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种工业过度扩张也给德国带来了危机。据德国着名金融家海尔法里耶估计,德国每年有20亿英镑的税收,国民财富总值达160亿英镑。可能这些数字有些夸大,我们甚至有些难以接受。但是这些数字隐含着什么意思呢?——它们表示,德国制造业的生产力过于强大,生产过剩,已远远超过国内消费能力,因此必须寻找大量的海外市场。一旦海外市场出现问题,数百万德国工人将会失业。因为7000万德国人口中,还在依靠农业生存的仅有1500万人。因此,德国产品的销售能力决定了其制造业的繁荣和分配利润,一旦销售出现问题,德国将断绝收入来源。所以,德国不得不尽力扩大海外市场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被成功冲昏头脑的制造业不停地向外进行扩张。于1883年成立的德国电气公司,初始资产仅有500万马克,到现在已达到2亿4000万。显然,只有一刻也不停止地生产,才能在如此庞大的资本总额基础上获得分红。
以上种种表明,德国对其竞争对手为何会如此警惕,又为何对英国如此痛恨。
2.德国繁荣的原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德国近年来主要由于发掘了国内丰富的煤矿资源而变得繁荣起来。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其他原因——有真实的,也有假想的。其中一个假想的原因就是:德国的经济成就是1870年军事胜利的结果——经常会出现这一错误观点,并且也常常被否认。最近,阿弗内尔通过一篇文章又反驳了这一观点,他十分轻易地就证明了国家财富与统治地位之间相互独立的关系,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并不能促进其商业发展。诸如美国、荷兰、瑞士这些非常富裕的国家根本不具备军事实力。如果说德国由于法国在1871年的2亿英镑赔款而变得富强,这更是无稽之谈,因为仅仅在以军备维持的45年武装和平期间,德国已经花费了超过24亿英镑。此外,德国的整体实力在1870年战争之后的8~10年间并不突出,事实上全欧洲的工商业发展都因为那场战争放缓而不是加速。
德国工业繁荣有许多真正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树立纪律、秩序的军事化教育以及杰出的职业技术教育。这两者从一定程度上讲有着相似之处,因为工厂和军营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两者之间可以很轻松地过渡。
就连德国人自己也承认其受到军营生活的影响,曾有一位经济学家这样说:“正是由于德国军队的纪律精神,我们才得以实现经济发展,由此引发英国对我们无比嫉恨……军事制度是我国劳动阶级的学校。”
在我看来,只有德国人才能容忍那些僵硬严苛的军事制度所要求的纪律和规则。但是,他们到底是怎样利用这些·又到底利用了什么方式来发展工商业的呢?
我已在我的前几部作品中(《社会心理学》、《政治心理学》)解释了后一个问题,并解释了卡特尔的功能以及德国在商业上是如何入侵其他国家的。一位博学的经济学家——米利奥德(M.Millioud)也曾在1915年4月刊的《日内瓦学报》上发表同一主题的学术文刊。他得出的结论和我的十分相似,但是由于他是中立国学者,更能客观地说明问题,因此下面我将主要选摘一些他的观点。
德国日渐明显的扩张趋势是由米利奥德首先指出的,尤其是德国在比利时等国家之内设立了众多便于进行各种直接与间接贸易的商行和代理处。
卡特尔制度非常强大,不仅通过制造商对人员进行组织管理,更是通过设立办公室来调控价格、从中获取收益并分配收益,于是德国制造商可以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货物,将竞争者击垮。米利奥德通过一个例子说明,德国冶金产业的钢筋销售价格在其本国国内为130马克一吨,到瑞士降为120马克一吨,不可思议的是到了意大利比成本价还低了20马克仅为75马克。
这种削价销售的方式,再加上长达12~18个月的信贷周期,德国企业在各个国家都有其确定的庞大客户群,并且没有了竞争对手。最终,他们便可通过贸易垄断而随意制定市场价格。德国政府则作为客户和后盾,全力支持其制造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还制定了有利于本国企业的有差别关税制度,进一步促进其出口贸易额的增加。
