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提案,异人的夫人赵姬完全反对,但是就当时的局势,赵姬也没有任何办法,她只能听从丈夫的安排,在民间躲藏了起来,开始了带着嬴政东躲西藏、颠沛流离、生不如死的日子。
此时的秦始皇,应该刚刚懂事,他小时候的生活,绝对是“灰色”的。牙齿刚长全,父亲就带着肉包子打狗去了,看样子,大有一去不回的架势。而他身边,只有一个身心憔悴、天天以泪洗面的母亲。
由于秦始皇诛杀了所有欺负过他的赵国百姓,所以秦始皇小时候的故事根本没有史官敢问,也没有任何的史料文献记载,对于他小时候的事,我们只能猜。
实际上也不用猜,他要是混得好,用得着那么不堪回首吗?为了生存,躲避追杀、东躲西藏应该是常有的事;上山打柴,帮母持家,应该也是必修课;受人欺侮,忍气吞声,这些事情也应该天天发生。
鉴于这种环境,配上秦始皇嬴政的生活背景,心理学家会告诉我们:小时候的秦始皇,一定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这导致了他自卑懦弱、行为孤僻、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会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如果这个孩子长大了,将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如果这个孩子当上了一国之君,这个国家就可想而知了。
在《史记》中,司马迁评价秦始皇的性格为:“残暴刚毅”,这种性格应该就是从童年时候开始形式的。可见,幼年教育是多么重要呀。
孤僻而偏激的少年在一天天长大,如果上天没有选中他,也许将会相安无事,但是上天就是钟情于他,而且不惜余力地让他当主角。
“嬴政称霸,实乃天命所归也。”
也许您不相信这句话,但是我要告诉您: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你将会惊讶地发现,秦王嬴政之所以统一天下,变成一代帝王秦始皇,实际上凭借的就是这句话。
公元前251年,当了56年帝王的秦昭襄王终于谢世。不久,太子安国君即位秦王,史称“秦孝文王”。安国君即位后,对华阳夫人履行了先前的承诺,立子楚(改名后的异人)为太子,成为国之储君。
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数十年,异人终于得偿所愿。而吕不韦和华阳夫人也很高兴,前者是投资了那么多,可算看见回报了;后者终于放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彻底稳固了。
在赵国流亡的嬴政也很高兴,因为自己的爸爸当上了太子,自己的母亲摇身一变,成为太子妃,自己也成了皇太孙。如果不出意外,自己极有可能继承皇位。对于这种“尊贵”的客人,赵国不敢怠慢,更不敢追杀,他们非常礼遇地找到了赵姬母子,并将他们安全地送回了秦国。
噩梦般的赵国生活彻底结束,赵姬终于可以回到夫君的身边了;而九岁的嬴政,也离开了这片让他伤心的土地,他将回到自己的祖国,去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有的时候,历史真的让人无话可说,嬴政最不堪回首的地方,却与他的羁绊最深,即使秦始皇囊括四海、席卷九州,他也要“落叶归根”。
他一生最痛恨的赵国,却成了他归西的地方,并且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异人登基加冕,三年撒手人寰。
按照秦国法律,太子要为已故的老秦王守孝一年,一年后自己才能登基。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正当大家准备庆典、预祝新王登基的时候,却传来了一个惊天的坏消息和一个动地的好消息。
坏消息是:安国君死了。
由于自己的父亲秦昭襄王长寿,自然在位的时间就长,如果要论登基的顺序,安国君前面还有一个哥哥,怎么着也轮不到他,但是他哥哥没有活过父亲,这才轮到安国君即位。
即位那年,安国君也是古稀之年、垂暮老者了,看见自己终于当上了秦王,想想这些年做太子的不甘,守孝一年完毕后,安国君终于开心了。从此以后,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干啥就干啥,心里那叫一个美。
这种大悲、大喜的心态,是最耗人精神的。安国君显然无法调整好,他一下子身体就不行了,孝期过后仅仅3天,这位刚刚守完丧,准备登基的老太子、新秦王,就一命呜呼,追随先帝去也。
可见,摆正心态,是多么重要呀。
好消息是:嬴政又升级了。
短短一年,嬴政就完成了人生中的三级跳。一年前,他祖父秦昭襄王逝世,父亲变为太子,自己变成太子孙;三天前,爷爷安国君逝世,他父亲直接变成了秦王,而他也变成了太子,未来的国之储君。
从落魄的街头混混,变成秦国的太子孙,进而成为秦国未来的国王候选,嬴政的升级速度,真是比坐火箭上太空还快。看这个架势,历史这个“导演”,已经开始赶“进度”了,为了尽快推出好的“故事”,它已经迫不及待地让嬴政登上舞台了。
此时,被历史眷顾的嬴政还不知道,历史对他的恩惠还没完,这部“大戏”的男主角,已经换成了他。
公元前250年,异人即位,开始统领秦国。昔日邯郸的落魄公子,终于翻身做主人了,但是在走上历史舞台前,他还有一件必须要干的事情:继续守孝。规矩就是规矩,谁让你父亲死得快呢。
