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致庸的热情款待与推心置腹,让阎维藩大为感动,决心报答乔家知遇之恩,愿为乔家商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从此,阎维藩主持大德恒票号长达26年。由于阎维藩身怀雄才大略,善于经营,使大德恒票号业务繁荣昌盛,每逢账期,每股分红能达到一万两左右。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庚子事件、辛亥革命中,由于社会动荡,有不少商号、票号遭受影响而倒闭,而大德恒票号由于阎维藩主持有方,每逢变敝均能及时采取措施化险为夷。此外还有高钰等人,都是由乔致庸一手提拔,并对乔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乔致庸的慧眼识人才,让他的财富事业飞速发展。
除了不拘一格降人才,乔致庸的成功还有一点:讲义气,重情义。身为山西人的乔致庸,将“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作为生意座右铭,从不欺诈顾客。有了客户的信任,他的票号自然发展迅速。光绪三十年为了扩大再经营,“在中堂”又独立资本,在包头增设了“复盛全”、“复盛西”。咸丰以后,又增设了复盛菜园280亩及复盛协、复盛信、复盛油场等,统称“复字号”,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
乔致庸的生意版图越来越大,不仅使自己的身价水涨船高,同时促进了包头的市场繁荣,对包头城的形成和建设起了推动作用,故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而“在中堂”则凭借包头这些发祥地,垄断、操纵内蒙古市场,进而把商业字号陆续延伸至平津、东北直到长江流域各大商埠。
当然,身处半殖民半封建的清王朝,乔致庸也不可免俗,必须依靠官府的力量,为自己提高地位。乔家所结交的官员,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州府县治。清光绪以来历任蒙、疆、陕、甘的封疆大吏,本省抚、道、县几乎都和乔家有着交往。其做法是先由商号经理笼络联系,再渐渐过渡到乔致庸财东。据说大德通票号经理高钰与赵尔巽、赵尔丰私交甚厚,通过赵氏兄弟又结识了端方、张之洞等封疆大吏。尤其是结识了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当朝一品官员,更为自己的生意提供了便利。
据史料记载,光绪年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时,便与乔家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结成密切关系,他所需军费,多由乔家票号存取汇兑,有时军费急缺时则向乔家票号借支透支。当西北安定下来,朝廷调左氏回京任军机大臣时,路上费用均由乔家票号经管。恰好乔家所在地山西祁县位于川陕往京城官道,所以左宗棠在途经祁县时,便特地拜访乔致庸财东。乔致庸当然十分欣喜,做了迎接左氏的充分准备。当左宗棠来到乔宅见到乔致庸时,直称:“大哥,久仰了”,乔致庸更是受宠若惊。在乔宅叙话时,左宗棠一再表示,在西北有所作为,均仰仗大哥票号支持。见左宗棠对自己颇为欣赏,乔致庸也趁机请其为大门前百寿图题一副对联。左宗棠即兴挥笔,所题对联为:“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有了左宗棠的青睐,乔致庸得以结识了更多的达官贵人。当北洋大臣李鸿章组建北洋舰队时,闻晋商富甲天下,便伸手到山西商人中募捐,乔致庸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便认捐银10万两。这样,李鸿章对乔家的这两个票号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经票号掌柜与李鸿章幕僚斡旋,李鸿章为乔家大院题了幅字:“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
有了左宗棠、李鸿章这二人的“保护伞”,乔致庸在商海中更加游刃有余。甚至在1900年之后,他还与慈禧太后做起了生意,为清政府国库贡献巨大。因此,有人也把他称作是“中国唯一个与慈禧太后做生意的商人”。
懂得笼络人才,诚信对待顾客,与官府交往密切,凭借这三个手段,乔致庸成了晋商中的首富。遥想光绪十年,大德通票号每股分红是850两,仅仅四年,就增长到3040两。到1908年,即光绪三十四年,每股分红高达17000两!据当时的户部档案记载,户部有三分之一的银两存在各家山西票号中。建国后的研究估计,乔家的流动资金约在800万到1000万两,这还不包括票号和房地产。乔致庸的经营达到了顶峰,让他建立起了一个让人咂舌的“乔家帝国”!
