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之死,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项梁本可以不死的,他是死于轻敌。项梁一死,怀王就有了发挥的余地,楚军内部出现分裂。由于项羽过于霸气,怀王不顾项氏家族立楚的恩情,大肆打压项羽,抬高刘邦。刘邦由此获得了西征元帅的职位,项羽则归于宋义的旗下,前去面对秦国的主力章邯部队。怀王与主将约定,谁先入关就是关中王。这个约定自然是偏袒刘邦。
项羽也不是省油的灯,在前往巨鹿的途中,宋义在定陶驻足不前。项羽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掉主将取而代之,木已成舟,怀王只好默认项羽的领导权。章邯围住赵国,前来援赵的诸侯个个作壁上观。此时,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打了几场硬战,展现了非凡的军事天才,以劣势兵力打败号称常胜将军的章邯30万大军。因为这些硬战,项羽成为了诸侯的实际领袖。
刘邦虽然先进入关中,与民约法三章,竭力收买人心,但也压不住项羽的气焰。就在这时,刘邦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他派了一股军队镇守函谷关,禁止任何诸侯入关。因为这个错误,刘邦差点在鸿门宴中丢掉性命。这一回合,双方各有胜负。
先入关者为王
由于反秦联盟内部发生一些分裂,楚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弱,章邯虽然吃过几次败仗,但击溃项梁后,再次拥有了威望和震慑力。与此同时,田荣的势力在鲁国逐渐壮大,张耳、陈余辅佐赵王也名声在外,魏王魏豹的势力也炙手可热,张良辅佐的韩成也还行。
定陶之战,章邯虽然打出了威风,但是眼下四面环敌,也着实让人捉襟见肘。更糟糕的是奸臣赵高把持朝政,大肆屠杀异己,出征在外的章邯心里也不大放心,何况定陶与咸阳之间战线拉得太长,一旦咸阳被围困,必然动摇军心。
一直对峙着占不到任何便宜,反而可能引来秦二世的猜忌,所以章邯决定主动出击,逐个歼灭。这么多敌人,首先打谁呢?
打项羽吗?说实话,章邯有点怕项羽,虽然项家军暂时士气低落,一旦逼急了也不好惹。打刘邦吗?刘邦虽然没什么杀伤力,但也不是那么好收拾的,何况这个人攻击性不强,不必急着收拾。刘邦的本性中的“守弱”在成功路上一路起着保护神的作用,守弱然后强。也不能打田荣,田荣这个人虽然没有大志向,但也是将才,何况齐国地形易守难攻,可以暂且放放。至于韩国,不是大患,可以暂不搭理。眼下最好的目标就是赵国了,在张耳、陈余这两个名士的辅佐下,赵国已成气候,如不遏制,将来是大患,而且打赵国风险不是很大,张耳、陈余都是谋士,要说打仗还嫩了点。
章邯是秦帝国最后一员大将,他为了挽救帝国不惜孤注一掷,决定纠集所有兵力攻下赵国。这一举措非常冒险,一旦进攻之时其他敌人合力围困,秦国就要宣告灭亡了。但章邯算准这些人大多不会伸出援手,虽然是将才,章邯也是懂人心的,这一点,比岳飞要高明。
章邯大军扑向赵国都城邯郸,赵军果然不堪一击,陈余逃亡北方纠集军队,张耳护着赵王退守军事重镇巨鹿。巨鹿是赵国的军事要塞,堡垒坚固,粮仓殷实。章邯没有强攻,而是将巨鹿团团包围。
此时,陈余已经纠集了几万人的军队。赵王首先向陈余求援,陈余被章邯打破了胆,没敢援救。看到盟友被围困,楚怀王实在过意不去了,才站出来主持公道,也好显示自己是个主。到底由谁挂帅救赵呢?众人意见不一。最后田荣的弟弟田显出了个馊主意,他建议由宋义挂帅,当时宋义的爵位比项羽和刘邦都高,由他挂帅似乎不过分。
当时项羽不过24岁,声望赶不上宋义,由宋义挂帅,的确能增加一点气势和号召力。范增呢,负责协调项羽和宋义的关系。就这样,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上救赵。为了激发将士们的士气,楚怀王表示:谁先进入关中就当关中王。
很多电视电影里把楚怀王拍成一个懦弱无能的人,熟悉历史我们就知道,这不是历史原来的样子。楚怀王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很早就看出项家的实力,所以提高刘邦的地位打压项羽。同时,为了灭掉秦,他把关中这块肥肉扔给诸位将军,谁先进入关中,关中就是谁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况关中岂是黄金白银可比。这一下子士气就提升了,其实关中是秦人的地盘,楚怀王这一招“借花献佛”把敌人的东西当作礼物奖励将士。
当时,楚怀王和幕僚商议定下两条战线,一条是北上救赵,另一条是西征攻取函谷关,拿下咸阳城。秦朝的主力军队就是章邯统领的大军,而章邯的大军在巨鹿包围赵国,这两条战线,哪一条是苦活累活,哪一条是美差,一看便知。