第二年,即公元前249年,异人登上王位,改年号为“庄襄王元年”,异人被称为“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登基后,按照先前的约定,任命吕不韦为宰相,加封文信侯,赐河南洛阳十万户人家的租赋,外加金银财宝无数。这一切,都让吕不韦欣喜若狂,他的投资终于成功了,昔日到处游弋的商人,终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大秦宰相。
就在他们两人把酒言欢,欢呼雀跃的时候,死亡的阴影已经笼罩了过来。仅仅过了三年,秦庄襄王竟然一病不起,直接把自己“装箱”了。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追随列祖列宗而去,享年35岁。
他的死,成为了一桩历史悬案,关于他的死亡原因,后世那些热衷于挖人隐私的史学家们,一直没有定论。但是在一件事情上,他们却出奇的统一。
他们认为,秦庄襄王的死,是一宗谋杀案,而凶手就是吕不韦。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一致认为:秦王嬴政,不是异人的孩子,而是吕不韦的孩子。
嬴政的身世之谜
秦王嬴政是吕不韦的孩子!?
如果这个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吕不韦为了保守这个秘密,他确实有杀人的动机。《东周列国志》里就记载:“丞相吕不韦问疾,因使内侍以缄书密致王后,追述往日之誓。后旧情未断,遂召不韦,与之私通。不韦以医药进王,王病一月而薨。”
就是说:秦庄襄王病重,吕不韦不去伺候,反而和皇后赵姬发生感情,导致旧情复燃,随后吕不韦给秦庄襄王送药,异人吃了一个月,就挂了。
虽然这本书没有说吕不韦将庄襄王毒死,但是这么写,还是让人浮想联翩。从那以后,《东周列国志》的这段故事,就成了现在我们耳濡目染的“历史”。
但是,《东周列国志》毕竟是一本历史演义小说,不足为证。可是大家为什么都有这种思想呢?这都是因为另外一本书,司马迁写的《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详细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到汉武帝这3000年的历史,不仅弥补了中国历史的空白,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鲁迅就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是,中国历史的混乱局面,也是源于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写得“太棒”了,所以后代的史学家们,对上面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视若神明、从无异议。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都是全搬这本书的内容,可见当时的人对这本书的信奉程度。
等到了明清时期,人们的思想进步了,就开始琢磨这本书上面的故事,一琢磨不要紧,《史记》上面的故事,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几乎都是错。但是到了这个时候,由于历史太久远了,也没有任何文献了,想改也改不了了,只能这么错下去了。
按照现在某位史学家的说法:“人们可以质疑甚至否定司马迁之说,但是,我们唯独拿不出文献资料来推翻司马迁之说。”
从这个角度上看,《史记》这本书,真是害人不浅。
司马迁的《史记》里记载的非常清晰,秦始皇的亲生父亲,不是异人,而是吕不韦。但就是这么一个盖棺定论的结论,居然出现两个不同的版本。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而《史记·吕不韦列传》又是这样记载的: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乍一看,这两段话都没有问题,还回答了三个历史遗留的问题:
第一,秦始皇是赵姬的儿子,所以他在逃亡的时候叫“赵政”。这个没有问题。
第二,赵姬原来是吕不韦的小妾,不管如何美化,异人都是拿了人家的“破鞋”,这个也没有问题。
第三,吕不韦知道异人喜欢自己的女人,为了双方继续合作,吕不韦就让异人“横刀夺爱”了一把,老老实实地进献了赵姬。这个就有问题了。
在进献赵姬的问题上,吕不韦到底是“蓄谋已久”的,还是“临时起意”的呢?上述的两篇文字中,有四个字,彻底暴露了吕不韦的“野心”。
“吕不韦怒。”
身为男人,大家都知道,这代表着什么意思。
如果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叙述,吕不韦为了与异人打好关系,所以就献出了自己的爱妾,一方得美女,一方得金钱,双方皆大欢喜。
如果按照《史记·吕不韦列传》叙述,在一次宴会上,异人看上了吕不韦的爱妾,想纳为己用,吕不韦本来想抽他,但是为了双方的安定团结,只能忍痛割爱,进献爱妃。
综上所述,《史记》的这种记载形式,彻底把我们搞懵了,到底在进献赵姬的问题上,吕不韦是有意安排的呢,还是无意为之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则要用两个字来分析:动机。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还记载了这么一番话:“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换句话说,吕不韦在进献赵姬的时候,是知道赵姬怀有身孕的,而且是自己的孩子。
既然知道了,吕不韦还是要进献,挑明了让异人“买一赠一”,他就不怕异人知道吗?即使他跟异人的关系再铁,干出这种龌龊的事情,他就不怕异人报复吗?
