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 赵高 蒙恬 蒙毅
宽阔的驰道,西指咸阳。驰道上飞奔着一列车队。这是秦始皇的车队。往常,皇帝的车队从这里经过时,总是不紧不慢,斯斯文文。今天可不同,车速出奇地快。难道温凉车中的皇帝就不怕颠簸吗?是的,往日那样威武的始皇帝今天确实已经不怕颠簸了。几天前,秦始皇在巡行途中得了病。昨天,当车队路过沙丘(在今河北省广宗县)的时候,他就驾崩,死了。不过,知道皇帝已死的人很少,只有丞相李斯、中常侍兼行符玺令(就是负责掌管皇帝印鉴的官)赵高、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和几个皇帝的贴身宦官知道。
“谁把这个消息走漏出去,立即正法!”李斯恶狠狠地说道。为了防止因皇帝驾崩在外地而产生的不测,李斯作出了这个决定。停车时,如果谁要向皇帝奏事,就同以前一样,奏事的人跪在车前,隔着温凉车的帷帐奏报,由皇帝在车内作答。现在不同的是,由一位宦官代为“传达”。因为皇帝病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车队经过邯郸的时候,李斯又对一个宦官吩咐道:“皇上想吃鲍鱼。你到城里去多买些鲍鱼来,放在皇上的车中。”这里说的鲍鱼其实指的是咸鱼。
在车队等候买鱼的时候,中常侍赵高把李斯拉到道边,小声问:“丞相,你买鲍鱼做什么?又腥又臭。”李斯也小声说道:“现在天这么热,死人很快会发臭的。”
“丞相果然很有心计。”赵高又向前凑了凑,“丞相,皇上驾崩之前曾留下一封遗诏。”
“在哪里?”李斯一惊。皇帝有了遗诏,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现在胡亥手中。”
“遗诏怎么说?”
“让公子扶苏把军队交给蒙恬,速回咸阳参加葬礼。”公子扶苏是秦始皇二十多个儿子当中的长子。原本早就应该被立为太子,但因为他几次提出与秦始皇不同的意见,被秦始皇派到北部边境监督蒙恬与匈奴作战去了。“这封遗诏是皇上让我代笔写成的。招他回来的目的,显然是要立他为太子,继承帝位。不过,究竟立谁为太子,恐怕就要由你我说了算了。”
“不要讲了!这是亡国之言,不是臣子所应议论的问题。”李斯颇有些生气。
“丞相,我请您想一想,论能力,您有没有蒙恬强?论功劳,有没有蒙恬大?论谋略,有没有蒙恬深远?论各方面的关系,有没有蒙恬好?论信誉,有没有蒙恬高?”
赵高的这“五论”,像五个巴掌猛击在李斯的额头上。他想了半天,反问赵高道:“先生是指责我在这五方面不如蒙恬吗?”
“丞相,我虽然是个地位低下的宦官,但因为我的文章写得好,也在皇上身边管事二十多年了。至今我还没有听说有哪位丞相、君侯受封以后能保持两代以上的,相反,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被诛身亡。”李斯没有说什么,但鼻子尖却渗出了汗珠。赵高知道自己的话起作用了,就把话题一转:“丞相对皇上的这些孩子应该有所了解。公子扶苏是一个刚强、坚毅、勇敢、诚恳待人的人。如果他即了位,肯定要用蒙恬为相,而您决不会在丞相的位置上干到底,这是很明显的。我受皇上的指示,当胡亥的老师也有好几年的时间了。这孩子仁慈宽厚,不贪财,爱交朋友,口齿虽然不太灵活,但很有心计,有礼貌,尊重人。在他的二十几个兄弟中,还没有谁能比得了他。我们应该立他为帝才是。”赵高说话的时候,不但把声音压得很低,而且眼珠子贼溜溜地扫视着四周,看是否有人走近他们。其实,赵高自己心里清楚胡亥的为人,但为了实现他的计策,他不得不美化胡亥。
“我李斯是奉皇上的指示和上天的命令办事的,为什么要这样干?”
“安,可以转化为危;危,也可以转化为安。当您的安危如何还不知道的时候,何谈今后的富贵?”
“我李斯被先帝从一个普通百姓擢用为丞相,还封为通侯,连子孙都有很高的地位,享有丰厚的俸禄。先帝把国家存亡的重任放到我的身上,我怎能辜负他?忠臣是不怕死的,我们必须忠于我们各自的职守。请先生不要再说这种让我犯罪的话了。”
“圣人办事情没有一定之规,要随机应变。现在天下的安危就决定在胡亥身上。”
“当年,燕国废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结果三世不得安宁;齐国的公子纠与兄小白争王位,结果小白被立为王,成为齐桓公,而公子纠却被杀身亡;商纣王杀比干等亲属,不听人劝,招致亡国。这些事例都说明,逆天行事、违背祖宗的意旨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我也是个人,我怎能逆天行事呢?”
