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114400000020

第20章 中卷(4)

【原文】

来书云:“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所谓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可与及者①。至于节目时变之详,毫厘千里之谬,必待学而后知。今语孝于温清定省,孰不知之?至于舜之不告而娶,武之不葬而兴师,养志、养口②,小杖、大杖③,割股④、庐墓⑤等事,处常处变、过与不及之间,必须讨论是非,以为制事之本。然后心体无蔽,临事无失。”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⑥也。孟子云:“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由耳。”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唯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节目时变”,圣人夫岂不知,但不专以此为学。而其所谓学者,正唯致其良知,以精审此心之天理,而与后世之学不同耳。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顾是之忧,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之蔽也。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真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是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吾见其乖张谬戾,日劳而无成也已。吾子谓“语孝于温清定省,孰不知之”,然而能致其知者鲜矣。若谓粗知温清定省之仪节,而遂谓之能致其知,则凡知君之当仁者,皆可谓之能致其仁之知;知臣之当忠者,皆可谓之能致其忠之知,则天下孰非致知者邪?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夫舜之不告而娶,岂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为之准则,故舜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邪?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武之不葬而兴师,岂武之前已有不葬而兴师者为之准则,故武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邪?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使舜之心而非诚于为无后⑦,武之心而非诚于为救民,则其不告而娶与不葬而兴师,乃不孝不忠之大者。而后之人不务致其良知,以精察义理于此心感应酬酢之间,顾欲悬空讨论此等变常之事,执之以为制事之本,以求临事之无失,其亦远矣。其余数端,皆可类推,则古人致知之学从可知矣。

【注释】

①愚夫愚妇可与及者:语出《中庸》:“君子之道费而稳。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②养志、养口:典出《孟子·离娄上》。

③小杖、大杖:典出《孔子家语·六本》。曾子在瓜地锄草时,锄掉了瓜苗。其父大怒,用大杖将其打昏在地。曾子醒来后,先向父亲请安,又回到屋里弹琴,使父亲知道自己安然无恙。孔子知道后很生气,教育曾子应像大舜侍奉父亲那样,父亲用小杖打时则坦然承受,用大杖打时就逃跑,以免使自己身体受伤,使父亲背上不义的罪名。

④割股: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时,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给文公吃。后以割股治疗父母之病为至孝。

⑤庐墓:古时,父母亡故后,孝子在墓旁搭建草棚,一般要住三年,以表达对父母的哀思怀念之情。

⑥“道在迩”二句:语出《孟子·离娄上》。

⑦为无后:语出《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译文】

来信写道:“圣道的主旨,人很容易理解,所谓的‘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也能够懂得’。至于某些细节,随着季节时令的变化,常常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等学过之后才能理解。现在要在温清定省这些方面谈论孝道,如今谁还不明白?至于舜没向父母禀告就娶妻,武王未葬文王就起兵伐纣,曾子养志而曾元养口,小杖承受而大杖逃跑,割股肉治疗父母的病,为亲人守丧三年等事情,在正常与不正常、过分与不及之间,必须探讨出个是非曲直来,作为处理事情的准则。然后人的心体才能不被遮蔽,碰到事情才不会出现差错。”