这就要看吕不韦的“动机”了。
要知道,吕不韦是一个商人,商人最擅长的就是“投机”,如果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皇帝,这可比立一个皇帝创造的利润更多,更可怕。
但是,就是因为吕不韦是商人,所以他不会平白无故地干这种事情。对于商人而言,敢于冒这种险,必定要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收益大于风险。
而这笔“鸠占鹊巢”的生意,对于吕不韦来说,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这笔生意,本身就存在巨大的漏洞。
吕不韦是知道赵姬怀有身孕的,但是异人不知道。如果异人看见赵姬挺着大肚子,他会“悦而取之”吗?除非他有病。所以,赵姬的肚子应该不大,最多也就3个月。
但是问题来了,肚子这么小,如何知道是男是女呢。即使到了现在,我们也无法控制孩子的“属性”,何况吕不韦生活的时代是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别说B超技术了,就连针头都没有问世呢,如此简陋的科技水平,那真是“焉能辨我是雌雄”。
如果赵姬生的是女孩,那么吕不韦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为自己埋了一颗地雷?所以,这场吕不韦献妃故事,就是一种巧合,是在吕不韦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异人见色起心的结果。
其次,这笔生意,吕不韦不可能赢。
此时的吕不韦,他对异人的投资已经初见成效。如果异人登基当上了秦王,吕不韦已经可以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了。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是吕不韦,你还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把怀上自己孩子的赵姬送给异人,让自己的孩子鸠占鹊巢,当上大秦的秦王吗?
如果吕不韦这么干,那他就真的脑子进水了。吕不韦是何等精明能干呀,通过成本核算,他就能算出其中的利害关系:
如果生的是女孩,吕不韦就前功尽弃,满盘皆输,而且事情一旦败露,吕不韦必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生的是男孩,这个男孩最终当上了秦王,那么吕不韦也得死。为了维护自己的王位,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这个男孩一定会篡改历史,杀了吕不韦永绝后患。
所以结论是:无论生男生女,吕不韦都必死无疑。
如果我是吕不韦,我一定不会去干这种买卖。当然了,编写《史记》的司马迁,这么牛的人,不会写这么糊涂的文章。
文章写的不糊涂,却把看书的人整迷糊了。好吧,我们假设,吕不韦就是脑子进水了,他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当秦王,为了这个目的,他进献了赵姬。但是,如何不让异人发现,如何保证十个月的怀胎时间呢?
这就需要一个技巧了:错开一个月的时间,避开十月分娩。
这不是空穴来风,在中国历史上,还真发生过这样的事。成吉思汗在结婚的时候,他的仇人来找他报仇,当时的成吉思汗实力薄弱,他只能看着自己的妻子被敌人掳走,作为战利品许给别人。八个月后,成吉思汗实力强大了,他就率军灭了这个仇人,夺回了自己的老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成吉思汗的老婆居然怀孕了,一个月之内“两度易主”,鬼知道这个孩子是谁的。
在这个问题上,老婆自然一口咬定是成吉思汗的,但是成吉思汗每天要干的事情太多了,他真的不记得了。
这件事情,也成了历史上的一桩疑案。即使这个孩子是成吉思汗的长子,是成吉思汗最器重的孩子,但是因为母亲的“不洁”,他最终被兄弟们排挤,没有继承成吉思汗的王位。
既然历史上有“后例”,我们有理由相信,赵姬先是“服侍”吕不韦,随后又“照顾”异人,一个月之内,也完全可以“两度易主”,所以当她怀孕的时候,只要怀十一个月,就可以当成“十月分娩”,吕不韦的计谋也可以得逞了。
这个方法可行吗?
