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空有抱负,亡国崇祯帝有力无处使
崇祯皇帝是位绝世果断、雷厉风行的皇帝,在处理阉党一案中毫不留情。他自制能力很强,不耽犬马,不好女色,本质简朴。他善于听从,经常征求大臣们的意见。他励精图治,事必躬亲,想要振兴明王朝,但最终杯水车薪,明王朝还是被改朝换代。崇祯,这位本该是明君的皇帝却当上了亡国帝王,煤山殉国,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历史细节?
说起亡国之君,恐怕很多人都会想起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大家的眼里,作为亡国之君,身上应该有着鲜明的亡国之君的特点:残暴、****、昏庸、无能、堕落……不过这些在崇祯皇帝身上体现得不是那么明显,甚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历代明君所具备的素质: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心思果断、手腕强硬、才能突出……以至于很多人都在为崇祯鸣冤:好一个可怜的朱由检!你身怀帝王之才,却生不逢时,只能落下个亡国之君的称号,如果生在盛世,肯定是一代明主等,毫不吝啬对崇祯的赞美惋惜之情。
事实果真如此?明朝的灭亡,真的只是“无力回天”的局面造成的?一系列的史实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
崇祯继位的时候,大明朝确实已经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中。内部有“九千岁”魏忠贤独揽大权,宦官当道,把持朝政,外部有清朝等势力虎视眈眈,想要瓜分大明朝。在这种局面下,年仅十七岁的朱由检从自己的“木匠皇帝”大哥那里接过了皇位。继位后,崇祯便认真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形势,决定攘外必先安内。经过韬光养晦,一举除掉魏忠贤一党,为大明朝肃清了横行许久的阉党。尔后,事事躬亲,宵衣旰食,一副勤政爱民的明君形象。
不过,崇祯一生至少犯了四大错误,为大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第一,崇祯重用宦官,倚重特务系统。在除掉魏忠贤之后,崇祯启用了一批新的官员辅佐自己,希望能够改善目前的局面。然而,半年、一年过去了,国内的情况不仅没有得到好转,相反更加糟糕了:农民起义军逐渐壮大,都快打到京城来了;跟大清的战争还是没有讨到一点好处;内部党派的争斗也没有随着魏忠贤的覆灭而消失。
可能是除去魏忠贤一事做得太漂亮了,让崇祯对自己的能力高估了不少。面对这些困难,崇祯坚信自己的英明神武,认为问题全都出在这帮子文武百官身上。这让崇祯觉得自己对宦官的限制使用上出现了很大失误。限制宦官出城,解除宦官兵权等策略,已经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也不利于对官员和军队的控制。想来想去,崇祯觉得要想把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就要按照老祖宗那套伎俩,首先在自己身边的宦官中选拔信得过的人,培植自己的势力,利用东厂、锦衣卫组成一个庞大的特务网,进行暗无天日的恐怖统治。崇祯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实干家,于是说干就干,瞬间招募起近十万的宦官队伍,打破了历史纪录!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道理,崇祯也明白。因此,为了控制军队,崇祯从1629底开始,就派心腹太监王应朝监视京城军队,太监冯元升核实军队人数,然后让朝廷根据冯元升上报的数目进行军费支出。崇祯还让太监吕直代表自己前去慰问守城的广大官兵,不久后任命吕直为九门及皇城门的总督。从1631年开始,崇祯干脆恢复了太监监军制度,并把自己的亲信太监安插到各地军队监视。这些监军太监权力可不小,能直接参与军事会议,任免将帅,随时向皇上直接密奏等。此外,崇祯还暗中派特务偷偷监视军队的一举一动。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军队的统帅都得考虑自保,哪有心思打仗?不仅军队的战斗力明显下降,而且,对军队的军心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崇祯为了控制国家财政支出,派太监张彝宪去监督户、工二部的日常收支。为了工作便利,让彝宪与总督享受相同的地位和权力,还专门为张彝宪设立“户工总理”衙门,凌驾于户、工二部部长的头上。随后,还派太监张其鉴负责全国各地的仓库盘点工作。
