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能忍胯下之辱,却因狂傲被杀
他是汉朝的功臣,为了汉朝竭尽全力。曾受胯下之辱,却锻炼出了忍辱负重的性格。功高盖主,他忠于汉室却被猜忌,最后竟然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而被处死。他真的会谋反么?不知道他在死前有没有想通“鸟尽弓藏”这个道理?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他曾先后做过齐王、楚王,后来被贬为淮阴侯。韩信虽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但终究因他的绝世军功和才华招来了杀身之祸。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吕后和萧何用计将韩信诱骗到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将他处死。
韩信是一个战神级别的人物,如果有人问:历史上,谁能战必胜,攻必取?那必定是韩信。他的军事思想,叱咤历史千年,已经无法用伟大来形容了。而他本人也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没有一次是打输的。在他的这些成就中,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畅销书了。
韩信的童年时代却是很苦命的,年纪轻轻时父亲就死了。人一辈子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少年时代丧父了吧。后来,他靠着周围父老乡亲的施舍,今天去东家,明天串西家,吃着百家饭,倒也一天天健康长大了。韩信是普通老百姓的后人,他本人性格开朗,又不拘礼节。但是,他后来也没被推选为官吏,而他本人也没有经商的智慧,又因为懒惰不去种田,所以,他就厚着脸皮常常依靠别人,时间长了,大家都讨厌他,甚至骂他。韩信的母亲去世后,他没有钱买棺材,邻居劝他随便找个风水稍微好些的地方埋了吧,可他却偏偏要找一个又高又宽敞的坟地,大家都笑他痴人做梦,傻不啦唧。
后来有一个亭长听说了这件事,很欣赏他,就邀请他做了自己的门客。但是他的妻子十分瞧不起韩信,认为他好高骛远,又没有什么大本事,就想方设法不给韩信饭吃。韩信倒也挺有骨气,一气之下离开了那里,在淮水边钓鱼,换几个小钱,以此谋生。可他毕竟不怎么会钓鱼,常常钓不到多少,因此很多时候饿得发慌。旁边经常有一群帮人洗衣服的妇女,其中有一个比较好心,便把自己带来的饭分给他一些,一连十多天。韩信十分感激,便说自己要报答她。那妇女倒也没认真,开玩笑地说,你堂堂男子汉,连自己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拿什么报答我?韩信听了这话后,羞得脸都红了一大圈。
韩信在淮阴的时候,整天不管去什么地方都背着一把剑,好不威风。了解的人,都知道他也没什么功夫,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个剑客呢。这天,韩信又背着他那把剑,跟往常一样从街上走过,旁边有人指着他笑,他也不去理会。这时候,有个杀猪的屠户正好闲着没事,想逗韩信玩玩,便横在他面前,挡住了路,很不客气地侮辱他: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壮,又喜欢带着一把剑,其实吧,你胆小得很。韩信只是冷冷地看着他,连一句话都没多说。那个屠户以为韩信胆怯了,便更加猖狂:你要是有本事的话,就用你的剑在我的胸口刺一下。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里钻过去。惹得周围的人哄堂大笑,都等着看他的笑话,一群恶少挡住了他的去路。韩信见对方成心找他麻烦,自己独自一人,打又打不过。于是,当着围观人的面,他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这个故事在历史上称之为“胯下之辱”。很多人在相对应的情形下都会说“韩信尚且能忍胯下之辱,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得下才能成大事”,可见韩信当时就有心性,是能成大事之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英雄纷纷揭竿而起,都想在乱世中分一杯羹。韩信起初带着自己的那把剑投身项梁的西楚军。后来,项梁被秦军大将章邯击毙,韩信便继续跟着项羽混。反正对他来说,在哪儿都是当兵,吃军粮。项羽没拿他当回事,只是让他当了一个相当于现在的卫兵的职务,手里拿着一支戟,整天站在一个地方当木桩子。韩信白天站岗,晚上读书,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也在等待着机会。后来他多次向项羽献上计策,可惜的是,遇上了项羽这样一个莽夫。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韩信二话不说,拍屁股走人,他坚信自己是一块发光的金子。
