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与植物有哪些区别
植物和动物是生物的两大门类,那么,怎样来分辨一种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呢?
有一条非常严格的标准,那就是植物的细胞有着厚厚的细胞壁,而动物只有一层细胞膜,没有细胞壁。除了平时我们可以看到的少数寄生和腐生的植物以外,几乎都要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食物”,是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而动物则自己不能制造养料,需要捕食别的生物才能生存。
同时,植物的生长有一个过程,一般都要经历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死亡等几个时期,一生几乎就只在一个地方生存直到死亡。而大多数动物却可以到处跑来跑去,处于运动状态,许多动物都具有像眼睛、耳朵等特殊的感觉器官,它们凭借这些器官来感觉周围的一切信息。此外,动物还有一些可以迅速传递周围信息的神经细胞,能够对变化快速作出反应。
动物的起源
约10亿年前,地球上仅生存着极微小的单细胞生物,比如细菌。大约5.45亿年前,有着坚硬外壳和体表的动物开始出现,这些动物全是无脊椎动物。又过了4500万年,脊椎动物出现,它们开始生活在海洋里,经过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动物界。
动物也有亲情吗
俗话说:“舐犊情深。”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动物之间的亲情。以凶残的鳄鱼为例,它们虽然在猎食时心狠手辣,但对自己的子女——小鳄鱼,却充满了关爱之情。比如在幼鳄即将出生时,鳄鱼妈妈如果看到它破壳很费劲,就会把蛋叼起来放在牙齿间轻轻滚动,以帮它破壳,这需要很有耐心和爱心,因为牙齿所用的力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既使蛋壳裂开,又不伤害幼鳄。幼鳄出生后,鳄鱼妈妈会小心翼翼地叼起它,带到事先选好的水塘中去悉心养育。
企鹅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顺利地成长,少受冰雪的侵袭,直接把卵产在自己的双脚上,然后再把自己温暖的带毛的皮褶垂下一块给即将出生的小企鹅保温。小企鹅出生后,企鹅妈妈和企鹅爸爸就让它站在自己的脚背上,它们自己则用尾部支撑在地上,身体后仰,让脚趾翘离冰面,尽量防止热量从冰面上流失。小企鹅渐渐长大后,企鹅爸爸和企鹅妈妈要经常出海为小企鹅捕捉含有丰富油脂的鱿鱼吃。但企鹅爸爸和企鹅妈妈每次总要留下一个照顾自己的孩子,以防止小企鹅受到其他动物尤其是南极贼鸥的袭击。
豺在捕食猎物时毫不手软,几口便能将猎物置于死地,但是当母豺在远处听到幼豺呼唤的声音后,会不顾一切地跑过去,吐出胃里储存的食物喂食幼豺,完全没有了猎食时的那种贪婪相。
澳大利亚的树袋熊(考拉)每天抱着大树,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可它在哺育子女时不辞辛劳,总是把小树袋熊背在自己的背上,从不叫苦。
动物也喜欢听音乐吗
人们常用“对牛弹琴”讽刺某些人说话不看对象。但实验证明,动物虽然不懂音律,可是对音乐还是很感兴趣的。比如,对牛弹琴并非一无所得,牛在听到清新悦耳的音乐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兴奋感,从而分泌出更多的牛奶来。这表明动物对音乐并非毫无感受。
