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84400000014

第14章 成长的烦恼——童年、生活方式和父母教养(2)

大人是这样,孩子也是如此。幸运的是,孩子不需要面对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只要从父母那里获得良好的互动,就可以满足他情感上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变得聪明起来,不能依着性子随意处理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或者是不合理的,都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绝佳机会。

可惜,许多父母都容易被孩子哭闹、气愤的场景搞到抓狂,即使原本温习了书本,在当下的时刻也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当父母无法感知孩子内心不太明显的情绪时,常常将沉默的、迟钝的表现当作负面情绪,通通给抹杀掉。

这样的父母有一个严重的刻板观念:孩子就应该开朗、快乐地生活,出现负面情绪是不对的。因此,当他们看到孩子不高兴、不够活泼,就会忍无可忍,甚至强迫孩子做出快乐的行为。实际上,过于强调生活中正面的情绪往往容易忽略掉情绪的多样性,毕竟,即使一个成年人也不可能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保持在兴奋状态。

明智的父母会试着训练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这一类型的父母认为,即使孩子有时候闷闷不乐、沉默不语、无理取闹,这些都属于正常情绪中的一部分。他们会包容地看待孩子的反常情绪,也会试着在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中找找原因,并且告知孩子,此刻经历的是愤怒、伤心、失望,还是害怕。分享彼此的感受,指导孩子管理情绪的方法。

父母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方式,折射出的就是亲子之间互动的方式。有的妈妈喜欢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试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通过交换的方式帮助孩子摆脱当下的情境。比如,有的妈妈会说:“宝贝不要哭,妈妈带你去吃冰淇淋”;有的爸爸会说:“你再胡闹,以后我就不带你出来玩了”。

个性比较急躁的父母在劝说不成的情况下,习惯诉诸暴力。就像苗翠花对待儿子方世玉一样,方世玉每次做错事,她的第一句话定是“是否又要讨打”。当然,也有父母喜欢用责骂、恐吓这种隐形暴力,如妈妈对儿子说:“看看你,站在大街上哭鼻子,还像不像个男子汉?你可真没出息!”

和肢体暴力相比,言语暴力、情绪暴力这种隐形的负面暗示具有更持久的杀伤力,最直接的结果便是扼杀孩子的自信心。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小时候经常遭受父母责罚的孩子和未遭受责罚的孩子相比,大脑额叶发育不良,处理情绪问题显得迟钝。

冷漠型的父母能够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过,他们既不会提供积极的情绪引导,也不会做出言语、肢体上的干预,任凭孩子自行发展。这样的父母会对生气的孩子说“回房间吧,等你消气了再出来”,或者对哭闹的孩子说“哭吧,哭吧,要哭你就哭个够”。在情绪上被忽略的孩子长大后情感比较冷漠,他们在和父母的沟通、交流感情方面也是一样的冷漠。

还有一种父母算是“极品”爸妈了。当孩子出现异样的情绪表现时,他们会像唐僧一般喋喋不休地给孩子“上政治课”,完全不管孩子的情绪表现。“人生原本就是充满各种不如意的,我小的时候,条件比你现在艰苦多了,哪有什么开心的事儿?我不是也长这么大了,还把你养这么大。看看你现在的样子,以后的人生那么长……”研究表明,这种家庭的孩子出现叛逆行为的年龄普遍比较小,想必和说教式的亲子互动有一定的关系。

对话心中的小孩——为什么你没有同理心

正在养育小朋友的爸妈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朋友带着孩子来到家中做客,大人之间相谈甚欢之时,小朋友之间也玩得很开心,就在爸妈们不再操心孩子,踏实地聊些大人的话题时,就会从某个角落里传出孩子哭闹的声音。原来其中一个孩子摔倒了。大人急急忙忙赶过去安抚哭闹的孩子。奇怪的是,身边其他孩子非但没有表示出关心,还自顾自地沉浸在游戏世界中,玩得不亦乐乎。如果大人指责他说:“弟弟摔倒了,你怎么还在玩?”他则会理直气壮地回答:“他是自己摔倒的,又不是我推倒的。”

即使面对家人,孩子有时候也会表现得非常冷漠。奔波了一天的爸爸回到家里,常常被央求着和孩子一起游戏——“爸爸,我要骑大马!”“爸爸,我要抱抱!”即使爸爸气喘吁吁地说:“爸爸很累了,宝宝自己玩一会儿好不好?”孩子依旧坐在爸爸的脖颈上,死活不肯放手。

