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老的《诗经》、楚辞,历经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直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的长河奔腾不息、流光溢彩。让我们乘坐时光快艇顺流而下,一览中国文学的风采神韵。
最古老的诗集——《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它也是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305篇诗歌,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西汉时它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一直沿用到今天。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经》是西汉时的毛亨和毛苌传下来的《诗经》,也被称为“毛诗”。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各诸侯国流传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谣,总共有“十五国风”,共有160篇诗歌,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也就是当时的贵族举行宴会或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这部分共有105篇诗歌,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另外小雅中也有一部分古代劳动人民的作品。“颂”的部分主要分为三颂,即“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全都是颂神或是颂祖先的乐歌,但是“鲁颂”4篇全都是歌颂还在世的鲁僖公的内容,“商颂”中也有阿谀国君的诗歌。
另外,《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写作或是修辞手法。
关于《诗经》诗篇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采诗说: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左传》,说的是西周时周天子为了了解百姓的想法,就派人在春天的时候到全国各地去“采诗”,《诗经》里的诗篇就是这样来的。
献诗说:《国语·周语》记载周天子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让百官献诗,然后把这些诗歌编成《诗经》。
删诗说:这种说法认为古代原来有三千余篇古诗,孔子删去了大部分,只留下了305篇,就是今天的《诗经》。
《诗经》全面展示了我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包括历史叙事诗,如《生民》、《公刘》;讽喻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思妇思乡哀怨诗,如《小雅·何草不黄》、《王风·君子于役》;劳动诗歌,如《豳风·七月》;还有爱情诗,如《秦风·蒹葭》、《卫风·木瓜》等等。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7.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屈原的慷慨悲歌——“楚辞”
“楚辞”又被称为“楚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所创造的一种诗歌体裁,一种是西汉时刘向把屈原以及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的作品集——《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运用楚地(今天的湖南、湖北)的文学样式和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山川人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楚辞》中收录了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还有宋玉和刘向等人的作品,因为《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所以后人又称“楚辞”为“骚体”。《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在汉代大放异彩的赋体,而且还影响了历代散文的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屈原本名叫屈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贵族、大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到楚怀王信任,经常和怀王商议国事,并且还参与法律的制定,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对内主张施行“美政”,后来遭到奸人谗害,被楚怀王疏远,并被楚怀王逐出国都,开始了流放生涯。楚怀王在秦国被囚禁至死,楚襄王即位后屈原仍然被迫害,并且被放逐到了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国都,屈原在江南听到了这个消息,知道自己的理想已经破灭,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而死。他开创了“楚辞”这种文体,创作了《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传世名篇。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2.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6.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
7.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
8.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
雍容华丽的文章——汉赋
“汉赋”是西汉时出现并发展成熟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文与韵文结合,专门从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叙修饰文章;从赋的内容上看,侧重于“体物写志”。
汉赋的结构通常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为“乱”或是“讯”的结尾,汉赋在写法上大都以丰富的辞藻和巧妙的描写、比喻来大肆铺陈,为汉王朝的强大或是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大唱赞歌,只是在结尾的地方略写几笔讽谏之语。
汉赋的内容可以分为5个方面:一是渲染宫殿城市的宏伟与繁华;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前两个方面是汉赋的代表。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大多数文人都致力于赋的写作,因此盛极一时,后世把汉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做散体大赋,通常都是成千上万言的鸿篇巨制,代表作家有西汉时的贾谊(代表作有散文《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大赋《吊屈原赋》、《鹏鸟赋》)、枚乘(代表作《七发》)、司马相如(代表作《子虚赋》、《大人赋》、《长门赋》)、扬雄(代表作《甘泉赋》、《河东赋》),东汉时的班固(代表作《两都赋》)、张衡(着名的天文学家,代表作《二京赋》),他们都是大赋的行家。
小赋则扬弃了大赋篇幅过长、堆砌辞藻、舍本逐末、缺乏真实情感的缺点,在保留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篇幅较小,讥讽时事而且带有真实情感,用于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小赋名家有东汉的赵壹(东汉末年辞赋家,代表作《刺世疾邪赋》)、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文姬的父亲,代表作《述行赋》)、祢衡(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孔融的好朋友,被江夏太守黄祖杀害,代表作《鹦鹉赋》)等。