结果刘邦得到美差,项羽揽下苦活。所以有这么大差别,取决于两人的性格。说实话,如果让刘邦去迎战章邯,他肯定打不过。
在楚怀王和长老们的眼里,刘邦是弱势一方,而且是平民出身,把他捧起来不会对自己的利益构成很大的威胁。而项羽就不一样,项羽出身非常高贵,再加上战功赫赫,在士兵中威望很高,一旦项羽出头,怀王和长老们到时都作不了主。他们的谋略是没错的,错就错在他们把刘邦当成省油的灯。刘邦和项羽还都是做实事的,怀王和长老们不做实事,专门考虑权术。
长老们向怀王谏言说,西征必须派一个仁者过去,实施德政,收买秦人的心。秦国的百姓本来就深受严苛的统治,对他们的君主很不满,我们这时派一个仁慈的长者过去,必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项羽这人剽悍残忍,在秦人心中是个可怕的恶魔,不可以派他西征。而刘邦呢,宽宏大量,是西征元帅的不二人选。
就这样,项羽在宋义的名下打硬仗,刘邦以元帅之名西征。所谓西征,重在收买人心,打仗还是次要的,稳定人心最重要。
这种安排是合理的,但也是不公平的,合理的东西未必公平,公平的东西也未必合理。会打仗的人做将军,会管理的人做丞相,会玩人际关系的当领袖。
现在,很多人回头看楚汉相争,习惯把刘邦看成一个心机很深的流氓,而把项羽看成李逵那样的莽夫。很多人心里大概有这种想法,“如果可以穿越的话,回到那时候,别说刘邦,我一样可以玩死项羽这白痴”。堂堂一个军事统帅,因为失败,最后被人看得一钱不值,唯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豪气和对爱情的忠贞。
其实,项羽是汉尼拔、凯撒那样的人物,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是处于政治中却相当“纠结”。为啥呢?因为他是英豪之人,不善于像那些吃饱了没事的长老那样玩弄阴谋诡计。项羽的性格是有弱点的,这都源于他太优秀,成功得太早。
据说,项羽对部属很爱惜,自身也非常有领导魅力,加上仪表非凡,战场上总是冲锋陷阵,属于英雄式人物,将士们跟着他都非常有信心,所以士气非常高昂,战斗力很强,常常能以弱胜强。同时,项羽也有非常暴躁的一面,对于顽强反抗的城池,他能毫不手软地屠城。
刘邦在性格和气质上跟项羽恰好相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两者都有王者之气。刘邦出身微贱,看上去一副和气生财的样子,他也很随意,不会给人距离感。距离本来是一种很美很自由的东西,是值得肯定的,我们知道很多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甚至政治家都喜欢跟人保持距离,因为只有距离才有自我和自由。刘邦成功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谁。他当然不是一个流氓,但他身上有流氓的成分,因为这个人相当复杂,我们对他分析需要谨慎。
刘邦适合打持久战,项羽适合打闪电战。一旦持久,项羽必定不是刘邦的对手,刘邦打不过人家,可以把人家拖死耗死,现在有人认为项羽不杀刘邦实际并没错,但我们认为他不杀刘邦是因为不了解刘邦。对刘邦这样的人,也只能在鸿门宴上杀掉。范增毕竟老谋深算,看人看到极处,项羽杀掉怀王的时候范增极力反对,他唯一迫不及待坚持要杀的就是刘邦,是因为他真的看出了刘邦这个人可怕的地方。
现在,很多人重新解读历史时偏向于贬低范增,抬高项羽。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世上没有什么比一个有城府、有胸怀、有文化、甚至还有“道”的流氓更恐怖了,所谓的恐怖只是说如果这个流氓是你对手的话。刘邦治理国家与秦始皇恰恰相反,秦始皇治理国家是以严刑峻法给人造成心理威慑,而刘邦呢,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不扰民,境界判然有别。
斩宋义,项羽异军突起
项羽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此时各种不利的因素蜂拥而至,叔叔死去不久,仇恨未报,怀王就开始剥夺自己的军权。他不甘于屈居宋义之下,想获得西征的领导权,打败秦军,进入咸阳,血洗叔叔失败之耻。可惜,怀王把这个机会给了刘邦。
项羽和怀王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如果不是范增从旁劝谏,可能联军阵营会闹得不可收拾。在范增的劝谏下,项羽忍着愤怒随同宋义前往巨鹿。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军队抵达安阳的时候,宋义忽然下令就地驻扎。谁也搞不懂宋义为什么发出这个命令,因为巨鹿被围,救急如救火,中途停驻是什么意思?