在特务、宦官满地跑的情形下,各地官员人人自危,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栽了进去。工部侍郎高弘图、内阁首辅周延儒、武英殿大学士薛国观、户都尚书孙居相这些官职够高了吧?就差封侯拜相了。可是,就是因为得罪了宦官或者因为宦官的诽谤,这些人还不是一下子从高高在上的官位上狠狠摔了下来,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上至一部的领袖,下至老百姓,几乎人人都活在白色恐怖里,对崇祯,也就不存在什么好感了。
第二,崇祯生性多疑,痛失大将。崇祯继位后,在北方,对崇祯威胁最大的就数皇太极了。在群臣的推荐下,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主持收辽大局。当时袁崇焕就说了:“要我去也可以,武器、人才、兵将等都要及时送到。另外,我一出去这里,就远在万里了。到时候难免有人妒忌我的功劳,闲言闲语的,皇上可不要听信。”崇祯摆摆手,不以为然地说没问题,我自有主张。为了表示对袁崇焕的信任,崇祯还赏赐他尚方宝剑。袁崇焕上任后,整顿军纪,训练士兵,把山海关守得牢不可破,也让皇太极愁破了头。
最后,实在没法的皇太极利用崇祯多疑的性格,使出离间计,对外散布自己和袁崇焕已经握手言和,并定下盟约,一起杀到北京城。崇祯听后不分青红皂白,立刻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并抄家,流放袁崇焕的家人,天下人都在为袁崇焕鸣不平。其他名将如孙承宗,被诬陷丧师辱国之罪被免职,具有将帅之才的卢象升也因为崇祯派去制约他的太监贻误战机而壮烈牺牲。这时候的明朝,再也拿不出像样的统帅了。
第三,崇祯喜怒无常,滥用奸相。崇祯当了17年的皇帝,在这期间,朝中的主要大臣要员更换频繁。当过阁臣的就有50多人,兵部尚书17人,刑部尚书17人,吏部尚书13人。崇祯喜怒无常,今天看你顺眼,让你当个尚书,可能过几天就因为一件芝麻般的小事,把你撤了职。这些大臣中,尚书的下场一般都比较惨,被罢官、流放、坐牢都是好的,好多人都被杀了。至于总督、巡抚之类的,下场就更惨了。总督被他杀掉的有11人,巡抚也是11人,这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非常罕见的。
周延儒、温体仁、陈演、魏藻德、桃明恭、魏照乘、张四知、程国样、蔡国用、范复粹、方逢年等人都是公认的昏庸无能无所作为的人,平日里只会逢迎崇祯,投其所好。崇祯说好的事情,他们都说好,崇祯皇帝说不好的事情,他们就跟着打哈哈。大明朝有这样的宰相,而且还是拥有数十位这样的宰相,崇祯任用贤能的能力实在不堪一说。
第四,苛捐杂税严重,百姓苦不堪言。崇祯继位后,陕北一带的旱情日益加重。百姓们树皮吃光了吃草皮,草皮吃光了吃泥土。到最后粪便啊什么的都能吃下去。更可怕的是到最后人吃人,但是大部分的百姓依然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备陈大饥疏》里这样描述这一场景:“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即使这样,地方上仍然大肆征收税赋,没被饿死的百姓全都去当了起义军。
不过,即使灾情再严重,只要救济及时也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崇祯的前辈明孝宗就是一个好榜样。明孝宗在位不足十八年,但对各灾情进行救济的就有六七十次。崇祯呢,表面上看起来很了解民间疾苦,体恤百姓。平日里穿得很朴素,吃饭也不浪费,对于宴会什么的能省就省,甚至还厚着脸皮跟官员借钱。不过,当边防战事吃紧需要军饷的时候,没钱!灾民死伤无数,需要拿钱买粮救济的时候,没钱!崇祯皇帝这守财奴真是到位,任何人想打自己小金库的主意,门都没有。
不仅如此,崇祯还无耻地推行“三饷加派”政策,这三项征银高达二千万两,超过正常赋税好多倍!各地百姓没了活路,纷纷起义。各种势力逐渐壮大,对明朝构成了极大威胁,尤其是李自成的军队,靠着赈灾放粮拉拢饥民,最终,一举攻打到北京城。崇祯皇帝想靠着剥削百姓扩充自己的金库,最后却被百姓推翻在地,走投无路,在煤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临死的时候,崇祯以血代墨,在衣服上写了这样一封遗书:我在位十七年,虽然我德行不够(谦虚一下),把老天给惹怒了,才会让贼人打到京城来。不过这一切,都是因为文武百官误导我啊!就算你李自成把我的尸体剁碎了都行,但是希望你善待百姓。直到死,崇祯也没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把亡国的责任全部推到文武百官的头上。不过,这一封遗书也让很多人对崇祯升起敬仰怀念之情。以至于清朝在编辑《明史》的时候,也认定崇祯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的勤政君王。不过,历史的一切都会盖棺定论。三百多年之后,我们再看这段历史,虽然崇祯不至于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暴君,不过,他猜忌多疑、刻薄少恩、刚愎自用的性格,的确无力挽回大明王朝覆灭的命运。
第五节成吉思汗——一位从无到有,
从有到无的“强大的王”
