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春晚》
7.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绝代双骄之“词中英雄”——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南宋豪放词人代表。辛弃疾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发扬光大,再加上当时(南宋初年)渴望恢复河山的民情和国势相互推移磨荡,与当时张元干、张孝祥等人的词风相配合,最终形成了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他和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的出现是南北宋词坛风气转折的一大关键。他的词被称为“稼轩词”,他的文学造诣足以俯视词坛,词风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辛派词人是指宋室南渡前后词风与辛弃疾相似或是相近的作家,主要包括张元干、张孝祥、陈亮和刘过等人。他们在南渡后的创作,以其浓郁的爱国激情和慷慨悲壮的风格,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辛弃疾一生常以英雄自许,也以英雄许人,22岁时率领两千人参加反对金军的起义军,在万军之中取叛将首级送回建康。他的“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因此也被称为“英雄词”。
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恢复大好河山奔走,可是因为南宋统治者总想偏安一隅,根本无心恢复,所以他经常遭受打击和压抑,时常生活在愤懑之中,最终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辛弃疾的“稼轩词”主要分为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描写田园风光的农村词、体物言情的咏春词和艳情词。
他的英雄词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有豪气英风,这是英雄词最鲜明的特征,代表作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但是当他报国无望的时候,就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和苦闷,这是辛弃疾经常吟咏的内容,代表作是《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在江西隐居了二十余年,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有关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农村词,形成了一种清新朴素的风格,代表作是《清平乐》、《西江月》等。
辛弃疾词中咏春词和艳情词的代表作是《祝英台令·晚春》等。
1.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5.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尔。
——《贺新郎》
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绝代双骄之“诗家豪杰”——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气息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出生的第二年就遇上了“靖康之变”,从小就饱尝颠沛流离的战乱之苦,和江西诗派的曾几学过写诗,二十岁时和表妹唐婉结婚,但是他的母亲并不喜欢唐婉,因此两人被迫分开。此后陆游因为坚持抗战,主张对金用兵而备受南宋朝廷中主和派的打击,一生辗转在各地为官,也曾到军前,晚年更是长期赋闲在家,85岁时含悲去世,他所创作的诗歌都被收入《剑南诗稿》中。
陆游的诗歌创作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早期诗歌开始时喜欢藻饰描绘,到后来变得清新拔俗,代表作有《游山西村》等。陆游的中期诗歌创作是从他46岁到达夔州后开始的,这个时期在蜀地的漫游和短暂的军旅生活都助长了诗人豪放的个性,陆游充满了以身报国的热情,但是却没有能够找到应有的出路,报国无门的愤懑在诗歌中化作感慨万端的声音,犹如黄钟大吕。这个时期大气磅礴、热爱祖国的诗篇占主要部分,尤其是那些描写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诗篇,形成了悲愤豪壮的风格,代表作是《剑门道中遇微雨》、《金错刀行》、《书愤》等。
陆游的晚期诗歌大都描写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也不乏风格悲壮的作品,代表作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剑门道中遇微雨》
5.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
8.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
金代文学的一朵奇葩——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他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文学家,在他身上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豪杰气质和深厚的汉民族文化底蕴。他是金代文学史上的一代伟人。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丧乱诗以及清雄顿挫的词作,标志着金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和独特价值。
他是北方鲜卑族的后裔,年纪轻轻就遭受战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又过了将近八年的隐居生活,入仕后长期做小官,目睹了金朝灭亡前期的社会惨状。金朝灭亡后,他隐居起来,开始致力于收集保存金代的历史文献,编成了《中州集》,又搜寻了近百万言的金代历史资料,为后人编撰《金史》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原始资料。
元好问的诗与词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他的论诗绝句。元好问在28岁时所作的《论诗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论诗绝句。他颂扬魏晋风骨,标举曹植和刘祯的慷慨和阮籍的狂放,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
其次是金亡后创作的丧乱诗。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就是在金朝灭亡后写的丧乱诗,字字是血,声声是泪,笔力雄健,抒发了深重的亡国之痛,他的丧乱诗都具有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元好问的词风以豪放为主,是继苏、辛之后写豪放词的高手,词风疏快豪放,但是也自饶深婉。他最有名的一首词是《摸鱼儿》。