这时,买鲍鱼的人回来了。赵高急忙恶狠狠地说:“走哪条路,你回去好好想想。”赵高看李斯摇摇晃晃的,就伸手把他扶到车上,然后回到自己的车上。车队又匆匆前行。
赵高很得意。二十多年来,他忍辱含羞,卑躬屈节,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他心里的仇恨感又强烈地躁动起来。他母亲的丈夫犯罪受了腐刑,全家被没为官奴。赵高是母亲后来生的几个私生子之一。因为是奴婢的孩子,哥几个自小就被阉割,在王宫中当宦官。后来,秦始皇听说他有力气,还通晓律法,就让他当了宦官中间官位最高的中车府令。名为官,实际上不过是皇帝的高级奴才。他借这个机会,暗中结交年幼的公子胡亥,教给他一些律法方面的知识。用潜移默化的手段,使胡亥的性格按他的需要发展,同时还让胡亥觉得他赵高是关心胡亥。所以,他同胡亥的关系很不错。但奴才是很不好当的,动不动就会获罪。有一次他犯了死罪,秦始皇让上卿蒙毅——大将军蒙恬的弟弟处他死刑。但不久,秦始皇又觉得他能说会道,死了可惜,就赦免了他,让他当胡亥的老师。他把仇恨深深地埋在心底,暗中寻找报复的机会。秦始皇的死使他觉得机会来到了。秦始皇知道自己不行了,但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得这样快。所以,他只口授赵高,写信给长子扶苏,并没有安排其他事情。但赵高并没有让驿使把信送走,而是自己扣了下来。秦始皇断气的当晚,他就钻进胡亥的车,对他说:“皇上驾崩,没有留下遗嘱把孩子们封为王,却给扶苏写了一封信,让他立即回京办理他的后事。如果扶苏回来,肯定就得由他继位为帝。而你却没有受封,一块土地都没有。你打算怎么办?”
“常言说,‘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皇这样的安排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也不好说什么。”胡亥觉得,尊重父皇的安排是天经地义的。
赵高两眼直盯着胡亥:“不对!现在,天下落入谁的手中就取决于你、我和李斯。你要想一想,是让人家臣服于你好,还是让你臣服于人家好?”赵高的手拍打着车厢板,急不可耐地说:“是让人家管制你好,还是让你管制人家好?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废兄立弟,是不义;不遵守父皇的旨意,是不孝;不具备条件却硬要去干,是不自量力。这三件事都是不道德的,会让天下人不服。不但要危害皇家的天下,甚至要危及性命。这事可干不得。”
“汤武杀了他的君主夏桀,天下说他这是义举。顾小忘大,以后必受害,犹豫不决,以后必后悔。办事果断,鬼神都躲着你。这件事肯定成功,希望你按我的主意办!”
胡亥长叹一声,说:“唉!父皇尸骨未寒,丧礼还没举行,我怎能干这种事情呢?”但他的心里还有另一层想法:赵高的主意确实是为了我好。
“公子,时间啊,时间啊!我们来不及等待了。”
“那就按先生的意思办吧。”胡亥终于同意了赵高的意思。于是,就有了赵高同李斯刚才的那段谈话。李斯虽然还没有明确表态,但赵高相信他会同意的。
李斯的心情无法平静。
现在,他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没有什么人能够比他更富贵的。他的儿子娶的都是皇帝的女儿;他的女儿嫁的都是秦始皇的儿子。他的大儿子李由被任为三川守,是高级的地方长官。李由回咸阳探亲,李斯在家摆酒为儿子接风,听到消息的上层官员都来祝贺,李家门前停了上千辆车。他的富贵确实已经达到了极点。这是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结果。
他本是楚国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附近)的平民百姓,年轻时在郡里当一名小吏。有一次,他见厕所里的老鼠吃的东西很脏,看见人就怕得不得了。一会儿又到仓库去,看到那里的老鼠吃的东西非常干净,一个个吃得肥肥胖胖,看见人也不知道害怕。他深有感触地想:两个地方的老鼠,生活条件这样不同,是和他们所处的地位密切相关的。人也一样,好与不好,就看他处在什么地位上。他要改变自己的地位。他听说大学者荀卿从齐国来到楚国,被任为兰陵令。荀子对孔子学说颇有研究,却又不拘泥于孔子学说,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要用礼义来矫正才行。李斯觉得,在这乱世之秋,荀卿的主张一定有用途,便投奔荀卿,拜他为师。后来,韩国的韩非也来了,他们就共同学习。学成后,韩非说,他是韩国人,要用自己的知识为韩国效力。李斯觉得韩非太迂腐。当今天下,只有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才有希望。“虽然我是楚国人,可是楚国没有什么希望。”于是,他对荀卿老师说:“现在是大国争霸的时代,说客很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天地。我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我也不想总是处于卑贱的地位。因为最让人瞧不起的,就是卑贱,最让人感到悲伤的,就是穷困和没有出路。卑贱和穷困都不是我的愿望。因此,我要到秦国去,说服秦王,实行我的政策。”荀卿没有阻拦他。