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做爸妈的常常感到疑惑。“孩子怎么会这么不懂事呢?越来越任性了,也不知道体谅大人的辛苦。”其实,孩子之所以会“冷漠”、“任性”、“忽视他人的感受”,根本就不是出于他的本意,而是一个心理发展的问题。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孩子体悟他人感情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孩子恰好处在“自我中心”的阶段,爸妈非要用“善解人意”要求他,也未免太难为孩子了。

无论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培养孩子不仅仅是让他学会更多的知识,而应该在情感上教孩子更多的优秀品质,比如善良、怜悯、乐于助人。一个能够欣赏他人、理解他人、具有情感交流能力的孩子,往往要比学富五车的孩子过得更快乐。而这一切,都要从孩子的同理心谈起。

所谓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站在他人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能力,又叫做换位思考、感情移入、移情或者共情。这里所指的移情是“empathy”,而不是精神分析学派强调的“transference”。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控制、倾听能力和表达尊重等方面。

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理心强调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真实地感受他人的感受、体验他人的体验。对别人的幸福感到欣喜,对别人的不幸感到心痛。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并非所有人都具有,因此,心理学家将“同理心”看作是一种高水平的认知能力。

关于暴力行为的研究也证明,如果个体在童年早期能够获得同理心的培养,成年后出现欺凌弱者、绑架勒索、凶杀的几率会降低很多。另一方面,同理心让人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同情和怜悯,有助于建立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也是减少人际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试想一下,如果因为意见不合而发生争吵的两个人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重新考虑问题,或许矛盾就此解开了。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同理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在教导孩子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时涉及同理心的因素,比如父母教导弟弟时说:“因为你做错事,哥哥也要受罚了。”孩子的同理心就会敏感起来,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反之,如果父母单单解决当下的对错问题,忽视对孩子的情感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就会发展不足。

缺乏同理心的孩子给人一种过分关注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的感觉。长此以往,当孩子进入童年期、青少年期,则容易因为遇事只想到自己而变得孤僻、不合群,甚至被同伴排斥。在孩子情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缺乏同伴交往只会让孩子更加不受欢迎,继而影响成年后的情感生活。

实际上,同理心非常简单,就是俗话所说的“将心比心”。“发生在一个无辜人身上的苦难,也有可能发生在所有人身上”,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他人的灾难中体会到这种感觉,就会对他人的处境和感受产生共鸣,好像和经历苦难的陌生人经历了一样的痛苦。

当然,具有同情心、爱心的人都是从一个个具有同理心的幼童成长起来的。人在婴幼儿时期已经对他人的情感非常敏感,当婴儿尚不能分清楚他人和自己时,已经能够跟着其他的婴儿一起啼哭或者一起欢笑。9个月大的婴儿看到别的宝宝跌倒、受伤,就会流着泪找妈妈,好像受伤的那个人是他自己一样。当宝宝长到15个月时,往往会拿自己的玩具安慰哭泣的伙伴。

一般情况,孩子在2岁左右开始注意他人的情绪和感觉,开始对他人产生同情心。但是,这一阶段的情感和成年人的同理心还有很大差距。毕竟,孩子首先需要区分开自己和他人,认识并体验了不同的情绪,才能解读他人的情感,体会到他人的心情和想法。

一项来自英国的调查表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往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具有同理心,更能够体会到他人的情感。可见,同理心并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经过后天的培养。对于父母来说,掌握孩子情绪发展的时间关键点能够提供更好的引导和培养。

同样是面对路边的一个乞丐,如果父母掏出硬币,施舍给他,孩子就会形成“乞丐需要帮助,而我要去帮助他”的印象。如果父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对孩子说:“这些人都是职业乞讨者,专门来骗我们的同情心的”,孩子自然就会形成一个观念——“乞丐都是骗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即使面对真正的乞丐,或者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他在情感上的表现也会比较冷漠。

因此,同理心必须在孩子识别情感的过程中培养,尤其是对于那些文字能力非常强,但是无法解读身体语言的孩子来说。父母工作忙碌、缺少兄弟姐妹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缺少面对面的沟通,体验不同感情的机会也会变少。

于是,父母需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尽量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即使是闹了矛盾、闯了祸,父母也应该尽量表达安慰、提供支持,继而引导孩子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当孩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重新表达感受,同理心就算初步建立了。

