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不良或愚蠢行为进行批评或揭露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性,交际中常起揭露丑恶、戏弄无知、回答挑衅和善意批评等作用,并产生幽默、风趣、辛辣的效果。
英国幽默大师萧伯纳长得较瘦,一个又蠢又肥的大老板取笑他说:"一见到你,我就知道目前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接过话头讽刺道:"我一见到你,也就知道世界上闹饥荒的原因。"一句话,说得那位大老板张口结舌,自讨没趣。
一般来说,讽刺有这样一些作用鞭挞丑恶面对丑恶,一切有正义感的人都会进行反击,展开唇枪舌剑般的斗争,其中讽刺是不可缺少的武器。鲁迅是一位对丑恶现象惯于冷嘲热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欧阳山在《光明的探索》一文中说:"鲁迅先生讲话效果很好,全场很活跃,很多地方都引起哄堂大笑。如讲到曹操杀孔融这个例子时,说: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鲁迅借古讽今,启发大家认识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出尔反尔。
1928年,夏明翰由于叛徒告密而被捕。审讯中,他毫不屈服,把法庭当作战场,同敌人开展短兵相接的舌战。
敌主审军官问:"你姓什么?"夏答:"姓冬。"敌主审:"胡说,你明明姓夏,为什么胡说姓冬?".夏轻蔑地说:"我是按你们的逻辑跟你们讲话。你们就是这样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就当然要说成冬了!"面对敌人的审问,夏明翰着意颠倒其意,借题发挥,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一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现出共产党人强烈的爱憎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气节。
抓住对方话题中的缺陷、漏洞进行讽刺,可陷对方于无可辩驳的难堪地步。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深受革命人民的欢迎,但却引起资产阶级文人的嫉妒和攻击。一个无聊文人指责马雅可夫斯基说:"你是个极端主义者,否则为什么在你的每一首诗中都是"我?字当头?"马雅可夫斯基微笑着告诉那人:"为什么诗中不能用第一人称"我?呢?譬如说,当你向心爱的姑娘求爱时,你到底说"我爱你?,还是说"我们爱你??"那个无聊文人又羞又恼,无言以对。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理攻击。一次,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在揭露丑恶、回击敌人的攻击时,讽刺既要毫不留情,也要灵活多变,或明或暗,或含蓄或尖锐,或锋芒毕露,或外柔内刚,这样才能达到无情揭露和批判的目的。
警醒无知无知者需要教化,但有时予以适当讽刺,可使其产生悟性。一户人家供了几尊菩萨。一天,父亲要出门,对他的儿子说:"锅里的肉煮好了,盛上敬菩萨,千万别忘了!"他走以后,儿子把煮好的肉全吃了,然后又将菩萨一个个打得粉碎。
父亲回家后,见这情景,斥问儿子:"是谁打碎菩萨的?"儿子说:"是菩萨争肉吃,互相打架打碎的。""胡说,菩萨是泥捏的,怎么会打架?"儿子说:"既然是泥捏的菩萨,怎么会吃肉?"父亲一听,本想发作,但仔细想想儿子的话也不无道理,于是就此罢休。
据传乾隆皇帝有一次出游十三陵,见陵道石人,便问道:"这叫什么?"有一翰林学士脱口而出:"这叫仲翁。"乾隆见他将"翁仲"说成"仲翁",就写了一首诗来讽刺他:"翁仲何缘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从今不许房出走,去到江南作判通。"乾隆在这首诗中故意把"功夫"、"出房"、"通判"换了位,讽刺了那个翰林学士的无知。
要使讽刺有力、幽默,借题发挥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它最易取得讽刺效果,也最能反映出讽刺者的机智。《后汉书》记有这样一件事:东汉人杨震担任荆州刺史时,王密任昌邑令,杨震以前曾帮助过王密。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同时也为求得升迁,一天晚上,王密带着黄金去拜谒杨震。见此情景,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你这是干什么?"王密说:"深更半夜无人知晓?您就收下吧。"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晓呢?"王密赶忙收起黄金,灰溜溜地离开了杨家。
回击挑衅在交际场合,遇有人身攻击之类的不愉快之事总是难免的,如果你不想吃哑巴亏,讽刺将成为你防身的盾、反击的矛。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皮肤黝黑,又喜爱穿黑衣服。有一次,他身穿黑衣服外出散步,遇到两个浪荡公子,其中一个指着身穿黑色长袍的克雷洛夫,大声对同伴说:"看,飘来了一朵乌云。"克雷洛夫应声说道:"哦!怪不得青蛙高兴得叫了。"面对浪公子的讥笑,克雷洛夫针锋相对予以讽刺,简洁明了,一语中的,令人忍俊不禁。
对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蓄意挑衅,运用讽刺的方法,既可击败对手,也利于维护自己的尊严。有这样一则故事:英国作家萧伯纳有一次正坐在沙发上沉思,在他身边的一位美国金融家说:"萧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你一美元。…"啊,我思考的东西一美元也不值。"萧伯纳看了他一眼,金融家感到很得意。接着,萧伯纳话锋一转:"我所思考的正是你,先生。"金融家本想戏弄萧伯纳,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挑衅者总是自作聪明,想戏弄别人,占别人的小便宜,但是在外交场合,"小便宜"中却隐藏着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侮辱。如果委屈忍让,不予回击,将会有损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因此,为了维护尊严,就必须机智得当地对挑衅者予以讽刺,回击诬蔑。美国某一位国务卿初次访华,问周总理:"我发现你们中国人走路喜欢躬着背,这是为什么?"这话虽无明显敌意,但却有某种讥嘲口气,对此,周总理以调侃口吻说:"这个好理解,我们正在走上坡路,当然是躬着背;你们在走下坡路,当然是挺着胸。"周总理的回答幽默得体,既维护了尊严,也未刺伤对方。
善意批评批评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在特殊场合、特定环境之下,借助讽刺的方法作间接批评,比直接批评所产生的效果要理想得多。
西方国家有种礼貌习俗,女士上公共车辆,男士应主动让座。有一次,一位太太登上电车,车上的座椅全坐满了。这时一位先生客气地站起来让座,谁知那位太太竟一声不吭地坐了下去。周围的人都对这种不礼貌行为流露出不满的神色。这时只听那位让座的先生转身问道:"太太,您在说什么呀?""先生,我什么也没说呀!"那太太有点奇怪。"喔,对不起,太太,我还以为您在说"谢谢?呢!"话音一落,车厢里响起了一阵哄笑。笑声中,那位太太也许感受到某种批评,满脸羞·隗。学会讽刺和使讽刺能取得成功的条件应该有这样一些:一是要把握真理。讽刺的力量来自真理,手中有真理,心里有勇气,讽刺才能达到目的。讽刺应该说是"偏心"的,它偏向真理一方,帮助掌握真理的人们在舌战中取胜。不占理的人虽然也常常使用讽刺,但总是从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二是要机智敏捷。讽刺的表达是一个迅速的思维过程,包括判断对方意图、选准出击点、组织言辞、出口反击等,它要求讽刺者反应机敏,出口成章,说理深刻,结构严谨。用鲁迅的话说,讽刺必须做到"有意的偏要提出这等事,而且加以精炼,甚至于夸张"。可见,讽刺决不是几句尖刻刺耳的话,而是智慧的结晶。
三是要区分对象。对敌人的讽刺要针锋相对,不留情面,在感情色彩上,则应是横眉冷对,冷嘲热讽。对同志缺点的讽刺,则应是善意的,目的是引起对方警觉,达到教育目的,而不能挖苦讥笑,恶语中伤,这样既伤害了同志间的感情,也会使自己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