既然这样,咱们就要讲清楚赵姬的怀孕时间了。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秦始皇是谁的孩子。但就是这个问题,居然还引出了另外一个千古之谜:秦始皇的长相。
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画像?
先继续说怀孕那些事儿。
现在医学告诉我们,女性怀孕的时间,一般都是十个月,最多是十二个月,再久就危险了,至于钩弋夫人十四月怀胎,哪吒三年不下,这些都是传说,不足为据。
能不能多怀几天呢?当然不行了,按照医学解释,这叫“过期妊娠”。
妊娠达到或超过42周,称为过期妊娠。过期妊娠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母体的胎盘功能就会衰减,婴儿就会缺少氧气和营养,致病概率、死亡概率就会几倍的提高。
妊娠43周时,婴儿的死亡率是正常的3倍,妊娠44周时,婴儿的死亡率是正常的5倍。如果真怀了十四个月,不用生了,直接找棺材吧。
再说一遍,秦始皇生活的时代,是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代,如果出现了过期妊娠,胎儿的生命就很难保住了,即使出现奇迹保住了,这个孩子也会有很多疾病,最好的结果,也是一个不健康的人。
秦始皇是不是过期妊娠的呢?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
单凭这句话,秦始皇就一定是过期妊娠的主。吕不韦为了迷惑异人,保持10个月怀胎的“证据”,秦始皇就必须得在娘肚子里待上11个月,甚至更久。
原来千古一帝秦始皇,从婴儿娘胎的时候起,就已经在和命运作斗争了。千古一帝,果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上的。
如果秦始皇真是过期妊娠的产物,那么他有没有疾病呢?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么一段话,非常的耐人寻味:“秦王为人,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
乍一看,秦始皇很是雄武。但是在专家眼里,这段话就有问题了。郭沫若就曾经解释过这段话:“峰准,就是马鞍鼻,秦始皇的鼻梁是塌陷的;长目,就是斜眼,秦始皇是一个斗鸡眼;挚鸟膺,就是现在医学上的“鸡胸”,秦始皇的肋骨有问题,呼吸肯定不流畅;豺声,表明秦始皇有气管炎;如果把这些特点总结的话,秦始皇就是一个软骨病患者。”
软骨病,一听就知道不是什么好病,现在多用于形容中国足球。
在各种现代影视剧中,秦始皇都是一个相貌堂堂、高大魁梧的“高富帅”,但是如果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将是一个身形猥琐、身体孱弱的“屌丝”,这正反面差距也太大了,到底哪个是真的呢?
秦始皇不可能是“屌丝”,统一六国时,他每天要看无数的奏折;后来建立中央集权制大权独揽后,每天的工作量更是只增不减,光看的奏折就有120斤(书简,还没有纸);身体健壮的秦始皇,就连一流的刺客荆轲都奈何不了;再加上秦始皇糜烂的私生活,各种“雨滴均沾”,这是一个身体孱弱的“屌丝”能干的工作吗?
如果秦始皇不是一个智力过人、精力旺盛的君主,早就被累死了。所以《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真是值得商榷呀。
但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史记》把秦始皇描写成一个软骨病患者呢?
