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72级校友, 甘肃省省长刘伟平
刘伟平,男,1953年5月生,黑龙江富锦人,1968年10月参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航空航天工业部洪都机械厂第一设计所技术员、工程师,厂办秘书组秘书,副组长、组长,厂办副主任;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副处级秘书、正处级秘书、办公厅副主任,江西省南昌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青海省副省长、省委常委、秘书长,青海省委副书记;甘肃省委副书记兼省委党?[1]校长,甘肃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委党校校长。2011年1月18日,当选为甘肃省省长。第十七届************,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2年,人们盼望的春天似乎来得很晚,4月初的天气还有丝丝寒意。从洪都机械厂厂房破旧的窗户望进去,一位身着工作服、身形瘦削的青年正默默地擦拭着操作台。工人们都下班了,厂里的广播正播放着激昂的歌曲。和往常一样,这位青年认真地把工具归类、进箱上锁,一切动作都是那么娴熟;和往常又不一样,他的脸上多了些郑重其事。明天,他就要告别这里,去到梦寐以求的大学读书,重塑和修炼自己的人生。他,就是南航飞机设计系72级杰出校友,现任甘肃省省长的刘伟平。
从知识青年到工人,再到省长,刘伟平走过了整整40年,他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的事业。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总是保持着为国为民的大爱、见贤思齐的胸襟和千锤百炼的坚韧。磨砺铸人生,勤政心为民,刘伟平当选甘肃省省长时,坚定地宣言:“殚精竭虑促进甘肃跨越式发展,尽心竭力为全省人民谋求福祉。”他正努力用行动兑现这一承诺,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传奇。
少年壮志 漫漫求索
能走进南航这座神圣的大学殿堂,对于刘伟平来说绝非偶然。“绝非偶然”在于尽管岁月蹉跎、历经坎坷,但机遇总是垂青那些好学上进、孜孜以求的人。1968年,年仅15岁的刘伟平作为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来到江西省南昌县八一公社新坊大队插队落户。在那个“用青春播种希望,用热血灌溉理想”的年代,知识青年的稚气和纯真与现实生活的苦难和艰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天,他们在田间地头,卷起裤脚衣袖下田插秧;夜里,躺在用竹子搭成的床上,透过稀疏的茅草屋顶,望着茫茫的星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繁重的工作劳动、艰苦的知青生活锻炼了刘伟平。他并没有得过且过,而是把这种经历看作是锻炼意志、磨砺人生的必经阶段,他始终保持着脚踏实地、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生产大队,他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面对艰苦的环境,读书成了平淡知青生活中的调料。学习帮他学会思考,学习让他懂得人生。当年,每天干完农活后,刘伟平总是喜欢独自一人在住所的小阁楼上看书,夜里常常是就着煤油灯看书到深夜,第二天天不亮又起床读书,随后才参加劳动。他对学习有一股孜孜不倦的精神,遇到“双抢”的时候,每天凌晨4点钟就要出工,晚上要到七八点钟才能收工,但他仍坚持每晚在蚊帐里学习。刘伟平为人严谨有分寸,注重团结合作。当时他和另外4名知青是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十几、二十几岁的小青年,生活上难免有些小摩擦,但每次刘伟平都会主动去调解。他不仅善于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还乐于助人。烈日当头,知青们在田间劳作的间隙,一般都会到田埂上歇息片刻,他常常利用这难得的时间回到住处,将凉水凉茶送到劳动现场,为同伴们送去一片清凉。他的好学上进、乐于助人赢得了村民们的好感和同伴们的尊重。
1970年,当时三机部 (国家航空主管部门)下属的国营洪都机械厂到农村招录工人,劳动表现好、政治素质过硬的刘伟平幸运入选。“从进厂的第一天起,我就对那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求知欲特别强烈,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补充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在工作实践中,我非常羡慕在一起共事并经过航空院校培养的技术人员,能到大学深造成为我梦寐以求的愿望。”1972年,刘伟平迈出了人生历程中重要的一步。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刘伟平由厂里推荐,经过笔试和面试等重重环节,从众多人选中脱颖而出,如愿进入南航一系飞机设计专业接受系统教育。当时,刘伟平所在的班级共有32人,其中江西籍的有18人,同学中他的年纪较小。大学的一切又是另外一方天地。经历过田间地头和企业工厂的那些岁月,又能进入大学深造,刘伟平感到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而是一种内在的追求。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流逝了那么多好时光,更知时间之宝贵。同学们学习热情非常高涨,白天课程满满,到了晚上几乎所有同学都去定点的317教室上自习,没有人会出去玩儿,大家拼命学习,生怕自己落在后面。工人出生的刘伟平初入校门,并未对专业课感到力不从心,学习起来反而得心应手,这与他早年不懈努力打下的知识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浓郁的大学氛围、教师的谆谆教导令刘伟平记忆犹新。他还记得给他们上课的冯太华老师,冯老师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课讲得很好;系里的李章全支部书记既管他们的学习,又管生活,还管思想政治教育。好学上进的刘伟平平时话不多,但很乐于助人,只要是系里、班里的事情,他总是热心为大家服务,为大家排忧解难。作为班里的文体委员,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时总有他忙碌的身影。在那个时代的大环境下,有的学生受极“左”路线的影响,一碰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 (如恢复期中考试制度等),就要“造反”,要求学校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一次,班里同学和学校又起了冲突,导致老师和同学之间矛盾升级,平日里话不多、性格内敛的刘伟平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从师生两方面进行协调,最终化解了矛盾,尽管在班里刘伟平年纪较小,但他对待复杂事物的认识,处理问题的冷静、睿智、大气、从容,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有什么“解不开、过不去”的难事都会想到刘伟平。因此,有的同学形容他有“领袖气质”。
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大多数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都不富裕。学校的条件要好于家里的生活条件,每个学生定期还能领到生活补助。那些成了家、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的同学还要把生活补助省出一大半寄回家。刘伟平年纪小,家里也没什么负担,条件自然要好一些。经历过艰苦生活的他更能明白同窗的处境,每到快发生活补助的前几天,他总会有意无意地找借口请那些同学吃饭,这样既帮助了同学,又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帮助,维护了同学的自尊心。他的细致和宽厚令同学们备感温暖。第一学年结束后,经李章全书记推荐,党小组长侯金棋、党员范丽华作为入党介绍人,党支部一致通过,批准刘伟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光荣地成为了班里第一位预备党员。