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三十首·其四》
2.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摸鱼儿》
“元杂剧第一”——关汉卿
1.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是金末元初时大都(今北京)人,他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亲自参加戏剧的演出实践,并且以毕生精力去从事杂剧创作,写出了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还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着意经营,为杂剧体制的完备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经常深入到市民社会的娱乐圈中,和充当戏剧女演员的妓女们接触交往,拥有高妙的生活情趣和才华技艺,风流倜傥、桀骜不驯,他为人洒脱、真实,绝不虚伪做作,遮遮掩掩。
他的剧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塑造出了一批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戏剧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叙述方式和表现功能。
2.关汉卿的杂剧作品
代表作品有: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等,爱情风月剧《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等,公案剧《窦娥冤》等。
明清文学的巅峰之作——“四大名着”
“四大名着”是我国明清时期四部非常有名而且影响巨大的长篇小说,他们分别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朝嘉靖时施耐庵所着的《水浒传》、明朝嘉靖时吴承恩所着的《西游记》与清乾隆时曹雪芹所着的《红楼梦》。
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着名作家罗贯中对长期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进行改造加工的结果,它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陈寿的《三国志》以及相关的注解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二是魏晋以来民间传说以及民间艺人所创作的话本、戏曲等说唱文学;三是作者自己的发挥创造。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灵帝时的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之间共97年的历史,是当时魏蜀吴三方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斗争的形象反映,具有非常大的艺术价值。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作者将一切可能的正面美好因素全部赋予了刘备集团一方,而极力丑化曹操集团,尤其是丑化曹操。
《三国演义》还具有一种悲剧精神,书中对正义的刘备集团一步步地走向衰亡的描写,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充满了悲剧美。
2.《水浒传》
施耐庵的《水浒传》所描写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梁山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是梁山好汉的个人英雄传奇故事;第二部分写梁山的义军和北宋的官军对抗作战,后来又一起接受招安;第三部分写梁山好汉接受招安后按照北宋朝廷的命令征辽、征讨方腊,直到最后梁山的主要首领都被毒死。
《水浒传》所描写的人物故事中,渗透着一种绿林精神,借此表达对绿林文化的崇拜,这种绿林文化主要包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和“勇武阳刚之气”等。
《水浒传》在艺术上实现了人物性格类型化向性格化的过渡,在叙事技巧方面也更加自由和进步,采用了“冰糖葫芦式”的艺术结构,语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特色,以山东一带的口语为基础,加工成为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
3.《西游记》
吴承恩的《西游记》取材于唐代名僧到印度取经的史实以及相关的宗教传闻、佛经故事和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戏曲、平话小说等等。
《西游记》全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一至七回主要写孙悟空的来历和大闹天宫;八到十二回写唐僧的来历以及取经的缘由;十三回到全书结束写的是在去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战胜困难并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部分。
作为一部神话题材的小说,《西游记》的主旨是要通过一系列充满离奇幻想色彩的故事给人一种美好的娱乐享受和幽默的精神感悟,而不只是抽象的哲理和枯燥的说教。
《西游记》中隐含着一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正好构成了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两大主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根本目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西游记》在艺术上最鲜明的特点是:描写了一个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塑造了集动物、神性和人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巧妙曲折的艺术结构,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
4.《红楼梦》
曹雪芹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从而写出了整个封建社会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小说的最高峰,成书之后就在当时的清朝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世更是对这本书展开了热情的研究和探讨,世称“红学”。
曹雪芹只完成了该书的前八十回,后来程伟元和高鹗又增补了后四十回,于是《红楼梦》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红楼梦》就是高鹗重新修订后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