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的高级将领,他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七战七捷的常胜将军。可这位让敌军闻风丧胆的铁血英雄,却是一位仆人的私生子,按照常理,如此卑微的身份,在等级制度壁垒森严的大汉时期是绝没有什么出头的机会的,但卫青凭借时运的眷顾和自身的努力,不但成功地完成了从奴隶到将军的跃变,还开启了汉朝对匈奴战争的新篇章,成为历代兵家所敬仰的军事奇才。
背景身世
卫青生于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卫青母亲的名字并没有流传下来,史书上称他的母亲为“卫媪”,即“卫家的老妇人之意”。实际上,卫青的母亲并不姓卫,她年轻的时候跟一个姓卫的男子结了婚,也就随了夫姓。卫媪与卫姓男子生有一男三女,即儿子卫长君,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
后来,卫媪的丈夫死了,带着四个孩子的她孤苦无依,便来到平阳侯曹寿的家里做女佣,在这期间,卫媪与同在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便是卫青。但是,郑季并不是平阳侯府中的人,他在平阳侯府中做事只是临时的,事情一了,郑季就离开了。这下卫媪的日子更苦了,于是,几年之后,卫媪忍痛把卫青送到了他的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就这样,卫青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郑季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而且在与卫媪私通之前早就有了老婆孩子,因此,对于卫青这个突然多出来的儿子,郑季的老婆是什么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郑季的老婆认为卫青是个孽种,本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因此非常看不起他,根本不把他当儿子看待,只是拿他当家里的长工,让他到山上放羊。郑家的几个儿子年纪都比卫青大,他们也不把卫青看成手足兄弟,经常嘲笑、虐待卫青。卫青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受尽了苦难。
发家秘史
骤成外戚,卫青时来运转
又过了几年,卫青已经十几岁了,他实在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于是便回到母亲身边跟母亲一起成了平阳侯府中的下人。平阳侯曹寿娶了汉武帝刘彻的姐姐阳信公主为妻,因此阳信公主又被称作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看卫青年纪轻轻却身手矫捷,而且很会办事,便让他做了自己的骑奴,每当公主出行,卫青便骑马侍奉左右。这样一来,卫青得以时刻跟随在平阳公主身边,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与在郑家时受尽侮辱和欺凌的情景相比,已经有天壤之别了。跟着公主还有一样好处,那就是能够学到一些上层社会中的礼仪,再加上做了骑奴之后便不用再去干零活,卫青便利用空闲的时间读了些书,学习一些文化。
有一次,汉武帝出城祭祖,在返回宫中的时候路过平阳侯府,他心中想念自己的姐姐,便来姐姐家歇歇脚。平阳公主平素刻意留意周围的大户人家的女子中有没有相貌美丽的,如果有的话,平阳公主就把她买下来,收养在家中,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送入宫中献给汉武帝。正好这次,汉武帝主动登门,平阳公主就将这些美女装扮起来,供汉武帝选择。可是,令平阳公主十分没有面子的是,她辛辛苦苦找来的这些美女,竟然没有一个能入得了汉武帝的眼。在汉武帝与平阳公主一起饮酒的时候,平阳公主又让歌女献歌助兴,汉武帝在众歌女中一眼就看中了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
心急的汉武帝命令卫子夫侍候自己更衣,紧接着便在尚衣间里临幸了她。汉武帝走的时候,平阳公主高兴地看见卫子夫已经坐到了汉武帝的车子上,她的心愿也算是完成了,如果卫子夫能够得宠的话,平阳侯府日后也可以跟着沾光。
但是,事情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皇帝身边从来不缺女人,再加上皇后陈阿娇嫉妒心特强,卫子夫入宫一年多来,再也没有得到汉武帝的宠幸。汉武帝早已经把这个跟自己只有过露水姻缘的歌女抛在了脑后。直到几年之后,汉武帝为了减少宫中的花销,准备裁减宫女的人数,把自己喜欢的留下,把一些年老色衰的宫女放回家中的时候,卫子夫才得以又一次见到汉武帝的面。
一见到汉武帝,卫子夫便哭泣着请求汉武帝放她出宫。汉武帝看着她可怜的样子,没有答应她的请求,而是再度临幸了她。这一次,卫子夫比较幸运,因为她怀上了汉武帝的孩子。宫中的女人怀上了皇帝的孩子,地位立时便会不一样。汉武帝听说卫子夫怀上了孩子,马上对她重视起来。再加上平阳公主不断在汉武帝面前说好话,于是汉武帝格外开恩,让卫子夫的弟弟卫青进宫做了侍卫。
陈皇后嫁给汉武帝十一年都未曾生下过一男半女,卫子夫忽然有了身孕,嫉妒心特强的陈皇后自然要想办法收拾她。汉武帝到此时还没有皇子,陈皇后担心卫子夫一旦生下的是个男孩,那就会被立为太子,而卫子夫也就会因为儿子的关系,青云直上,取代自己皇后的位置。但是,眼下卫子夫因为怀了孕,一下子成了汉武帝的心头肉,陈皇后不敢明里对她下手,便去找自己的母亲诉屈。陈皇后的母亲馆陶大长公主为了给女儿出气,便编造了一个借口,私自派人把卫青抓了起来,并准备暗中弄死他。
