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天以后,她重新对树木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怕上树的心理消失了。她成了这棵树的常客,常常会爬上去,坐在那儿,悠哉悠哉地幻想着,编织着美丽的梦,就这样,通过对泊然界的认识和对自然美的领略,她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快乐的时光。
以后,莎莉文老师继续带着海伦到户外各处走动,她让海伦跑跳,让海伦爬树,就跟一般同年龄的孩子一样。
懂得人间有爱
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努力,海伦终于把握住英语的一切要领,开始运用这种语言与别人交流思想了。
一般听力正常的小孩子,总是由家人或邻居的谈话中,轻轻松松地就学会了说话,因而也就能与别人交流。然而,对于耳朵听不见的小孩子来说,要学会与别人交流思想,那可真是难啊!这样的孩子不会说话,也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只能用指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所谓指语,就是用手指来拼出A、B、C等符号,以这种方式来造句,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别人也唯有运用指语,才能与他交流。
海伦要学会用指语表达意思,必须一个单字、一个单字地学习,首先由“洋娃娃”“水”等最简单的名词开始,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学习其他较难的字,再学习某些抽象的复杂的概念,作比较复杂的思考,然后才可以把这些字连起来变成句子与别人交流思想。与正常儿童相比,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花成倍的功夫和时间。
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学习抽象的概念,其难度更大。
有一天早上,海伦在院中摘了些早开的花朵,拿到老师那儿去献给她。老师一看,高兴地想吻她,同时在她的手上写着“我好疼爱海伦”。
一时,海伦觉得莫名奇妙,马上用指语问老师:“爱是什么意思?”
于是,老师把海伦抱得更紧,又拉着她的手,放在她的心口上,然后用指语说:“爱吗?你看,爱就在这里。”
但是海伦只能感受到老师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她仍不理解爱究竟是什么事物。
她十分困惑,又闻了闻老师手中的鲜花香,然后。用手语与指语问老师:“爱就是花香吗?”
“哦,不!”
老师摇摇头;海伦只好歪着脑袋继续想,这时和煦的阳光正洒照着大地,使她感到温暖,于是,她用手指着太阳说:“这就是爱吗?”
可是,老师还是摇着头,这下,她更摸不着头脑了,非常的失望。
两三天之后,有一次海伦正用线串珠子,虽然是十分简单的工作,却老是出错,每当她做错的时候,老师都在旁边不厌其烦地予以改正。终于,她自己也知道错在哪里了。这时,老师用手在她额头上写着:“thinking(思考)”。
这个时候,她才发现,原来思考(thinking)就是指在脑中所发生的一种作用啊!
这就是她对抽象事物,最初学到的单字。
刹那间,她产生了联想:“也许爱与思考一样,都是表示心中的作用。但,爱究竟是什么呢?”
这一天,天气很热,突然下了一场雨,大家都觉得凉爽很多。于是老师就用更易懂的话告诉她说:“爱就像天上的云,用手摸不到,但当云变成雨水降下来时,干燥的土壤与花草普遍可以受益。同样,当我们把爱洒下时,所有接受的东西,都会感到欣喜的。如果没有爱的话,你就不可能觉得幸福。如果与没有爱心的人玩,一点都不会快乐。”
经过老师这番解说,海伦终于有所领悟。她想道,她常感觉自己的灵魂与别人的灵魂,似乎以一条眼睛看不见的丝线连接着,也许这就是爱吧。
莎莉文尽量使海伦感到人间到处都有爱,克服身体有残缺的人难免的抑郁感,使她对生活采取热情、积极的态度,努力培养她的开朗、乐观、奋发的个性。
寓趣味于教学中