“圣道的主旨容易理解”,这样认为是正确的。只不过后世的学者忽视了这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那些难以理解的东西当作学问,这正是“道在你身上而你却向远处寻求,事情很容易而你却要舍易求难”。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般,难道很难理解吗?人的缺点在于不遵循而已。”愚夫愚妇和圣人一样具有良知良能。只不过圣人够致良知,愚夫愚妇则不然,这正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具体细节的随时变化,圣人对此哪有不知道的,只不过圣人不在这上面大做文章。圣人所说的学问,只是保存发挥自己的良知,以此精察心中的天理,这与后世的学问大不相同。你不注重保存发挥自己的良知,而对一些细节念念不忘,这是你将很难理解的东西认作学问的弊端了。良知相对于随季节时令变化的某些细节而言,就好比规矩尺度对于方圆长短一样。季节时令的变化难以预测,就像方圆长短的变化不可穷尽一般。因此,规矩尺度一经确立,方圆长短也就显而易见了,而天下的方圆长短也就不可胜用了。若果真能够达到致良知的境界,那么那些细节的随时而变也就一目了然了,而对于天下所有不断变化的细节就可以自如应付了。差之毫厘以致谬以千里,若不在我内心良知的细微处去探查,那你怎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呢?这好比不按照规矩尺度就想确定天下的方圆长短。这种乖张谬戾的看法,只会终日劳累而无所成。你说“在温清定省上讨论孝,有谁不知呢”,但真正知道的人却很少。若是说粗略地懂得一点温清定省的礼仪,就说能够致孝的良知,那么只要是知道国君应当仁爱百姓的人,就都可以说他能致仁爱的良知;但凡知道臣子应该忠诚的,都可以说他能致忠诚的良知,那么天下有谁不是能致良知的人?由此可知,“致知”必须付诸实践,没有实践就不是“致知”。知行合一的本体,不就愈加清楚了吗?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难道是在舜之前就已有了不告而娶的标准,因而使他参考了经典或是请教了别人,才这样做的吗?还是他根据心中的良知,审度轻重之后,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周武王未葬文王就兴兵伐商,难道是武王之前就已有了不葬而兴兵的先例作为准则,因而武王可以参考某部经典或是请教了别人,才这样做的吗?还是他根据自己内心的良知,审度轻重,不得已才这样做?如果舜真的不担心没有后代,武王也不是急着拯救百姓,那么,舜不禀告父母而娶妻,武王不葬文王而起兵,就是最大的不孝和不忠。后世的人不愿尽力致其良知,不在处理事情时细察天理,反而空谈一些反常之事,并固执地认为这就是处事的标准,以求遇事不出差错,这样就差得太远了。其他的事都可依此类推,因而,古人致良知的学问,从这里就能够明白了。

【原文】

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①‘前言往行’②‘好古敏求’③‘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④‘好问好察’⑤,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

格物之义,前已详悉,牵合之疑,想已不俟复解矣。至于“多闻多见”,乃孔子因子张之务外好高,徒欲以多闻多见为学,而不能求诸其心,以阙疑殆,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而所谓见闻者,适以资其务外好高而已。盖所以救子张多闻多见之病,而非以是教之为学也。夫子尝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⑥是犹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义也。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耳。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诸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矣,故曰“知之次也”。夫以见闻之知为次,则所谓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是可以窥圣门致知用力之地矣。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之。”使诚在于多学而识,则夫子胡乃谬为是说以欺子贡者邪?一以贯之,非致其良知而何?《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以畜其德为心,则凡多识前言往行者,孰非畜德之事?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心之理耳。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非若后世广记博诵古人之言词以为好古,而汲汲然唯以求功名利达之具于外者也。“博学审问”,前言已尽。“温故知新”,朱子亦以温故属之尊德性矣。德性岂可以外求哉?唯夫知新必由于温故,而温故乃所以知新,则亦可以验知行之非两节矣。“博学而详说之”者,将以反说约也。若无反约之云,则“博学详说”者果何事邪?舜之“好问好察”,唯以用中而致其精一于道心耳。道心者,良知之谓也。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

【注释】

①多闻多见:意为通过多闻多见增长知识。语出《论语·为政》。

②前言往行:语出《周易·大畜》卦辞:“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意为君子应该多了解古代前贤的言行,以积蓄自己的德性。

③好古敏求:意为喜欢上古的文化,勤奋学习。语出《论语·述而》。

④博学详说:语出《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意为广泛地学习并详细地解说,等到融会贯通之后,再回头来简略地叙述其精髓大义。

⑤好问好察:意为喜欢请教别人,并且喜欢体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以便能了解民意。语出《中庸》。

⑥“盖有”二句:语出《论语·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来信说;“您认为《大学》中的格物,只是求此本心,还勉强能说通。至于六经、四书所讲的‘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如此等等,都明明白白地指出在处事中寻求,在辩论中获益,功夫的节次是不可紊乱的。

