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里有“望气”这个说法,相术里也有这个说法,这一块的学问非常玄,具体的我也不了解,但就我的经验、知识和感觉来说,“望气”是有道理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这种东西是可以感受到的。对于像秦始皇、刘邦这样的人应该会散发出“王气” 的,就像古龙小说里那些杀手所散发出的“杀气”一样。
气当然不是“空气”,可能是人发出的辐射或者脑电波——纯属臆断,仅供参考。
再看那吕氏,见刘邦丝毫不关心自己,抱怨道:“你逃走后,县令等你消息。杳无音讯后,他们打探得知你放走了囚犯,自己也逃了,便派差役搜查我们家。你倒是躲在这里舒服,我们却受罪了。公公跟你分居,没有受到株连,所有的苦都是我这个婆娘承受啊!他们凶巴巴地把我关进大牢里,家里没钱,又不能贿赂那些狗官。我受尽了侮辱,你知道不?”
“你受了什么侮辱啊?”刘邦问。
吕氏低着头,羞道:“他们调戏我,用言语侮辱我。幸亏后来功曹萧大人救了我,否则的话真是不堪设想。”
刘邦点点头,叹道:“萧何啊,你真是我刘季的好兄弟。”
吕氏便在山里住下。刘邦也不知能躲到何时!
机会来了,亭长成沛公
秋天到了,发生了一件大事。
有人造反了,造反的人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胜吴广。
读过高中的人,都学过《陈涉世家》这篇课文,所以不用多作介绍。陈胜和吴广都是楚国人,他们打着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旗号造反。其实,公子扶苏和项燕什么关系也没有,一个是秦始皇的长子,一个是楚国的名将,硬是捏合在一起,从旗号上来说就不吉利,注定要散伙。
陈胜吴广犹如一把火,点燃了整个华东地区,项梁、项羽叔侄俩在会稽起兵。大火很快蔓延开来,沛县当此情景,很难独善其身。县令立即召集众人商议,县令害怕陈胜的大军洗劫衙门,决定背叛秦朝,加入义军。
萧何想了想,说:“大人身为秦朝官吏,本是外地人,如今背叛朝廷,恐怕沛县的子民不会追随你。”
县令问道:“那怎么办?”
萧何说:“我跟你一样,也是拿朝廷俸禄的,不适合出面做这个头,不如召回亡命在外的沛县子弟,由他们领导抗秦,必能保住县城的安全。”
县令又问:“谁能够带头?”
萧何说道:“泗水亭长刘季可以,他曾经释放沛县囚犯,手下也有百余人,由他领导抗秦最合适了。”
形势紧急,县令不得已答应。萧何便让樊哙去芒砀山找刘邦,此时,刘邦也听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事情,早已下山召集了一批人马,约有几百人。樊哙迎面遇上刘邦的部队,告诉他,县令正征召他反秦,刘邦听了大喜。
这个紧要关头,县令思想也非常动摇,他担心刘邦一旦成为沛县的头会对自己不利,毕竟自己以前通缉过刘邦,而且萧何、曹参一心向着刘邦,对自己有很大的威胁。这么一想,县令便改变主意,下令关闭城门,并通缉萧何、曹参二人。这个消息被夏侯婴知道了,他暗中将萧何和曹参送出城门,投奔到刘邦部下。
县令其实也是想起兵反秦的,只是不相信刘邦这些“黑道”人物,他不了解刘邦,不了解黑道中人,如果当时他迎接刘邦进城的话,刘邦肯定不会杀他的。在动乱时期,有人成功,更多人的失算,命运好坏全凭对局势的把握。
萧何见到刘邦,告诉他县令反悔之事,并和他商议如何进城。萧何建议刘邦亲笔写下几十封书帛,用箭射进城里。书帛的内容大意是:天下人受秦朝的折磨已经很久了,各路义军如潮水般涌来,若父老乡亲们跟着县令一起守城,恐怕会被前来的义军愤怒屠城,不如擒杀县令,响应义军号召,打开城门迎接义军。
官府之人和沛县父老都收到帛书,县令见到帛书更加慌张,立即加强军事戒备,这一来激起了沛县父老的愤怒,他们担心县令这么强硬的姿态有可能导致陈胜吴广血洗沛县。当晚,县城里发生民变,官府里的沛县人也起来反对县令,县令见大势已去,仓皇逃难,不幸被乱民杀死。
樊哙带着父老乡亲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党徒进城,沛县虽是小地方,眼见乡亲们夹道欢迎,刘邦仿佛感受到秦始皇出巡时的风光。父老们将刘邦拥入县衙,一致恳求他出任县令。
刘邦谦虚地说:“现在天下大乱,豪杰四起,选择‘带头大哥’一定要慎重,我刘季何德何能能当此大任。我倒不是爱惜自己的性命,只恐才能不济有负父老兄弟重托。”
刘邦甚至推荐萧何、曹参为领导人,但在沛县人心中,萧何和曹参虽然官职比刘邦高,但读书人,干不了大事。万一将来起义失败,可是要株连九族的,他们更相信刘季,就像现在许多粉丝呼喊偶像的名字一样,当时的父老也喊着“刘季、刘季”。萧何和曹参都是非常沉稳的人,别说现在形势非常不明朗,就是秦朝灭亡已定,他们也未必敢出这个头,毕竟豪杰那么多,这不光是推倒秦朝的事。
一些老人甚至说道:“刘季啊,你生下来大腿上就长72颗痣,天生与人不同,后来又有高人算准你将来不同凡响。我们前天也占卜了,你当带头大哥最吉利了。刘季啊,不要再推辞了,沛县人的生死就交给你了。”
眼见众人这么信任自己,刘邦谦逊几番,恭敬不如从命。
