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是以阐述为基本表达方式,以彰扬真理、否定谬误为基本目的,持不同见解的各方围绕同一论题,阐述己见,批驳对方,所进行的语言交锋。常用于政治斗争、外交谈判、论文答辩、法庭辩护、讨论争鸣,以及同志间有益的争论。高水平的论辩需要多方面的才能,包括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敏捷的思维、雄辩的口才。
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舌战群儒便是一场十分精彩的论辩。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逼近荆州。刘备处于屡战屡败、一退再退的紧要关头,惟一的出路只有联吴抗曹。然而吴国君主孙权手下有一帮以张昭为首的谋士,个个都擅长论辩,口若悬河,他们力主投降曹操,使孙权举棋不定。此时,诸葛亮只身来到吴国,宣传抗曹主张。在未见孙权之前,他首先同张昭这些儒生们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舌战。对儒生们的不同攻击,诸葛亮凭着自己的才学胆识和非凡口才,沉着应战,时而慷慨陈词,语惊四座;时而和风细雨,好言相劝;时而唇枪舌剑,讥讽对方;时而引古通今,以理服人。最后把张昭等儒生们驳得哑口无言。
论辩双方,由于涉及各自的原则立场、实质利益,往往各不相让。所以,强有力的论辩,不是拍桌子,瞪眼睛,不是泼妇骂街,不是小儿斗嘴,而是应运用科学思维的武器,通过推理、证明和反驳,指出对方论点、论据或论证的虚假、错误,达到昭彰真理、批判谬误的目的。论辩方法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归纳,但无论是哪种论辩,都离不开这些技巧的运用。
1.针锋相对法它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面对面地、直接地加以辩驳。
1933年,德国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国会纵火案"。希特勒政府一口咬定这是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信号,是共产党干的。于是,希特勒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其中包括在柏林的国际工人运动杰出的活动家季米特洛夫,并在莱比锡组织了历时三个月的公开审讯。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驳倒了形形色色的伪证,揭穿了"国会纵火案"的实质。实际情形是,在现场纵火被捕的纵火犯卢贝并非共产党员,而是一个出卖灵魂的家伙,"国会纵火案"是法西斯党徒的一个预谋。在法庭上,季米特洛夫的辩词十分精彩:卢贝是什么东西?一个共产党员?绝对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不是!他是一个不齿于本阶级的工人,一个为非作歹的流氓无产者;他是一个被滥用的畜牲,人们利用他来反对工人阶级……世界上没有一个共产党员,或者无政府主义者,在法诞上的作为会像卢贝那个样子。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常常做些无聊的事,但是当他们被拖到法庭时,他们终究会勇敢地站起来,说明他们的目的。倘若一个共产党员做了这样的事,明知四个无辜者与他在被告席上并肩而立,他不会默默无言的。卢贝不是共产党员,他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他是法西斯滥用的工具。
由于季米特洛夫的论辩有力,论证严谨,说理透彻,直接揭穿了"国会纵火案"的实质和法西斯的阴谋,法庭不得不宣布他无罪释放。
2.例证制胜法论辩者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无非是摆事实讲道理。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瑞士作家裴斯泰洛齐说,千言万语都不如提出一个好例子。
周恩来总理曾在反驳"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的谬论时,指出: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四千五百万,人口不算多,但很长时间内曾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美国面积略小于中国,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但美国军事基地遍于全球;中国人口多,但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驳斥何等有力!