发家感悟
后人评价乔致庸的发家之路,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个词:儒气。乔致庸人如其名,他待人随和,处世中庸,加上饱读诗书,以儒家思想指导商业经营,把儒家的宽厚和仁义精神带进了“尔虞我诈”的商业,因此为晋商阶级带来了一股文化之风。乔致庸虽为商人,但他不离史书,哪里有灾难,就在哪里挺身而出赈灾,他的内心是“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主义。这种精神在他的血液里流淌,并延续到子孙后代的心里。这种态度,让他赢得了众人的好感,因此自然会受到客户的青睐。
更重要的是,乔致庸在创造财富的路上,始终没有忘记晋商一直坚持的“诚信”二字。诚信,这是晋商长盛不衰的保障。如今,诚信经营已经是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商人始终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信条。企业要想做大做活,就应该始终以诚信为本,将诚信摆在利润的前面,先坚持诚信再获取利润。这正是我们尊崇晋商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现代商业社会最为匮乏和呼唤的东西之一,也是乔致庸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感悟。
6.王炽——大清王朝的金融巨鳄
一个人能被称作“钱王”,必有惊人的财富。这个人,就是清末年间的王炽。到底他有多少财产,没有确切的文字统计记载,但鼎盛时期,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左右整个大清王朝的金融市场,却是不争的事实。当时的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对“百年来世界最富有的人进行了统计,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炽。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贫苦出身、杀人犯、一品红顶商人、慈善家……历史上的王炽,究竟是何等面目?
背景身世
公元1836年,王炽出生于云南弥勒县虹溪镇东门村。他在家排行第四,又称老四。相比其他家庭,王炽的童年堪称不幸:三位兄长夭折,父亲早早撒手人寰,使他年少时就开始过上了祸不单行的日子。
小时候的王炽酷爱读书,被人称作“幼而颖异”,但因为家庭的变故,他不得不早早就离开私塾,从小就跟着大人做起了小本生意,以贴补家用。为了生存和发展,王炽变卖了母亲所有值钱的首饰,筹得了10两银子,成为他创造人生的唯一的本金。但也正是凭借着10两银子,他开启了另一道大门——财富之门。
发家秘史
从跑马帮到杀人犯,王炽艰苦的创业初期
王炽靠着变卖母亲首饰的钱,走上了创业之路。但在创业初期,他不过是个跑马帮。所谓跑马帮,就是穿街走巷、翻山越岭,通过调剂各地物品的有无、多寡,赚取微薄利润。跑马帮可是一件苦差事,再加上云南多是山地,深沟峡谷,山峦陡峭,常人根本无法从这里行走,而带着货物的马帮更是无法想象的艰难。有时,来去一次就要四五十天,远的一次就要半年左右。
尽管这份钱挣得很不容易,但王炽并没有浅尝辄止。他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他把所有的委屈都藏在了心里,脚踏实地、坚忍不拔,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意志的极限,坚强地与崎岖坎坷的山路做斗争。就这样,王炽白手起家,辛勤劳作,在蜀、黔、粤等地建立了良好的信誉,终于积攒起一份家业。于是,他扩大经营范围,组织马帮,往返贩运土杂百货于临安府属各县和泸西、师宗、丘北之间。及至王炽20岁时,他已在滇南一带小有名气。
王炽原以为,通过这样的不懈努力,自己终究会实现财富梦想。但就在此时,一个灾难,打得自己措手不及。清同治初年,已小有名气的王炽回乡后,素有积怨的表哥与他发生冲突。一怒之下,他指使家人杀死表兄。
年纪轻轻便成为杀人犯,王炽的慌张可想而知。但是,他不愿意在牢狱中度过下半生,于是几经波折,避祸于重庆。
初到重庆,王炽被这里的商业气氛感染了。他见此地商业鼎盛,又居水陆交通要冲,便萌生了设庄做贸易的想法。他认为,单纯靠马帮贩货赚取微薄利润是在为别人作嫁衣裳,于是便租得临街铺面一问,挂出“天顺祥”商号,贩卖马帮运来的货物。不过,由于当时王炽手头有限,因此,他想方设法与当地颇有实力的旅渝滇商合作,由合伙人出资扩大经营,而王炽则组织马帮在重庆购买烟、盐、土杂贩卖到云南,又将云南的皮毛、药材购运到重庆。
凭借着重新组建的马帮,王炽又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他打着“滇南王四”的旗号,亦购亦销,边贩边买,获利颇丰。而一次意外的经历,让他的名声也在当地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