到了秦国,正赶上庄襄王死了,年少的嬴政继承王位。从送葬的队伍中,他看出来文信侯吕不韦是秦国当前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便寻找一个有利的时机,叩响了吕不韦家的红漆大门。吕不韦听了李斯讲的一番大道理后,觉得他还挺有头脑,就把他留下来,作为自己的一个“舍人”,也就是门客。经过几年的努力,他逐渐取得了吕不韦的信任,还被吕不韦任为“郎”,就是国君的侍从官。由此,李斯可以经常地接近秦王了,从而也有了向秦王进言的机会。这时的秦王政已经懂事,逐渐有了过问政事的要求。有一次,他让李斯给他谈一谈对秦国与六国关系的看法。
“做事要善于掌握机会。”李斯实际上是抓住了一次向秦王进言的机会,他必须向秦王提出惊人的见解,“当年,我们秦国的穆公曾经称霸诸侯,可是却没能灭亡诸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的诸侯都还很强大,周王也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相继出现了五位霸主,并且他们都得以尊崇周王作为自己的口号。但是,自秦孝公实行变法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周室逐渐地衰落下去,在诸侯中已经没有多大的影响力。而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在秦国以东只剩下了六个国家。二是秦国已强大起来,不断地取得对六国作战的胜利,至今已经六代了。对于秦国来说,六国诸侯就像是秦国的郡县一样。秦国拥有两个有利的条件,一是自身的强大,二是大王您的贤能。以这两个条件去消灭诸侯,就犹如清理锅灶那样容易。统一天下,成就帝业,现在是万世难得的机会。现在不把握住这个机会,平定六国,就会让诸侯缓过气来,使他们能够重新强大,联合起来对付秦国。那时,您就是像黄帝那样英明,也无能为力了。”
年轻气盛的秦王一心想吞并六国,李斯的话特别对他的口味。
李斯被秦王政任为长(zhǎng)史。秦王根据李斯的建议,派使臣携带重礼游说诸侯。对于肯同秦国友好的名士,就用厚礼拉拢;不肯与秦国友好的,就杀掉他。还千方百计挑拨各国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且派名将率兵压在边界上。李斯的计策连连得手,秦王很重视他,并任他为客卿。“卿”是政府的高级官员,“客”是外国来的意思,比本国土生土长的官员更受敬重。
在秦王政九年,就是公元前238年,嫪毐事件暴露。第二年,吕不韦被免去相国的官职。这时又发生了一件“郑国风波”。郑国是个人名,其人是韩国人,是一位治水的专家。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力量,派郑国以个人身份到秦国游说,建议秦国修一条水渠,发展农业生产。秦国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开凿了一条从云阳到洛河的水渠,长达三百余里。就在这条渠即将修成的时候,有人揭发这是韩国削弱秦国的阴谋。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说:“韩国派我来的是真。可是水渠修成后,农业生产得到发展,这就不是削弱秦国,而是增强秦国的力量。”秦王觉得郑国说得有理,就没有杀他,并让他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这条被后世称为“郑国渠”的水利工程,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但这件事刚被揭露的时候,秦王很恼火,有人乘机挑拨说:“外国到秦国来的人都是为了他们本国的主子。应该把他们都赶走。”秦王正在气头上,就同意了这个意见,下了一道《逐客令》,要把在秦国做官的外国人都赶走。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
秦王的这道命令显然是不明智的。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了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的外国人,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指出《逐客令》的作用是把百姓赶走,让他们去帮助敌国;把宾客赶走,让他们去发展诸侯。是把自己搞空虚了,又在诸侯中埋下了仇恨。这封信很有说服力,脍炙人口,流传至今。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秦王看了这封信,也很受感动,便撤销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