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当中要做无数个决定,是从容地面对压力,还是在压力下拂袖而去;是在光阴似箭中活出精彩,还是在度日如年中消耗生命;是努力向着内心向往的方向迈进,还是沿着前辈的教训亦步亦趋地过完人生?每一天都有做不完的选择题,每一个选择都引导生命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行进。今天,你选择哪个方向?
人贵有自知之明——你给自己打几分
你喜欢现在的自己吗?你满意目前的生活吗?如果要你帮自己的人生打个分数,你会打几分呢?你是自信满满地觉得自己已经做到很完美了,还是自惭形秽地觉得人生都浪费掉了。在匆匆行进的人生中,你是一往直前地向着目标前进,还是审时度势地变化策略、随机应变呢?到底,你对自己有多了解呢?俗话说:知人不易,自知更难。知道自己的水平如何,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说比了解别人更加困难。因此,常常有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已经做到极致,也有人整日自卑,看不到自己的潜力所在。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相国。他身材高挑,容貌美丽,对自己的样貌非常满意。一天,他穿戴好鞋帽,照着镜子对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当时公认的美男子)相比,谁更美呢?”妻子说:“当然是您更美了,徐公怎么能和您比呢?”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还美,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小妾回答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地来拜访邹忌。两人坐着谈话时,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当然没有您美了。”
过了几天,徐公来到邹忌家里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了徐公,觉得自己并不如他美,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到了晚上,邹忌终于想通了这件事情。他想:“妻子之所以说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小妾之所以说我美,是因为她惧怕我;拜访的客人之所以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
邹忌终于了解,身边的人赞扬他长得美都是各有原因的。在了解了真实的情况后,邹忌将这一感悟联想到治国之道:“我一个小小的人物都无法看清自己,那大王受到的蒙蔽不是更多吗?”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奏明齐威王后,齐威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开始修明内政。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就是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既看到自身的优点、闪光之处,也看到缺点和瑕疵。然而,自知是多么不容易,能够达到自知的人都要有不一般的智慧。
人之所以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能够看到世间的万物,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因此,需要时刻警醒自己,审查自己。纵使有人能够像猪八戒那般自信地说“今日赴佳期去,对着月色,照着水影,是一表好人物”,也要仔细考察环境背景。朦朦胧胧看不清细节时随便说说也罢,若在光天化日之下这般口出狂言,岂不是造自己的笑话?
春秋时期,楚庄王想要去讨伐越国。有一个名叫杜子的人出来劝阻他说:“大王要攻打越国,原因是什么?”楚庄王回答说:“越国现在政治混乱,兵力疲弱,我们胜算的几率比较大。”杜子说:“可是,自从被秦国打败后,已经丧失了许多的国土,同样是兵力疲弱的阶段;有人在国内造反,官员却无法禁止,这也是政治混乱的表现。目前,楚国的情况和越国不相上下,大王还要出兵打仗,这不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吗?”楚庄王听从了杜子的建议,放弃了攻打越国的计划。
古代思想家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真正了解自我,就需要转换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自己。跳出自我的框架,将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来审视。如同照镜子一般,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不能自命不凡、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学会在人生路上不断给自己打分,时刻提醒自己改正不足,完善自我,人生才会在回旋中上升,而不是在平地上踏步。
“鸭梨”变“冻梨”——从容应对压力
杰瑞有一个生活得异常纠结的朋友叫作吉姆。吉姆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个天才。吉姆擅长数学和科学,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会计型人才,从事着帮别人赚钱的工作。在工作中,他能够轻松地处置别人几百万的资产,帮助他人获得利润的同时,也取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报酬。可是,在他自己的人生里,他却过得像一个傻瓜。
在会计事务所工作五年后,他的储蓄已经超过了正在创业的杰瑞。于是,吉姆告诉杰瑞说:“我想买一套房子。”杰瑞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并给吉姆推荐了几个做房产经纪的朋友。几个星期过去,吉姆打来电话说:“你是不是觉得我在犯傻?我仅仅是要买一套房子而已,可是这需要向银行借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我很紧张,我该怎么办?现在放弃还来得及吗?”
