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固执己见、听不进正确意见时,往往需要采取诱导的办法,使其逐步放弃自己的观点,达到自觉接受和采纳别人意见的目的,从而避免失误,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在日常生活中,固执己见的人往往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诱导的功夫就要花费在消除心理障碍的要害之处,且要循循善诱,耐心引导,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演讲与谈话艺术辞典》将诱导方法归纳为三点:一是总结式诱导,二是插入式诱导,三是探讨式诱导。从技巧上看,我们不妨将诱导方法归纳为这样几点。
1.设置某种条件,引导对方就范《三国志》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曹操用的马鞍被老鼠咬坏,管理仓库的官吏十分害怕。因为曹操一直认为老鼠咬坏东西不吉祥,每每置官吏于死地。曹冲得知此事,叫保管马鞍的官吏回家过三天再去自首。三天后,曹冲戳破了自己的单衣,状如鼠噬,见到曹操时故作愁容。曹操问其故,曹冲答道:"不少人都以为被老鼠咬破衣服的主人不大吉祥,现在我的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忧愁。"曹操忙劝慰说:"老鼠咬破衣服,主人就不吉祥,这全是无稽之谈,何用忧愁。"曹操的话刚说完,管理仓库的官吏来向曹操请罪,曹操听后正待发作,忽然想起刚才对曹冲说的话,只得一笑了之。曹冲趁曹操未加防范,设计诱导,结果使曹操一反常态,接受了过去一直不能接受的事实,其意义不仅在于保全了仓库官吏的性命,而且开导了曹操"何用忧愁"那些无稽之谈。采取设置条件诱导对方就范,必须主动而自然,切忌矫揉造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据载,日本某幕府严禁抽烟,但是,番众们无法忍受无烟抽的煎熬,"地下活动"禁而不止。有天晚上,番众中的瘾君子们又群集一起吞云吐雾,正巧被幕府重臣土井利胜撞见。大家脸也吓白了,惊慌失措来不及躲避。土井利胜叫人把四边的隔扇关上,然后说:"这么好的烟,你们想独享吗?"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小心翼翼将收藏在袖子和怀里的烟草、烟斗统统交了出来。
土井利胜见了大喜,点上烟抽了起来,并说道:"承蒙赏赐这么难得的东西,不胜感激。"说完,他丢下烟斗,走了出去。
过了一会儿,他又折了回来对大家说:"今天的事,我自己和各位都一样,只是希望今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了。?从此以后,部下无一人再敢抽烟。土井利胜的做法别出心裁:先同犯,后同禁。设置"同犯"条件,消除瘾君子们的戒备心理,缩短心理上的差距,达到自觉戒烟的目的。
2.设置某种疑问,诱使对方幡悟《战国策·齐策》记载:齐国为了表示对赵国的友谊和敬意,派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并递交了国书。从封建时代盟国交往的礼节来说,赵威后也应对齐表示问候。于是威后去问齐使:"贵国的年岁好么?人良好么?齐王也好么?"使者听后不愉快,反诘道:"臣奉王命问候威后,而威后却不先问我们齐王,倒先问起岁收的丰歉和人民的生活。国君尊贵,人民低贱,岂有先低贱后尊贵的道理?"紧接着,威后道:"如果没有年岁,哪里有人民呢,如果没有人民,哪里有国君呢?"齐臣听后以为然。威后有意造成齐国使者的疑问,等待对方反诘后,再摆出自己的"民贵君轻,应以国家、人民为重"的观点来,指责齐王不知用贤,可见缺乏"以民为本"的思想。
运用这一技巧的关键在于巧妙设疑,而疑问的设置又不能脱离说话的宗旨,故作惊人之谈,否则就会弄巧成拙。设置疑问,一定要找出与主题相类似的问题,环环扣紧,步步诱导,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孟子为了让齐王看到国内四境不宁,人民冻馁穷困的主要责任是国君自己,就是采取的设疑诱导法。
一天,孟子上朝对齐宣王说:"您有一个臣子,把他的妻子儿女都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发现妻子儿女受冻挨饿已有好长时间了,请问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齐王说:"那就和他断交!"孟子又问:"假如管理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处理呢?""罢他的官!"齐王答得很干脆。孟子紧接着说:"假如一个国家政治搞得不好,那么该怎么办呢?"齐王自知理亏,无言以对。从此便专心治理国家。
3.设置某种错觉,迫使对方反省所谓设置错觉,就是正题反做,着力渲染,听上去尽是赞扬的、肯定的言辞,而结果则完全相反。这~技巧且具有一定的讽刺效果。
相声《反击战》中有这样精彩的一段:甲:小队长一看,这志愿军打进来了,跑吧,出不去,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咳,把脚一踩,把心一横,电话机子一扔,一咬牙,一皱眉,一瞪跟,顺手操起……
乙:手枪?甲:小白旗。乙:投降了。
甲的话极力渲染,给人的错觉是敌军小队长要拼一下,结果却是操起小白旗投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找到这类例子:有一个打扮得怪里怪气的男青年,去追求一个并不喜欢他的姑娘。姑娘说:"看到你,我就想起了海。"男青年高兴起来,赶紧说:"啊!那是因为大海雄伟、壮阔,很吸引人啊!"姑娘答道:"不,因为我晕船,一想到海就要呕吐。"日常生活中如何掌握运用好诱导技巧呢?首先是要巧"诱",怎样入题,怎样展开,怎样深入,怎样结论,都要心里有谱,并巧妙地融进"闲谈"之中,做到貌似闲谈,其实不闲。一般来说,日常生活中的诱导是以问答形式进行的,问者处于主动地位,就要处处掌握主动,这样才能"诱"人于不败之地。其次是要善"诱"。所谓善,就是态度要平和、谦逊。如果以一副教训人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不仅"诱导"不了别人,相反还会产生隔阂,甚至矛盾。因为只有"善",才能使人产生顺从心理,别人才乐意顺从思路,听其诱导,可见,欲要人服气,必先善与之。善"诱"还要掌握一定法则,不管是问是诱,无非是通过谈话引出对方的思想观点,因此,问者的推论必须严密,才能起到"不知不觉"的教育和开导效果。
有事不明说,心照不宣,而采用暗示的方法予以点悟,也是一种诱导方法。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常在一起吟诗作对,友情甚笃。两人都爱吃鱼。一次佛印在庙里正要吃鱼,看见苏东坡从外边进来,伸手将鱼放进念经时敲的磬里。苏东坡佯作没看见,刚坐下就故意叹了一口气。佛印问:"你今天为何愁眉不展?""有一绝对,一直对不出下联,故而心烦。"佛印听说是绝对,很有兴趣,问:"是何上联?"苏东坡道:"这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一听,真是岂有此理,这哪是什么绝对,"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的对联满街都能看见,便说:"谁不知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呢?"苏乐坡大笑道:"既然大家都知道"庆有余?(磐有鱼)那何必要瞒我呢?"佛印只得将鱼从磬里拿出与苏东坡分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