很简单,编书的人都信奉儒学,他们恨秦始皇。
《史记》的真正秘密
西汉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世更是把儒家思想视为正统;而秦始皇,他不仅极端反对儒家思想,还在历史上“焚书坑儒”。因此,历代的儒家学者们都一直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更不可能去美化他。
我们现在看见的帝王画像,都是从《历代帝王图》推演出来的。这本画册,记录了从西汉到隋朝十三位帝王的画像,他们中既有开国帝王,也有亡国之君,却唯独没有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可见这些文人的怨恨程度。
因为恨秦始皇,所以要玷污他;因为恨秦始皇,所以要丑化他。在这个方面,这些文人墨客们,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形象上可以玷污,精神上如何涂改呢?无独有偶,就在这个时候,楚国也爆发了一场“狸猫换太子”。这件事情,不仅与秦始皇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还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战国时期,各国都要派质子。秦始皇和父亲异人当过,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也在秦国当过人质。准确地说,他是陪伴楚国太子在秦国当人质。
虽然在秦国当人质,但楚国太子的命运,应该比秦国王子异人好得多,毕竟春申君家财万贯,不仅有钱,还与秦国宰相范雎私交甚好。
公元前261年,楚襄王病危,太子想回国即位,但是秦国就是不放。面对这道难题,该春申君出场了。
为了能让公子回国,春申君找到了范雎,他开门见山地说道:“楚襄王病危,你们应该让太子回国,一旦楚襄王遭遇不测,太子就能登基即位。到时候,太子一定奉行亲秦政策,唯秦国马首是瞻,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呀。但是太子不回国,就是一个草民,什么忙都帮不上,你们还得管饭,这对于秦国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太子不回国,楚国一定会另立新王。届时,新的楚王会亲近秦国吗?秦楚的未来又会如何呢?请相国好好地考虑考虑,让楚国太子回国。”
范雎一想,这些话都对,就采纳了春申君的建议,把他的想法汇报给了秦昭襄王。话虽然说得合情合理,但是秦昭襄王留了一个心眼儿,他怕这是楚国在使用计谋,如果这是太子想偷渡呢?那堂堂大秦岂不是名誉扫地,颜面无存吗?
想到这些,秦昭襄王就决定:“先派楚国太子的随从回国,如果楚襄王的病情属实,再做决定。”
消息传来后,春申君犯愁了,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呀,死人不等人呀。他就对楚国太子说:“楚襄王病情越来越重,我们不能再拖了,一旦你老爹死了,你就彻底没戏了,所以事不宜迟,你假装成楚国使者赶紧逃走,我留下来善后。”
此言一出,太子感动得哇哇的:“真忠臣也。”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跑了。虽然春申君很重要,但是荣华富贵价更高呀。
楚国太子逃跑后,春申君就以太子有病为由,闭关谢客,阻挡所有来探视的秦国官员。过了几天,春申君估摸着太子跑远了,秦国派人已经追不上了,他就亲自去觐见秦昭襄王。
面见秦昭襄王后,春申君直言不讳地说道:“楚国太子已经回国了,我欺骗了大王,但求速死。”
听到这番话,秦昭襄王勃然大怒、火冒三丈,立刻就要杀了春申君。就在这个时候,春申君的好朋友范雎立刻进言,他的一番话,彻底浇灭了秦昭襄王愤怒的火焰,也救了春申君一命。
范雎说道:“春申君作为臣子,能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太子,这是一个忠臣呀。不如把他放回去,如果楚国太子登基了,一定会重用他,他也会感谢秦王的不杀之恩,坚决贯彻执行亲秦政策,何乐而不为呢?”
秦昭襄王仔细想了想,认为范雎说的话很有道理,就忍住了自己的愤怒,春申君得以安全回国。
春申君回国后,楚襄王病逝,太子被立为新的楚王,他就是在历史上成就毛遂的“楚孝烈王”。楚孝烈王即位后,为了感谢春申君的救命之恩,立刻任命春申君为宰相。
楚孝烈王在位期间,虽然实行“亲秦政策”,但是秦国不买账,大将白起“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这些事情,都让楚孝烈王蒙羞,这才让毛遂抓住机会,在一顿冷嘲热讽后,楚孝烈王才彻底雄起了一把,在与赵国结盟,邯郸一战大败秦国后,楚孝烈王才终于挽回了一些颜面。
秦国兵败邯郸后,国力大衰,需要休养生息,就暂时中止了对楚国的蚕食,从此以后,楚国再无大的战事。
外面的事情处理完了,该处理本国内政了。何况,这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什么大事?楚孝烈王生不出孩子。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这位楚孝烈王每天都很“勤劳”,却一直生不出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放到现在的某些地区,都是头等的大事,何况还是那个重视家族观念的旧社会。
按理说,这种事情应该是绝对隐私,人要脸树要皮,当事人应该偷偷摸摸去医院,生怕被人知道。但是在楚国,这可是一件全民皆知的秘密,是街头讨论的首选话题,可见事态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
为了让楚孝烈王生孩子,春申君算是伤透了脑筋,他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敢让楚王吃。
吃了一个月,除了把楚孝烈王送进医院外,什么都没得着。看这个架势,楚孝烈王是肯定没有孩子了,堂堂楚国,彻底绝后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楚国的命运。
楚国版的“吕不韦生嬴政”
就在春申君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一个叫李园的人,想把自己漂亮的妹妹送给楚孝烈王,但是他知道楚孝烈王不能生育,害怕自己妹妹入宫后无子而失宠,因此,这位李园就想出了一条歹毒的计谋。
首先,李园主动投靠在春申君门下,在春申君手下办公。干了一段时间后,李园以家中有事为由,请假回家了。假期结束后,到了该回来的日子了,李园却故意延期不返,这引起了春申君的注意。
等李园回来后,春申君就问他:“你干什么去了,这么长时间都不回来。”
李园说道:“我有一个很漂亮的妹妹,齐国派使者来求婚,我与使者讨价还价来着,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
春申君一听“漂亮妹妹”,就好奇地问了一句:“嫁人了吗?”