在杰瑞的鼓励下,吉姆终于挑选到一处满意的房子。他开始过着每个月向银行缴纳贷款的日子,这让他更加心力交瘁。神经紧张的吉姆再次打电话给杰瑞说:“杰瑞,我买到房子了。可是,你觉得我这样做对吗?我办了银行贷款,向银行借了一百多万,我是不是疯了?”
这个智商高达160却始终无法快乐生活的家伙,每天顶着巨大的压力,以至于夜晚没办法睡觉,也没办法和女友进行浪漫的约会。杰瑞对吉姆说:“如果你的日子过得不快乐,那么你为什么要买房子?为什么要把自己变成个神经质?”杰瑞始终无法理解,一个在工作中得心应手的精英,怎么会被生活中的一点压力搞得焦头烂额。当吉姆连续打了十通电话之后,杰瑞终于被惹恼了。杰瑞在电话中怒吼道:“生活需要适度的压力,如果这点压力你都应付不了,你就是一个高智商的白痴!”
生活中,令人纠结的事情有很多。工作上的取舍、感情上的难题、亲情的维系、朋友的相处……总是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有着没完没了的心理压力。每个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中,就需要面对不同的事情,就要面对不同的压力。
很多人一提到“压力”就会神经过敏、心生焦虑甚至反感,因为压力总是给人以紧张、不安的心理感受,让松弛的生活也变得紧绷起来。不过,在心理学家眼里,生活中的适当压力却是正常的,而且还会有利于身心健康。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上山砍柴的老奶奶。老奶奶已经80多岁了,在砍柴的时候,只能一捆一捆地向山下搬,搬累了就坐在地上歇一会儿。眼看着天就黑了,老奶奶心想:“家里人见我还没回去,一定会来接我的。”于是,老奶奶坐在柴堆上休息了起来。
忽然,她听到了远处的一声狼嚎。随着狼嚎的声音越来越大,感觉饿狼正在慢慢逼近一般。老奶奶心急之下,背起柴就朝山下跑去,不一会儿就跑到家了。
由此可见,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即使是体力不济的老妪,也能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迸发出惊人的潜力。其实,人并非想象中的那样脆弱,在压力的逼迫下,人可以创造出很多惊人的壮举,也能够看到自己从未见识过的一面。
“如果你有一只鸭梨,就把它放入冰箱,将鸭梨变成冻梨。”这句治愈系的话充分说明了压力的积极一面。是让压力搞砸我们的生活,还是让懒散的自己迸发潜能,只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把令自己感到紧张的事情当作是有兴趣的、得以开发自身潜能的机会,化压力为动力,一定可以保持健康乐观的态度,从容应对压力。
光阴似箭还是度日如年——感受时间的流逝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对“时间的流逝”发出了无尽的感慨。他为时间的快速飞逝而感到无奈,也在告诉读者要珍惜光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其实,我们对时间的感觉总是因为所做的事而产生不同的错觉。有时候估计得过长,有时候估计得过短。“当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小时,你会觉得好像只坐了一分钟;但如果你坐在炽热的火炉旁,哪怕只坐上一分钟,你会觉得好像是坐了两小时。”这是爱因斯坦对时间错觉的解释,也是相对论的由来。
当我们专注于某一件事并且沉浸其中时,丝毫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却在忽然之间澎湃地滚滚流逝,当我们从怡然的情绪中猛然觉醒时,时间早已将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正所谓光阴似箭,每一箭都让生命走过一程。
与此相反,当我们感到空虚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时间又好像停滞下来,日子过得单一而令人厌烦。在缓慢的行进中煎熬着自己,内心充满自责和悔恨,担心这样无趣的日子浪费了原本短暂的生命,却也无计可施,无可奈何。所谓度日如年,每一秒钟都代表毫无意义的生命流逝。
伏尔泰在他84岁时结束了漂泊流浪的生活,终于得以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在接待了上百位的访客之后,伏尔泰开始走访他的故人。此时此刻,他最想见的人就是他的梦中情人。
当伏尔泰还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小伙时,他曾向一位姑娘求爱,结果遭到了她的拒绝。从此以后,两个人再也没有见面。几经打探,伏尔泰来到了一处贫民区,找到了梦中情人的住处。轻叩房门后,开门的是一个满脸皱纹的妇人。在那间简陋的房子里,伏尔泰看到她生活贫寒,孤苦无依。老妇人再次见到伏尔泰,心中也特别惊讶,她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变得这么老了?我简直都认不出你了。”