常年航行在海洋上的船员都知道,海豚十分喜欢听音乐。每当船员在船上播放音乐时,成群的海豚便会循声而来,追随着播放音乐的船只欢快地翻腾、跳跃,并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旦音乐中止,海豚就会平静下来,默默地跟随着船只前进,似乎在等待什么。一旦船上再次播放乐曲,安静的海豚又会发出欢快的叫声,仿佛是在欢呼,并且重新开始翻腾、跳跃。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一篇小说里描写过一只名叫“卡什坦卡”的小狗。这只小狗很聪明,它竟然学会了唱歌,并且经常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据说,与契诃夫同时代的俄国著名驯兽员杜洛夫有一只名叫“皮什卡”的小狗,那只小狗的确曾在马戏团的舞台上表演过精彩的音乐节目。看来,契诃夫的小说并不完全是虚构的。
有人认为音乐对动物的神经系统有一种刺激作用,动物对音乐的反应是不由自主的本能行为。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动物如何感知音乐这一问题还是个新课题,尚待人们继续深入探讨。
动物的血液都是红色的吗
人类的血液是红色的,绝大多数动物的血液和人类一样,也是红色的。但是,也有少数动物的血液并不是红色的,动物的血液颜色是由血色蛋白所含有的色素决定的。
各种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血色蛋白不一样,因此,血液的颜色也就不一样了。乌贼的血液是绿色,蚯蚓的血液是玫瑰色,蜘蛛的血液是青绿色。有人以为虾、蟹等是无血的动物,其实它们的血液是淡青色。而田螺更容易被以为是无血的,但是它的血液则是白色,像牛奶一样。南极附近海域里,有几十种珍贵的鱼类的血液都是无色的。扇螅虫是栖息在海底岩石上的一种动物,它的血液颜色更是奇特,居然一会儿是绿色,一会儿是红色。河马和蜗牛的血液颜色是很美丽的淡蓝色。
为什么角蜥的眼睛会喷血
有些猛兽常常企图用脚爪撕踏角蜥,想把它们弄死吃掉。遇到这种情况,角蜥就大量吸气,使身躯迅速膨大,致使眼角边破裂,然后从眼睛里喷出一股红的鲜血来,射程可达1~2米。敌害则肯定会被这迎面射来的鲜血吓得惊慌失措,角蜥就趁机逃跑。
地震前动物为什么会表现异常
地震之前,好多动物都会有一些反常的行为,比如马会表现得烦躁不安,蹦跳嘶鸣;狗会狂吠乱叫;鸡会飞到房上去;一向安稳的猪也会跑来跑去,极不老实;泥鳅在水中上下翻腾,一刻不停;冬眠的蛇也会爬出洞来,到处乱串……动物的异常行为,已经成了人们预报地震的一种依据。
那么,动物为什么会提前感知地震呢?
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主要是因周围环境发生变化而造成的动物内分泌异常引起的。在地震前,空气中因地球磁场变化而产生了大量的静电荷,它们使动物体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神经激素,刺激其中枢神经,使动物感到惊恐不安,从而出现反常行为。
还有些科学家认为,动物行为异常,是因为动物听到了地下深处的响声,或者嗅到了地下逸出气体的味道。可事实上,狗的嗅觉十分灵敏,而鸡却没有嗅觉;老鼠能感觉到超声波,鸟对超声波大都没有反应;蛇对震动极其敏感,而猪却十分麻木。在这些动物身上找不到共同的地方,所以这种看法并不全面。
地震前动物行为反常,原因是复杂的。虽然人们目前还找不出确切的答案,但至少已经能够根据动物的异常表现来预测地震的发生,从而减少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成了地震的义务预报员。
动物间怎样互惠互助
动物之间常常会有些互惠互助的行为。
美洲大白鹈鹕的捕鱼方式,最能体现动物的相互合作精神。在捕鱼时,鹈鹕群从天而降,在近岸水面上形成半圆形的包围圈,然后一齐涉水向岸边进发。它们并排前进,嘴刚好露出水面,像个活动渔网。