莎莉文老师对海伦说话的时候,全用的是指语,因为只有指语才能使海伦了解,用有声语言是无法与耳聋的海伦交流的。莎莉文老师就是这样,在两三年的时间内,使海伦记熟了许多俗语和句子,每当海伦对某个字或描述不甚了解时,老师就以举例或比喻来帮助她了解。
莎莉文老师每当海伦学会并记住几个单字之后,便给她盲文点字卡片。卡片上写着物品的名称、性质,或写着动词,如“有”“做”等。老师教她如何利用这些卡片,适当地造句或作文。为了帮助她学习,还给她一种拼字卡片,以及排列卡片的木框。不过,海伦最初是用实物来造句。例如:她在洋娃娃上面放一张写着“洋娃娃”的卡片,然后把洋娃娃放在床上,在它旁边则排列着“有”“在……之上”“床”这些卡片,如此,她就完成了一个短句。最后,她终于能够把屋子里的一切东西,都排列成短句。她这样做,一直不认为自己是在学习用功,而觉得是在玩游戏。
正因为海伦十分热中于这种游戏,因此,她很快就熟悉了阅读盲文书本的方法。她头一次拿到盲文点字的“初级读本”,就能飞快地阅读其中的课文。
莎莉文老师每次要教会海伦什么知识,都是编成很美的诗句或故事,说明给她听,一旦见到海伦喜欢或有兴趣时,老师就像小孩子一样地雀跃万分,而且,还会反复地教她好几次。像语法,比较复杂的计算,或是定义等等,甚至连耳聪目明的小孩都不太感兴趣的课业,又瞎又聋的海伦却学得津津有味。对于比较难懂的科学方面或专门性的知识,老师也能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帮助海伦了解。
对她们师生而言,与其待在家里学习,还不如到森林中散步来得恰当。散发着清爽气息的松林,就是她们的最佳的野外教室。
在野外可以用手触摸实物,学习的机会更多。盲人看不见,唯有通过触摸,才能认识事物。当时,会发出嗡嗡嗡的叫声,会发出振动翅膀的声音,会滚动的东西,以及会开花的东西,都是海伦急于认识的对象。她用手去摸外壳即将裂开的棉花种子,把活蹦乱跳的青蛙、发出求救叫声的螽虫、蟋蟀等抓在手中,抚摸玫瑰、百合等美丽的花朵,享受各种花卉所散发出来的芬芳。水果成熟的季节,她到果园中去摸长有绒毛的桃子,捡拾掉下来的苹果。
莎莉文老师总是不断地给予她刺激,旨在引起她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她的积极求知态度。
莎莉文老师为了讲授地理知识,用泥土做成立体地图,让海伦用手去摸山脉、山谷、河流等地形。为了区分热带、温带和寒带,老师在分界线上放几股捻合而成的绳子,而在南极、北极,则插上橙子树枝。
她们常一面玩,一面上地理课。海伦最喜欢用小石块挡住小溪,造成人工小湖或是海岛。偶尔,莎莉文老师为她解说火山的成因,以及因火山爆发而被埋没的城市的故事,或是会移动变化的冰河等等。就这样,海伦在游戏中吸收了很多新知识。
至于动物学、植物学,都是在一种游戏的方式下学习的。
有一次,有人送给海伦一些化石标本。它们是一些形状可爱的贝壳,有小鸟足迹的砂石碎片,以及似浮雕般的羊齿化石。老师就以这些标本为基础,告诉她生物方面的知识,顺便还说了一些太古时代的情形。例如:广阔的原始森林,如今已绝种的恐龙等等。
有时,老师也会拿着美丽的贝壳,为海伦说些有关贝类的小故事。有些贝壳为了保护自己,所以才变成卷贝;在没有风吹的宁静夜晚,鹦鹉贝会在印度洋上附着在“珍珠船”上,到处走动;珊瑚虫如何在太平洋的浪潮中,形成美丽的珊瑚礁等等。
然后,老师就吟颂一首诗给她听,这首诗叫做“有房子的鹦鹉贝”。内容是叙述鹦鹉贝如何从海洋里收集各种材料,而造成自己的贝壳。老师还告诉海伦,应该向鹦鹉贝学习,努力用功,才会有很好的学识与教养。
老师总是尽量利用实物来教导海伦,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告诉海伦各种东西美丽、可爱的一面,也可以说,她是在教海伦如何快乐而有意义地过日子。
莎莉文老师十分了解生理不正常、个性又孤癖的小孩的心理。因此,她总是设法让海伦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并且尽量发挥她个性中善和的一面。
莎莉文老师的教育目标是使海伦与一般的正常儿童无异,她极力避免让海伦产生“我是一个弱者”的念头。因为她深知,只要海伦一有这种想法,那么她将成为一个终身残缺无用的人。
海伦的各种才能、向上心,及乐观的态度,都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以爱心培养、灌溉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