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正值“****”风波,国外对我们所需引进的设备停止出售。在上级机关尚未决策的一段时间里,此项工作一度停止。在歼8Ⅱ型受油机的技术状态日趋明朗化以后,课题研制组的同志立即按备份方案开展工作。经过601所8个室、3个车间、2个处等单位60多人的大力协同,辛勤劳动,于9月23日按期、优质、安全地完成加装全尺寸受油探头的座舱布局工作,为按时进行座舱评审提供了条件。
1989年11月1—2日,在601所召开了第二次座舱布局评审会。与会代表对601所排除“****”干扰和克服原定引进设备改用备用方案所带来的困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按时提供评审表示赞赏。以空军何新明处长为组长的12名评审组成员认为:提交评审的座舱布局是忠实于5月会议所通过的座舱布局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进,在总体上是合理的,是可以接受的。座舱评审的顺利通过,使座舱布局冻结,为系统设备发图工作提供了先决条件。
由于“****”风暴波及全国,某些成品厂所没有按规定时间提供相关图样、资料,使601所某些专业无法发图。同时使引进设备工作受阻,外国借机不执行合同,不提供产品和资料,致使两项设备由引进改成自行研制,这无疑拖了受油机的研制进度,又给发图工作增添了不利因素。
另外,发图时正逢元旦和春节两个节日。有些人早有休假的安排,人心不稳,发图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新同志多,缺乏发图实践经验,给发图增加了一定的困难。面对这种局面,杨凤田与解思适所长先后召开两次发图动员会,传达上级的要求,宣讲空中加油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起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已安排休假的同志自动放弃休假。广大设计人员昼夜赶班,连续奋战,争分夺秒抢时间,在沈飞公司的配合下,提前完成了发图任务,打了一个发图会战的大胜仗。
发图会战的日日夜夜,杨凤田与设计人员一样同甘共苦,奋战在现场,给设计人员极大的鼓舞。当最后一批图样送往沈飞公司后,他如释重负,紧绷的心开始舒展了,浑身上下好像轻松多了。回到家里脸上露出了笑容,老伴疑惑地说:“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啦!怎么阴转晴了?”当她得知发图会战结束时,心疼地说:“这回你该睡个好觉了!”是的,一个进入花甲之年的他,和青年人一样,连续日夜奋战,怎能不感到疲劳呢?然而他重任在肩、身不由己,他还是没有睡上一个安稳觉,还有那么多的试验工作等着他去指挥呢!
力排众议,坚持地面对接试验
歼8Ⅱ型受油机在歼8Ⅱ02批技术状态基础上加、改装受油系统和相关机载设备,并进行了相应的结构更改。因此,燃油系统是受油机研制成败的关键。飞机燃油系统要占整个飞机空间的50%以上,大的改动势必会影响其他飞机系统的更改,从而加大研制的工作量。为此杨凤田提出:飞机燃油系统最好能在歼8Ⅱ型飞机燃油系统地面压力加油的基础上,将系统的更改包络在本系统范围内,除了充分借鉴歼8飞机的研制经验,做好理论分析和计算外,要充分进行试验验证工作,并将试验验证工作贯穿到整个研制的全过程。因此,在初步确定方案、发图之前进行了地面原理方案试验;发图后、总装完成前进行了系统地面模拟试验;受油机首飞前进行了飞机地面模拟加油试验;在空中加油对接前还需要做加油机-加油吊舱-受油机地面联试,可直接检查加、受油机空中加油系统的相容性,联合工作的安全和可靠性,检查加、受油机空中系统联合工作功能,以确保空中对接加油时的安全、可靠,并能顺利进行。为此,加油工程总师系统于1991年1月末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空中加油工程总师系统联席会”。在会议讨论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代表认为该项试验工作量大、时间紧、耗资多,试验设备也不全,此项试验可以不做,而由各承制单位分别保证加油机、受油机、吊舱的研制质量,保证达到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杨凤田没有苟同这种意见,他借鉴外国的研制经验,坚持要做这项试验。为此,他与潘广江一起主动找其他单位代表协商、沟通、讨论。阐明“各单位的分散试验,不能代替加、受油系统地面功能试验。因为分散试验只能检查各单位产品自身的功能、可靠性,无法检查整个加、受油系统各设备间的接口的正确性、兼容性,无法检查全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所以,加、受油机地面联试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不能不做”。在他的坚持下,这项试验于1991年7月在西飞公司正式开试。为了保证试验顺利进行,开试前,专门请专家进行了评审。评审组认真审查了技术文件;实地考察试验现场,设备布局;检查了测试设备改装和调试;考核了参试人员的定岗、定位、定职状况。评审组认为:加油机已通过了闭环调节试验,受油机通过了大流量的加油试验,两机系统状态良好,联试的组织工作周密,试验设备完好,试验的后勤保障工作落实,保安措施可行,试验准备各项工作满足试验大纲和工作大纲要求,具备试验条件,建议开试。经总设计师系统审核,试验领导小组批准,按规定的试验程序开始试验。林宗棠部长、王昂副部长亲临试验现场,检查指导试验。经过两天的紧张工作,试验顺利完成。
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加、受油系统方案正确,主要技术参数基本满足了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为实现加、受油机的空中对接输油,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该项试验的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充分发挥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精神,证明了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掌握和发展先进技术。
这项试验,对加油工程是至关重要的。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先例的情况下,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试验,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中央军委刘华清副主席、总参谋部何其宗副总长、海军李景副司令员收阅了林宗棠部长签发的试验成功的电报后,分别做了批示,空军加油办发来了贺电。贺电说:“欣闻××加油机与歼8Ⅱ型受油机地面对接加油试验成功,空军首长和机关特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向参试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希望你们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圆满高质量地完成空中对接试飞及设计定型工作,争取早日装备部队,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新贡献。”
