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回到沛县,依旧过着浪游的生活。我们都知道刘邦很讨厌读书人,但其实他还是读过几年书的,那时读上几年书就算是有学问的人了,所以瞧不起庄稼人也是可以理解的。读书时,刘邦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的成功也得感谢读了几年书。后来,萧何推荐他做泗水亭长,若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恐怕也是不行的。刘邦真正的发迹就是从亭长开始的。所以,读书是有用的,而且有大用。
刘邦在沛县混还不错,天生性情豪爽,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甚至一些官府也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他刘邦都能解决,所以愿意结交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随着刘邦人脉的拓展,他的领袖气质也越来越明显。虽然没有什么正当的职务,但凭着左右逢源的社交本领,大家还是很给他面子。而且,刘邦是个喜欢说大话、笑话的人,跟他交往比较轻松愉快。除此之外,他还非常讲义气,为了朋友常常能两肋插刀,可以输里子,但不能输面子。这样的人,想不做大哥都难。
后来沛县起义时人们推选刘邦,许多人认为是萧何、曹参这些人胆子小,不敢出头,但我以为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刘邦能够给兄弟们“安全感”,他是带头大哥的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了郡县制,县之下是乡、亭、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一个亭大约管理250户人口。
这时候,刘邦认识了两个大贵人:萧何和曹参。萧何当时任沛县功曹,也就是刀笔吏,专管刑狱案件,文笔相当好,有经世之才。当时,刘邦托萧何帮忙找个工作,萧何是个热心肠的人,帮他物色了一个泗水亭长的职位。曹参是萧何手下的一个官员,管理监狱犯人的,是刘邦的顶头上司。亭长的主要职责是维持治安、缉捕盗贼、接待上级。
萧何这个人眼光特别厉害。他的本职工作做得相当好,上面曾屡次想提拔他,召他去京城咸阳工作,但萧何都一一婉拒了。他不想升官吗?不是。也不知他是看了星象,还是预感到秦帝国有灭亡征兆,总之,他相信不久后天下会大乱,还是呆在地方上比较安全。
刘邦自知没有多少文化,大小事务常常请教萧何,对萧何非常尊重,所以工作期间,萧何对他非常关照。如果刘邦有什么麻烦的话,萧何会想尽办法帮他化解。
曹参和刘邦也玩得非常好,同属性格豪爽的人。曹参粗中有细,很欣赏刘邦的为人,刘邦待朋友一视同仁,慷慨大方,两人臭味相投,饮酒豪语中缔结兄弟情义。后来,刘邦死后,曹参是托孤重臣。曹参做丞相时曾以黄老哲学治理天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此人的智慧与萧何不相上下。
论起才识,无论萧何或是曹参,刘邦都比不上。但刘邦能对人掏心,他就像个粘合剂一样,可以把各路人才凝聚在一起——这个长处往往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亭长相当于现在一个村长,人说九品芝麻官,这亭长那是比芝麻还细。官位虽小,毕竟还是个官,既是个官,在地方上总能多认识一些人。
刘邦这个人成功就成功在吸引人才上,吸引力是他身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这种吸引力我们又称为领袖魅力。周勃是樊哙介绍的,也是沛县人,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算是个手工艺人,同时他还是个“乐师”,所谓乐师就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带着喇叭去吹一顿,顺便赚个外快。
结交周勃对刘邦来说也是一大幸事,不仅因为这个人会打仗,为汉朝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更因为刘邦死后,吕后诛杀刘氏后人,正是周勃、陈平等人除掉诸吕,保住汉朝基业。周勃个性沉重严苛,若非刘邦,一般人还真难跟他结交。从这点可以看出,刘邦虽然开朗,但绝对不是只知饮酒作乐的轻浮之人,各种脾气的人他都能结交。对于人才,他从来是不问出身不管个性的,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求人才。
还有一个是县府里的马夫夏侯婴,他是刘邦的死党,因为他们的性格非常相似,都是酒肉之徒,都待人热情,又喜欢开人玩笑。夏侯婴比刘邦更成熟些,至少那时候是这样的。所以他常常为刘邦出一些鬼点子,刘邦呢,也很喜欢跟这个朋友海阔天空地乱侃。夏侯婴就像刘邦的一个跟班,一有空两人就形影不离。
萧何看了很不解,问夏侯婴:“刘季不过是一个平民,你干嘛整天跟前跟后的?”
夏侯婴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他老大哥嘛,当然要照顾他!你知道刘季这个人心地好,有眼光,是位难得的好朋友。但他做事却常不知轻重,又嘴快,不跟着他,实在让人不放心啊!”
萧何听到这话,心里有些触动,因为自己对刘邦也有类似感觉。这样一个大话连篇的农家子弟,为何具有这般不可思议的魅力?
刘邦肯定是有魅力的,司马迁把他写成流氓地痞应该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想想刘邦的重孙汉武帝对司马迁做了什么,这点应该不难理解。
更可贵的是,刘邦并不是一个政治明星,他头顶的那个光环直到两千多年后还闪闪发光,而且还不光是在中国发光。作为第一个平民皇帝,思想正统的司马迁看不惯他,但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却对刘邦褒奖有加。西方哲学家汤因比甚至将刘邦和凯撒相提并论,认为他和凯撒是影响人类历史最伟大的两个政治家。在汤因比的眼里,刘邦甚至比凯撒还要伟大。
他说:“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司马迁眼里的一个地痞被捧到这种地步,这是文明的耻辱?还是刘邦这个流氓身上暗藏着无形的“大道”?
关于“道”,主要见于老子的《道德经》里,相传最早领悟“道”的人是黄帝,老子在周朝图书馆当馆长的时候,接触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有人推测《道德经》可能是老子对黄帝以来“道学”的一种总结。
老子有很多名言,其中最有名有“上善若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为无为,则无不治”、“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是中国思想最博大精深的一个哲学家,我们只能从实用角度来谈谈他的哲学,同时也谈谈刘邦是否真的具有“道”。
上善若水——这里的善不能理解为善良,假如理解为善良的话,六亲不认的刘邦连善都谈不上,何谈上善。我们还记得老子说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所以他说的不是善良,善是德的意思,这个德也不是现在所谓的道德,通“得”,是对道的一种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上德如水。像水一样没有棱角,像水一样往低处流,像水一样自由善变同时又能跟所有人打交道,应该说,刘邦有这个特性。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历史的规律,越是强大的人往往老天都跟他作对,何况是人。凯撒不就被人刺杀了吗?项羽也是一个非常强悍的人,属于“有余”一派,刘邦呢,平民出身,没什么知识,也没有军事指挥才能,典型地属于“不足”一派。这世界强者很多,打到最后总是两败俱伤,最后由一个具有包容性不那么咄咄逼人的角色来收拾残局,刘邦就是这样的角色。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涉及到用人方面,项羽才能太突出了,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去做,而刘邦呢,自己经营管理,具体的事务都交给手下去干,看上去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