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喧,是指见面时不经意谈论诸如天气冷暖和生活琐事等的应酬语。它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是沟通彼此之间感情、创造和谐气氛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
著名作家唐锼在《琐记》一文中介绍了他与鲁迅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当时,他正初学写作,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投稿,新闻检查官误以为是鲁迅的化名,这使唐叟感到不安。谁知一个偶然的机缘,他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看到唐锼窘迫的样子,便笑着问:"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哦,哦。"他看看唐搜,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呢!"(鲁迅曾用笔名唐俟)接着便笑起来。一番寒喧之后,使唐搜疑虑冰释,感到鲁迅先生平易近人,彼此间沟通了感请,说话也就无拘无束了。
寒喧的作用在于交流感情,融洽气氛,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切不可将其认为无聊之言,也不能苛求于其中获得过多信息。美国马里兰大学一位汉语学者谈到访华的一段经历时说:"早上别人与我寒暄,问我吃早饭没有,我一律如实回答。吃了一碗小米粥,我也要告诉人家。后来,当我发现人家说的不过是一句客套话,随便问问而已,无需作具体回答时,真是尴尬极了。"引起这位学者尴尬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他借把交流感情的寒暄当成了需作具体解答的疑问。正如英国人见面谈论天气的真实用意是想与对方交谈一样,中国人见面问吃饭的目的也只是交流感情,以至于在公共厕所里相遇也用"吃过了吗"互致问候,尽管十分不雅,但可见人们对感情交流的重视程度。陌生人相见或经人介绍彼此相识后,几句得体的寒喧有助于彼此间的信任和了解。初次相识,寒喧中要体现出真诚、热情、坦率,说话文雅、委婉,恰到好处,言词要简洁。有时尽管话题不多,甚至显得比较单调、平淡、零碎,但其主要作用是借助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达到交流感情、增进了解的目的。美国总统卡特竞选总统时,有一位爱找茬的女记者采访了他那性情暴躁的母亲。由于事关儿子前途,这位母亲一反以往,热情接待了女记者,并有分寸、有礼貌的夸赞她"长得非常漂亮",寒暄得体,客套有方,使这位女记者很受感动,以致改变了自己采访的原意。
有句俗语,叫"礼多人不怪"。从讲究礼貌、学会尊敬别人、倡导社会新风尚的角度看,"礼",当然是越多越好。如果我们的社会,人人都懂讲礼貌,懂礼让,重礼仪,那么社会的文明化程度就会大为提高。但是,就一个人而言,如果他整天把恭维话、客套话挂在嘴上,利用每个与人寒暄的机会表示自己"礼多",结果不是"人不怪",而是令人讨厌、恶心。有个初学写作的青年去拜访一位教授,希望得到他的培养和指教。初次见面,他似乎要给教授留下一个好印象和显露一下自己的口才,漫无边际地乱侃乱吹,而且左一声"教授"、右一声"老师"地叫得人心烦。这样的寒喧只能让人感到讨厌。无怪乎,这位教授对青年人批评说:"年轻人,看来你的拜师学艺要从如何使用尊敬词开始!"由此可以看出,寒暄要有分寸、有限度,尽管没有一个固定的话题,但不要乱扯,否则就会产生副作用、副效应,失去彼此间的亲近感、尊重感,拉大彼此的距离。一隋深恭敬少,知己笑谈多",说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熟人相见时,寒暄一般比较自然、随便。其原因可能是对寒喧的内容不要负多大责任,更不必担心找不到寒暄的话题,因此,与熟人、朋友见面寒暄时,双方都会表现出一种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是平常不善言谈的人也不例外。不妨实录一段某大学校园里两位教师的寒暄:甲:您好!见。
乙:您好!好久没见了。甲:是啊,忙吗?乙:杂事挺多的。您呢?甲:也是东跑西颠的。去哪儿?乙:图书馆。您去系里?甲:不。实验室,上午有个实验要做。再乙:再见。
这段寒暄,可谓亲切、自然,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指出的是,熟人相见寒暄时难免出现"话到用时方恨粗"的现象,但这种"粗"要注意与不堪入耳、粗鲁低下的言语区别开来。有些熟人见面,不是来一句精彩的"国骂",就是来一句讨别人便宜的话,实在无聊之极。熟人之间寒暄,应注意长幼之分、男女之别,以及各自熟识的程度。如果同长辈相遇,应表示谦恭;见到同辈可以随便一些;碰到晚辈,应表示关心。与相熟的同志、朋友相见,应主动说话打招呼,以体现尊重和热情。与女同志寒暄,切忌油腔滑调,应该庄重而不呆板,热情而不轻佻。
寒暄虽然没有该怎样说、不该怎样说的固定程式,也没有该说什么内容、不该说什么内容的具体指定,但是因其与社会交际有很大关系,因此有不少方面很需要引起人们的共同注意。
首先,寒暄要主动热情,以示对别人尊敬。与新知或者是故友相遇,要迅速表现出自己的愉快情绪,并想好话题主动问话,充分体现自己的良好愿望和真诚,使对方从你的言行反应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同时,主动热情与人交谈,也是富有自信、易于合作的性格体现,有利于事业上的成功和融洽人际关系。需要提醒的是,热情主动的寒喧一定要有"度",既不是喋喋不休"套近乎",也不是"之乎者也"装斯文,故作高雅,同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程式化的虚伪客套。鲁迅先生在讽刺那种虚伪客套时曾举过一个例子:甲乙两人相见,彼此弯腰拱手,甲问:"贵姓?"乙答:"敝姓钱"。"哦,久仰久仰,还没有请教台甫。…草字阔亭。""高雅,高雅,贵处是………就是上海"。"哦哦,那好极了,这真是……"像这样充满迂腐味的刻板一样的寒喧客套,就显得比较虚伪,于交流感情恐怕无多大益处。
其次,寒暄要看对象选话题。比如对一个年轻女子,切不要问多大年纪,结过婚没有;对一位不很熟悉的人不要问他有多少存款,每月工资多少,尽管你的本意决非打听这类事,但在别人听来,总是有失体统的。巩俐因在电影《红高梁》中饰女主角而出了名,因此当《红高粱》在香港首演时,记者们纷纷向她采访。当记者们与巩俐寒喧闲聊时,一位记者当着众多人的面大谈巩俐如何漂亮,并询问有关个人的婚事,弄得巩俐很是为难。还好巩俐善于言辩,且沉着自信,只听她避其话锋巧妙答道:"我觉得我的牙齿很漂亮,因为它不整齐而与众不同。"寒暄如果不看对象找话题,往往容易弄出笑话。不久前,一位美国客人到我国一家公司洽谈生意,一下车,公司经理迎了上去,用英语生硬地问道:"您吃过早饭了吗?"经理这一问,客人被问懵了,他看看周围的人,又拿出手表看看时间,感到莫名其妙,他转身问翻译说:"这家公司的先生没有邀请我吃饭呀!现在都十点钟了,还没吃早饭吗?"后来翻译赶忙解释,才避免了误会。
再次,寒暄要讲究方式。与生人初次见面的寒暄,一般不要过长。熟人之间的寒喧,如果经常见面,往往也只要一句话、一个招呼就行了。如果与人谈话仅止于寒喧,迟迟不入正题,无端浪费了别人的时间,也是不可取的。寒暄还要注意场合,特别是在公共场合隔着老远就大呼小叫,在别人看来是一种旁若无人的无礼行为。而在一些较为正式的场合,言谈风度、举手投足都要谨慎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