刘邦挑了这个头,得给他一个称呼,他又不愿做县令,称呼什么好呢?众人想破头皮也没想个好称呼,还是学识渊博的萧何解决了这个问题。
萧何说:“以后我们就称刘季为沛公吧,这样既表示他是沛县的头,又气派又有亲切感,而且很符合刘季的随和的个性。”
刘邦成沛公,是年48岁。
认 识 张 良
沛县不少子弟加入刘邦的队伍,统共有两三千人左右。荣升沛公后,刘邦首先率众人祭拜黄帝陵,然后又拜战神蚩尤。
刘邦任命萧何为丞、曹参为中涓、樊哙为舍人、夏侯婴为太仆,攻打胡陵和方与两个城池。刘邦虽然性情随和,但把军队秩序管理得相当不错,对于百姓秋毫无犯。那边陈胜众叛亲离,被自己的车夫杀死。
值此之时,当年被秦始皇灭掉的国家纷纷有人称王,有人可能真是王室后代,有的则是冒牌货,可以理解,趁乱打劫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是唯利是图从来难成大器,知道这个道理才能领悟刘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刘邦是在乎利益的,但绝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利益,而是大利益。
乱世期间,刘邦的母亲刘媪逝世,安葬母亲后,刘邦带着自己的人马打算归附楚王景驹。他将沛郡交给老乡雍齿,雍齿是沛郡的一个豪强,在刘邦发迹前,地位一直比刘邦高。现在在在刘邦手下做事,心中多有不服,便伺机率军投降魏王魏咎。
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又惊又怒,自己坦诚待人,却被人出卖,其心情可想而知。于是,他带领军队前来攻打雍齿。结果却非常令人沮丧,小小的一个雍齿他都拿不下来。刘邦原本是个自视甚高的人,这次失败给了他清醒的教训,他更加清楚自己的“平凡”,由于这些挫折,他后来对待才士更加尊重和礼待。
城池攻不下来,刘邦带着这群无家可归的部队投靠楚王,正巧张良也带着几百人马投奔楚王。刘邦和张良一见如故,便将自己的部队交给刘邦统领,自己甘愿辅佐刘邦。
这里介绍一下张良,他是刘邦集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字子房,原是韩国人,祖先是韩国的公卿贵族,刘邦统一天下时封留侯。他既是刘邦的首席顾问和智囊,也是刘邦集团的策划大师。刘邦的许多重要方针都是由他制定的,譬如: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共同抗击项羽,大量分封笼络各地头领,重用韩信追击项羽,谏封雍齿等等。
张良是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和谋略家,以至于当时很多人以为他是一个形象魁梧的“伟丈夫”,包括司马迁都这样认为。后来司马迁看到了张良的画像,大吃一惊,他发现张良居然是一个外表看似柔弱的美男子。
尽管外表柔弱,张良骨子里是个热血男儿。秦国灭韩后,张良国破家亡,对暴秦有刻骨之恨。由于出身世家,颇有余资,他变卖了家产,组织了一支几百人的武装力量,处心积虑刺杀秦始皇。
秦始皇是何等有威慑力的一个人,敢于刺杀他的人绝非等闲之辈,论起志向和眼光,张良远胜过刘邦。散尽家财后,张良开始搜罗武艺高强、胆大如虎的勇士,刺杀秦始皇光武功高还不行,还得有胆,这刺杀的计划比之罗马元老刺杀凯撒更凶险。
就在张良忙于刺杀计划的时候,他的弟弟却病死了。复仇心切的张良没有时间悲伤,将弟弟草草埋葬,全心投入到复仇大计中。
要刺杀秦始皇这样的巨头,用现在的话说,需要有人给力。当时,能够给力的人非常稀少,因为秦始皇跟后来的废物秦二世不一样,他是一代雄主,敢反他不是找死吗?你张良苦大仇深不怕死,别人怕死啊!
为了物色一个刺客,张良在中原疲累奔波,可惜还是没有合适的人选。这事,就是给再多的钱也没人干。就在张良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门路,原来在东夷地区(今天韩国新罗等地)有一个骁勇尚武的部落,酋长叫沧海君,武艺超群,手下有一大批好手。
于是,张良备好车马,不辞辛苦前往东夷。沧海君被他的赤诚精神感动,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大力士推荐给张良。力士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只知道是个大块头。凡是大块头都喜欢显示自己力气大,这大力士也不例外,他不用刀剑,不用棍棒,最爱好的武器是铁椎,铁椎重120斤,按照半斤八两的换算方式,相当于现在50斤左右,也是很牛的。
这力士擅长在远距离抛掷铁椎击杀敌人,张良很欣慰,因为这是刺杀秦始皇的最好方式,秦始皇巡游时侍卫重重,若是强行刺杀肯定不行。
张良给了大力士一大笔钱,带着他来到中原。张良首先搜集关于秦始皇出行的情报,得知他准备第二次出行,途中会经过博浪沙,博浪沙位于今天河南省阳武县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