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得到赵军主力已经被包围而且缺少粮草的消息后,立即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及其附近地区),赐民爵一级,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组成军,增援长平战场。把这支部队开进到长平以北的丹朱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彻底切断了赵粮道及援军的来路。到了9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人心涣散,饥疲交加,内部互相残杀,甚至以杀人为食,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局势非常危急。赵括先后组织了4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能打开一条血路突围,但都未能成功。前来救援的齐、楚军队,慑于秦的威势,观望不前。于是,赵括被迫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丧生于秦军的乱箭之下。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军心彻底瓦解,遂不再作抵抗,40余万赵军全部向秦军解甲投降,冯亭被迫自杀。白起因为先前上党百姓逃往赵,不愿当秦的百姓,又担心已降赵军造反,局势难以控制,遂设计诈骗赵国降卒,除释放了幼小的240人之外,将其余全部坑杀。秦军取得了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赵实力因此大损,秦成为七国中独强之国。长平之战刚一结束,白起欲趁赵国力衰竭、民心恐惧,而且没有外援的良机一举灭赵,并已兵分南、北、中三路,准备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赵、韩两国害怕秦军继续前进,派苏代去游说秦相国范雎。范雎妒忌白起显赫的战功,遂向秦王建议,允许赵、韩割城求和,以休整军队。秦昭王考虑到秦军此役中,也付出了损失过半的代价,于是采纳了范雎建议,否定了白起的计划。秦军停止了进攻。
三、作战评析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个强国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双方均以重兵投入作战,兵力比例基本上是1誜1。在这种情况下,秦军能够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更加凸现出双方谋略水平和指挥艺术高低对作战胜利的重要性,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在战争中,秦军贯彻正确的战略指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获得了彻底的胜利,作战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惨烈,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先例。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基本上消灭了赵赖以抗衡秦的军事力量,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实力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指挥艺术运用上的高低是其中的主要因素。秦军之所以取得了胜利:一是秦正确选择了战略进攻的对象。在当时,六国在军事上能与秦相抗衡的只有赵,击败赵就等于扫除了秦统一天下大业军事上的最大障碍,对于其他各国军心士气的打击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是秦以“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了六国的战略同盟,孤立了赵,取得了战略主动。三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孝成王犯下用人不当的严重错误,为夺取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四是知人善任,起用巧于用兵、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因敌用兵,造成作战指导上的主观优势。五是主将白起善于发现和捕捉战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料敌如神,诱敌出击,然后运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痛加聚歼。六是利用有利地形,战法运用正确,运用“久困长围”的战术手段,最终使赵军陷入了绝境。如若没有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要达成对兵力相当的对手的包围是难以做到的。七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秦上下一体动员,及时增援,协调配合,断敌救援,为白起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赵军之所以惨败,一是赵孝成王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缺乏战略眼光和战略筹划,未能分辨利害关系,作出了一系列的错误决策。二是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贸然开战,一味追求进攻。