论辩中选用例证,要防止以偏概全。美国作家代尔·卡内基在《口才与人生》中举了这么个例子:两个人在辩论富人的生活是奢华还是简单的问题。那个主张"富人生活简单"的人,举出许多实例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煤油大王洛克浮,他在纽约办事处,只有一只皮椅子,他每天总要在那椅子上睡一小时的午觉。贝克先生虽然经营了好几个大公司,但是从来不曾尝过可口可乐的滋味,就是吸烟也是在去世前几天才开始的。纽约某银行行长樊特拉伯,他每天只进两次餐。钢铁大王尼基,他最爱吃的是麦粥与牛奶。作者引用这些例子,意图证明只要"事例丰富,反复申述",就能使人信服,岂不知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那个主张"富人生活奢侈"的人也可以从相反角度列举许多事例来进行反驳。
3.请君入瓮法这种论辩方法,不是直接利用论据进行正面辩驳,而是先假定承认对方的议论,在此基础上,或作出合理的逻辑延伸,或提出新的、具有明显错误的议论,从而暴露其荒谬,达到揭露、反驳的目的。有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服丧时偶然吃了一次红米饭,恰恰被一个迂腐的书生看见。书生大为不满,愤然当众指斥这个孝子是"不肖子孙",有人问:"先生有何高见?"他说:"红色是代表喜庆的颜色嘛!"问者笑道:"有理,有理,那么我们天天吃白米饭,当然天天都在服丧哕!"书生哑口无言,众人无不大笑。
传说在云南边境的少数民族中,有位聪明灵活口齿伶俐的姑娘,什么问题都难不倒她。一天,有个大地主想了个歪点子,准备难倒巧嘴姑娘。他把姑娘叫来,还让人牵来一匹马,一脚踩着马镫,身子向上一挺,问道:"你说我是上马,还是下马?"这意思很清楚:如果说他上马,他就下马;如果说他下马,他就上马。无论说他上马还是下马,都不对。周围的人面面相觑,都为巧嘴姑娘捏着一把汗。谁知巧嘴姑娘镇定自若,不作正面回答,而是信步走到门前,伸出一只脚踩在门槛上,另一只脚踩在门外,反问地主:"你说我是进门,还是出门?"地主一听,无法回答,不得不承认姑娘的才智。
在论辩中,对方的观点要是貌似有理实为荒谬时,可模拟同样的问题,作为许诺解答的前提,只要对方能解答,自己一定能解答。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在于它无须作严密的推理。《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遇谎言说得过于离题时,你如果想用论证来破其谬见,那未免太郑重其事了。"4.以退为进法论辩中,有时不必针锋相对、迎头痛击,而是先承认对方所列的某些论据、某些指控,似作退让,然后或指出论据不实,或指出说理不当,将对方击败。将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要比直接打出的拳头有力得多。
《晏子春秋》中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齐国派晏子出使楚国,狂妄骄横的楚王见晏子身材矮小,嘲笑说:"难道齐国没有像样的人了吗?"面对楚王的挑衅,晏子不慌不忙地说:"齐国首都临淄大街上的行人,只要一举起衣袖,就能把太阳遮住了,流的汗像雨一样,肩碰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会没人呢?"楚王似乎还没领会晏子口才的厉害,继续揶揄他说:"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派你这样的人为使臣呢?"晏子听后,以退为进,说道:"是啊,我是齐国最没能耐的人。我们齐王委任使臣是有标准的,最有本领的人,就让他出使到最贤明的国君那儿去,最没本领的,就出使到最无能的国君那儿去。我正因为最没本领,才被派来楚国的。"几句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无力反驳。
菲律宾大选中阿基诺夫人同马科斯进行了一系列舌战。马科斯在竞选演说中攻击阿基诺夫人"没有经验,不懂政策"、"女人最适合的所在是厨房。"对此阿基诺夫人以退为进予以反驳。她说:"我承认的确没有马科斯那种欺骗、说谎、盗窃或暗杀政敌的经验。我不是独裁者,我不会撒谎,不会舞弊,但我有的是从政诚意。对政治,我虽然是外行,但作为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一席话,倾倒了无数选民,击败了马科斯。
5.巧换概念法巧换概念,常常是争得主动的杀手锏,换得巧妙,可出其不意地置对方于难堪地步。
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研究院教授时,反动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刁难学生。一天,林校长把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找去开会,提出把经费削减一半,大家纷纷反对。林校长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他刚说完,鲁迅立即站起身,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啪"的一声放在桌子上,铿锵有力的说:"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林文庆根本料不到鲁迅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弄得措手不及。接着,鲁迅力陈不能削减经费的道理,一条条,一项项,有理有据,驳得林文庆哑口无言。
鲁迅取胜的原因,主要是巧换了"有钱"的概念,林文庆讲的"有钱"与鲁迅讲的"有钱"是不同的。鲁迅正是利用这一不同,给林文庆当头一棒。论辩技巧很多,仅举以上几种。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论辩还应注意这些问题:论据要真实论辩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实的真伪。有了正确的、真实的事实,再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论据要有选择,要典型,要能成为自己论点的坚强支柱。引证事实也不在多么重大、振聋发聩,而在能说明问题。
论证要严谨论辩要取胜,就必须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思维和充分的理论依据上,要使对方无懈可击,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据服人,以严谨服人,不要以势压人,以声吓人。
态度要端正大凡正式的论辩,都是严肃的说理斗争,它要求论辩者必须有正确的论辩态度。这就是说,论辩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真理,揭露谬误。
有了这种态度,在论辩中就不会感情用事,就会避免申斥发火,或恶语伤人。心平气和是有力量的表现。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否则,即使你的理由充分,对方也会反感,加强自我防卫,这就增加了取胜的难度。