连足智多谋的范增也搞不懂宋义的真实意思。安阳距离定陶不远,定陶就是项梁的阵亡之地。其实,宋义没玩什么手段,他的心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描述:怕。连项梁这样一个身经百战的人都被章邯击杀,自己从未有过直接的将兵经验……
他怕章邯,但是他又不能把自己的怕表现出来。项羽问他:“此处距离巨鹿尚远,将军为何在此驻扎,至少也要到了黄河对岸才停驻,那样也能观察敌军的形势。”
宋义没有回答项羽的问题,只是摸着胡须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道:“稍安勿躁,我自有分寸。”
宋义此时在众人眼里是个大元帅,但是内心深处就像一个奔赴考场的学生,非常紧张,他知道这一仗如果打败,自己能不能活是个问题,活下来以后也会名誉扫地。毕竟,他之前预言过项梁失败,大家都把他当成个高人,期望太大。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驻扎的这段时间,宋义每天召集各军团的将领训话,他说自己非常热爱楚国,甘愿为楚国赴汤蹈火,他同时号召大家也要有这股为了理想为了楚国不怕死的精神,章邯虽然强大,但只要大家同仇敌忾,还是能打得过的。
宋义是个老书生,他的这些话大家听得莫名其妙,楚军将士们本来就非常勇敢朴实,原本并不怎么怕章邯的,但他这一说,大家反而有些心虚了。宋义本来是为了鼓舞士气,结果适得其反。项羽对宋义这些嘴皮子自然更加反感,而范增终于看出了宋义的弱点:原来他怕跟章邯正面交手。
宋义在出征前后,就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希望更多的势力前来攻打章邯,人多力量大嘛!宋义威望高,还真有许多支军队向巨鹿开进。即便如此,宋义还是停驻不前,也不知他在等什么。大概是等其他人把章邯围起来,自己再赶过去振臂一呼吧!
这么一来,楚军在安阳一停就是46天。寒冬也已悄悄来临,华北地区一天比一天冷,衣服食物补给越来越不方便,安阳是个小地方,如何容纳得了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粮草不足,引发了士兵们的抱怨,但宋义每天还是照例“开会”,大讲精神文明,不管将士们的物质有多么匮乏。
项羽是个直性子,曾当面建议道:“秦军包围巨鹿,赵国危亡在即,如今之计,最好尽快渡河,与赵军前后夹击,杀得秦军措手不及。”
宋义笑道:“事情没你想的那么简单,用手打牛背,虽然可以打得牛痛,但是无法伤其筋骨,这种事费力不讨好。”
能言善辩的宋义又接着解释道:“现在,秦国打赵国,即使打赢了,也是兵疲马累,那时候我们出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假如秦军被赵军打败,我们赶过去也是白搭,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坐在这里观望,见机行事。如果秦军输了,我们就直接西进函谷关,攻占咸阳。哎,鲁公(项羽)啊,上战场杀敌我宋义确实不如你,说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你鲁公又不如我宋义了。”
听到这种话,我们可以想象,自负的项羽肯定是气得胡须上翘。可惜,项羽口才不好,辩不过宋义,只好无语。
宋义见下面无人反对自己,更加志得意满地说:“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这句话,必须要解释一下,宋义的意思很明白:谁敢违抗我命令,杀无赦。其中,比较难理解的是“狠如羊”,我们现在都说羊很温顺、很顺从的,怎么他居然说“狠如羊”,着实让人费解。其实,放过羊的人就好理解了,羊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乖的,有时候也不听话,很倔强。也许现在的羊听话多了,古时候,可能羊还有点野性,所以给人“狠”的感觉——这涉及生物学了,不作详论。
宋义的这些狠话分明是针对项羽一派的,项羽脸上的表情我们可想而知。项羽毕竟不像刘邦,混了47岁才开始有所成就,处世自然要青涩许多。而宋义自诩高人,预言项梁失败,却不注意项羽的表情,所以说人一旦身居高位,很容易骄矜自负。
挫了项羽的锐气后,宋义更加骄矜,为了显示自己是个手腕灵活的领导者,他积极展开外交攻略,大肆贿赂田荣的弟弟田都,削弱田荣的势力,将自己的儿子宋襄送到齐国当宰相。他还亲自送儿子来到一个叫无盐(位于现在山东东平)的地方,和客人们饮酒作乐,高谈阔论。想来,宋义老来威风八面,更容易膨胀,权力、荣华这些东西就像个富丽堂皇的死亡窟窿,稍有不慎,便会栽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