李园回答道:“还未。”
没嫁人就好办了,春申君继续说道:“我能见见吗?”
等的就是你这就话,李园大喜,立刻领着自己的妹妹来见春申君。
春申君一看李园的小妹,绝对的国色天香!当天晚上,李园就把自己的小妹许给了春申君。
过了一段时间,李园的小妹怀孕了,对于这个孩子,李园的妹妹有另外的打算。有一天,她对春申君说道:“楚王对于您的信任,超过了自己的兄弟,如今您在楚国当了二十多年的宰相,也算是风光无限了。但是有一个问题,现在的楚王,他生不出孩子,如果楚王百年之后死了,只能另立他的兄弟为王了,到了那个时候,你还能享受这种尊贵吗?”
李园妹妹的这番话,句句说到了春申君的心坎儿里,他只能默默地听着。李园的妹妹继续慷慨激昂地说着:“小女子我有一计,我现在有了身孕,而且我和您相处的时间不长,外面的人不知道您我的关系,不如您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很信任您,一定会接纳我,万一我要是生了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就会继承王位,楚国就是您的了,你还会担心自己的前途吗?”
这是一个标准的“吕不韦生嬴政”的故事啊。可见,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种事情还是很有市场的。
听完后,春申君陷入苦想中,虽然这件事情的风险极大,但是李园小妹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想到最后,春申君一咬牙一跺脚:“干。”
后来的事情,完全按照李园小妹的计划在进行。春申君向楚孝烈王推荐了自己的小妾,楚孝烈王一看这位国色天香、闭月羞花的美人,立刻“笑纳之”。
很快十个月就过去了,李园的小妹生下了孩子,还真的是一个男孩。不明真相的楚孝烈王很是高兴,他册封这个孩子为太子,立李园的小妹为皇后,春申君的计谋终于成功了。
公元前238年,楚孝烈王病逝,这个孩子登基为新的楚王,史称“楚幽王”。
我相信,在后世文人讲课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慷慨激昂地讲这段故事,并将这个故事的矛头直接对准秦始皇:“既然楚国的狸猫换太子、鸠占鹊巢的事情是真的,那么秦国的吕不韦为什么不会去这么干呢?”
所以秦始皇,就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要不说“文人可恶”呢,吕不韦当然不会干,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吕不韦与春申君的处境不同,立场也完全不同。前者地位如日中天,后者地位岌岌可危,于情、于理、于义,吕不韦都不需要这么做,他也不可能这样做。
但是史学家们却不这样想,经过“焚书坑儒”,在后世的儒学大师眼里,秦始皇就是一个暴君,一个专制的独裁者,一个应该遗臭万年的人。
即便他统一六国,即便他雄才伟略,即便他是一代天骄,即便他是“千古一帝”,那又怎样,他是吕不韦的孩子,他是一个私生子,说难听点儿,就是一个“野种”。
“灭六国者,乃始皇者;而秦之亡,则以吕政。”
我们承认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但是我们也要说,大秦帝国是先于六国灭亡的,因为吕不韦让他的儿子夺了大秦帝国的江山,这个孩子叫“吕政”,而不叫“嬴政”。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就被这帮书生给毁了。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杜撰,一个荒唐的结论。
但是,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的说法,最大的优势是有文献资料。
“人们可以质疑甚至否定司马迁之说,但是,我们唯独拿不出文献资料来推翻司马迁之说。”
《史记》,真是一本让人无比纠结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