它们不时地用翅膀拍水,把小鱼赶到岸边。它们的包围圈越来越小……这种巧妙的配合行动,终于将鱼群困在岸边的浅水中,参与行动的每一个鹈鹕都得以饱餐一顿。
还有一种生活在草原上的白尾鹫,则是互相谦让的典范。这种专门吞食野马等动物尸体的猛禽,在发现食物之后,会发出尖厉的叫声,把自己的同伴招来共享美味。吃的时候,它们不是一拥而上你抢我夺,而是敬老爱幼,先让老鹫饱餐一顿;老鹫吃饱以后,就到附近的高丘上去负责警戒任务,这时其他白尾鹫才来就餐。
动物的互惠互助在同类之间表现得最为明显。如瞎眼老鼠咬着其他老鼠的尾巴行走;鸭子相互用喙梳理羽毛;受伤的小鹿被同类驮回加以悉心养护等等。
动物奔跑和游动的速度有多快
在陆地动物中,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首推猎豹,其奔跑速度可达110千米/小时。假如在百米比赛中,让一名出色的运动员站在离终点只有35米远的地方,而让一只猎豹站在百米起点处,两者一起起跑,最终的赢家仍是猎豹。猎豹奔跑起来,一次跳跃可达7米远,平均1秒钟能跳跃3.5次,是陆地其他动物和人类所望尘莫及的。
在动物王国里,马是最善于长途奔跑的。在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曾记载有“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宝马良驹。如果按70千米/小时的速度计算,一匹良马在理论上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鸵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也是两条腿的动物中跑得最快的。鸵鸟在短距离内奔跑速度可达到70千米/小时,而且它能以30~35千米/小时的速度连续跑半个小时,很有耐力。
雌性袋鼠要比雄性袋鼠跑得快,每小时能跑60千米,而雄性袋鼠每小时只能跑50多千米。像鸵鸟一样,袋鼠的耐力也是很强的,它能够连续40分钟高速奔跑而毫不减速。
羚羊也以善于快跑著称。在北美开阔的原野上,羚羊跑起来速度可达70千米/小时。
人类最杰出的游泳运动员游100米(采用自由泳的方式)需要47秒多,相当于每小时游7千米左右,而海狮游泳的速度是这一纪录的10倍。海豚和企鹅因为能够跃出水面减少受到的阻力,游速可达30千米/小时。企鹅貌似笨拙,却是水鸟中游得最快的。鲑鱼是淡水鱼中游速最快的,它的游速可达35千米/小时。
动物有记忆力吗
一位美国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蜘蛛有记忆力。他把一个振动着的音叉向蜘蛛移近,蜘蛛听到了动静,以为是猎物的声音,马上吐出一缕丝,然后降落下来。过了一会儿,蜘蛛发现没有猎物,又沿着原来的蛛丝爬了回去。再振动音叉并移近蜘蛛,蜘蛛又降落下来。就这样,蜘蛛连续九次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都会降落下来,但是最后三次降落不远又爬了回去。第二天重试,情况和第一天一样。从实验中可以看出,蜘蛛有一定的记忆力,最后三次它降落不远又爬了回去,说明它不想再上当。第二天的实验和第一天的情况类似,说明蜘蛛即使有记忆力,也是有限的,它很容易忘记第一天上当的情况。
蜜蜂的记忆力稍好一些。实验中,人们每天定时用盘子装上蜂蜜喂养蜜蜂,其他时间盘子里则是空空的。过了几天,喂食的时间一到,即使盘子是空的,蜜蜂仍然按时飞过来,说明蜜蜂的记忆力可以持续几天时间。
章鱼的记忆力也颇佳。有人向一条章鱼投了一个大牡蛎,章鱼想撬开牡蛎的壳,可是摆弄了半天也没弄开,只好放弃了。一周后,又有人向这条章鱼投了一个大牡蛎,章鱼的腕足连伸都不伸一下,看来它对一周前的“挫折”记忆犹新。
为什么动物的尾巴不一样
