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子丹催促荆轲上路
公元前230年,辛未,羊年。
秦军终于攻入韩国首都新郑,活捉了最后一任韩王韩安。六国中最弱小也最接近虎狼之秦的韩国就此亡国。
在做了亡国奴的韩国人中,有一位年轻人。变卖家产,浪迹天涯,寻找复国机会,他姓张,名良,字子房。
秦军马不停蹄,立刻把矛头指向赵国,战事持续到公元前229年,秦国的反间计发挥了作用,赵王迁罢免了李牧的军职,李牧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拒绝,结果军中拥李派和拥王派互相乱斫,最后拥李派失败,李牧在流亡途中遇害。
自毁长城,赵国焉能不亡?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陷邯郸,活捉了赵王迁。秦王嬴政,饶有兴致地从咸阳起驾来到自己的出生地,旧地重游,顺便把从前欺负过他母子的那些可恶的赵国人,一一砍下了首级。 形势逼人,听到韩、赵相继灭亡的消息,太子丹心惊肉跳。危机已是迫在眉睫,秦军正逼近燕国的南部边界,太子丹连忙去找荆轲,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来攻打燕国,我虽然想一直这样侍奉足下,可是怎么做得到呢?”
荆轲听出他的话音,这是在催我呢!其实我不是不想去,我得有接近秦王的机会啊!
不过机会是创造出来的,荆轲想了一个主意,拿樊於期的脑袋加上燕国督亢地方的地图当见面礼,秦王一定会接见我,我就有下手的机会了!
太子丹犹豫了一下,主意不错,但是……
太子无需为难!荆轲拍拍手,这件事,只有我亲自去做了。
于是荆轲就问樊於期借脑袋一用。
荆轲比画着对老樊说:“只要让我接近秦王,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一剑直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的仇恨和燕国的为难,都迎刃而解了。”
樊於期不借也不行了,他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用一只手紧握另一支手腕,这是古人表示激愤的常用手势。“这正是我的心愿啊!”和田光一样,他拿剑一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听到消息,免不了伏尸而哭,这一场哭,两个字形容:极哀。哭完把樊於期的脑袋装进盒子,又把事先特地买来的号称天下最锋利的徐夫人匕首送给荆轲。徐夫人匕首本来就锋利,太子更让人把匕首烧红,放到毒液里蘸,无论是谁,只要碰上一点,立刻流血而死。
太子丹又为荆轲找了个帮手——秦舞阳,秦舞阳是燕国名将秦开的后代,十三岁就敢杀人,一般人都不敢正眼瞧他。
如此充分的准备工作,太子丹想你荆轲总该出发了,谁知道荆轲安坐不动。又过了好久,太子丹憋不住了,说,“时间不多了,荆先生你要是不想去,我先派秦舞阳去试探一下。”
荆轲的反应极其强烈,“太子为什么催得这样急!匆忙而去,完不成任务,岂非白忙一场!”
太子丹连忙道歉,荆轲语气缓和下来说:“在下之所以迟迟不动身,是在等一个人。算了,既然太子等不及了,我就告辞了!”
于是荆轲和秦舞阳揣着樊於期的脑袋、燕国督亢地方的地图,地图里卷藏着徐夫人匕首,从燕国出发。
出发这一天,太子丹穿着白色的衣服送他。在易水边祭祀了路神,饮了饯行酒,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打击起筑这件乐器,在音乐的伴奏下,荆轲唱起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古代乐律,分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调,大体相当今西乐的3、4、5、6、7、1、2七调。荆轲先是发出了个徵调,就是6,苍凉、凄惋,人们听了悲伤流泪。到结束时,荆轲的声调又变为羽声,就是1,音调高亢,大家不由得慷慨激昂,瞪大眼睛,怒发冲冠。
一曲完毕,荆轲登上马车,头也不回地向秦国方向驶去。
荆轲迟迟不肯上路,依照他自己的说法,是要等待一个助手,但是太子丹已经等不及了。从当时的形势看,确实如此。
荆轲到底在等待谁?这个人真的存在么?
遗憾的是,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此人的存在。
我倒是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间接地质疑此人的真实存在性。
第一个间接的证据,那就是荆轲所说的这个人,直到燕国灭亡也没有出现。
第二个间接的证据,那就是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荆轲失败后,他一心想为荆轲复仇,恰好秦始皇听说他击筑技艺高超,于是召见高渐离。有人告诉秦始皇,“这个人不可接近,他是荆轲的好朋友。”
秦始皇既想听高渐离的音乐,又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所以想了一个两全之策,薰瞎了他的眼睛,让高渐离击筑。高渐离双目失明,秦始皇以为这下准太平无事了。可是老高很执着,他把铅放进筑中,在进宫击筑靠近秦始皇时,举筑袭击。
哎呀——可惜没中!