通过大学生活的积淀,刘伟平由一名青涩的少年成长为理想远大、意志坚定的大学生。说起自己进入大学最大的收获,刘伟平有过认真的总结:“母校培养我明确了人生的目标,使我树立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母校让我养成了不断学习的强烈意识,学习无止境,探索无终点,我一直把学习作为进步的阶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母校培养了我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坚持言必有据、严谨细致、从多角度比较并从中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做事成事必不可少的条件;母校让我秉承了唯实创新的良好作风,使我养成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大学是广大青年书写人生的摇篮,大学生活是人生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经历。在母校度过的4年时光,刘伟平始终难以忘怀。虽然已经离开母校36年,但一切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他由衷地感叹:“忘不了母校的一草一木,忘不了孜孜不倦的老师,忘不了相濡以沫的学友,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南航严谨的治学氛围,‘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校风,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丰富充实的大学生活使我的思想得到洗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看待问题日趋理性。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成为30多年来我不断克服困难、追求进步的不懈动力。”
脚踏实地 扎根江西
大学毕业后,好学上进、踏实严谨的刘伟平被系里推荐留校工作。担任大学老师是当时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业,被称为六朝古都、江南胜地的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洲,区位优势和熟悉的学校环境对个人发展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但他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回到养育他并且战斗过的江西。刘伟平是由洪都机械厂工艺研究室推举、经过厂里层层选拔才踏进南航求学的。他信奉陶行知先生“行以求知知更行”这句话,学有所成、投身实践是他当初到南航深造的根本目的。他更忘不了厂里领导、工艺研究室的同事对他们这批毕业生的殷切期望。如果说年少时的感恩是出于对生活的珍惜和感念,经历了大学的锤炼和师长的教诲,少年之义便逐渐演化为一种投身航空、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976年1月,刘伟平毅然回到洪都机械厂第一设计所当了一名技术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已进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其间虽然受到“**********”的严重干扰,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到70年代后期,地处“三线”地区的洪都机械厂,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教练机和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迫切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一个有志向的青年,就会有忠于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把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刘伟平脚踏实地从技术员干起,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加上大学打下的基础,他在工程设计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了。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指点他:在咱们所,那些设计报告、工程笔记本最值钱。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一头扎进报告堆里,把办公室几十年积攒的“家底”挨个儿全部翻了个遍。他一份份查看,一页页对照,乐在其中。经过日积月累,他逐渐掌握了大量的工程设计要领,不久就独当一面,在专业领域内自由翱翔了。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本来文字功底就扎实的他,在这些工程报告的海洋里又经历了一次逻辑和思维的锻炼,从此更是妙笔生花,厂里许多重要的工程技术报告也开始由他执笔。慢慢地,刘伟平放下“画图板”,拿起了“笔杆子”,厂部把他调至厂办公室当起了秘书。人们形容他“文章好、品行好、为人低调”,后来他渐渐当上了副组长、组长、厂办副主任。从工程专业技术转到行政管理,这样的选择为他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开辟了另一番新天地。
1986年9月,刘伟平被调任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副处级秘书。6年后,他被提任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1995年3月,他任江西省南昌市委副书记、代市长。1996年1月,刘伟平又被任命为江西省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从工程技术到企业行政,从普通机关工作人员到地方父母官,随着工作职务的不断变化,刘伟平的角色也一直在变。每一行都不同,每一行都要熟悉,到底行不行? 要怎么适应? 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但他脚踏实地发展经济,情系老百姓,始终为老百姓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效的性格和心气始终没有改变。刘伟平说:“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国家机关工作,我都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来学习,虚心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的同志和群众学习,不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对自身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这使得他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凭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他能够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刘伟平十分注意向老同志和基层同志学习,他常常说:“他们的经历和阅历非常丰富,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要充分尊重老同志和基层同志的意见。”在担任市长期间,1998年9月—1999年7月,他前往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同时,又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专业学习。总之,不断学习是刘伟平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