目前世界上生存着的150多万种动物,除了猿和蛙等少数动物的尾巴已经退化外,绝大多数动物都有尾巴,这些尾巴有不同外观,也有各自的妙用。
鱼类的尾巴好像它的舵,不仅可以控制方向,还是它前进的动力,相当于一台推动器。澳洲的袋鼠有一条粗壮有力的大尾巴,长达1.3米,可以当它的“第三条腿”,跳跃的时候,尾巴用来平衡身体。卷尾猴的尾巴很长,还有出色的缠绕能力,可以作出各种动作,比如攀登、爬树,甚至可以倒挂身子睡觉。壁虎和蜥蜴在情况危急的时候,会把尾巴留下来迷惑敌人,自己则逃之夭夭了。而老虎的尾巴用处更大了,那可是它的武器,能使许多动物丧命。黄占鹿的尾巴是用来相互通风报信的,是“信号尾巴”,有人把它叫做动物的“信号旗”。这是为了便于在奔跑中互相联络,不致迷失方向。而仓皇溃逃的犬类动物通常夹起尾巴,这是失败服输的表示。
响尾蛇的尾巴为什么会响
响尾蛇每蜕一次皮,尾部不脱落的部分就会角质化,出现一个角质环,这些角质环增多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内部中空的空腔,当响尾蛇摇动尾巴时,空腔内的空气发生震荡相互撞击,于是就有声音产生。
动物的鼻子都有什么用处
所有动物的鼻子都有着共同的作用,它不仅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也是闻气味的嗅觉器官。但各种动物鼻子的不同之处就需要一一而论了。
一般来说,嗅觉灵敏的动物,鼻子往往长而突出,鼻孔大而湿润,鼻腔内布满嗅觉细胞。美洲巨型食蚁兽的鼻子仅次于大象,它善于在土堆瓦砾中寻找蚂蚁;狗能辨别出一千多种物质的气味;鲨鱼的鼻子可以在夜间闻到几千米外的血腥。野猪的鼻子坚韧有力,可以用来挖掘洞穴或推动40~50千克的重物,或当做武器来抵御外敌侵入,另外它的嗅觉特别灵敏,就连食物的生熟都可以用鼻子分辨出来!
鼻子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大象的鼻子可以随意收缩,是战斗的武器;水牛的鼻子可以排汗,有散热调温的功能;蝙蝠的鼻子可以发出两万赫兹以上的声波,就像雷达一样。
为什么大食蚁兽的“嘴”是管状的
大食蚁兽最突出的特征是有着一个长管状的“嘴”。原来,大食蚁兽主要以食蚁为生,管状的“嘴”有利于它深入蚁穴取得食物。另外,大食蚁兽的舌头也很特别:它在一分钟内吞吐可达160次,一天可以吞下大约3万只蚂蚁。
动物冬眠为何不会被饿死
冬天来临的时候,青蛙、蛇、松鼠等动物就开始冬眠了,它们在冬眠的时候,几个月不吃东西却没有被饿死。这是因为它们在冬眠以前就准备妥当了。这些准备冬眠的动物把自己吃得胖胖的,在体内积累营养物质,特别是脂肪,它们一般都是从秋天开始准备,有的动物从夏季就开始作准备了。
尽管如此,动物们在冬眠期间,伏在窝里不吃也不动,只是偶尔伸展一下四肢。这样呼吸的次数减少了,体温降低了,血液循环也就减慢了,新陈代谢非常微弱,所消耗的能量就相对减少了。等到体内的营养物质要消耗完的时候,冬眠期也结束了。春天来到的时候,醒来的动物就开始到处大量地寻找食物,补充营养。
蜜蜂也冬眠吗
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的。
鱼有耳朵吗
鱼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有耳朵的,只是人们没有注意到。鱼的耳朵在两眼后面的头骨里,只有打开头骨才能看到。
鱼的耳朵是由鳔、听小骨和内耳组成的,因此,鱼的听觉非常灵敏。它们的耳朵与鳔相连,水中的声音使鳔壁振动,就像声音穿过空气使鼓膜振动一样,这种振动通常沿着与鳔相连的一串小骨头传到耳朵里。但有些鱼不是靠小骨头传送振动,而是靠从鳔延伸出的管状器官来听到声音的。
英国鱼类学家克利多尔博士在进行研究时发现,当投放饵料时,摇铃声一响,就会有不少虹鳟鱼云集而来,等待喂食,这说明了鱼的耳朵非常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