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万夫不挡之勇”,甚至是“手无缚鸡之力”,可是他们却不是历史的看客;没有显赫的身世,却可以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没有过人的勇力,却可以在战场上撒豆成兵。他们能让历史风云瞬间突变,能让金戈铁马折戟沉沙,能让乾坤出现逆转,因为他们深具谋略,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或安邦定国,或出谋划策,都折射出美妙绝伦的人性光辉,因而,他们被誉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和国家的根基磐石。他们的谋略和智慧不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整个华夏文明的历史走向。
1.管仲——贫民窟走出的春秋第一相
从穷困潦倒的一介贫民,到名扬天下齐国相国,管仲就是靠其过人的智慧,完成了二者之间的距离填补。他不但有化敌为友的政治谋略,还有治国理政的超级才干,更有看穿肺腑的识人技能。因此,他在我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他既能把一个贫穷的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也能准确地预测某些人的品行表现,他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总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精准方法。孔子、诸葛亮这等世外高人,也对他推崇备至,并视作人生楷模,足见其拥有的智慧达到了何种地步。
背景身世
管姓出生于管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管国是姬姓的封国,因而管仲的祖先就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从管仲家谱上的记载来看,管仲的爷爷“度”,曾在齐国做官,但他的父亲管庄也曾经有过短暂的在齐国当大夫的经历,但不幸的是英年早逝,致使家道中落,几乎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使得管仲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担。为维持生计,管仲只得去做在当时被人们视为微贱的商人。
管仲在从商期间,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也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再加上他曾受其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从小便具备超凡脱俗、志存高远的气魄,很想继承前辈意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就学先贤、习武艺、交友共勉、调查实践,多方吸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但由于祖辈的光环早已失去了迷人的色彩,从而让他的仕途之路,屡屡受阻,但管仲却执著地认为自己在仕途上是可以有所建树的。
发家秘史
出身贫寒,浪迹江湖有知音
管仲这位出身豪门的落魄子弟,之所以有后来的发家之举,除了自身超人的谋略外,还多亏他交了一位真正的知己鲍叔牙。应当说,古往今来,朋友间能相互扶持、共同实现发家梦想,又能被后人津津乐道,作为知己典范的,非春秋时期的管仲与鲍叔牙莫属。
鲍叔牙非常敬佩管仲的贤能和谋略。当时管仲家里很穷,二人合伙经商,赚了钱后管仲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却毫不在意。对此有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可鲍叔牙总是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是由于他家实在太穷。管仲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却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又有人讥笑管仲,说他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精神。鲍叔牙听说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根本不是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需要靠他独自供养,所以为了尽孝他不得不那样做。
事实上,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但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不但没有办成,反而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的困难。因此,有人认为管仲缺乏办事的本领,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始终认为,管仲是个天下少有的高才,事情之所以没有办成,就是因为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因而,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不止一次对众人讲过:生我的是我父母,但知我的是鲍叔牙,足见二人的关系之深。
公元前674年,齐僖公死后留下三个儿子,即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后来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这太子诸儿虽因居长即位,但却品质卑劣。可当时,管仲和鲍叔牙这一对好友,却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不过鲍叔牙当初对齐僖公让其辅佐公子小白很不满意,常常称病不出,因鲍叔牙认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国君明明知道小白将来没有希望继承君位,又以为他没有才能,才让他辅佐小白。但管仲却不这么认为,他了解内情后,就一边分析,一边开导鲍叔牙说:“你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现在国内诸人因厌恶公子纠的母亲,并导致了不喜欢公子纠本人,反而都同情小白没有母亲。可以这么说,将来统治齐国的,非纠即白。公子小白虽然没有公子纠聪明,而且还很性急,但却有长远的打算,目前除了我管仲,还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公子小白。可以这么说,公子纠即使日后废兄立君,也必定一事无成。因此,到若干年后不是你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能有其他人吗?”就这样,鲍叔牙接受了管仲的规劝,欣然接受任命,竭力尽心来侍奉小白。