格物的内涵,前面我已经详细地讲过,你觉得牵强附会的地方,我不必再多作解释了。至于说到“多闻多见”之类,都是孔子针对子张说的。子张好高骛远,认为多闻多见才是学问,而不能反求内心,因而心存疑惑,他的言行里就难免有怨悔,而他所谓的见闻,正好滋长了他好高骛远的毛病。因此孔子的话不是教子张做学问,而是要纠正他多闻多见的毛病。孔子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这与孟子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意思相近。这表明人的德行的良知并非源于多闻多见。至于孔子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说只寻求见闻的细枝末节,只是第二义的事情罢了,所以孔子又说“知之次也”。把见闻方面的知当作次要学问,那么主要的学问是指什么?在这里,我们可以完全窥测出圣人致知用功的地方了。孔子对子贡说:“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之。”如若知识真的在于多闻多见,那么,孔子为什么说出这种话欺骗子贡呢?一以贯之,不是致良知是什么?《易经》里也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若是以积累德性为主,则对前人言行了解很多的人,不也是积累德性吗?这正是知行合一的功夫。“好古求敏”,就是喜欢古人的学问而勤劳敏捷地寻求我心之理。心即是理,学习就是学习本心;寻求就是寻求本心。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好古并不是如同后人那样,以广记博诵古人的言辞为好古,那只是切心追求功名利禄这些表面的东西。至于“博学审问”,前面也已有过阐述。“温故知新”,朱熹也将它归为尊德性的范畴。德性岂能在心外寻求?知新必须通过温故,温故才能知新,这又可作为知行并非两件事的有力佐证。“博学而详说之”,是为了重返简约,如若不是为了重返简约,那“博学详说”到底是指什么呢?舜喜好询问观察,仅是用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使道心至于至精至纯的境界。道心就是良知。君子的学问,何时离开过践行,废弃过论说呢?但践行与论说,都是知行合一的功夫,也正是致其本心的良知,而不像世上那些以口耳之学为知的人那样,把知行当作两件事,这样才会有用功分先后的说法。

【原文】

来书云:“杨、墨之为仁义①,乡原之乱忠信②,尧、舜、子之之禅让③,汤、武、楚项之放伐④,周公、莽、操之摄辅⑤,谩无印证,又焉适从?且于古今事变,礼乐名物,未常考识,使国家欲兴明堂、建辟雍、制历律、草封禅,又将何所致其用乎?故《论语》曰‘生而知之者,义理耳。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此则可谓定论矣。”

同类推荐
  • 孙子原来这样说

    孙子原来这样说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博大精深的兵书,它从政治、军事、人才等多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战争规律的各种因素,历时两千多年而流传至今。这正反映了这部传世之作的生命力,也体现了我们祖先超人的智慧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灿烂选择。
  • 人生有何意义

    人生有何意义

    在将近100年前,胡适的同窗问过他一个问题:“小山,你是学哲学的人。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小孩,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这是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何意义》是胡适精选文集,汇集了胡适先生浩如烟海的著作中最富有闪光点、与人生有何意义主题相关的文章,集结成册,一共分为“人生有何意义”“为什么读书”“青年人的苦闷”“不老不朽”四章。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么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他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他是怎么看待人生的呢......
  • 禅悟

    禅悟

    佛理小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能够带领我们走出烦恼,进入一个沉静而祥和的世界。本书就是用佛理智慧讲述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其内容包括人生、爱情、亲情、事业等各个方面,很好的阐释了人性迷失的种种原因,帮助人们解压解惑,让人们的心灵接受一次前所未有的洗涤。
  •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他能够凭借什么来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呢?
  •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本书第一次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康有为不同时期的孔教思想,阐明了康有为提出孔教建制主张的理学基础和经学基础,揭示了康有为孔教思想背后的庶民关切和国家关切。就过去的研究而言,历史学界重视中年康有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儒学界则重视老年康有为,关联于民国后孔教会的成立和运作。本书特别强调青年康有为的重要性,即写作《教学通义》时的康有为,认为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提出的敷教主张规定了他后来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热门推荐
  • 七渊