卫青有一个好朋友名叫公孙敖,这个公孙敖也是汉武帝的侍卫。卫青进宫之后,他和公孙敖两人年龄相仿,又有共同语言,因此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许是骑马游玩寻不着卫青,也许是宫中巡视的兄弟发觉了蛛丝马迹。公孙敖得知了卫青被馆陶大长公主派人抓去的事,公孙敖久在宫中,自然知道这事跟卫青的姐姐有关,于是他马上召集了几名壮士赶往救援,终于把卫青从死亡的边缘夺了回来。另一方面,公孙敖还动用自己的关系把这件事捅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得知后大为恼怒,索性召见卫青,任命他为建章宫监、侍中。不久,汉武帝又封卫子夫为夫人,提升卫青为太中大夫。实际上,卫青当时从未给汉武帝立过尺寸之功,但就是因为姐姐的受宠,再加上汉武帝跟自己的皇后赌气的缘故,便青云直上,从一个奴隶成为了皇帝眼前的红人。
屡胜匈奴,“放羊娃”平步青云
建国至今,匈奴的威胁时时刻刻困扰着大汉王朝的每一代皇帝。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民风剽悍,全民皆兵而且来去如风,又有戈壁沙漠作为屏障,因此汉朝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向来是败多胜少。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怀来)。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从此,卫青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这次用兵,汉武帝派遣了四位将军,让他们各自领兵,分进合击,抵御匈奴的入侵。这四路分别是: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出兵,骠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位将军各领一万骑兵。
在这次战争中,卫青虽然是第一次上战场,但他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700人,凯旋而归。至于其他三路,公孙贺一无所得;公孙敖兵败,一万骑兵损失大半;久经沙场的老将李广甚至兵败被俘,好不容易才逃了回来。
其实,卫青的战果并不显赫,一万骑兵才消灭了700个匈奴人。但是事情就怕对比,相比于其他三路,卫青自此给汉武帝留下了英勇善战的印象。战争结束之后,汉武帝对得胜归来的卫青大加赞扬,封他做关内侯(有食邑无封国的侯爵,属于汉代军功爵制的第二等)。老将军李广一辈子的梦想,卫青只打了一仗就实现了。
半年之后,卫青又一次得到了重用。这次,卫青以车骑将军的身份率领三万骑兵从雁门出塞主动向匈奴发动进攻,将军李息也率军从代地出塞,配合卫青作战,夹击匈奴。这一仗,卫青又打胜了,他斩敌数千人,得胜而归。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对匈奴用兵,汉武帝只派卫青、李息两人,老将军李广等名将一概未用。龙城之战,汉武帝首次使用卫青,对其才能尚存疑虑。在对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的兵力分配上,武帝是一人一万。而雁门之战,汉武帝仅派卫青、李息两人出征;而且,卫青所率军队由当年的一万增至三万;李息只是卫青的副将。这一变化,说明汉武帝对卫青的信任度大大提升,在汉武帝的心中,卫青就是那个能够帮助他实现解除匈奴之患毕生梦想的那个人!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汉武帝又一次起用卫青作为主将,迎击匈奴。在这次战争当中,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迂回侧击,从西面绕到匈奴大军的后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战略要地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匈奴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仓皇率兵逃走。卫青的大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原本落入匈奴手中的河套地区。因为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10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卫青这次所取得的胜利具有战略意义,再不是前两次那样的小打小闹。卫青也因为这件大功劳,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此次立功之后,卫青真正成为了有爵位在身的人,也正式成为了汉朝领导核心中的一员,并逐渐被上流社会所接纳。
名垂青史,赫赫战功铸造一代军神
虽然屡次败在卫青的手中,但是匈奴主力尚存,仍然不时袭扰汉朝边境,卫青、霍去病之前所取得的那些胜利只不过打压了匈奴的气焰,却并不足以彻底为大汉王朝解除匈奴所带来的后顾之忧。为了彻底击溃匈奴主力,汉武帝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准备发动对匈奴的第三次大战役。