三是中了秦人的离间之计,临阵易将,让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替代执行正确防御战略的廉颇统帅赵军。四是在外交上不善于利用各国仇秦的心理,积极争取盟国,引为己助。五是主将赵括不知“奇正”变化、灵活用兵的要旨,既无正确的作战方针,又不察敌之虚实,更未能随机制宜摆脱困境,始终处于被动之中。六是在具体作战指挥中,屡犯大错。决战伊始,即贸然出击,致使被围。被围之后,只知消极强行突围,未能进行内外配合、打通粮道,终于导致全军覆灭的悲惨下场,纸上谈兵也就成了千古笑柄。
从历史记载和运用现代作战理念分析,赵括也许是一个难得的参谋人才,但不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员。
长平之战的价值和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战略角度考虑,白起坑杀了40万降卒是此战的败笔,这一举措也使秦军从一个战役的胜利者成为了一个战争的失败者。从此,各国都觉得秦军狡诈不可信,收起了议和的念头,纷纷定下抵抗秦军的决心,并在苏秦的游说下结成“合纵”抗秦联盟。在某种程度上阻滞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秦没有乘胜进攻,一鼓作气灭赵,也存在决策上的失误。当时赵已岌岌可危,秦军错过了一次灭赵的良机。事实证明白起继续攻赵的决策是正确的,两年后(公元前259年),赵最终没有兑现割地的承诺,于是秦与赵、魏联军爆发了邯郸之战。秦王大怒,执意出兵,三次任命白起为将。白起分析前后形势有异,攻赵必败,力劝秦王息兵,坚决拒绝任将出征,因而触怒秦王,被贬为士伍,迁居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后被逼自刎于咸阳西十里的杜邮。赵军吸取了长平之战的教训,指挥得当,拼死抵抗,并得到了楚、魏军的援助,大败秦军。邯郸之围遂解,赵夺回太原,韩夺回上党。
六一挑战
本篇旨在阐述对于凭借营垒固守不战的敌人所采取的战法。战争的实践证明,以“挑战”之法,引诱敌人进行伏击作战,这是指挥员经常用来调动敌人进而歼灭敌人的一种有效战术手段。然而既善于以“挑战”的方法诱歼敌人,又善于防止敌人“挑战”而中计上当,才称得上是高明的指挥员。在这里,作者能认识到这一点,是很可贵的。
【原文】
凡与敌战,营垒相远,势力相均,可轻骑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军可破。若敌用此谋,我不可以全气击之。法曰:“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①。”
【意译】
凡与敌军作战,如果双方部队驻营相距较远,而且实力相当时,就可以派遣轻装的骑兵,前去挑战,并设置伏兵以等待打击①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为孙武三十二种“相敌”术之一。敌人,敌军就可以被攻破。如果敌人用这种计谋来对付我,我切不可以全军出动追击敌人。《孙子兵法》指出:“敌人离我很远的地方来挑战,是为了引诱我冒进。”
【原例】
十六国,姚襄据黄落,苻生遣将苻黄眉、邓羌等率步骑万五千讨襄。襄深沟高垒,固守不战。邓羌曰:“襄性刚愎,易以挠动。
若长驱一行,直压其垒,襄必忿而出战,可一战而擒也。”黄眉从之,遣羌率骑三千军于垒门,襄怒,尽锐出战。羌伪不胜,率骑而退,襄追之于三原,羌回骑拒襄,俄而黄眉至,大战,斩之,尽俘其众,黄眉等振旅而归。
(自《晋书·苻生记》)
【译文】
十六国时期,后秦将领姚襄率军进占黄落镇,前秦帝苻生派遣苻黄眉、邓羌等将率领步骑兵讨伐姚襄。姚襄凭据深沟高垒而坚守不战。邓羌向苻黄眉建议说:“姚襄性格倔强自负,容易被挑动。我们如果长驱疾进,直迫其营垒,姚襄必定忿怒而出战,这样便可一战而活捉他。”苻黄眉听后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派遣邓羌率领3000骑兵直迫于姚襄军营门前。姚襄为此大怒,率领其全部精锐部队出营交战。邓羌伪装战败而引军后退,姚襄挥军追到三原。这时邓羌突然回军拒战,苻黄眉率领大军也恰好赶到,与姚襄军展开激战,一举击斩了姚襄,全部俘获了他的部队。苻黄眉等将整顿队伍,凯旋而归。
六二致战
本篇旨在阐述与敌作战中如何争取战争主动权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夺取主动权,即军队行动的自由权,这是军队的命脉。因此,在作战中,指挥员要多谋善断,不断调动敌人,使其按照我方的意图行动;同时又不被敌人所调动,保持自身高度的独立性和行动的自由权。“致人而不致于人”,是被人类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证明的关于争取主动权的最古老的论述,也是千百年来被军事家们奉为圭臬的一条座右铭。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决定两军相争中生死存亡、胜负成败的关键。
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因此,从战略指导到战役、战斗指挥,军事家们无不把主动权视为自己的生命权和胜利权。
【原文】
凡致敌来战,则彼势常虚;不能赴战,则我势常实,多方以致敌之来,我据便地而待之,无有不胜。法曰:“致人而不致于人①。”
【意译】
凡是调动敌人前来应战,其势力常常比较虚弱,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我不为敌人所调动应战,则我方势力就充实。作战中要想方设计调动敌人,我军则占据着有利地形等待攻击敌人,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孙子兵法》指出:“要能调动敌人,而不要被敌人所调动。”
【原例】