“三曹”扛大旗——建安文学
“建安”是东汉汉献帝的年号,具体指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三曹”和“建安七子”,还有一个女诗人蔡文姬。建安文学总的艺术风格是慷慨悲凉,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感情,因为当时的文人主要团结在曹操周围,而曹操又常驻在邺城,所以建安文学也被称为“邺下文学”,另外后人把建安文学时期的文学艺术形式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
曹操:曹操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曹操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乐府诗上,代表作是《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等。他的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慷慨悲凉为主要特色,积极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4.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蒿里行》
曹丕: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三国时着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在文学方面和父亲曹操、弟弟曹植合称为“三曹”。他的代表作《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所写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专题论文。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燕歌行》
曹植: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曹魏诗人、文学家,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南朝刘宋时的文学家谢灵运称赞他“才高八斗”。曹植的诗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前期诗歌多表现他作为贵族子弟的生活和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自己在曹丕压制下的愤慨和哀怨的心情。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有很大贡献,主要代表作有《白马篇》、《登台赋》、《洛神赋》。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
3.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皓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洛神赋》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建安时期七个文学家的合称,他们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个人是建安时期除了“三曹”之外的优秀文学家,为后世所推崇。
“建安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成为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一些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自己独特的风貌。孔融擅长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都很擅长,他的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作品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擅长诗、赋,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也擅长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富于文采。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代表作是《七哀诗》与《登楼赋》。
蔡文姬:蔡文姬是东汉末年才女,文学家,博学能文,擅长诗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满腔悲愤化作一声长啸——正始之音
“正始”是曹魏废帝曹芳(曹丕的孙子)的年号,他在位期间曹魏政权被司马懿父子掌握,司马懿父子大肆屠杀反对派,何晏、夏侯玄、嵇康等人先后被杀,当时的文人都有朝不保夕的感觉,普遍存在危机感和幻灭感,因此诗坛风气大变,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少了,表达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受到玄学的影响,诗歌也逐渐和玄理相结合,变得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此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和嵇康为代表的文学称为“正始之音”。
正始年间,阮籍、嵇康、山涛(司马氏心腹、西晋重臣)、王戎(西晋重臣,以吝啬闻名)、向秀(西晋官员,被迫和司马氏合作)、刘伶(着名酒鬼,坚持不与司马氏合作)、阮咸(阮籍的侄子,西晋官员)七人经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一起纵情饮酒、游玩,世称“竹林七贤”。
阮籍:三国时曹魏诗人,字嗣宗,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后世称为“阮步兵”。喜爱老庄之学,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和嵇康、刘伶等人为友,世称“竹林七贤”,代表作有《大人先生歌》、《咏怀八十二首》等。
阮籍通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
阮籍为人洒脱不羁,喜怒不形于色,和人说话聊天总是说得非常玄妙,从来不评论人物的是非。阮籍平时喜欢做青白眼,见到自己喜欢的人就做青眼,见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就做白眼。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咏怀八十二首·其二》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曹魏诗人、哲学家、琴艺家,竹林七贤之一,是阮籍的好朋友。他在哲学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在政治上同情曹氏政权,坚决不和司马氏合作,最后被司马昭下令杀死。他是魏晋思想界和文艺界的天王级人物,魅力曾经倾倒了无数人,其人格和文化影响非常深远。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与山巨源绝交书》、《四言诗》等。
非汤、武而薄周、孔。
——《与山巨源绝交书》
辞采艳丽、内容空洞——太康文学
太康文学是指西晋建国后大约四十年间的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形式主义的文风日趋严重,片面追求文学形式的华美,文学成就并不是很高。这个时期的文人都自觉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华丽的辞藻,描写繁复详尽并且大量运用排偶,词采艳丽成了这个时期诗文的主要特色。
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陆机、潘岳、左思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