你个没出息的东西——隐形的精神虐待

提到“虐待儿童”,人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外显的暴力行为,比如殴打、强迫劳动、性侵犯等。这种强烈的暴力行为往往会留下明显的痕迹,一旦法律进行干预,尚且有迹可循。如果是看不见的虐待行为,那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种心理上的虐待,也叫精神虐待。如果你对“精神虐待”不甚了解,不妨先来看看下面这则故事。

元元今年6岁,可是她特别喜欢吮吸大拇指,为此,妈妈多次纠正她,也曾经和她发火,可她就是改不掉这个习惯。时间久了,妈妈只要看到她吮吸大拇指,就会暴跳如雷,对着元元大声吼道:“如果你再不改掉这个毛病,妈妈就把你丢在大街上,让人贩子把你拐走。”

元元每次都会吓哭,而且非常害怕妈妈真的不要她。她每天晚上都会做噩梦,梦见妈妈把她丢在了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或者被一个陌生人带走。因为妈妈的多次发火,元元不敢在她面前吮吸大拇指了,但是她也开始怕妈妈,只要一想到妈妈不要她,她就控制不住地哭起来。

所谓精神虐待,指的是危害或妨碍儿童情绪或智力发展,对儿童自尊心造成损害的长期重复行为或态度,如拒绝、漠不关心、批评、隔离或恫吓,最常见的形式是辱骂或贬低儿童的人格。按照这一定义,但凡对儿童进行侮辱、威胁、贬损、过度惩罚、戏弄、刁难的行为,都属于精神虐待的范畴。这样说来,元元妈妈的行为已经算得上精神虐待了。虽然元元在身体上没有受到伤害,但是她的心理已经留下了伤痕。

和肉体上受到的伤害相比,精神虐待的危害要更严重。毕竟,情绪和情感上的反应不是非常明显,即使孩子的内心受到了严重的创伤,除了专业人士,一般人不会察觉。就拿元元来说,如果她在妈妈的精神虐待下长成了一个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的人,人们只会觉得她的性格本来如此,而不会追溯到她童年期的不幸经历。

在一篇名为《关于儿童精神虐待》的报告显示,在上百万次的虐待儿童事件中,有5%~7%属于精神虐待。其中,父母离婚的孩子、意外降生的孩子、父母吸毒或者酗酒的孩子、精神或身体上有残疾的孩子更容易受到精神虐待。受虐待的孩子往往容易患上各种心理疾病,如饮食紊乱、滥用药物、行为不良、学习障碍、有自杀念头和******的行为。

遗憾的是,有些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的家长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甚至声称“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心理学家强调的是,这些父母到底是爱孩子现在的样子,还是爱他们期待的样子?如果父母爱孩子现在的样子,就应该试着鼓励孩子,而不是试图塑造孩子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内心期望。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着名的“标签理论”,是社会学家莱默特(Edwin M.Lement)和贝克尔(Howard Becker)用来解释越轨行为的。这里的越轨行为定义为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如盗窃、欺骗、自杀、吸毒等。

简单来说,一个新生儿来到世界上时,没有人知道他是聪明还是愚笨、性格是沉静还是急躁,也不知道他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当家长根据自我的认知不断给予孩子各种评价,在孩子身上贴上各种标签:“你是个可爱的小孩”、“你很有艺术天赋”、“你以后会变成一个大美女”……这些标签并不一定准确,却决定了孩子的自信心发展。

就拿长相来说,如果从小妈妈就说,这孩子长得不好看。对于大人来说,可能只是随口一说的评价,甚至是面对别人的谦虚之词。对孩子来说,一句简单的评价也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孩子会觉得,因为长得不好看,所以自己不被人喜欢、不值得被爱。无论是缺少朋友,还是得不到他人的称赞,都会被归结为外貌的原因。长大后,这种人就会走入两个极端,要么疯狂地追求外貌,要么完全不修边幅,放弃在外貌上的努力。

同类推荐
  • 瞬间看透对方全集

    瞬间看透对方全集

    本书讲述了第一印象是识别人的首要先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总是以第一印象作为认识一个人的先决条件。若第一印象”定格”,形成心理定势,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际交往的态度与取向。
  • 口误才是心中所想吗:6个洞察内心真相的心理治疗法

