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目标——“雷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年近古稀的杨凤田院士依然锲而不舍,雄心不衰,马不停蹄,革故鼎新。他开创了辉煌的过去,又将扬鞭奋蹄面向新的未来。
2007年杨凤田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沈阳市政府资助他500万元作为院士科研基金。按要求这笔基金除了不准装入自己的腰包外,干什么都由杨凤田院士自由支配。杨院士心想:“这可是工人、农民的血汗钱啊!决不能乱花,应该花在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上。”因此他坚持不买计算机等科研专用器材,而是请韩成业、郭金锁等研究员协助查阅国内外的资料,寻求国际领先而国内尚是空白的科研尖端项目。他们发现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紧缺和国际社会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制,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西方国家加大了开发清洁能源的研究力度。汽车工业是先行者,近年来开发了各种清洁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与清洁能源相关的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如锂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光伏器件、高功率密度的电动机技术以及相关的电子技术等。
借助汽车发展带动的技术进步,美国和欧洲国家也都开展了清洁能源在航空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如锂电池轻型电动力********,锂电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验证机,单一燃料电池动力验证机,太阳能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长航时验证机等。可是在我国燃料电池在航空方面的应用研究还是空白,迫切需要跟踪世界航空工业的步伐,加紧开展工作,寻求和拓展新能源技术在民用和军用航空领域的应用。于是,他决定要填补这项国内空白,开始研制具有实用价值的燃料电池飞机——“雷鸟”1号,制定了如下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约用2年时间,将现有的一架锂电池动力电动********改装成燃料电池和锂电池混合动力的无人验证机——“雷鸟”0号,作为飞行试验台,用于研究燃料电池在航空应用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进行技术攻关。研究燃料电池代替机上APU和燃料电池作为主动力的飞机可行性。
第二阶段:约用4年时间,研制燃料电池长航时无人机——“雷鸟”1号和相应的地面保障设备,完成设计定型。飞机配备相应的任务系统后,能够实际用于执行空中监视、遥感遥测和战术侦察任务。
第三阶段:待定的远期目标,研究使用再生式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混合动力,实现超长航时(48小时以上乃至数天)飞行的可行性。
有志者,事竟成
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2]杨院士胸中有了大目标,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雄姿,为实现目标开始拼搏。
经过研究分析,杨院士认识到,要研制电动飞机,关键是要有高效能的电池。根据查到的资料看,电池的种类有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只有燃料电池是比较理想的,而且国内的大连化物所等单位都在研制燃料电池,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与西方国家相比在水平上也不落后。大连化物所愿意与601所合作,把燃料电池用到飞机上。共同研制电动飞机,共同投入,共同承担风险,杨院士不胜欣喜。
有了电池,还要有电动机,才能使飞机螺旋桨旋转,形成拉力。于是,他又带领团队到瑞士等国去找合适的电机。为了找到合适的飞机做试验机,他们到沈飞公司、滑翔机工厂调研,没有找到合适的飞机。正在着急的时候,顾诵芬院士查阅有关资料发现苏州附近有家公司正在研制锂电池飞机。杨院士根据顾院士提供的信息,立即派人去查找,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很快就找到了这家公司。这家公司用锂电池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螺旋桨,已生产出了电动飞机。当杨院士与他们洽谈时,双方一拍即合,愿意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成果。但这家公司提出,他们研制的电动飞机在苏州从来没有飞过,因为在上海申请不下空域,如要合作必须先解决空域问题。杨院士听后,知道要解决空域问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到上海市政府和空军多个单位。为了研制电动飞机,他毅然决然地答应了此事,凭借他的攻关能力、智慧和人脉关系,跑到南京、北京,找政府官员、空军首长,空域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这样,这家公司、大连化物所与601所共同签订了合作合同。为了保证燃料电池飞机——“雷鸟”1号研制成功,他们决定先研制一架验证机——“雷鸟”0号,作为燃料电池平台,验证用燃料电池作为主动力飞机的可行性。经过三方的努力,中国第一架燃料电池飞机已横空出世,成功完成首飞。
“雷鸟”起飞,时不我待
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为研制“雷鸟”1号创造了有利条件。“雷鸟”1号是装用燃料电池的新型电动飞机,如能研制成功,必将填补中国电动飞机的空白,必将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雷鸟”1号与现代飞机相比,有很多突出的特点:
(1)“雷鸟”1号飞机使用氢气作为燃料,热值高、重量轻。目前的储氢技术可以使飞机的续航时间达5小时,随着储氢技术发展,航时将进一步加长。
(2)“雷鸟”1号飞机可根据任务要求配置重达30千克的设备,以适应不同应用的需求。
(3)“雷鸟”1号使用200米的土跑道实现起降;为应对特殊环境的使用要求,飞机可改装为火箭助推起飞和伞降回收的起降方式,使得部署和使用更为灵活。
同时,电动飞机使用电机直接驱动螺旋桨,传递方式简单可靠,只有螺旋桨拍击空气的声音,其噪声极低,在一二百米高度上,地面人员听不到飞机的声音。飞机在2000米的高度上,地面人员的视力基本看不见飞机,而飞机上的人员通过现代高科技设备可以清楚地看见地面景象。可想而知,电动飞机将来可在农业和救灾等领域大有用途。
由于电动飞机没有发动机,基本没有火光热源,不产生红外线,又采用玻璃钢等材料制造,所以难以被光学、红外、雷达探测到,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较强的生存能力。
另外,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迅速发展,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会进一步提高,价格会进一步下降,因而,电动飞机的性能也会随之提高,成本也将下降,燃料电池动力飞机将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有可能成为中国航空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市场经济是有时限性的,如果“雷鸟”1号不能很快研制出来,不但技术落后了,而且市场也会丢失。任务急迫,时不我待。
“化缘”与翘望
杨凤田院士明白,要研制“雷鸟”1号,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光靠500万元院士基金是绝对不够的。根据多年研制型号的经验,他知道研制一种新型飞机,至少要投产3架飞机,其中1架用于静力试验,2架用于试飞。另外还要加上试验费、劳务费等,需要一大笔资金。要解决这么大笔资金,就必须得到军方和工业部门的支持,于是,他开始“化缘”了。
杨院士跑到北京,向军方领导汇报了研制“雷鸟”1号飞机的用途、意义、规划和进展情况,得到军方的认可与支持。
杨院士又借中航工业高峰论坛之机,向林左鸣总经理递交了一封信,并附上“新能源动力飞机应用研究立项报告”,期望能够得到中航工业的支持。林总经理看后批复,要求下属机关支持。这样,中航工业把“雷鸟”1号列入到创新基金项目里,并顺利通过评审,获得拨款700万元。在杨院士的努力下,资金问题基本解决了。
至此,“雷鸟”1号的研制条件基本具备,杨院士亲自担任该研究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和“雷鸟”1号的总设计师。601所作为飞机总体单位,将承担飞机总体设计、系统集成、任务系统配置等方面工作。杨凤田院士带领他的团队披荆斩棘、步步为营、一路前行。现在“雷鸟”1号装用我国自行研制的燃料电池飞机已在蓝天翱翔,为人民造福,为祖国争光,为世界瞩目!
注 释
[1].曹操:《龟虽寿》。
[2].高尔基:《和青年作家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