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召集诸将开会,商讨进军方略。他说:“匈奴单于采纳赵信的建议,远走沙漠以北,认为我们汉军不能穿过沙漠,即使穿过,也不敢多作停留。这次我们要发起强大的攻势,彻底消灭匈奴!”卫青收复河套地区之后,汉朝在河套地区蓄养了大批战马,并且以这些战马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这一次,汉武帝下定了决心要彻底消灭匈奴,于是便动用了这支精心打造的骑兵部队,把他们交给卫青统领。
这次出征,卫青的麾下可以说是名将云集。李广为前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食其为右将军,曹襄为后将军。卫青考虑到前将军李广年事已高,就没让他担任先锋,而是与右将军赵食其两军合并,从右翼进行包抄。卫青自己率左将军公孙贺、后将军曹襄从正面进兵,直插匈奴单于驻地。
赵信是汉朝降将,足智多谋,伊稚斜单于向来喜欢征询他的意见。赵信说:“汉军不知道厉害,竟打算穿过沙漠。那我们不妨放他们过来,等他们穿过了沙漠人困马乏,粮草接济不上的时候,我们再以逸待劳,一定可以活捉卫青。”伊稚斜单于听从了赵信的建议,把所有的粮草辎重向北转移,并且而把精锐部队埋伏在了沙漠北边,专等卫青上钩。
卫青率领大军深入匈奴腹地一千多里,跨过了大沙漠,终于与严阵以待的匈奴军遭遇了。虽然匈奴大军是以逸待劳,但是卫青临危不惧,命令部队用武刚车(一种铁甲兵车)迅速环绕成一个坚固的阵地以此来阻挡匈奴骑兵的突击,然后派出5000精锐骑兵向敌阵发起反冲锋冲击。伊稚斜单于见状,赶忙分出一万多骑兵截住了卫青的5000精骑。双方混战在一起,一时间血肉横飞,惨烈无比,双方的骑兵都被死死地拖住,谁也发挥不出骑兵的冲锋优势。这一仗从中午一直打到黄昏时分,就在这时,沙漠中狂风骤起,尘土遮住了太阳,正在激战的双方陷入了黑暗当中,两方军队互相不能分辨,顿时乱作一团。卫青乘机派出两支生力军,从左右两翼迂回到单于背后,包围了单于的大营。伊稚斜单于发现汉军数量要比自己想象中的多得多,而且丝毫不露疲态,心中大震,知道今天已经无法取胜,于是就慌忙跨上马,在少数精锐骑兵的保护下奋力突围。向西北方向飞奔而去。
这时,夜幕已经降临,战场上双方将士仍在奋力拼杀,喊杀声惊天动地。卫青得知伊稚斜单于已突围逃走,马上派出轻骑兵追击。匈奴兵不见了单于,军心大乱,四散逃命。卫青见匈奴兵败象已呈,于是不顾士兵们的疲劳,率领大军乘夜挺进,到天亮时,汉军已追出了100多里,虽然最终还是没能抓住伊稚斜单于,但却斩杀并俘虏了19000多匈奴兵,可以说是大获全胜。这次战役虽然已将匈奴的主力部队击溃,但是卫青仍然没有退兵的意思,他率军一直前进到真颜山赵信城(今蒙古乌兰巴托西),缴获了伊稚斜单于囤积在这里的粮草之后才胜利班师。
这次战役,卫青彻底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气大伤。从此以后,匈奴逐渐向西北迁徙,出现了“漠南无王廷”的局面,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也不复存在了。也正是因为这次巨大的成功,卫青被汉武帝封为大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不仅如此,在平阳侯曹寿逝世之后,汉武帝还把曾经对卫青和卫子夫有大恩的平阳公主下嫁给了卫青。到此时,卫青已经是权倾朝野,成为当时大汉朝廷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臣。
发家感悟
家奴出身的私生子卫青,依托姐姐非同寻常的特殊身份,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个支点,爆发出世所罕见的军事才能,并最终成了贵极人臣的大将军,而且还娶妻皇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对于这样的人生跨越和发家路径,绝对世无二人。
纵观卫青的发家脉络,其姐卫子夫特殊的身份固然是他人生的跳板,但作为家奴之子的卫青自身也确实存在巨大的政治能量。尤其是其姐卫子夫遭人妒忌而使卫青殃及池鱼时,获得汉武帝的召见,卫青也因此靠其出类拔萃的智慧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3.曹操——从宦官之后到一代枭雄
曹操在我国绝对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然而,千百年来,无论是史学家还是普通民众,对他的评价却出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强烈反差。有人称之为“一代奸雄”,说他是个善于玩弄权谋和心计的“白脸奸臣”,其依据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篡夺刘家天下”。而与此观点完全相反的人,则称之为“旷世奇才”,其理由是,曹操是个兼具军事谋略和诗人气质的具有文韬武略的大英雄,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智慧人杰。那么,真正的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他又是怎样发家的呢?要想了解真相,就必须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
背景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