    口误才是心中所想吗:6个洞察内心真相的心理治疗法

    一句脱口而出的话可能暴露了你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童年起就害怕的东西可能会让你害怕一生;对糟糕的事情,你换个认知方式或许就不觉得郁闷了……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疗法、家庭治疗、沙盘游戏……六种心理学流派形成六种心理治疗方法。打开内心那扇神秘的大门,看一看里面正在发生的一切,为处于困境中的自己找到出路和新的希望。
  • 洞察人心的微表情

    洞察人心的微表情

    微表情,是人的内心真实情感在表情和肢体上的流露。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错误地理解“微表情”的含义,将会对交流对象形成错误的判断。本书试图使读者理解“微表情”,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信号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教会读者谨慎运用“微表情心理学”,把握好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关系。
  • 谁拨动了你的心弦:高中生心理困惑答疑

    谁拨动了你的心弦:高中生心理困惑答疑

    养花要养根,育人要育心,如果教师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好心理问题,那么学校就不可能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心理问题是德育教育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善德的人,才可能使学校真正落实德育为先的办学目标。
  • 在快的时代,你要慢

    在快的时代,你要慢

    在这个一切追求速度的时代,高效率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成为一种常态。快点,再快点,似乎只有这样才不会落后于人。只是,随快节奏而来的,有个人的成就,同样不乏压力与无力感。幸福与满足,似乎成为当代人越发缺失的情感。学会在快时代享受慢生活,懂得快与慢的平衡,方可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本书立足于个人情绪、生活效率等方面的培养与提升,结合生活事例论述心理现象,让读者更易接受与学习,以具体的生活场景为依托,从心理学角度给予建议,愿每一个读者都能成为细读慢品的生活达人。
热门推荐
  • 梁晓声文集·长篇小说2

    梁晓声文集·长篇小说2

    梁晓声先生以直面现实的态度进行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精致的文学创作,在这些作品中,他真诚而又爱憎分明地记述历史,深入剖析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其中渗透了社会历史的变迁、风俗人情的移易、人性心灵的内省。他的作品因此被称为“史性与诗性的综合体”,承载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 风云之间

    风云之间

    御风究竟是何身份?白衣女子又会是何人?达奚皇氏为何会协助御风?一昧的欺瞒究竟会酿成怎样的结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美容省钱你也行

    美容省钱你也行

    本书是编者悉心收集前人的美容省钱窍门编著而成的,是美容省钱方面的“百科全书”,囊括了美容化妆:少花金钱,同样美丽;美肤护肤:灵机一动,美丽永驻;减肥美体:瘦且有型,省钱有道;美发护发:巧妙秀发,快乐省钱;排毒养颜:由内而外,美丽省钱。它全方位、多角度讲述了美容保养的省钱窍门,让不同的女性在不同的美容体验中享受美容的乐趣,让美容成为一种容易追随的风尚!
  • 九五神兽

    九五神兽

    九,数之极也!五,掌之指也!神,头三尺也!兽,猛如虎也!头顶苍穹,脚踏后土,乡野少年,力破九重天的传说。
  • 机动战士高达之最终之巢

    机动战士高达之最终之巢

    这是一本关于人类驾驶巨大人形机械介入战争的故事。如果看过岛国的GUNDAMSEED系列,应该会更容易理解。作为一个SEED迷,我想以自己的理解来更合理地去表现GUNDAM的意义。机械设定也许有很多争议,请见谅。毕竟我是写手,不是科学家。
  • 大乾国师当道

    大乾国师当道

    这世上,再无一人能辱我,欺我!一人辱我杀一人,万人辱我杀万人,世人皆辱我,灭世又如何!注:黑暗文
  • 轻重梦境曲

    轻重梦境曲

    本书是著名作家高洪波的诗歌集,其中,《轻重梦境曲》是用诗的语言描绘的中学生心态素描,另外还有《十月的约定》、《英雄纪念碑》、《风筝呀风筝》、《奶奶的蝴蝶兰》、《诗雨江南》、《秋天来了》以及组诗《我的太阳》、《春天的云朵》等作品。
  • 绝世唐门之风花雪月

    绝世唐门之风花雪月

    【小白,ooc文,崩坏文,不抢主角机缘,女主无限强大,剧情什么的看心情写,官配笑红尘!】
  • 梦幻周天

    梦幻周天

    “仙路荆棘,灾劫不断,红颜白发,亲朋寿尽。”“也许你放弃了很多,却注定成空。”“也许不经意间的一个瞬间,你就倒在了这条路上。”“也许。。。”“百死,而无一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