不知道齐襄公和公子彭生用了什么手段,反正鲁桓公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齐国。
面对这样的政治情势,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只不过他们各为其主,都在想方设法替自己的主子寻找出路。因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而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因卫国与齐国太远,所以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虽然一南一西,但目的都是一个,就是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化敌为友,赢得对手敬重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与管仲和鲍叔牙分析的那样,齐国发生了重大事变。公元前686年,齐襄公的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因齐襄公即位后废除了他原来享有的特殊权力而恼怒,便勾结大夫闯入宫中,将齐襄公杀死,自立为国君。
可这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有余,就被齐国新兴贵族杀死,一时齐国国中无主,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之中。这时,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抢着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而齐国国内也商议拥立新君的条件,在各派政治势力中,正卿高溪实力最强,而且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于是,高溪就同另一个大夫国氏谋划,暗中派人去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
公子小白接信后就立即与鲍叔牙分析国内形势,并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而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万分焦急,并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星夜兼程回国,但却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便自告奋勇,亲率30乘兵车来到莒国通往齐国的必经之路截击公子小白。当管仲带着人马越过即墨30余里地时,正遇上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通过。管仲大喜过望,但他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不动声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后,管仲闪电般地操起弓箭对准小白射去,小白应声倒下。
管仲见公子小白已被射死,于是便率领人马回去了。其实公子小白并没有被射死,管仲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铜制衣带钩,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经此这番惊险,公子小白与鲍叔牙就更加警惕,并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一行到达临淄后,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便立即拥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马上就开始着手准备发动战争,并拟请鲍叔牙出任齐相。可鲍叔牙却婉言谢绝,并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这让齐桓公大吃一惊,并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可鲍叔牙却镇静地回答:“管仲,乃天下奇才。他至少有五点远在我之上。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鲍叔牙还力劝齐桓公要想成就大事,就必须释掉旧怨,化仇为友,并指出管仲当初射国君,也是各为其主的缘故,现在如果国君赦免其罪并委以重任,他一定会像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而且陛下还会赢得宽容的美誉。齐桓公终于答应了。
而管仲与公子纠一伙则认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再也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了,也就不急于赶路。可没想到在他们到达齐国后,齐国已有国君,且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鲁庄公气急败坏,当即发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夺取君位。齐桓公自然不甘示弱,结果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只得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则乘胜追击。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使者给鲁庄公送信,令其杀公子纠,并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则齐军将全面进攻鲁国。鲁庄公得知后与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让他为相。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必将是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可鲁庄公在齐国大兵压境下,早吓得心颤胆寒,就按照齐国的命令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
召忽为了表达对公子纠的忠诚而自杀。死前曾劝管仲说:“我死,公子纠则有忠臣;你活则使齐国称霸诸侯,公子纠则有生臣。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就这样,管仲抱着安邦定国的远大理想,被装入囚车,随使臣回国。在返回时,管仲恐鲁庄公有变,便用歌来激励役夫,使得行进速度加快。后来,鲁庄公果然后悔,待他醒悟派兵追赶时,早已晚了。