以上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德国银行业为工商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德国银行通过吸取大量国内存款和通过从法国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方法大量融资,随后将这些资金用于国内各种工业生产活动所需。如果这些资金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还可以发行股票,这意味着难以转让的商业票据代替了银行的现金储备。
当然这里避免不了会有一些缺陷和风险,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因此崩溃。另外,由于巨额资本之上的分红要求,只能通过不断提高产量来解决,受此制约德国的工业产出要比国内市场需求高出许多,所以不得不通过开拓更多海外市场的方法来调控价格、管理产品供给。但是,开拓海外市场并非易事,德国遭遇了很多竞争对手,尤其是英国,它的贸易增长达到了德国的水平。
由此,米利奥德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德国人感觉在各方面都受到威胁,但是其实没有一国真正想要威胁他们。德国人宣称为了扞卫自身存在而斗争,这完全没错,因为德国的制造业、金融业和政治早已将其推上经济征服的征程之上,再无回头路可走了。但是他们的所为却给自身带来麻烦,虽然还没遭遇失败,他们却清楚地看到胜利正在离他们远去。随后,德国人便面临这一问题:是否应该坐等失败——坐等贸易停滞、贷款蒸发、全国萧条、民众暴怒?德国人一定自问过,目前局势的演变是否会迟早使得战争不可避免,如果德国能够先发制人取得胜利,该不该抓住时机?无论如何,正如马克西米兰·哈登所说:胜利者才有资格谈权利。”
我始终相信,德国终有一天会因为上面所说的经济原因发动战争,因为德国学者已就此强调了许多遍,所以这一点不用做任何怀疑。但是,战争的必要性貌似还不够充分,现在开战还不是时候,不过开战只是时间问题。有报道称:
“战争爆发前一个月,汉堡-美国蒸汽轮船公司的主席、德皇最亲近的顾问之一巴林(Herr Ballin)发出了极具预见性的警告,值得引起法国所有媒体的关注。巴林沉痛地指出,德国的海外市场正在全面萎缩,甚至可能完全消失——那将意味着德国市场的全面崩溃和几百万工人的失业。开战之前,柏林已有10万名失业工人,制造商想以8%的利息进行贷款都已变得非常困难。一言以蔽之,德国再怎么加紧努力,都难以承受海外市场萎缩的严重后果。”
所以说,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德国很繁荣,但是,此刻正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所笼罩。
3.德国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商业扩张
面临着种种困难阻碍,德国依然保持着稳定的经济繁荣发展,并且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德国在世界上的商业竞争不仅给其带来了巨大的金钱利益。从一定程度上讲,在工商业的入侵甚至可以与军事占领一样,能够帮助一国征服另一个国家。就目前德国来看,这一理论开始在许多国家变成现实,如比利时、俄国和法国。德国的工商业已经达到了全面入侵的程度,占领了许多地区。例如,德国人垄断了蓝色海岸地区从圣哈法尔到意大利边境的所有大酒店。德国人也掌握了大量的法国制造企业,如药剂、光学设备、化学品、洗染用品等。不仅如此,德国还利用其企业组织、商业手段、技术教育和劳动力等多方面的优势不断地打击排斥法国制造商。根据统计,在法国德国企业已有12000家,照这样下去,再等20年,德国人根本不用费一兵一卒就会成为法国真正的统治者了。
在意大利和俄国也发生着同样的现象,在那里,德国人控制了多数银行和制造企业。并且,德国人也对英国开始商业入侵,虽然相较于其他国家,程度要小得多。由此可见,德国正在对全世界的商业进行迅速入侵,这一任务若不是由于战争的突然爆发,入侵将在不久便能圆满完成。事实上,德国正在一步步地将俄国同化,其实俄国已经警觉地指出了这一点。1915年9月12日的《日内瓦日报》就此刊载了国家杜马开会时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德国在俄国的经济扩张与渗透比在其他任何国家程度都要更深,当战争爆发时,德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俄国政府向来懒散,代表们根本不介意是按马克还是按卢布领取津贴,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德国的渗透,更别提德国在俄国设立的各种公立或私立的代理机构。俄国的银行大多数都为德国所有,商行也是,采矿业也是,许多大型制造企业更是如此。