成吉思汗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从1206年建立起了蒙古大国并称帝,直到1227年征伐西夏时去世。其间,他发动多起对外征服战争,从中亚到东欧的黑海海滨。不少人认为,假如这位军事大家能打得了江山,也能稳得住国土的话,那么他和他的子孙,将会完全改变现今的历史格局以及国家地理。
成吉思汗是历史上着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最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影响的不只是蒙古历史,还有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对于这样一位人物,历史学家总是充满着热情和好奇,希望能够探究他一生的传奇。
如果放在现代,成吉思汗也许会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业家。他生长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中,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凭着他坚毅的意志,也凭着他的足智多谋,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如果他足够幸运以及再多点治国胸怀,也许他就能创立一个像古罗马一样无人能敌的帝国。一般人在谈起成吉思汗的时候,都不免感叹,这位军事奇才,能够想到怎样通过后勤,供养一个军队,能够策划出符合骑兵作战特点的战略战术,能够统一草原,创立蒙古梦,能够在鼎盛时期把版图扩展到欧洲,却不知道该怎样统治好一个国家。
成吉思汗在世时间有七十多年,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逢战必胜者。但是成吉思汗的骁勇好战,给蒙古乃至世界文明带来了一定的破坏。被挑起的战争,无论是对于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地方来说,都是灾难。不过,抛开他的千秋功过,像成吉思汗这样的战争神话,就算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也媲美不了他的历史地位。
成吉思汗的名字叫铁木真,姓是奇渥温。1162年,他出生在漠北斡难河上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部落的首领,叫也速该·把阿秃尔。成吉思汗的好战骁勇是来自骨子里的,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他的部落联合其他部落击败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塔塔尔部落,而他父亲俘获的敌酋就叫铁木真。当他父亲提着战利品,回到家时,发现自己挚爱的妻子为他诞下一个小孩儿。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也速该想也没想就给孩子取名为铁木真。
在草原上,铁木真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就在九岁那年,也速该按照习俗,把好友特薛禅的女儿许配给铁木真作为娃娃亲。定完亲之后,铁木真的父亲觉得了却了心中一桩心事,他把铁木真留在了亲家家里,自己一人返家。在回去的路途中,他遇到了自己的宿敌——塔塔儿人正在举行宴会。受到邀请之后,也速该接过仇人的酒,开怀畅饮起来。喝完之后,他辞别众人返家,但是在路上他明显感到自己浑身没力。也速该也没有多想,认为自己只是为了铁木真的亲事给累倒了,再加上喝了几杯酒,身体自然就会不听使唤。可是等他一踏进家门口,就倒地不起,一命呜呼了。
知道此事后的铁木真非常悲愤,他发誓要为父报仇。可是,其他部众们看到铁木真羽翼未满,为自求多福,都是携带家眷,要么是投靠其他的部落,要么就是害怕塔塔儿人血洗全家转投宿敌门下,真是各顾自己、各奔东西。面对众叛亲离,铁木真的母亲知道自己一家是遭到彻底遗弃了,她唯有带着铁木真和其余的三个儿子过上东躲西藏、饥寒交迫的日子。
在这些日子中,铁木真看到了生活中最阴暗最丑陋的一面,看到母亲为了填饱他们的肚子,宁愿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首领夫人变成一个受人使唤的贱妇,他明白人应该强大,才不会受别人的欺负。他勤练马术和射箭技巧,为的是有一天能够报仇雪恨。
在铁木真还没等到他雪恨的机会时,他又遇到一次变故。在他十八岁的一天,同样是他仇敌的蔑儿乞部落,把铁木真的妻子孛儿贴给掳走了。这时候的他,单凭自己的武力,是不足以抵抗敌人的。他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用谋略再加上胆识,才能完成自己的计划。他知道,尽管他们一家众叛亲离,但是一直以来作为父亲兄弟的蒙古克列部首领脱里罕,还是对他们一家多加照顾的。铁木真想到,何不从这里入手,借助脱里罕的力量,夺回自己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