    七渊

    一七在不太成熟的十八九岁遇到渊一,少年意气风发,明媚似阳光,晴朗了她少女时代所有的欢喜。纠缠三年,一七将之归还人海,后者迟迟而来。她不懂,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因为第一眼的一点点心动,就赌上半生的羁绊,她很瞧不起,却也躲不过。
  • 快穿之宿主爱种田

    快穿之宿主爱种田

    系统110是一个十分自律的人,从第一任宿主到第八任宿主,从未出现一点差错。是系统里出名的拼命三郎,直到遇到了唐迟白这个爱种田的祸害。“唐迟白,我们是逆袭,不是让你种田!”“唐迟白,你怎么和那一个个搞研究的混在一起了!”“唐迟白,这又是啥!”“唐迟白,你是猪吗?”看着气的直跺脚的男人,唐迟白无辜的笑了笑,小声逼逼“我怎么了嘛,不就是种个田吗?还有你不是同意了吗?”CP唐迟白和系统先说一下,如果有buy请勿纠结作者小白,玻璃心,不喜欢走就好了,不要刷存在感。
  • 省天录

    省天录

    仙界炎家一夜间灭门。其世代守护的天柱轰然倒塌。六界秩序崩碎,人间界妖魔肆掠。璇玑老人以血为媒,魂魄为引,窥得天机。“有奇书【省天】,记世间万法,载通天之道,得此奇书,可渡此劫!”
  • 来去一如

    来去一如

    一年迎过一年,随着时序更迭,万物因之丰采,生命因之圆触生存在其中,我们能否学习这份不轻易的宁宙自然大气,长养自身慧命、广度、切苦厄?深感岁月难以复还,尽管如此,我从术忘记“人生三百岁”的承诺,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为众生创造无限的美好。从这一段段的文字,扩而大之。你可以鸟瞰式去纵观整个台湾及世界佛教的发展史;细微读之,你会读到大师深具文学内涵的典雅,篇篇读来,句句流露出一代宗师一颗谦卑与感恩的心。
  • 美人无恨:宸妃传

    美人无恨:宸妃传

    她只是一个平民出身的良家子,他却是从小见惯争斗的帝王。不该动心,却偏偏对彼此动心。太平盛世之下的暗潮汹涌,前朝与后宫的荣辱与共,当一切都交织在一起,是金风玉露一相逢,还是相逢何必曾相识?
  • 契约吸血鬼

    契约吸血鬼

    千年的轮回,永恒的爱恋,曾经的背叛,撕裂的心痛。现在的契约,让千年前的一切颠覆!何来背叛,何来封印,只要有你,我便无惧!
  • 静轩

    静轩

    静轩,一个很傻很天真的人。就像一片叶子:无意恋秋风,随意满天飞;本意心自空,有意来年生。而随着岁月的流失,她终却未改变:物事人非境变迁,已不再是十年前。纵有千般磨难缠,终却愚拙未改变。她一个人坚守;一个人在纷纷扰扰中坚持自己的孤独!
  • 来自平行世界的替身小姐

    来自平行世界的替身小姐

    一次陨石的坠落,促使平行世界的洛熙来到了二十一世纪。偶然间遇见了与自己长相一样十八岁生日当天的路黎,两人在生活中趣味不断。
  • 红尘依旧故人归

    红尘依旧故人归

    曾经的少年如今成为了师父,而如今的少年将在这混沌的都市中大放光彩!原以为自己是师父唯一的弟子,没想到自己还有数千名师;不仅如此,还有一个蠢萌的小师妹,在帮助师妹找回曾经记忆的这段日子里,他们一起惩恶扬善,倒斗,捉妖......在经历了许多以后,两人一发不可收拾的相爱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终将会走到一起,一起蜕变为强者。但操纵一切的幕后黑手,也即将浮出水面......作者声明:严禁抄袭,作者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隆记

    隆记

    从隆帝国,及关联势力中,看帝国成败,人之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