秦始皇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冒险接近东方六国的人。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所以为荆轲复仇。而荆轲苦苦等待的那个人,与荆轲的交情必然很深厚,至少不输于高渐离,而且武功肯定不错,至少超过秦舞阳,自然也就超过高渐离。然而史册上记载了多次东方人刺杀秦始皇的事件,而为荆轲复仇而出手的,只有高渐离而已。
荆轲口中这个不明国籍的无名人士,真有其人吗?恐怕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那么,如果真的是一个借口,荆轲拖延不肯上路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三、荆轲的身手让人生疑!
公元前227年,癸酉,狗年。
荆轲进入咸阳后,先拜见了蒙嘉,据事先查探得到的情报,他是如今秦王最宠信的人。他自然免不了要先喂饱蒙嘉,然后请他向秦王转告燕国愿意臣服秦国的诚意。
在焦灼地等待了数日之后,终于等到了消息。秦王心情不错,答应接见燕国使臣。
于是荆轲手捧着装着樊於期头颅的木盒,秦舞阳捧着卷藏着徐夫人匕首的督亢地图,二人缓缓进入咸阳宫。走过卫士林立的宫道,荆轲走上宫殿的台阶,心若止水的他,忽然发现秦国的接待官员脸上出现了异样的神情。“燕国使臣,你的副使为何如此?”
荆轲回过头,看见斗大的汗珠,从秦舞阳那张涨得如猪肝色的脸上流淌而下。那捧着督亢地图的手,亦有微微地颤动。
荆轲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北方边境荒野地方来的乡巴佬,哪里见过这么大的场面,还请大王见谅!”
自有那传话的官员上去说了,秦王心情果然不错,没有见怪,下令说:“取舞阳所持地图。”
荆轲把装着樊於期头颅的木盒交给秦国官员,从秦舞阳手中接过地图,他微低着头,一步步地走上台阶,呈上地图。由侍臣将地图放在秦王面前,慢慢地翻开。
荆轲为秦王介绍,这是督亢,将献给秦国,从这里到那里,请看……
地图打开到了尽头,是一八锋利的匕首!荆轲跃起,向前,一把抓住了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了匕首……
荆轲的第一击刺空了,秦王扯断了衣袖,挣脱了他的控制。
但是荆轲还有机会。秦国的制度,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而秦王的剑又太长了,一时拔不出来。荆轲追逐着目标,秦王绕着柱子在跑。
混乱之中,侍医夏无且把药囊扔向荆轲,试图延缓荆轲的攻击。有个反应机敏的人喊道:“大王把剑往后推!”嬴政一下子醒悟过来,他腰间系的这把长剑,必须要推到背后,才容易出鞘!
宝剑出鞘的秦王反过来攻击荆轲,一剑斩断他的左腿。失去良机的荆轲只能瞄准嬴政的方向,奋力将匕首掷出。可惜锋利的徐夫人匕首没有击中目标,而是扔在了大殿的铜柱上。
这时殿下的卫兵已经奉命上殿,把荆轲包围。大势已去的荆轲倚靠在柱子上,自言自语说:“事情不成功,是因为我想生擒秦王,胁迫他签下和约,用来报答太子的恩德啊!”
据说江湖大腕鲁句践听说荆轲刺秦王的消息后,在私下里叹息说:“可惜他不精通剑术啊!”
难道荆轲刺秦失败,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擅长剑术?
仅凭鲁句践一句话就认定荆轲的剑术不高明,理由显然并不充分。因为文人相轻,剑客之间也难免互相贬低。况且鲁句践的剑术如果是超一流,荆轲剑术即便一流,也会被认为是糟得很。
所以,还得找其他证据。
司马迁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让我们看看专诸、聂政两大著名刺客的行为(曹沫已经在前文中提到过,豫让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剑客)。
先说专诸,动手那天,专诸的主人公子光宴请吴王僚(刺杀对象)。吴王僚戒备森严,武士手持长剑,护在左右。专诸把匕首藏在鱼炙(烤鱼)腹中,这才得以通过搜检,到达吴王僚的跟前。可见吴王僚的自我保护意识,远超过了秦王。结果专诸把鱼一放,动作如魔术师般迅速,刺出的匕首直取吴王僚的要害,倒霉的吴王僚是当场毙命。
再说聂政,他要刺杀的对象是韩相侠累。当时侠累正在府中休息,手持兵戟护卫相府的士兵不少,聂政拿着把剑,旋风般冲杀进来,众人大喊:“有刺客!”侠累却已经被聂政一剑刺死。
无论聂政、专诸,都是出手快,一招致命,更以少敌众,毫不含糊。
再看看荆轲,他的机会其实很不错,卫士无王命不得上殿,大臣可以上殿却没有兵器,秦王有兵器却拔不出来。所以荆轲从出手到秦王拔剑之前,有不少的时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点时间挟持或杀一个人或许有点困难。但对于一个高手来说,这个机会再好不过。
假如能以慢镜头式的回放荆轲刺秦,可以发现看他的第一击,《史记》的记载是:“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很显然,荆轲的本意是要抓手臂的,但是出手速度慢了,抓住了秦王的袖子,袖子很薄,秦王受惊之后奋力挣扎,结果在荆轲的匕首刺到之前,挣断了衣袖逃走。
再看这第一击之后直到秦王拔剑,这一段时间,如果是一个高手,应该会有优于常人的判断和反应,《史记》说:“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但是荆轲却犹豫不决,行动缓慢,逐秦王而不及,掷刺而不中,反而被秦王步步抢先、拔剑反击,终至于出事未捷而身先死。
那么,荆轲在事后的自我辩解是不是可以解释他的失败呢?也就是说,荆轲是否因为意图挟持秦王而失去了杀人的好机会?