韩信在汉军大营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刘邦手下能人强将一大堆,并不知道他韩信是什么人,只分给他一个管理粮食的小官当。只是,机会来得很偶然,也很快。一天,韩信因为犯罪被判斩首,其他几个人的脑袋都已经在地上滚来滚去了,就快轮到韩信了。这个时候,滕王夏侯婴正好经过这个地方,韩信远远就看见了他,认为他应该是个大官,就大喊:“汉王还想不想夺天下了,为什么要杀害壮士?”夏侯婴听他语出不凡,就把他从刑场上救了下来,回去后还给他升了官。官虽然不大,可是韩信却在这里见到了自己的伯乐,萧何。
几次谈话下来,萧何发现此人的确不简单,就想着什么时候有机会把他推荐给汉王。可不巧,因为形势不明朗,刘邦手下的人不断开溜,韩信觉着也没什么机会,也就偷偷溜走了。萧何听说韩信走了,心里大叫不妙,便骑上马月夜苦追,最终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后来萧何将韩信隆重地介绍给刘邦,将他拜为大将军,官职显赫,韩信得以轰轰烈烈一展平生抱负。
就这样,韩信率领大军,很快打开了局面。短短数年,他打败了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抢占了大片土地,最终打败项羽,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
韩信虽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用自己平生所学除掉了所有威胁刘邦称帝的人。但是,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吕后和萧何将他诱骗到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处死,并诛灭他三族。韩信死时不到四十岁。
韩信为何被杀,几千年来大家进行过各种推测。老秦人认为,一方面由于韩信军事能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与刘邦的年龄差距过于巨大。韩信跟随刘邦的日子并不长,但是他立下的功劳却是无人能比的,他的军事能力之强大,刘邦心里是很有数的。这样的人,为我所用,必立大功,可一旦捣乱,那就是大祸,他可能随时搅乱天下,让刘汉王朝鸡犬不宁。况且,韩信与刘邦的年龄差距过大,刘邦担心自己死了以后,老婆孩子降不住他,老刘家的天下就会很危险。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趁自己活着,就把韩信给收拾了。
从这方面来说,倒是比较容易理解。毕竟,那么一个有天赋、有能力的人,刘邦怎么会放心得下呢?为了皇位,为了利益,亲人残杀的例子不在少数,更何况韩信与自己非亲非故,谁知道他心里在打什么算盘?
打完兔子杀猎犬,射尽飞鸟折良弓嘛!从古至今都是这样,韩信也没躲过去。倒是张良,功成名就,告老还乡,留下了一世英名。
第二节投降清朝又反清朝,如此纠结为哪般?
钱谦益是被八股文束缚思想的明代文人之一,他的性格和思想都十分复杂,他曾经投降于清朝,却在后面又反对清朝,他想表达出他在传统道德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却事事与他的初衷相违背,他的身上,他的故事中,我们究竟能够看到什么?
中国历史上总有这么一小撮人,从为人主子的夏桀、唐明皇、宋徽宗之流到为人臣子的李斯、秦桧、严嵩之辈,以其人品与才华之不对等而令人唏嘘不已,让我们不禁想发自肺腑地问一句:“大哥,你是什么星座的?人格太分裂了!”
钱谦益作为明末文坛领袖、政坛砥柱,竟也是反复无常的好手。其入东林又叛东林,立潞王又拥福王,降清又反清的一系列活动引来生前身后一片骂声。事实上,作为熟读史学、通览佛学的文章大家,钱谦益的心理不可谓不曲折反复,他有理想也有野心,有尊严也有虚荣,从他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朝代的更迭,天下的动荡,也能看到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欲望与挣扎,软弱与胆怯。这不仅仅是一个古人的悲剧,还是一个文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朝代的悲剧。
钱谦益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心性,曲折了他的理想,这与时代的动荡脱不了关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其前期奋起建国,中期励精图治,后期怠政腐败,走的虽是历朝历代的老路,但仍令忠臣志士扼腕长叹。