第二天早上,伏尔泰收到了一个信封。除了一张他年轻时的画像,信封里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画像的纸张已经泛黄,人物的轮廓也已经变得模糊暗淡,那是伏尔泰当年求爱时送给梦中情人的礼物。伏尔泰有感于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自然就是这样,我服从于它的法则。”
自然界中有其特定的规律,人的生命也需要遵从这样的规律。从年轻到年老,从出生到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且必然经历的一个生命过程。每个人都应该服从于自然的规则,在短暂的生命中珍惜时间,珍惜现在。
朱熹有诗曰:“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好像每个人都是一样,没活到花甲、古稀就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创造。然而,生命若在今天盼明天,明天盼后天的重复中不断行进,年轻与衰老,活着和死去又有什么分别呢?
从前,有两个和尚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他们一个叫无为,一个叫有境。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无为和有境都需要到溪边去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了好朋友,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挑水,同时闲聊佛法,切磋技艺。
不知不觉间,五年过去了。有一天,无为到溪边挑水时,没有看到有境,他想:“或许他是睡过头了,明天就会来了。”第二天,无为还是没有看到有境。五天过去了,十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终于有一天,无为猜测有境可能是生病了,一直卧床不起,或者遇到了什么意外情况。由于实在担心朋友的安危,无为爬上了对面的山头,准备去探望一下老朋友。
当他到达了山顶,看到有境时却大吃一惊,因为有境正在悠闲地打着太极拳。无为走过去,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不用喝水吗?”有境没有言语,带着无为来到了寺庙的后院,指着院子里的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除了挑水之外,每天都在挖这口井。即使每天只能挖一寸,我也会尽量争取时间。如今,我终于挖出了水,以后就不必到山下挑水了。”
同样是五年的时间,无为继续着下山挑水的日子,有境却收获了一口一劳永逸的井;同样的十年时间,有的人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有的人还在远方漂泊;同样是一辈子的时间,有的人觉得光阴似箭,想做的事情太多而时间总是不够,有的人则碌碌无为,在重复而无趣的生活中度日如年。选择使用时间的方法,就是选择生命的过程,是光阴似箭还是度日如年,你想好了吗?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出世与入世
在人生哲学中,常有“出世”和“入世”的争论。尊崇“出世哲学”的人必定会脱离尘世的罗网,脱离社会,在清净淡雅的自然环境中找寻最终的人生解脱;尊崇“入世哲学”的人则主动介入人伦世务,讲求社会中的道德价值,活在一种踏实的自身存在中,在人文伦常、社会规范中找寻人生意义。
说到底,出世也好,入世也罢,都不过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自主选择的人生哲学。出世者选择“穷则独善其身”,放弃所有身外之物,在恬淡自守、清高无为中宣告自身的解脱;入世者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其一生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势必要在尘世间留些经世致用之学。
古往今来,入世者多于过江之鲫,出世者也无法一一枚举。不过,在君王统治的时代,儒学的观点影响深远,孔子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主张“入世哲学”的第一人。
孔子自小聪明伶俐,敏而好学,而且在他的意识中,“学而优则仕”是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学习的强大动力。他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建设的想法,都需要通过做官、通过为君王服务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