管仲一到达齐国,早已恭候的鲍叔牙马上命令打开囚车,去掉刑具,让管仲洗浴更衣,稍停片刻,鲍叔牙就向管仲表示,希望他能辅助齐桓公治理国家。可管仲却对鲍叔牙说:“我侍奉公子纠,既没有辅佐他登上君位,又没有为他死而尽忠,已够惭愧。现在再去侍奉仇人,岂不让天下人耻笑?”鲍叔牙回答说:“你一个大明白人,怎说起糊涂话来了?成大事的人不拘小节;立大功的人不需他人谅解。你有治国之才,桓公有做霸主的志愿,如你能辅佐他,日后一定功高天下,德扬四海。”管仲点头同意了,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禀报。
齐桓公大喜,然后找了一个黄道吉日,用隆重的郊迎大礼亲自迎接管仲,并且把管仲扶进自己的车里,两人同车进城。从两人同车进城的那刻起,两人竟然连续三天三夜交流不止,且齐桓公顿有相见恨晚之意。
足智多谋,挂相印治理国家
自管仲被齐桓公亲自接来后,便经常同他商谈国家大事。一次,齐桓公召见管仲,把思考了很久的问题提了出来:“你认为现在的国家局势,可以做到安定吗?”管仲也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对齐桓公的政治抱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管仲便一针见血地说:“如果君王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你如果要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齐桓公听后心头一震,便谦虚地说:“我现在还不敢夸此海口,等将来见机行事吧!”管仲被齐桓公的诚恳所感动,便急忙向齐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是我之万幸。臣之所以苟且偷生,就是为了实现富国家强社稷的梦想;否则,臣就是贪生怕死,为了升官发财。”说完,管仲便要告退。
齐桓公被管仲的坦诚所感动,便极力挽留管仲,并明确表达霸业的梦想,望管仲为之出谋划策。稍停,齐桓公又向管仲请教:“要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需要从什么地方着手?”管仲答道:“先得民心。”齐桓公又问:“怎样才能得民心?”管仲回答说:“要赢得民心,就要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爱惜百姓,百姓则愿为国效力。而爱惜百姓,就要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后国家才能得到有效治理。”这时齐桓公又穷追不舍,问道:“若百姓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如何对待?”管仲回答说:“其实,战争的胜负并不完全取决于兵的多寡,而在于兵是否够精锐,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才能确保战争的胜利。”齐桓公又问:“如果财力不足,又该如何对待?”管仲回答说:“要多渠道开发各种社会资源,做到农、林、矿、畜、渔等多业并举,增加财源;然后再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在互相交易中收取赋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强了。”齐桓公闻听心情大好,就急问管仲:“一旦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而管仲则颇为庄重地回答说:“不可操之过急,仅有上述几点还不可以。因争霸天下是大事,断不可轻举妄动。而当务之急是让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否则,则很难实现称霸目的。”管仲对治国称霸的高屋建瓴的纵论,解决了困扰齐桓公的心头郁结,齐桓公对管仲大为折服,不久他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齐桓公还称管仲为“仲父”,并叮嘱属下“国家大政,先禀仲父;有所裁决,任凭仲父。”
管仲为齐相后,果然不负众望,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把齐国治理成一个兵强马壮、国泰民安的强国。
发家秘史
在一般人的眼里,管仲是一个不合格的商人和胆小怕事的逃兵,可正是这个管仲,却最终成为一代名相,其发家程度到了足以令众人仰慕的地步。这固然与好友鲍叔牙的竭力推荐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管仲本人的才识学问发挥了作用。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管仲是一位纯粹靠智谋达到发家目标的人,正是他超凡脱俗的智慧,才让他完成了由经济乞丐到位列上卿的目标转移。也正是他的智谋,才让他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方式找到了挚友鲍叔牙。
同样,也是因为智慧,才让他和挚友鲍叔牙各为其主,并进一步赢得了各自的敬重。同样,也是因为智慧,才让他有化敌为友的资本,并最终达到治国理政、彰显能量的平台。他不但成功地将对手塑造成了一个开明的君主,而且还把一个贫穷的国家治理成繁荣昌盛的强国。管仲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在他死后,他原有的预言都毫无例外地得到了证实,那就是,齐桓公因为在用人上没有听从管仲的建议,而遭到凄惨悲凉的报应。
管仲与其他人发家方式明显的不同在于,他的起点虽然是一位经济上的乞丐,但他是事实上的精神富翁,他的头脑里有巨大的知识储备,一旦这些智慧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平台释放出来,就会转化成巨大的财富。因而,他最终成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改革家。
2.萧何——从基层干到上卿的谋略家
萧何,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人物,只要提到大汉江山,提到刘邦,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规曹随”、“月下追韩信”等典故的推波助澜,更是使萧何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其实,刘邦的这位同乡,别看他的起点很低——只是大秦时代的一个小喽啰,但自从成为刘邦的智囊之后,刘邦便成为他的政治试验田,爆发出了神奇的力量;并在一步步辅助刘邦登上大汉天子的宝座的同时,也把自己推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宝座。客观地讲,如果没有萧何这位足智多谋的核心智囊,“初汉三杰”便少了一杰,刘邦的江山便无法想象,足见萧何的地位和分量。
背景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