其实历史上挟持秦王以逼迫秦国让步的事例不少。干得最成功的是赵国人,渑池会上,蔺相如逼请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说:“我和大王的距离不过五步而已,相如请求把自己脖子里的血溅到大王身上!”
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咱俩离得那么近,信不信我废了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屈服了。
另一个赵国人毛遂,自荐的那位,也曾以类似的手法威胁楚王,结果同样获得了成功。如果荆轲一开始就打算挟持秦王,他为什么不仿照上面两位成功人士行事呢?
有一个理由可以为荆轲辩护,那就是他不读书,不知道以上事件。但荆轲不是文盲,不但不是文盲,而且很喜欢读书。司马迁说“荆卿好读书击剑。”读书尚在击剑之前。荆轲不是一个江湖小混混,他是一个士,而且是一个名士,对于蔺相如、毛遂的事迹,相隔时代不远的荆轲不可能不清楚。
事实上,虽然太子丹也曾经提到过要荆轲学习先人,挟持秦王,但最后迫于时局,很可能考虑到挟持秦王签订条约并不现实,以秦国的强大和一贯的不讲信用,即使签订了条约也毫无用处,所以太子丹的目标很清楚,就是要杀死秦王。
如果不是想杀死秦王,何必在徐夫人匕首上焠毒药呢?
算起来,对荆轲的身手提出质疑的人还真是不少,鲁句践、盖聂在前,司马迁在后。
纵览《刺客列传》,司马迁的用词颇值得玩味,他始终没有正面肯定荆轲的剑术,而是说“荆轲好击剑”,而不是“荆轲善(擅长)击剑”。
除刺秦外,司马迁还写了荆轲的几件事:卫国的国君卫元君喜欢剑术,因此招揽了不少江湖上有名的剑客。荆轲也想去他那里谋个工作,结果元君不用他;与盖聂论剑,被盖聂怒目而视,荆轲溜之大吉;与鲁句践下棋,发生争执,鲁句践骂他赖皮,荆轲嘿而逃去。
这三件事都表明,当时的中国击剑界并不认可荆轲是高手。如果参加奥运会,荆轲是当不上国家队选手的,顶多去地方队而已。
那么,荆轲又得到了谁的赏识呢?司马迁提到第一个赏识荆轲的人,是“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一位杀狗职业的民间艺术家。第二个赏识荆轲的人,是燕之处士田光先生。
这两个人,都不是专业人士,与刺客这一行没什么瓜葛,在中国击剑界也没什么影响。干脆说,这是两个外行。而正是田光这个外行把荆轲当作高手推荐给了太子丹。
不过,问题还不仅仅如此,田光很可能根本不知道太子丹要的是一个杀手。《史记》是这么说的:“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至少从字面上看,太子丹根本没告诉田光自己找的是一个刺客。事实是,直到荆轲带着田光的死讯去见太子丹,太子丹才把他的计划说出来。
其实完全存在一种可能,田光是把荆轲作为治国人才推荐给太子丹的。别忘了荆卿也是个士,他好击剑,也好读书。难怪太子丹说出计划之后,荆轲发了好半天呆,说:“这件事太重大了,在下恐怕承担不起!”别以为是客气,很可能荆轲真的这样想啊!
这样一来,后面的事情就解释得通了,荆轲自己对刺秦确实没什么把握,所以总想拖延时间。
他为什么不推辞呢?——太子丹根本不容他推辞。
他为什么不逃跑呢?一是因为太子丹的恩情不能不报,另一个原因,也许就是根本跑不了。
所以当荆轲上路时,他的心情如此悲伤:“就以我的死,来报答太子的情意吧!”
毋庸置疑,太子丹对荆轲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但事实上,荆轲何德何能,承受这样的厚待!即便荆轲真的是一个绝顶高手,真杀了嬴政,燕国也无法得救。因为杀了嬴政,还会有下一个秦王。秦国的强大,不在于一个嬴政。燕国的命运,也不能寄托在一个刺客,一把毒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