钱谦益正好出生在张居正逝世的那一年——1582年,也许这正是他本人和他所处时代的末路悲鸣。由于万历怠政,神宗后明朝名存实亡,党派倾轧从未间断,国本之争愈演愈烈。党派之争以东林党与其余党派(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为主角,以内斗内讧为内容,以弹劾污蔑中伤为手段,闹得此起彼伏,不可开交。而钱谦益因其斐然文采,拥蹇者甚众,遂成为东林党领袖,却也不幸成为反对派的眼中钉。待到熹宗主政,宦官干政,东林党人被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排挤打击,钱谦益首当其冲,只得卷铺盖回家。崇祯上位后励志改革,然而明朝已是风雨飘摇,无可挽回了。崇祯大刀阔斧处置了魏忠贤等阉党,使得朝中人数顿减,皇帝不得不公开招聘宰相首辅以维持国家工具的运转。凭着声望,首辅已是钱谦益囊中之物。谁料肥肉人人想咬,温体仁和周延儒互相勾结,在皇帝面前成日诽谤中伤,数落钱的不是,并翻出钱在浙江监考收受贿赂一事,引起了崇祯帝的猜忌,钱谦益被又一次削籍归家了。
钱谦益不禁心灰意冷:崇祯帝有心奋起,在位十七年绞尽脑汁“拨乱反正”,频换宰辅,自己却没有一次被录用;1644年,明朝前狼后虎,在与农民军与清军的战斗中屡战屡败,这时崇祯终于想起了钱谦益,急命使臣传召,然而李自成大军克京,钱谦益在家还没收到信,崇祯已跑上景山,上吊自杀了。
明朝灭亡了,朝臣忙转移据点到南京******,史称南明。钱谦益准备与好友史可法一起拥立潞王,却被马士英捷足先登,拥立福王为弘光帝。于是钱转身抱福王大腿,再通过娇妻柳如是与阮大钺的关系,混了个礼部尚书兼太子太保。
然而不到两年,清军逼近南京,南明政府苟安一隅的日子也到头了。钱的朋友大多绝食而卒,如袁枢;也有抗清被俘后不屈而死的,如史可法;钱的政敌一路外逃直至被杀仍誓不投降,如马士英。情势逼人,柳如是也劝丈夫投水殉国,钱谦益却称水太凉,“谢以不能”,转投清政府,并剃发迎降。其时举国臣民皆惶惶然,自保尚不能够,都无暇顾及这位文人政士的举动。钱谦益松了一口气,带着妻儿包袱在清政府做起了礼部侍郎,却不知秋后算账的厉害。
钱谦益顺治三年正月做官,饱受良心和舆论的折磨,六月就辞官回家了。尽管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仍成为了钱一生中抹不去的污点。于是钱秘密协助好友黄毓祺的反清复明活动,尤其是在顺治十六年,钱谦益接应郑成功水军入江,并与柳如是一起秘密从事民间反清活动,以期自赎投清的失节。
这段时间他也写下了不少动人心弦的诗句,昭告了其内心的强烈悔恨,如《投笔集》中的《后秋兴》组诗。《后秋兴》共一百零四首,凭借钱的文采,不能不说是一部诗史。然而其政治上的摇摆不定已让人们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反倒认为字字句句都是“自饰”而非“自赎”。后人纷纷表示: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哪有光;或是直接否定他的人品:失路几人能自讼?莫将娄水并虞山(娄水代称同样降清的吴伟业(吴梅村);钱谦益则称虞山先生)。
钱谦益在同侪中抬不起头,为明朝遗民所不齿,又遭清朝皇帝厌弃,遂心灰意冷。康熙三年他卧病不起,郁郁而终,卒时82岁,可称长寿。然而这长寿却是他的灾难,求死不能之苦楚、苟活偷安之悲辛他深有体会,并留下了长长的叹息:“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依银轮哭桂花。”直到临死前,他还痛呼着:“当初不死在乙酉日,这不是太晚了吗?”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钱谦益死后百余年,乾隆以“其人实不足齿,其书岂可复存”为由,点名查禁、销毁钱的着作,并写了一首戏谑他的小诗,以表达自己的鄙视之情。乾隆为什么这么不待见钱谦益,是有多重原因的。
从政治上来说,贰臣是所有皇帝都感到膈应的一类人,防不胜防,不得不防,有时防了也没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你原以为钱老爷子颇有节气能为国殒身,谁承想他主动剃发出城迎降;你以为他只求保命苟且偷安,谁承想他一转身又干起了反清复明的“勾当”?“乱臣贼子”轻易要不得,不会做人的贰臣更要不得!
从道德上说,钱谦益的降清,不同于王维之降。钱向清朝低头,是背叛了汉族,背叛了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背叛了当时的民族与文化,更加为人所不齿。偏偏钱谦益投清还要顾面子、找台阶,拟了一篇降清文稿,理直气壮曰:“谁非忠臣,谁非孝子,识天命之有归,知大事之已去,投诚归命,保全亿万生灵,此仁人志士之所为,为大丈夫可以自决矣!”硬把自己从投机倒把分子描绘成仁人志士,从识时务之俊杰描绘成保全生灵之圣母,实在让人牙酸。
从捕风捉影的角度看,乾隆大兴文字狱的潜质是一直都有的。有心人指责钱谦益的名字和清朝犯冲,这只能说是命了——满招损,谦受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