试验结束后,林宗棠部长和王昂副部长讲了话,祝贺试验成功,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在受油机研制过程中,601所及各兄弟单位先后做了大量充分的试验,才保证了受油机安全上天,安全对接加油,飞机交付部队后,安全飞行。这与杨凤田坚持试验的思想和决心是密切相关的。
打响第一炮
经过沈飞公司的努力,第一架歼8Ⅱ型受油机(0305)总装工作于1990年10月胜利完成。公司在总装厂召开了报捷和试飞动员大会。会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在欢呼和掌声中,披着红花彩带的飞机,推出总装厂房。总装厂长向试飞站长递交了合格证;试飞站长表了决心。驻公司军代表柏树葆副总,601所杨凤田副总师,公司党委书记许焕刚、经理唐乾三在会上讲了话。在肯定试制阶段成绩的基础上,再次对试飞工作进行了动员。随后将首架歼8Ⅱ型受油机移交给试飞站,从而进入了试飞准备阶段。
为了按期安全首飞,成立了试飞领导小组,公司副经理鹿鸣东任组长,601所杨凤田副总师、驻公司军代表柏树葆副总任副组长。
经过沈飞公司和601所上下的共同努力,0305架飞机已处于待飞状态。1990年11月21日,总指挥唐乾三签署了放飞的命令。上午10时许,太阳露出了笑脸,小北风将烟雾吹散,远远的村庄、树木清晰可见。这时0305架飞机随着一颗绿色信号弹的升起,箭一般地冲入蓝天。试飞员李均田上校驾驶着战鹰在指挥员鹿鸣东的指挥下,在机场上空盘旋。机场观看的人群中有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空军、海军、沈阳空军及航空航天工业部机关的有关领导、专家评审组成员及有关机载设备厂所代表,大家屏着气,鸦雀无声,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那矫健的雏鹰。这时,杨凤田的心里是不平静的,他既喜悦,又担心。喜悦的是,自己主持研制的飞机在空中展翅翱翔,有如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了,可以参军报效祖国了,这是多年的期盼、多年的心血,终于实现了。担心的是,这毕竟是首次上天,千万别出闪失啊!雏鹰在飞翔,杨凤田的心在悬着。“儿行千里母担忧”,杨凤田自然会担忧这刚刚出世的雏鹰。18分钟过去了,飞机平稳安全着陆了。机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当飞行员走下飞机舷梯时,杨凤田随着领导群走向飞行员,与他握手,向他祝贺。
0305架飞机的首飞成功,比预定计划提前了40天,为整个加油工程的完成打响了第一炮。同时也标志着空中加油工程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航空航天工业部特意向沈飞公司、601所发来贺信:
“欣悉歼8Ⅱ型受油机首飞成功,向参加受油机研制工作的全体同志表示亲切的慰问和热烈的祝贺!
歼8Ⅱ型受油机自1989年1月开始研制以来,在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省、市领导的指导帮助下,在空、海军及有关承制单位的大力配合下,你们充分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行业精神,勇克难关,励精图治,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艰苦努力,提前一个月完成首飞任务,其意义十分重大。受油机不仅是我部今年‘六机上天’的一个重要机种,更是空中加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油机的首飞,为整个加油工程奠定了基础……”
迈出关键的一步
受油机首飞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参研人员。杨凤田趁势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加紧准备受油机和加油机的空中对接试飞。空中加油对接时,是亚声速的加油机在前,超声速的受油机调整到与加油机同航向,以接近的速度在加油机后下方飞行,并将受油插头准确地插入加油吊舱拖曳的直径757毫米的锥套中,好像在运动中将棉线穿入针孔一样。两架飞机都在空中飞行,受油插头插入锥套后,两架飞机要保持同航向、同速度,避免相撞,直到受油结束,才能脱离。飞行员操纵飞机的难度可想而知了。面临着这重重困难,杨凤田亲临现场,组织飞行员和技术人员反复进行对接试飞、超密度编队飞行训练,总结经验,使飞行员逐步掌握了对接操纵技术,为对接加油首飞打下了技术基础。
与此同时,空中加油工程在上级机关和航空航天部的领导下,各参研单位做了大量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加油吊舱的研制,突破了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大量调整试飞中,初步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具备了对接加油的首飞条件;加、受油机完成了地面对接输油功能联合试验,达到了对接加油首飞的技术状态。因此,1991年11月17—19日,航空航天工业部在阎良试飞院召开了加、受油机空中对接技术评审会。会议组织了以航空航天工业部飞机设计顾问组,空、海军,航空航天部工业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等29人参加的评审组。听取并审阅了试飞院、西飞公司、沈飞公司、601所、609所等单位的汇报和有关技术资料,观看了加、受油机及加、受油装置。在飞行组、系统组进行专业评审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评审。评审组认为:加、受油机已经具备对接加油的首飞条件,飞行员有良好的飞行技术基础。评审通过,可以进行对接加油试飞。
1991年12月23日下午,加、受油机首次实现空中对接,两架飞机飞行平稳,对接、脱开正常。
加、受油机首次空中对接加油成功后,时任******总理****、国家科委宋健主任以及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领导等相继发来贺信和指示。中央军委的贺信中写道:
“首次空中加油的成功,是空中加油工程迈出的关键的一步。这一重大成果,结束了国产飞机不能进行空中加油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空中加油技术,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为我军航空兵发展远程作战提供了技术基础。对于增强我空、海军作战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外,总参谋部******总长、空军首长、海军首长、林宗棠部长、王昂副部长也分别发来贺信和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