后汉建武五年,光武诏耿,悉收集降附,结部曲,置将吏,帅骑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将兵而东。张步闻之,使其将费邑军历下,又令兵屯祝阿,别于泰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之。渡河先击祝阿,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遂空壁亡去。费邑分兵遣其弟费敢守巨里,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以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喜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之耳。野兵不击,何以城为?”则分兵守巨里,自帅精锐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斩邑。既而取首级以示巨里,城中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
悉收其积聚,纵兵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
(自《后汉书·耿弇传》和《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
【译文】
东汉建武五年,光武帝刘秀命令建威大将军耿弇全部收编投降的士卒,组成建制,置设将吏。然后,耿弇奉命亲率骑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等部队,东进讨伐割据济南称雄的张步。张步获悉这一消息后,派其部将费邑率兵进驻历城,又分遣一部兵力屯驻祝阿,又在泰山、钟城置设数十营垒以防耿弇来攻。耿弇率军渡过黄河后,首先攻克了祝阿城。在其围攻祝阿作战中,耿弇故意留下一个缺口,让敌众得以出城逃往钟城。钟城守军听说祝阿已被攻破,十分恐惧,于是弃城而逃亡。费邑分兵一部令其弟弟费敢率领去守卫巨里城。耿弇挥军首先进逼巨里,并且严令部队尽快修造攻城器械,向各部宣告3天后将全力以赴地攻打巨里城,同时暗中放出一些被俘人员,故意让他们逃归后将耿弇预定攻城的日期报告费邑。费邑果然到这一天亲率精兵3万余人前去援救巨里。耿弇见此情形,便高兴地对部将们说:“我之所以修造攻城器械,为的是诱使费邑前来就范。现在放着这些驻营于野外而无防御设施的敌军不打,为什么硬要强攻设防坚固的城呢?”于是,耿弇分兵一部继续围攻和钳制巨里的敌人守军,自己亲率精锐部队抢占制高点,以居高临下之势与敌交战,大败敌军,击斩了费邑。然后砍下费邑首级展示给巨里的守敌,敌人望见后异常恐惧,费敢慌忙逃往据守剧地的张步处。耿弇全部收缴了巨里城里敌人所存之军资粮储,同时又挥军继续攻打尚未攻克的敌军营垒,先后攻克了敌人40多座营垒。于是,最终平定了济南地区。
六三远战
本篇旨在阐述如何运用“远而示之近”的佯动战术奇袭歼敌的指导原则问题,并阐述了制造简易渡河工具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其中心就是隐蔽我方真实意图不被敌人发现,调动敌人就范,从而使敌人陷入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对于渡河(海)登陆作战,比之在陆地与敌作战难度要大得多。登陆地点的选择很重要,隐蔽登陆地点更为重要,战史上成功的渡河(海)作战几乎都是成功地隐藏了登陆地点,例如仁川登陆、诺曼底登陆等。
【原文】
凡与敌阻水相拒,我欲远渡,可多设舟楫,示之若近济,则敌必并众应之,我出其空虚以济。如无舟楫,可用竹木、蒲苇、罂、瓮囊、枪杆之属,缀为排筏,皆可济渡。法曰:“远而示之近①。”
【意译】
凡与敌军隔水对峙,如果我打算从远处渡水,就应该多设些船只,假示要从近处渡水,敌人集中兵力来防范,则从敌军防守空虚的远处渡过河去,如果没有船只,可用竹木、蒲苇、罂缻(小口大腹的陶制容器)、瓮囊、枪杆等物,连结成排筏,都可以用来渡河。《孙子兵法》指出:“要向远处用兵则故意装着向近处用兵。”
【原例】
汉初,魏王豹初降汉,复以亲疾请归,至国,即绝其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遣郦生往说豹,不听。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击豹。豹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帅兵迎战,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西汉初年,魏王豹开始时归降了汉朝,不久又以母病为辞请求回去探望。一回到封地,立即切断黄河西岸临晋关的交通,反叛了汉朝,而与楚国订约讲和。汉帝刘邦派遣郦食其前往游说魏王豹重新归顺朝廷,但魏王豹执意不听。刘邦于是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军进击魏王豹,而魏王豹则在蒲坂驻扎重兵,封锁临晋关。韩信针对此情,就采用增设疑兵之法,摆开船只,伪装成要从临晋渡河的样子,而以隐蔽前进的主力部队从夏阳方向乘坐木罂渡过黄河后,径直袭击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匆忙领兵迎战韩信部队,韩信挥军奋战,一举俘获魏王豹,平定了魏地,置为河东郡。
六四近战
本篇旨在阐述“近而示之远”的佯动战术奇袭歼敌的作战指导原则的问题。其实质和上篇一样,就是“示形误敌”,这是指挥员经常采用的战法之一。
【原文】
凡与敌夹水为阵,我欲近攻,反示以远,须多设疑兵,上下远渡。敌必分兵来应,我可以潜师近袭之,其军可破,法曰:“近而示之远①。”
【意译】
凡与敌人隔水列阵,如果想从近处进攻,反而要做好从远处进攻的样子。必须多设疑兵,从远处的上游和下游渡河,这样,敌人必然会分兵几路应战,我军便可以从近处秘密渡河,偷袭敌军,敌军必定会被打败。《孙子兵法》指出:“想从近处进攻,就要作出从远处进攻的样子。”
【原例】
春秋,越人伐吴,吴人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人为左右阵、夜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兵而鼓之,吴军大败,遂至灭亡。
(自《左传·哀公十七年》)
【译文】
春秋时期,越国讨伐吴国,吴王出兵于笠泽进行抵抗,而与越军隔笠泽水对阵相抗。越军分为左右两翼,乘夜擂鼓呼号而进,吴军则分兵进行抵御。越王勾践亲率主力部队偷偷从中央近处渡过笠泽水,直奔吴国中军主力而击鼓冲杀过去,致使吴军大败,吴国最终灭亡。
六五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