至于那些叶卡捷琳娜二世150年前在俄国乡村地区设立的德国殖民地,更是完全没有失去德国民族特色,那里的人们完全不说俄语,呈独立族群存在,而且恰恰分布在俄国的战略要冲和通讯主干道沿线。在过去几年间,这些德国殖民地与泛德主义组织的关系变得愈发密切,目前其行为更是引人怀疑。德国对俄国统治者的影响也越来越令人警觉,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和奥地利甚至对俄国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如果将一国为谋取利益而对另一国进行剥削定义为殖民地,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法国、比利时、俄国都是德国的殖民地。
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德国人对欧洲的商业侵略并不满足,于是将其触角逐渐伸向了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扩张。这种扩张的程度甚至促进了德国语言与文明的传播。
身处日本的法国教授贝勒索特(Bellesort)在战争爆发时写道:
“在离开15年之后,我又回到日本,抵达后注意到的第一个变化便使我感到恶心——德国在日本几乎完全取代了法国的地位。尽管英国在该国的影响力基本不变,但是我们丧失的,全都让德国人得到了。
“此前,我们的军事院校、教材、教学方法和语言都受到高度推崇,但是如今无处不在的却是德国的教授、教材、军队、语言和科学。在东京的法律院校中,只有100名学生选修法国教授的课,其余1000名都在德国教授的课堂里。在24名赴欧洲留学的学生中,19名都是去往柏林,其余5名虽然赴巴黎就学,却最终还是居住在德国。在大学中,如果俄国人获得一席教职,那便意味着法国人减少了一席教职,而不可能是德国人。此外,当日本谈论欧洲医学和欧洲音乐时,他们所指的完全都是德国的医学和音乐。”
在贝勒索特看来,德国的成功是由于在日本大量发行报纸、评论并设立各种机构。同时,他也批评了当时统治法国的狂热民主党人所犯的严重错误,正是民主党人的宗教迫害使得法国在日本的传教机构被德国人完全取代,后者不仅在东京成立了一所大学,更使得日本媒体做出如是评论:“自此以后,远东的天主教徒将全部受到德国皇帝的庇护。”
在日本的法国天主教会学校中仅有就学名额800个,并且还将法语设置成了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在法国本土民主党人对天主教会的镇压,这些学校不得不停止录取任何学生,学校几乎倒闭。
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日本,德国领先、法国落后的现象也出现在很多其他地区。贝勒索特指出:
“在过去20年中,无论我去到任何地方——美国也好、远东也好、欧洲也好,我总是能遇见无礼、可恶、虚伪的德国人。德国不仅并不满足于利用我们的失误——当然它有权力这样做,而且熟练地篡改我们的历史,伪造我们的产品。所到各处,我都听见德国人公开宣扬或刻意暗示法国正在衰落。德国的教授、商人、外交官和海外移民全都一样,不仅无视事实,还为自己的不公正和不诚实寻找借口。我个人只有资格就日本的情况发言:我们在该国曾经享有如此的荣耀与威信,我们甚至占据了道德权威,但在15年后重返日本之际,我却发现这一切都遭到了德国的窃取与剥夺。我从未发现,竟有一个国家会如此孜孜不倦地采取各种手段针对我们,并一项接着一项地剥夺我们的权利。”
“我刚一离开法国,便意识到1870年的战争其实还在世界各个角落持续进行着,我们还在不断退却、不断让步,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无论发生什么,都比这种缓慢地分崩离析要好。”
像这样的现象到处可以看到。1915年3月1日的《巴黎评论》在刊文上发表声明称德国正在政治干涉波斯的内政,德国利用其外交与商业手段不断在该国炮制混乱并制造分裂主义的阴谋。
德国的商业扩张尽管已经延续到世界范围内,却仍然不感到满足,认为自己还没有达到“太阳般的中心地位”,德国还猖狂地宣布禁止其他国家扩大殖民地,并且已经做好打击任何试图扩大殖民地的国家的准备——例如法国在摩洛哥。但是,根据德国在非洲的经历,不管其做出多大的牺牲,甚至曾经付出了血的代价、血流成河,却始终没有能够使殖民地变得繁荣兴旺。这是因为,德国扮演的是商人的角色,或许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可,但其一旦成为主宰者,就只能收到厌恶与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