄公进谏说:“我听说父母喜欢子女,就应指导他们遵守道德,让他们走正道,对他们的溺爱超出一定限度,就会使他们养成骄横跋扈、奢侈腐化、荒淫无度、好逸恶劳的恶习,这些不良品质都是从邪恶之中产生出来的。他们养成这些恶劣的习惯,就是由于父母不严格地进行管教,溺爱得太过分了。”
024恶贯满盈
商朝末年,纣王整日贪恋酒色,施行暴政。诸侯和百姓对他非常不满。周武王见到纣王的行为已经引起众怒,就联合各路诸侯讨伐商纣王。
武王在伐纣之前,向全军述说纣王的罪行,说纣王的罪行多得数不胜数,不应该继续待在君位之上了。最后,武王要全军团结起来,为国家除去祸害。伐纣大军渡过黄河,直奔商都而去。商、周两军在牧野相逢,便展开了一场血战。
因为武王的军队讲究仁义,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护。商朝大军中甚至有很多人在战场上投降。而人民群众对于纣王的军队是怀着刻骨的仇恨的。结果商军大败。纣王感到无路可走,为了不在周人手里受折磨,就自焚而死。
成语释义
指一个人罪恶非常多,就像穿钱一样,已穿满了一绳子。常用来形容罪大恶极之人。贯:钱串。盈:满。
故事出处
《尚书·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出处译文
商纣王的罪恶多得数都数不过来,这是上天要我们讨伐他呀。
025喋喋不休
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是汉朝的廷尉。一次,他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
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依靠。”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张释之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也是个长者。”
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
“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墨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疾、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同情百姓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
“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
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成语释义
形容人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故事出处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出处译文
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
026芒刺在背
霍光是西汉有名的大臣,汉武帝很器重他,封为大将军。汉武帝临终,令他辅佐幼主昭帝刘弗陵,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霍光虽然对皇室效忠,但是他对反对自己的人不能相容。他利用手中权力排斥异己,将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以造反罪名杀掉,迫使反对自己的燕王等皇亲国戚自杀,朝廷里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怕他。
昭帝死后,由昌邑王刘贺即位,这个皇帝从不干正事,霍光很生气,不久又将刘贺废黜,迎立刘询为汉宣帝。宣帝深知霍氏势大,自己的生死存废都取决于霍光,因此对霍光非常害怕。
有一次,宣帝去祭祀,在宣帝乘车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朝拜的路上,霍光与他同坐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不能自持,背上好像有小刺在扎,难以忍受。后由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他才行完大礼。
不久霍光病死,霍氏家族的人企图废掉宣帝,立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帝,结果阴谋败露,被满门抄斩。
成语释义
形容某人心中极度惶恐与不安。
故事出处
《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出处译文
在宣帝乘车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朝拜的路上,霍光与他同坐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不能自持,背上好像有小刺在扎,难以忍受。
027噤若寒蝉
东汉末年,有个文人叫杜密,刚正不阿,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过打击宦官集团的斗争,他执法严明,有罪必罚,后被革职回老家。
回家乡以后,他仍关注国家大事,经常向当地的太守提出建议,或批评一些不良现象。太守王昱因此心里很不高兴。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刘胜辞官回家,与他迥然不同,闭门谢客,对家乡的事情从不过问。
有一次,太守王昱故意当着杜密的面说:“刘胜真是清高啊,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而且从不多管闲事,很多人都赞扬他。”
杜密听出王昱话中有话,是借刘胜来责备他,便直言道:“刘胜身为大夫,被太守当做上宾礼待。这样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只顾爱惜自己的名誉,就像冷天的知了一样一声不吭,实际上是自私自利的罪人。而我与他不同,我要提出意见,帮太守赏善惩恶,尽微薄之力。”
王昱听了十分羞愧,从此改变了对杜密的态度。
成语释义
形容胆小不敢做声。
故事出处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出处译文
刘胜身为大夫,被太守作为上宾礼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只顾爱惜自己的名誉,就像冷天的知了一样一声不吭,实际上是自私自利的罪人。
028包藏祸心
春秋时期,楚国将领公子围受哥哥楚王之托,去郑国访问。郑国非常弱小,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对楚国使者极力巴结。毕竟,有了楚国的保护,别的强国就不敢任意欺凌郑国了。郑国的大夫公孙段为了国家利益,决定把女儿嫁给公子围,表示两国的友谊牢不可破。
公子围对这门婚事一口应承下来,其实他心中另有诡计。在迎亲时,公子围带来了很多兵马,想带进城去夺取郑国的政权。没想到郑国大夫子产一下子就看透了公子围的心机,因此拒绝他进入京城。
子产派子羽去对楚国的客人说:“本国的都城非常狭窄,无法容纳公子那么多的随从,如果一定要迎亲,就请在城外举行仪式吧!”
公子围很生气,就叫太宰伯州犁向子羽答复道:“哪有在野外举行婚礼的先例呢?我们临来之前已经在祖庙里向祖先祭告过了,如果在城外娶亲,岂不是对我们楚国进行羞辱?这样做也显得郑国太小气了。况且不要忘了,我是楚国的令尹!假如我真的在野外结婚,回国后将被人瞧不起,再也没有做令尹的资格了。所以贵国的安排恕我难以接受。”
子羽的脸色当场就变了,他正颜厉色地说道:“不错,我们郑国是个小国。可是国家弱小并不是错误,如果依赖大国而不进行防备,那才是错误。我们本想通过联姻来让楚国保护我们,可是楚国却包藏祸心,来打郑国的主意,我们又怎能不作一点儿防备!”
公子围看到郑国早有防备,自己实在讨不到便宜,只好答应不带兵甲进城,郑国这才允许他进城迎亲。
这年的正月十五,公子围进入郑国都城,与公孙段的女儿结婚,婚后马上离开郑国回去了。
成语释义
本意是指心中藏有不良企图,后来也用来形容外表和善,心怀恶意。
故事出处
《左传·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出处译文
国家弱小不是错误,如果依赖大国而不进行防备,那才是错误。我们本想通过联姻来使大国(楚国)保护我们,可是大国却包藏祸心,来打我们的主意。
029一士谔谔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大臣,他执政十九年,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商鞅为此十分得意,许多朋友和官员都奉承他。有一次,门客赵良拜谒商鞅。商鞅说:“孟兰皋向我介绍了你,我希望能够和你结交为朋友,可以吗?”
赵良说:“这件事我不敢答应。孔子曾经说过,举荐贤能而受百姓拥护的人应该被提升,德行不好的人,即使是可以成就王业的人也要罢退。我德行不好,所以不敢答应你的要求。”商鞅见话里有话,就问:“你不满意我对秦国的治理吗?”
赵良说:“能听取人们对自己的意见可以称为耳力好,能够省察自身可以称为眼力好,能够克制自己才可以称为强。虞舜说过:‘自我谦卑的人应该受到尊崇。’你不如说说虞舜这么说的原因,就不用问我了。”
商鞅说:“从前的秦国,受戎翟影响,行的是戎翟的风俗,父子之间没有伦常分别,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现在我设定制度,更改了风俗,使百姓知道男女有别,大搞城市建设,把秦国治理得像鲁、卫等中原国家一样文明。你看看我治理秦国的业绩,我和五羖大夫比起来谁更贤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